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安区进修校附小 赵斯琳
内容提要:在小学德育工作中进行心理疏导是必不可少的,心理疏导的表现方式有很多,这些方法很少单独使用,教师需要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营造和谐的德育氛围,使教育遵循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化解问题学生的心理缺失。 关键词:德育 心理疏导 手段
教育旨在教人做人,其核心是道德教育。①著名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曾经指出:“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
② “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③由此可见,德
育是教师的天职,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小学儿童在道德发展中需要接受系统的教育。教育对小学儿童的道德形成和发展方向具有指导意义。④我们知道,如果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不是件难事,但要想改变学生的行为习惯,改变他们的思想则是难上加难。所以在小学这个启蒙阶段,在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教师更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并且方方面面、时时刻刻地贯穿在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让德育工作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我们教师更需要用心关爱学生,了解学生,选择易于学生接受的教育方式和心理疏导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
一.心理疏导——要营造和谐的德育氛围 1.营造爱的教育
俗话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教师的工作是一项心灵的抚育工作;是一颗心与多颗心的碰撞、磨合,互动、对话的不断重组、提升的过程。这需要师生之间彼此接纳和信任。“亲其师,信其道”,学生的情感很纯粹,老师关心爱护他们,他们也会爱这个老师,乐于接受他的教育和管理。这种爱的心理疏导方式,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溶入学生的生活,走到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更能得到学生的信任。例如:教师参与学生的各种活动,既做组织者又做参与者,让学生感到班主任不但\"可敬\"而且\"可亲\"。哲学家詹姆斯曾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
1
肯定。”他的话给我一个启迪:随时随地把学生摆在心中,学生会心悦诚服地主动提高自己。
3.蹲下身来看看孩子的世界
教育工作中要时常与学生换位,反思我们的教育。学生犯了错事时,经常采取一些责问、训斥、罚站等做法。这样的做法学生根本不会有安全感,设想一下没有安全感的教育怎么会有效呢?其实,这样的大动肝火,不如宽容谅解和体贴入微的心理疏导。教育要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以关爱学生的态度教育学生,这样的教育有安全感,有安全感的教育才会有效。
陶行知曾说,“教育不是创造儿童,教育的任务是帮助儿童生长。”教师不是一个雕刻者,而应该是欣赏者。教育的真谛是爱,只有师生关系和谐,才能让学生达到最优化发展,实现我们的教育目的。⑤
二.心理疏导——要遵循小学生心理发展
小学德育的教育对象,为7—13周岁的小学儿童。学生在不同年龄时期对同一知识的学习接受能力是不一样的,有早晚之分,也有快慢之分,从而形成自己的学习曲线。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首先必须了解学生。只有了解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的特点,循序渐进,才能培养和引导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风貌。若是强行灌输,就会导致‘言者淳淳,听者藐藐’的局面。⑥
三.心理疏导——要根据心理动机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疏导方法 1. 攻击性行为⑦
小学儿童的攻击行为通常表现为三种:一种是因为不能控制自我的怒气和沮丧而产生的攻击行为。他们通常以尖叫、踢人、打人或摔东西等方式来表示自己的愤怒;另一种是恶意的、带有挑衅性的攻击行为,他们是故意地去侵犯和伤害同学,以显示自己的‘本事’,其行为具有恶作剧或的特点;还有就是从故意去欺负和招惹同学,引起他人注意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满足感。属于亚健康的心理状态。
2.产生原因分析⑧
⑴ 家庭教育不当促成攻击性行为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最基本动因,对儿童早期行为的塑造起关键性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缺乏温暖的家庭、不良的家庭管教方式以及对儿童缺乏明确的行为指导和活动监督都可能造成儿童以后的攻击性行为和欺侮行为。经调查,多数实施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其家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不当的教养方式、不良的家庭气氛或是不健全的家庭结构。
2
不当的教养方式主要有溺爱、、放任和高期望。被父母溺爱的孩子往往个人意识太强,受到就容易采取“还击”。型的家庭,儿童常常遭受打骂,心理受压抑,长期郁结于内心的不满情绪一旦爆发出来,往往会选择较为激烈的行为来发泄积怨。同样,不良的家庭气氛和不健全的家庭结构也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创伤,孩子容易产生焦虑、孤独、抑郁等不良心理,并转化为攻击性行为。
⑵ 学业成就挫折引发攻击性行为
心理学家多拉德认为攻击性行为起因于挫折。一个人朝着特定目标前进时,一旦受到阻碍,就会产生挫折感,而这种挫折感在行为上就表现出攻击性行为。一般来说,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学生大多学习成绩较差,又没有什么特长。他们在学习和各项集体活动中屡受挫折,几乎不能得到表扬,必然会引起他们的消极情绪,而攻击性行为就是这种消极情绪的发泄。我班这几个孩子大多具有课堂纪律差、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等特点,难免会受到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们也有可能通过攻击性报复行为宣泄他遭受挫折后紧张、不满的消极情绪。
⑶ 环境负面影响形成攻击性行为
社会习得理论认为,儿童的攻击行为是一种习得的社会行为。主要通过两条途径获得:一是观察学习,二是直接学习。儿童很容易模仿他人行为。儿童辨别是非、判断行为的能力还很薄弱,当周围群体具有暴力性行为时,如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惯用于使用暴力手段惩罚孩子,孩子就容量产生攻击性行为倾向。除了受家庭暴力的影响,更多攻击性行为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学习而来,影视节目甚至动画片内容中有大量武打的镜头为儿童提供了大量的模仿榜样,这些也特别能引起儿童的注意。充斥了暴力、攻击、攫取色彩的电脑游戏在儿童攻击性行为和心理的形成过程中也有很大的影响。
⑷ 共感能力较差形成攻击性行为
人人都有情感。一般而言,有情感的人都有共感能力,即体验自己和别人情感的能力。一个共感能力较强的人,往往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体会别人的情感,而一个共感能力较差的人,只知道自己的情感,而不会体会别人的情感。我班这几个孩子采取取乐性攻击性行为的时候也不少,这种攻击行为的目的是获得自己的快乐。如故意去给同学取难听的绰号,去抢小伙伴的学习用具,去扰乱别人踢毽跳绳等等,就以逗同伴哭为乐而施以攻击行为。这种类型的攻击性行为的根源主要是因为这些孩子的共感能力较低。 3.心理疏导方法
3
⑴ 关爱每一位孩子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对具有攻击性行为倾向的孩子,教师更应真诚地去关爱他们,时刻关注其健康成长。尽可能地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发扬自己优点,帮助孩子树立起基本的自信。这类行为的孩子其实内心更为脆弱。如果只是一味的责骂和强制要求,他们很容易对自己失去自信心和上进心,从而自暴自弃破罐破摔。教师必须以耐心的态度去对待这些孩子。了解他们的行为动机,及时教育,化解消极影响,其中,体谅和关爱就是最有效的心理疏导方法。
⑵ 帮助纠正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
如果孩子是由于在性格上养成了比较娇纵的习惯而产生攻击性行为,则首先应取得其父母的配合,要求父母对其子女不要一味偏袒、纵容,要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们。同样,对于管教方式过于粗暴的家长,要指导他们尊重孩子,注意为子女树立榜样。家校配合,通过分析利弊,动情说理的心理疏导,教育学生。
⑶ 创设良好的班集体
班集体在青少年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形成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在日常行为中熏陶和感染学生。因此班主任应精心组织和建设良好的班集体。教师应注意培养互动、互爱和尊重他们的良好班级风气,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参照团体,班级形成正确的环境。使学生的攻击性行为得到普遍的抵制,让其逐渐放弃此类行为。
⑷ 重视培养移情能力
我们要注意为感受到自尊心受侵害和挫折的孩子提供及时的心理疏导,帮助其用合理的渠道宣泄积郁,使之恢复心理平衡。如参加体育活动、大声哭出来、交流谈心等。
⑸ 重视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感
对于大众传播媒介对孩子的影响,老师和家长要引导儿童分析影视作品,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鼓励儿童模仿影片中积极行为,抵制影片和电子游戏中的暴力情节和攻击行为。利用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组织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和睦相处、文明礼貌的行为,并组织类似的活动,多让学生体验从事高尚行为所带来的心理感受和愉悦的情绪。 ⒉ 撒谎的行为⑨
撒谎是一种虚构或捏造事实的行为,表现为用不适当的方式隐瞒部分或全部事实。具有欺骗的性质。如隐瞒家长考试的成绩;隐瞒自己犯下的错误并推卸责任;找藉口不完成
4
作业;向同伴吹牛炫耀等。此时,孩子进行撒谎的动机是为了逃避责任或炫耀。这些行为如果不能得到适当的对待就会逐渐加剧,并严重影响孩子个性品德的健康发展。
产生原因分析
⑴ 为了逃避不愉快的现实
这种说谎是为了逃避家长与老师的批评或责罚的一种自我保护行为。比如,父母要求子女的考试成绩必须都达到95以上,不容许任何一次失误。当孩子没有达到这个要求时,处于对惩罚的畏惧,就会用逃避和撒谎的方式来保护自己。如某个同学破坏了东西、学习成绩不好、偷拿了小朋友的东西等等,如果说了实话,等待他们的往往是父母与老师的严厉批评甚至是处罚,为了逃避这种不愉快的现实,他们就会采取说谎的办法来进行自我保护。特别是在严厉的老师或家长面前,他们更是爱说谎。这时,如果父母与老师对他们的说谎穷追不舍,非要弄个水落石出的话,就会促使他们说谎的水平一次比一次更高明,形成恶性循环,有的青少年最终因此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可见,家庭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民主、信任和沟通是造成孩子撒谎的最常见的原因。
⑵ 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
小学儿童的撒谎行为也可能与他期望获得的重视和自尊心有关。为了使自己在与小朋友、老师和父母的交往中,处于一种有利于自己的地位,他们通过夸大事实,用吹牛的方式来吸引他人对自己的注意,希望借此来发展和巩固自己在同学或家庭社会关系中的地位。比如某个同学成绩不好,却在同伴面前说自己考得如何的好;明明自己家里经济条件一般,却在小伙伴面前总说自己家里如何有钱;明明自己没到过某地旅游,却自吹到过某地旅游还看见了什么景色;还有的会乱吹自己的父亲当的官如何大,,吹嘘父母的身份在社会上如何有地位等等。为了得到别人的‘一视同仁’和尊重。这种撒谎的动机源自于孩子强烈的自尊心和虚荣心。这种说谎虽然只是暂时的,也不会造成什么严重的后果。但是还是应该提醒家长注意:家长应该注意自己平时表现出来的是非价值观念,不切实际地谈论追求物质财富、社会地位,在其他小朋友面前制造种种谎言。大人在儿童面前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形象,同时教育孩子没有必要进行这种爱慕虚荣的说谎。尤其是这种谎言总有被揭穿的一天,到那时,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的行为反会引来更多人的藐视。
⑶ 模仿性的说谎
在这些小学生的家中,如果他们的家长经常说谎,孩子多半也不会诚实,有些家长当着自己的小孩的面,就经常的不说实话。例如,来了电话,父亲就对孩子说:“如果有人找
5
我,就说我不在”。另外,如果这些大人喜欢夸大其词,把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吹得天花乱坠。孩子受此影响也会不知不觉地进行模仿,效仿大人吹牛说谎。所以,对此我们应该提醒家长做深刻的反思,教育这些小学生不要说谎,家长首先应该以身作则。当孩子有夸大其词的表现时,大人不能听之任之,应该及时纠正,澄清事实。但是不要简单地只队孩子说说而已,而应该帮助他们学会正确的表达陈述事实。
⑷ 反抗性的说谎
这种说谎往往在个别的儿童心里不满的时候表现得尤为突出,当家长要他们帮忙做点事时,虽然他们有空,却因为不愿意做,而编出自己有很多事要作为理由,拒绝家长或老师的要求,这种说谎一般是偶然现象,而且大多发生在家长或老师要求他们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或者是他们心中正处于对老师或家长有不满情绪的时候。对此,我们做大人的应该首先反省一下自己的态度和做法,了解儿童是为什么事情而产生的不满,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⑸ 出于报复目的而说谎
当儿童感到自己受了某种不公平的待遇或委屈时,有的儿童会采取一种报复性的说谎。 例如,某个孩子长期与另一个孩子处得不好,或经常受到那个孩子的欺负。他就有可能出于报复而故意向老师说谎,说哪个孩子做了什么坏事,说了什么坏话等等。对此,我们一定要弄清事情的,切不可轻易下结论随便冤枉孩子。否则,孩子会对所有的大人失去信任,反而更加爱说谎。
⑹ 善意的谎言
不同于‘狼来了’的恶作剧谎言,孩子撒谎的动机有可能是出于好意或者自我保护。如贫困中孩子将最后一个面包送给老乞丐,并告诉他自己还有两个面包;治疗过程中坚强地向父母隐瞒病痛的折磨;独自在家时,欺骗不怀好意的陌生人父母此时都在家里等等。这类谎言不足为过,甚至令人欣赏。作为师长,需要了解孩子行为的动机和目的,再进行评价。
心理疏导方法:⑩
⑴建立起民主、信任、勤于沟通的师生关系,即尊重小学生
老师与家长遇到儿童说谎时,首先要弄清他为什么要说谎,这是非常重要的,一般说,儿童在比较宽容的大人面前不爱说谎,因此,我们应该努力与儿童建立一种亲密的互相信赖的关系。当儿童说出后,我们决不凶神恶煞地马上加以训斥甚至处罚,相反我们还
6
应该和气与他们娓娓面谈,要消除他们心中的疑虑,使他们明白说谎的危害,知道诚实的可贵,教育他们以后不再说谎。比如教师可以一改以往训诫的口吻,而改用友善的态度、和蔼的表情;教师也可以加入一些肢体语言,如握住孩子的手、摸摸孩子的头、和蔼的表情、手势等等这些都可以打消小学生对教师的戒备乃至恐惧的心理。 ⑵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阐明说谎的危害性,让小学生知道说谎只能暂时达到目的,迟早要大白于天下,到时候说谎的人就会失去别人的信任。让学生明白,错误并不可怕,而用撒谎来掩饰错误乃是错上加错。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将学生培养成为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人。 ⑶要注意帮助小学生克服因过去撒谎而产生的罪恶感,使学生敢于面对自己的问题,依然可以成为一个自尊、自信、自强的人。教师和家长不可以因为孩子的一些撒谎行为就将其定位,对孩子猜疑甚至抹杀孩子的努力。作为教师,要注意帮助孩子克服因为说谎而产生的罪恶感。使他们敢于面对自己的问题。教育孩子勇敢承认错误,就依然可以成为一个自尊的人。要抛开过去的包袱,努力向前。我认为,撒谎的习惯一旦养成,在改正期间肯定会有反复现象如若再犯,教师不要大惊小怪,还应以爱心去对待学生,否则将前功尽弃。教师应该持之以恒,宽容、耐心地帮助孩子养成正确的品行。
如:在班里,扬扬是一个品学兼优的班干部,对自己的要求十分的严格。但是有一次因和同学开玩笑撒谎说老师今天不用你交作业。结果这名学生因此而得到科任老师的批评。这位学生对扬扬很是抱怨,扬扬的自信心大挫,导致扬扬在执行班干部职责时总是觉得自己的威信全无。针对这种情况,我利用班会的机会给扬扬一次与同学门沟通的机会。最后扬扬得到了同学鼓励的掌声、支持的掌声。扬扬也摆脱了撒谎所造成的罪恶感。 ⑷对于已经养成撒谎习惯的小学生,可以在班级体组织的活动中进行角色扮演,体会角色的好与坏,培养责任感,进行思想品德的再塑造。
四.心理疏导中的几种有效手段
一种手段往往有多种用法,一种方法也可以运用多种手段。在德育工作中进行心理疏导的途径有很多:
1. 氛围塑造
教师、父母需要增强对孩子的理解,寻求与孩子取得沟通的共同语言,打消孩子对教师、父母的戒备,乃至恐惧心理。
家长要在家庭中形成宽容民主的氛围,不要过于苛求和责难孩子,更不能用体罚来对
7
待孩子的过错。不让孩子形成恐惧感,是防止孩子不良行为的重要条件。一般来说,凡是受到家人的尊重,能够随意宣泄自己的牢骚的孩子,行为习惯都比较好。
2. 说服教育
说服教育是针对儿童的发展水平和存在问题,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孩子明辨是非、善恶的准则,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其道德水平的方法。
说服法运用的主要手段是语言。包括有讲解、谈话、讨论、说理等方式。应用时要注意语言的科学性、针对性。并且要以尊重学生为前提。
如:甲生不小心踩在乙生脚上,乙生疼痛不已,两人因此而发生冲突,闹到班主任老师那里评理。我了解事情的原委之后,对乙生说:“甲不是故意的,请你原谅他。”接着又对甲生说:“虽然你不是故意的,但是你还是踩痛了乙,你应该主动向他道歉,为你的不小心道歉,请他原谅你。”就这样,我巧妙地进行了说理教育,使其互相谅解,从而化解了一场冲突。
3.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教育法是以别人的好思想、好品德、好行为去影响、教育学生的一种方法。由于小学儿童具有模仿的天性,榜样对他们行为的影响是巨大的。譬如教师希望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可以讲诚实儿童的故事给学生:华盛顿小时侯砍樱桃树的故事。有一天,华盛顿在园里砍了一株樱桃树,他的父亲知道了,非常气愤。华盛顿急忙跑去承认错误,说是他砍的。这时他父亲不但不责备他,反而嘉许他,鼓励他处处要象今天一样诚实。以后华盛顿事事做得诚实,决不说谎,终至成就了伟大的事业。给孩子听了这样的故事,自然会收到启发,拿故事中的人物去做他的榜样。英雄模范人物、历史伟人属于间接榜样;同学中的好人好事、教师和家长属于直接榜样。而直接榜样的效果强于间接榜样。父母和教师要以身作则。我们知道孩子的模仿性很大,耳濡目染,就会效仿。所以,教师给学生树立的榜样,也应该是教师自身的学习榜样。通过教师自身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学生的品德,则是学校德育的优良传统。
4.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一种引导学生担当别人角色的教育方法。通过向学生提供各种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情境,如人际或社会互动情境,再现学生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人际或社会难题。引导学生参与,并做出反应。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他人处境、需要、利益的敏感性,以及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的移情能力,学会处理人际冲突,改善人际关系。
8
5.暗示效应
暗示有两种,一种是正面的暗示,譬如有两个孩子在一起,一个是诚实的,另一个是喜欢说谎的,你要对那个诚实的孩子进行奖励,使那个说谎的孩子感动,走上诚实之道;另一种是反面的暗示,譬如孩子跑来报告你一件事时,你要信任他,不要说:“真的吗,你没骗我吧?”如果你这样说了,在孩子的心灵上,就种下了一课说谎的种子。我们必须用正面的暗示去感动孩子,不要用反面的暗示去刺激孩子不良行为的动机。
6.适当处罚
当发现孩子犯了错时,教师和家长先要压压自己的火气。在气头上教育孩子,往往容易犯急燥的毛病。如果孩子不能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那么严厉的惩罚只能起到制止的作用,而不能真正根除其不良习惯。因此在惩罚之前,教师或家长就应该想想孩子为什么犯错。如果孩子们是由于顽皮、好奇、过失而犯错,就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要耐心地向他指明错在何处,应该如何做;如果孩子的错误确实应当受到惩罚,或者旧错重犯,要想一想孩子是否承认了错误。如果能主动承认,就应该减轻惩罚,并说明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其主动承认错误;如果不主动承认,还要蒙混过关,则要加重惩罚,并告诉他,他还多犯了一个错误——说谎和欺骗。教育孩子知道,坦率承认自己的错误的后果与掩饰过错的后果是不一样的。知错就改还是好孩子。
综上所诉,德育的方法很少单独使用。单单依靠其中的任何一种方法都不足于实现学校全部的德育目的。学校德育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和道德发展规律,灵活机动地使用各种教育方法,并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最符合教学实际和学生水平的教学方式。无论用什么方式,我们的目的都只有一个,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内化德育思想,从而达成教育目的。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深刻体会到,这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特殊职业。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祖国的未来;是一群活生生的、有理想、有情感、有个性的孩子。教育的真谛是爱,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最优化发展,让我们都伸出双手,拿出全部的爱,让祖国的孩子们健康成长,走好人生第一步。 参考文献:
① 黄向阳 《德育原理》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引言P1
② 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编著 《外国教育史》上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4年版 P321
③ 赫尔巴特《教育学讲义纲要》绪论 见《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年版 P288
9
④ 人民教育出版社师范教育中心 组编 《小学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 P99
⑤ 教研天地第八期
http://www.fjlcyz.com/Article/class3/class3_1/200504/2050.html 2008.7.10 ⑥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教育部 2001.10
人民教育出版社师范教材中心 组编 《心理学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年 P95 ⑦ 顾锐萍 《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机制探析》 江西教育科研1999.2
人民教育出版社师范教材中心 组编 《心理学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年 P98 ⑧ 方 坚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探因及矫治》天津教研网《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11
http://www.tjjy.com.cn/2009/readarticle.asp?id=10167
⑨ 人民教育出版社师范教材中心 组编 《心理学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年 P99
⑩ 如何对待小学生撒谎 中国教学资源网http://www.jiaoshi.com.cn/main/help_50768.html2009-11-05
黄向阳 《德育原理》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P160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