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巴彦淖尔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估计值与实际值最接近的是( ) A. 一张课桌的高度约为80cm B. 一名中学生的体重约为50N C. 正常人的步行速度约为10m/s D. 某中学生的体温为【答案】A 【解析】
A 、一张课桌的高度约为B 、一名中学生的体重大约是C 、换算单位D 、人的正常体温是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A
2.关于质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只有体积很小的物体才能看作质点
B. 在太空中进行飞船对接的宇航员观察该飞船,可把飞船看作质点
C. 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实际并不存在,所以引入这个概念没有多大意义 D. 从地球上的控制中心跟踪观察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可把飞船看作质点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质点是人们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忽略物体的形状和大小而人为引入的一个理想化模型,实际上并不存在,当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在所研究的问题中能忽略,该物体即可看成质点
解:A、质量和体积都很小的物体不一定可以看作质点,关键要看体积对所研究的问题影响能否忽略.故A错误.
B、在太空中进行飞船对接的宇航员观察该飞船,不能把飞船看成质点.故B错误. C、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实际并不存在,引入质点后对问题的研究大有好处.故C错误.
,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故A正确;
,那么对应的的体重大约是500N,故B错误;
即
,故C错误
正常人的步行速度大约一小时走 故D错误;
D、从地球上的控制中心跟踪观察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可把飞船看作质点,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只要掌握了质点的概念和条件解决此类问题就不在话下.质点与点电荷是常用的理想化物理模型
3.描述物体的运动,必须选择参考系,关于参考系,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参考系是地面 B. 地球绕太阳近似做圆周运动,参考系是太阳 C.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只能取地面为参考系 D. 在不同参考系中描述物体的运动,简繁程度会不同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参考系是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选定的用来作为标准的物体.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以大地作为参考系的.“钱塘观潮时,观众只觉得潮水扑面而来“,是以观众为参考系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是以“万重山“为参考系的.升国旗时,观察到国旗冉冉升起,观察者是以大地为参考系的.
A、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是以大地为参考系的.故A正确. B、地球绕太阳近似做圆周运动,是以太阳为参考系的.故B正确. C、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所以C错误。
D、选择不同的参考系,同一运动,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例如,从水平匀速飞行的飞机上落下的物体,选择飞机为参考系,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选择地面为参考系,物体做平抛的曲线运动,故D正确. 考点:参考系
点评:本题要注意区分研究对象与参考系的不同.考查对参考系概念的理解及实际判断能力. 4.甲、乙、丙三个物体同时同地出发做直线运动,它们的位移一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在20s内它们的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的大小关系是( )
A. 平均速度大小相等,平均速率B. 平均速度大小相等,平均速率C. 平均速度
,平均速率相等
D. 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大小均相等 【答案】A 【解析】 【分析】
平均速度等于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平均速率等于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根据位移图象确定出位移关系,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确定出路程关系,再进行判断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的关系.
【详解】由图看出,三个物体的起点与终点相同,位移相同,所用时间也相同,则三个物体的平均速度大小相同。由图得知,甲先沿正方向运动,后沿负方向返回,而乙、丙都一直沿正方向运动,三个物体的位移相同,则甲的路程最大,乙丙的路程相等,所以甲的平均速率最大,乙丙的平均速率相等,即
,故选A。
【点睛】由位移图象纵坐标的变化量等于位移,能判断出物体的位移关系.根据位移图象的斜率等于速度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确定路程关系,是本题解答的基本思路.
5.某人骑自行车在平直道路上行进,如右图中的实线记录了自行车开始一段时间内v-t图象,某同学为了简化计算,用虚线作近似处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t1时刻,虚线反映的加速度比实际的大
B. 在0~t1时间内,由虚线计算出的平均速度比实际的小 C. t1~t2时间内,虚线反映的是匀速运动 D. 在t3~t4时间内,虚线反映的是匀速运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在t1时刻,虚线的斜率小于实线的切线斜率,则虚线反映的加速度小于实际的加
速度,故A错误。在0-t1时间内,由虚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大于实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则由虚线计算出的位移大于实际的位移,所以虚线计算出的平均速度比实际的大,故B错误。t1~t2时间内,虚线反映的是匀加速运动,选项C错误;在t3~t4时间内,虚线反映的是匀速运动,选项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对速度图象的理解能力,关键抓住图象的两个数学意义理解其物理意义:“斜率”表示加速度,“面积”表示位移.
6.汽车以20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刹车后的加速度为5m/s2,那么刹车后2s与刹车后6s汽车通过的位移之比为( ) A. 3:4 B. 3:1 C. 1:1 D. 4:3 【答案】A 【解析】 刹车时间为:
,可知车运动4s停止,故刹车2s后的位移为
,刹车6s后已经停止,故其位移为:
故刹车后2秒与开始刹车后6秒汽车通过的位移之比为30:40=3:4,A正确;
【点睛】在刹车问题中,一定要考虑实际,物体速度减小到零后停止运动,所以需要先考虑物体停止运动时间,然后对比题中给出的时间,看是不是在该时间下物体已经停止运动了,然后结合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分析解题
7.一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时间t内的位移为s,该段时间的末速度变为该段时间初速度的5倍,该质点的加速度为( ) A. B. C. D.
,
【答案】C 【解析】
【详解】设质点运动的初速度为v0,加速度为a,则有s=v0t+at,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
,解得:,
8.一物体作匀加速直线运动,通过一段位移△x所用的时间为t1,紧接着通过下一段位移△x所用时间为t2.则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物体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在前一段时刻的瞬时速度;物体在后一段
所用的时间为,平均速度为:,即为
所用的时间为,平均速度为:,即为时刻的瞬
时速度.速度由变化到的时间为:正确;
考点:考查了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所以加速度为:,A
【名师点睛】本题若设初速度和加速度,结合位移时间公式列方程组求解,可以得出加速度的大小,但是计算较复杂,没有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解决简捷.
视频
9.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固定有两块木板AB、BC,两块木板紧挨在一起,木板AB的长度是
BC的3倍.一颗子弹以初速度v0从A端水平射入木板,并恰能从C端射出,经历的时间为t,子弹在木板中的运动可以看成匀减速运动,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子弹到达B点时的速度为 B. 子弹到达B点时的速度为 C. 子弹从A到B所用的时间为 D. 子弹从A到B所用的时间为 【答案】B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推论,匀减速过程可以看作逆向匀加速过程.所以可以将子弹向右的匀减速运动看成向左的加速度大小相等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过程,则有:误:B正确;
因BC段和AB段位移之比为1:3,根据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的推论可知,子弹通过这两段的时间相等,所以子弹从A到B的时间为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10.如图所示,物体从O点由静止出发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途经A、B、C三点,其中|AB|=2 m,|BC|=3 m.若物体通过AB和BC这两段位移的时间相等,则OA之间的距离等于( )
A. m B. m C. m D. m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设相等的时间为T,求出B点的速度,从而得出A点的速度,根据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是一恒量,求出加速度的大小,再根
,C错误:D正确;故选BD。
,
,且
,解得:
,A错
据速度位移公式求出OA间的距离.
【详解】设物体通过AB、BC所用时间分别为T,则B点的速度为:
,根据
得:,则,联立得,故选A。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以及推论,并能进行灵活的运用. 11.中国科技馆有一个“会发电的衣服”的展台,在展台中可以做模拟“发电纤维发电” 的实验。实验过程及现象如下:踩动踏步机踏板,带动压电薄膜振动,使得一些与压电薄膜相连的小灯发光;增大踩动踏板的频率,压电薄膜振动得更剧烈,发光小灯的数量增加。则下列四个选项中,判断正确的是( ) A. 压电薄膜振动时可以产生电压
B. 小灯发光说明振动的压电薄膜中产生了电流 C. 发光小灯的数量与踩动踏板的频率有关
D. 增大踩动踏板的频率,压电薄膜发电的总功率变小 【答案】ABC 【解析】
A、压电薄膜振动时产生电压(电动势)点亮灯泡,故A项正确; B、小灯发光说明电路有电流存在,故B项正确;
C、有题干增大踩动踏板的频率,压电薄膜振动得更剧烈,发光小灯的数量增加可知C项正确;
D、点亮的小灯增多,应该是总功率变大。故D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12.如图,甲、乙、丙、丁是以时间为横轴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 )
A. 甲是a-t图象 B. 乙是v-t图象 C. 丙是a-t图象
D. 丁是v-t图象 【答案】BC 【解析】
【详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故v-t图象中匀变速直线运动为倾斜的直线,故甲、乙均为v-t图象;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x=v0t+at2,故其图象为抛物线,故丁应为x-t图象;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恒定不变,故a-t图象为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故丙为a-t图象; 由以上分析可知,BC正确,AD错误;故选BC。
13.质点做直线运动的位移x与时间t的关系为x=5t+t(各物理量均采用国际单位制单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质点的加速度大小为1 m/s B. 该质点在1s末的速度大小为6m/s C. 该质点第2s内的平均速度为8 m/s D. 前2s内的位移为14m 【答案】D 【解析】
通过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时间公式x=v0t+at与题目中x=5t+t 对比可得,初速度v0=5m/s,加速度a=2m/s2,故A错误;质点在1s末的速度大小为:v1=v0+at1=5+2×1=7m/s.故B错误; 该质点第2s内位移:x=x2﹣x1=(5×2+×2×2)﹣(5×1+×2×1)=8m,所以在第2s内的平均速度:故D正确;故选CD.
14.如图所示,两光滑斜面在B处连接,小球从A处由静止释放,经过B、C两点时速度大小分别是3 m/s和4 m/s,AB=BC.设球经过B点前后速度大小不变,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故C正确;前2s内的位移:x2=(5×2+×2×22)=14m,
2
2
2
2
2
2
A. 球在AB、BC段的加速度大小之比为4∶3 B. 球由A运动到C的过程中平均速率为2.1 m/s C. 小球在AB、BC段的运动时间之比为7∶4
D. 小球从B运动到C过程中平均速度大小为3.5 m/s 【答案】BD 【解析】
对AB段,根据速度位移公式得:
,
,代入数据解得:a1:a2=9:7,故A
错误.A到C过程中的平均速率为:,故B正确.根据平均
速度的推论知,AB段的时间,BC段运动的时间 ,代入数据解得t1:t2=7:
3,故C错误.小球从B运动到C过程中平均速度大小为正确.故选BD.
,故D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学公式和推论,并能灵活运用,有时运用推论求解会使问题更加简捷.
15.如图所示,小球沿足够长的斜面向上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依次经a、b、c、d到达最高点
e.已知xab=xbd=6 m,xbc=1 m,小球从a到c和从c到d所用的时间都是2 s,设小球经b、c时的速度分别为vb、vc,则( )
A. vc=3 m/s B. vb=4 m/s
C. 从d到e所用时间为2 s D. de=4 m 【答案】AD 【解析】
【详解】物体在a点时的速度大小为v0,加速度为a,则从a到c有xac=v0t1+at12;即7=2v0+2a;
物体从a到d有xad=v0t2+at2,即3=v0+2a;故a=-m/s,故v0=4m/s;根据速度公式vt=v0+at可得vc=4-×2=3m/s,故A正确。从a到b有vb-va=2axab,解得vb=
2
2
22
m/s,故B错误。根
据速度公式vt=v0+at可得vd=v0+at2=4-×4m/s=2m/s。则从d到e有-vd2=2axde;则
。故D正确。vt=v0+at可得从d到e的时间
AD。
.故C错误。故选
【点睛】本题对运动学公式要求较高,要求学生对所有的运动学公式不仅要熟悉而且要熟练,要灵活,基本方法就是平时多练并且尽可能尝试一题多解. 二、实验题
16.如图所示,是练习使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灯泡亮度的未完成电路,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完成电路连接______________ 。要求:灯L1和L2并联,开关同时控制两灯,滑动变阻器只控制L1的亮度,导线不能交叉。
【答案】
【解析】
根据题目要求, 灯L1和L2并联,开关同时控制两灯,滑动变阻器只控制L1的亮度,导线不能交叉,可以作图如下:
17.目前实验室里用的打点计时器所接的电源均为频率为50 Hz的____电源(填“交流”或“直流”),每隔____秒打一次点.我们在处理数据时通常每5个点为一个计数点,则每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____秒.一位同学在实验室用打点计时器探究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有下列器材可供选择:电火花打点计时器及墨粉纸盘、重锤、纸带若干、220V交流电源、天平、秒表.其中不必要的两种器材是:_____,缺少的一种器材是:_____. 【答案】 (1). 交流; (2). 0.02; (3). 0.1; (4). 天平和秒表; (5). 刻度尺; 【解析】
【详解】目前实验室里用的打点计时器所接的电源均为频率为50 Hz的交流电源,每隔0.02秒打一次点;在处理数据时通常每5个点为一个计数点,则每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1秒;实验要测量加速度或速度,根据公式△x=aT,需要毫米刻度尺测量位移;而测量小车的加速度时,不需要天平称质量;打点计时器按照固定的0.02s打点,不需要秒表测量时间。故不需要天平、秒表;缺少毫米刻度尺。
18.如图所示,是某同学在做《探究小车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的实验中打出的一条纸带,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记为A、B、C、D。则可得出,B点对应的瞬时速度为 _______m/s,C点对应的瞬时速度为_______m/s,加速度为_____________m/s2。
【答案】 (1). 0.28 (2). 0.40 (3). 1.2 【解析】
【详解】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T=0.1s,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时间中点的速度等于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得
;
;
2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判别式;可得.
【点睛】用逐差法求加速度可减小偶然误差,但需要纸带至少提供四段相等时间的位移;可用判别式三、计算题
19.如图所示,R1=25Ω,小灯泡L的规格为“2.5V ,0.3A”,电源电压保持不变.
或加速度的定义式
求解。
(1)S1、S2都断开时,小灯泡L正常发光,求电源电压; (2)S1、S2都闭合时,电流表示数变为0.6A,求R2的功率. 【答案】U = 10V ; P = 2W 【解析】
(1)由图可知,当 、 都断开时,小灯泡L与电阻 串联,电路为串联电路,因为小灯泡正常发光,则电路电流大小为电压大小为故电源电压为
,小灯泡两端电压为,
。
,根据欧姆定律,两端
(2)由电路图可知,当、都闭合时,与 并联,小灯泡被短路,电流表测干路电流,由并联电路的电压规律可知:和
两端的电压相等都等于
,通过的电流为:
,由并联电路电流规律可知,通过的电流大小为:
,所以的功率为: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
、
20.一辆汽车沿平直公路从甲站开往乙站,起动加速度为2m/s2,加速行驶5秒,后匀速行驶2分钟,然后刹车,滑行50m,正好到达乙站.求: (1)汽车匀速行驶过程的速度大小? (2)汽车在刹车过程中的加速度大小? (3)汽车从甲站到乙站的平均速度? 【答案】(1)【解析】
(1)汽车匀速行驶过程的速度
(2)
(2)刹车过程运动了50m,所以刹车时的加速度为刹车的时间为
(3) 汽车匀加速运动的位移为汽车运动运动的位移为所以汽车运动的总位移为则平均速度点睛:
(1)根据速度时间关系求出匀加速运动的末速度即匀速运动的速度;
(2)根据位移时间公式求出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位移,结合速度时间公式求出匀速运动的速度,得出匀速运动的位移,再结合匀减速运动求出减速时的加速度。 (3)结合运动的总位移和总时间求出汽车从甲站到乙站的平均速度.
21.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途中先后经过相距27 m的A、B两点所用时间为2 s,汽车经过B点时的速度为15 m/s.求: (1)汽车经过A点时的速度大小和加速度大小; (2)汽车从出发点O到A点经过的距离;
(3)汽车经过B点后再经过2 s到达C点,则BC间距离为多少? 【答案】(1)【解析】
【详解】(1)对AB段,根据解得:vA=12m/s; 加速度
有
,
(2)48m(3)33m
(2)对OA段,根据vA2=2ax得
(3)对BC段:根据xBC=15×2+×1.5×2=33m 2
有
【点睛】匀变速运动是一种特殊的变速运动,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是个核心物理量,要重点求出来,结合另外的三个基本公式和推论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