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 习 使 课 堂 精 彩 纷 呈
仪征市天宁小学 朱玉香
预习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预习是合理的‘抢跑’”。的确,学生一旦掌握了预习方法,一开始就“抢跑”领先。有助于扫清学习障碍,搭建新旧知识的桥梁,拉近学生对新知的认识距离,使学习变为主动,形成良性循环。预习既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又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品质,真正意义上实现自主、开放的学习。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做好预习的工作,使学生真正学会预习,使课堂出现了一片生机。下面我就谈谈我在上《桂花雨》一课由于充分发挥了预习的作用所带来的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为《新课标》旨在培养学生学会阅读,在读中感悟,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品读课文的能力。基于此,我把预习的重点定在对字、词、相关细节描写的品读上完成,我在课前布置了这样几条预习题:先扫清生字障碍,然后把课文品读二遍,再找出带有“浸”、“缠”、“香飘十里”词语的句子细细地再读一遍,想想句子的意思,在句旁写出你读后的体会。让学生查找有关桂花的诗句及桂花的图片。为了避免学生的预习流于形式,我总是会拿他们的书看看,看看他们有没有留下笔迹。上课了,我利用同学们声情并茂地朗诵描写桂花的诗入手,使同学们沉浸在关于桂花的诗样的感受中,学生在情感上就受到了熏陶,为学习本文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础。接着,同学们就全心投入地去读课文的1、2自然段,我以这样的一个问题让同学的思维活了起来,你读到了的是什么样的桂花,因为有了课前充分的预习,学生的回答如行云流水,有的说是“沁人心脾”的桂花,有的说是“香味扑鼻”的桂花,有的说是“香飘十里”的桂花,有的说是“惹人喜爱”的桂花……同学们在这样的环节中既丰富了语言,积累了词语,又提高了语文素养。再细细品读带有“浸”字的一句话,“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突出了“浸”字,让同学们谈谈读后感悟,同学们很快领悟到桂花的浓
香和作者对桂花的深深喜爱之情。接着我话锋一转,既然作者对桂花这么喜爱,那么摇桂花更会给作者带来无穷的乐趣,你们说是吗,你从课文的哪些语句感受到的。很快地学生就找到了相关的语句 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学生对这句中的“老是”“缠”理解得真是非常棒的,有一个同学说:“只有当我们迫切地想得到那样东西时我们才会缠着母亲,比如,我一直想得到我梦寐以求的玩具,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由此可见,小作者简直是迫不及待了。”当同学们朗读时更是把自己置于其中,把孩子的天真任性读得惟妙惟肖。当读到“桂花纷纷落下,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时同学们已经是如痴如醉了。这时我适时地引导同学们想像,此时桂花落在你的头上,你怎么样;桂花落在你的脖子上,你怎样;桂花落在你的身上,你怎样。同学们的回答水到渠成,他们说“落到我的头上我就会把它别在我的发间当作最好的装饰品,不仅美丽而且有香气;落到脖子上的桂花成了我的最亲的小伙伴,它同我一起嬉戏……”我感叹道:“桂花落在我的头发上香了我的每一根发丝。落在鼻尖上,衣领上,我的小脚丫上……不一会儿,就落得我满头满身的了。这时,你有什么感受呢?”同学们有的说:“我就想一直呆在桂花树下,不想回家了,我已经被桂花的香和摇花的快乐陶醉了。”还有的说:“我仿佛成为一位仙子,只有满心的喜悦了。”……多么让人难忘的快乐啊,伴随着这快乐的是浓浓的桂花香,也是孩子们与文本的一次次碰撞所闪现出的智慧的火花。孩子们明白了这是作者借回忆儿时摇桂花的快乐,抒发对家乡的怀念,对童年伙伴的思念。所以当读到文本的最后时,作者的母亲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有一个孩子情不自禁地说道:“其实课文所在传达的并不是家乡的桂花比外乡的香,比外乡的美,这是对家乡难以割舍的一种情怀,就像我的奶奶,三年前,我们家在镇上盖了新房,新房周围环境优美,每次把奶奶接过来住,奶奶住不了两天,就吵着要回家,叨唠着还是老家好,其实并不是我们现在的房子不好,也不是我们儿孙对她不好,只是那是她生活的地方,她对那儿的一草一木都有了深厚的感情,她离不开她一辈子生活的地方,那是对家乡的朴素的感情呀!”是呀,如果孩子不走进文本,不与文中的人物心心相印,是很难说出这样的理解的,我为这个同学的精彩发言而喝彩。同时我
也想到:没有课前的预习,没有课前大量的阅读,课堂是很难出彩的,也不会给孩子们精神上给予养料,用情感滋润孩子的心灵。正是通过预习,学生初步进行了探索,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还不会,做到了心中有数。这样,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于理解的知识上,而加强了听课的目的。这样,在学习中对不懂的地方,他们会听得更专心。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为上课创造了有利的心理状态,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用教育学的理论说,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可以大大减少教师的无效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