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有闲阶级的产生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作者:岳晓明
来源:《经营管理者·上旬刊》2016年第04期
摘 要:有闲阶级是在在原始的野蛮阶段到未开化阶段的转变中逐渐涌现的,与所有制的出现是同步的,这一阶级不直接从事社会生产却拥有对社会大量财富的支配权。作为既得利益集团的社会上层阶级,有闲阶级对于进步制度选择的保守的态度,这一保守性对整个社会有着示范作用,进一步阻碍了制度的进步。凡勃伦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阶级的划分、制度变革动力方面与马克思分析方法有相似之处。 关键词:有闲阶级 制度 一、引言
制度经济学派在美国兴起,起源于19世纪美国独特的历史背景,美国迎来了第二次工业,北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但是南部还实行奴隶制种植园经济,这两种制度关于奴隶制等方面的矛盾日益加剧,南北战争爆发,北方取得了胜利,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在此期间,美国采取了放任自由的经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与经济发展相伴随的是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资本家对工人进行残酷地压榨和剥削,工人与资本家的冲突不断,美国也成了当时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面对国内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和不断发生的经济危机,新古典经济学们束手无策。于是,制度经济学诞生了,凡勃伦于19年出版《有闲阶级论》是制度经济学的第一本著作。这本书通过讨论“作为现代生活中一个经济因素的有闲阶级的地位和价值”,探索了制度的起源和演进,并分析了有闲阶级对制度的影响。 二、有闲阶级的产生
有闲阶级就是从原始的野蛮阶段到未开化阶段的转变中逐渐涌现出来的,也可以说是从和平的生活习惯到坚决好战的生活习惯的转变中成长起来的,并在较高的未开化阶段获得充分的发展。有闲阶级的产生也必须具备成熟的条件:(1)部落必须具有以掠夺为目的的生活习惯,必须有战争和大规模的狩猎活动,这样的情况下构成初期有闲阶级的男子们,必须用武力从事伤害行为。(2)生活资料的获得必须相当从容,从而有条件使部落成员中一个很大的部分可以脱离经常的辛勤劳动。
有闲阶级的产生和所有制的出现,是同步进行的。私有制度产生于未开化阶段,最初的表现形式是男子对妇女的占有,以及对妇女劳动果实的占有,随着所有权概念的扩大,就产生了对人和一切事物的所有权,明确的财产所有制度就逐渐成立。所有权产生的动机在于竞赛,因为占有财富越多则代表越光荣。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私有制一旦出现,人类就围绕财富的占有,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夺。凡勃伦认为,人们之所以要累积财富,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更多地是为了面子。谁拥有的财富多,谁就是社会的优胜者,不仅社会地位上升,还可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赢得别人的赞誉,“累积起来的财产就越来越成为获得成就与优势的象征”,从而使虚荣心得到满足。但人是欲壑难填,永不满足的。所以,有闲阶级就开始了金钱的竞赛,动机就在于在金钱地位上力争上游,猎取荣誉。
随着分工的深化和私人所有制的发展,有闲阶级还有一种能间接证明自己明显有闲的手段——代理有闲,不通过有闲阶级自身,而是通过自己的妻子、奴仆来代替自己执行那些能表示自己从事的活动是非生产性业务,从而让外人意识到自己本身的有闲。有闲阶级的另一个特征是明显消费。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口流动性大为加强,人们社交范围也随之扩大,富人要想给陌生人留下富有的印象,另一个的办法就是大量消费。与明显有闲类似,有两种方式来彰显作为有闲阶级的荣誉,一种是主人购买刺激品和奢侈品,另一种是以执行代理有闲职务的那些人对财务的代理性消费,例如夸张的衣着。竞争性、炫耀性的消费成了判定有闲阶级社会地位的依据。而且,上等阶层的名望标准一般会自上而下地影响整个社会结构,其结果是每一阶层都将上一阶层流行的生活模式当作自己最理想、最体面的生活方式,进而不遗余力地向它靠拢。人们的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也逐渐出现明显的炫耀性消费倾向,这其实是一种扭曲的价值观。
由于金钱竞赛的动机,金钱、财富成为了衡量生活水准的标准,生活水准就是荣誉性消费。而每个人争取的消费标准是刚巧为我们力所不及的,或者需要加一把劲才能达到的理想境地,不遵守公认的消费水准是要受到排斥的。人追求消费的这一欲望是无止境的,对于有闲阶级来说导致他们倾尽全力猎取更多的财富,在荣誉方面高人一等。由于过渡地注重可见的消费,所导致的后果就是奢华的公开生活以及简陋的私生活。在金钱的生活水准下,人们形成了明显浪费的消费原则,并认为这是光荣的,正派的。这一荣誉浪费的准则必然对审美观念、效用观念、宗教观念以及科学真理观念产生影响,人们的爱好准则都染上了金钱荣誉准则的色彩,不管是人们对宗教的虔诚、自然的欣赏、消费品的把玩等等都必须满足高价特征。作者明确指出,明显浪费准则对革新和创造来说,是一个制约性的、消极性的原则。 三、 有闲阶级制度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有闲阶级作为既得利益集团,有闲阶级是一个保守阶级。优越的生活条件也注定了他们是保守的。保持现状本身就是对有闲阶级的一种实际利益,当前情况来看这个阶级是处于有利地位的,如果改变了,那可能有利也可能不利,所以有闲阶级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仍然选择不变革。有闲阶级的保守性还体现在对其他阶级的间接影响上。有闲阶级制度通过说服力量或一贯的示范作用,来影响下层阶级,导致本来最具备改革条件的下层阶级也对制度变革持保守态度。
有闲阶级是社会荣誉的标志和社会的典范,受到推崇,既然保守主义是有闲阶级的特点,革新是下流社会的现象,那么整个社会就会认为保守是正确的,革新是要不得的。所以,保守主义也会慢慢向下层社会渗透,加强了整个社会对于制度革新的抵抗。下层阶级认为有闲阶级是一种荣誉,他们向往有闲阶级的生活不断地模仿富人的生活习惯,为了设法成为较高阶级的一员,不得不更努力地从事劳动工作。此外,有闲阶级为了保持自己的优势地位,他们也不断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地压榨下层劳动阶级,使他们的收入仅以维持日常的生活。这个阶级迫于生计,颠沛流离,不得不花更大的精力去满足温饱问题,没有闲暇去学习、吸纳新的思想与社会习惯,考虑变革。所以,他们与有闲阶级一样因循守旧,这就使得社会更趋保守。 四、结语
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源在于和经济生活有关的各种制度,并为制度的发展所制约。因此,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制度的发展过程。在凡勃伦看来,制度就是“广泛存在的社会习惯”,由于社会习惯是逐渐形成的,所以制度本身是一个历史进化的过程。要了解社会经济的现在和将来,就必须从对制度发展的了解入手。因此,经济学是一门进化论的科学,其任务就是通过对制度发展过程的研究来考察、分析社会经济。制度是思想和习惯长期积累的产物,那么它的演进过程也应当是人类习惯的自然淘汰过程,或者说人类应付外界环境的心理的变化过程。
凡勃伦指出,当人口有了增加以后,以及当人们支配自然力量的知识和机巧有提高以后,社会结构就应当适应这种变化而变化。尽管这些制度本身就是社会习惯、心理惯性甚或保守主义因素。但是,人们的思想习惯终究会在环境的趋势下发生变化。人们在新制度下要调高和改变自己在生活条件的分配中的便利程度以及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就必须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和传统观念,以便与新的制度相适应。制度演变的速度以及制度演变的顺利程度取决于对各个阶层利益的影响程度,制度演变的整体趋势是非常缓慢的。 参考文献:
[1]赵锋.有闲阶级的理论成就[J].青年研究(5).
[2]李瑞.论有闲阶级的起源及阶级特征[J].宜宾学院学报2009(8). [3]严惠麟.有闲阶级论的制度分析方法[J].企业家天地2009(5)
作者简介:岳晓明(19—)男,河南郑州,郑州大学商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组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