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欣赏----《唯有奋楫扬帆,唯有迂回向前》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行不去,须知退一步之法。——《菜根谭》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方向
人文底蕴:人文积淀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
学会学习:乐学善学 勤于反思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审题 性
1.真实情境的。题目触发考生写作的情境为两则材料,材料一是康德的名言,强调要义无反顾前行,坚持自己的选择。材料二是出自《菜根谭》的话,强调走不通时要知退,“退一步”乃前进之法。材料二是对材料一观点的补充,设置了更为具体的情境,使题旨更加明确。这是考生认识的基点,为考生写作提供了既定的思维空间。
2.典型任务的。写作提示语是题目给出的典型任务,“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这一任务要求考生根据材料的内容和含意写出自己的感想、体会、认识,“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考生读懂材料内容,把握逻辑关系,分析命题材料的侧重点,如材料一的“走下去”、材料二的“退一步之法”等,不可脱离材料写作。
3.价值判断的。材料中使用的“不应”“须”等词语是对价值判断的,要分析它们否定了什么、肯定了什么。显而易见,材料否定了遇到“妨碍”就停滞不前的表现,肯定了坚持、“退一步”再前进的选择。考生写作符合此价值判断才符合题目的立意指向。
开放性
1.立意角度自由。结合具体情境,立意角度是比较开放的。可以主要结合对材料一的感悟立意,肯定风雨兼程,奋然前行的
深远意义;可以主要结合对材料二的感悟立意,突出行不通时要以“退一步”为前进之法,这与材料一是不矛盾的,只是情景设置更加具体而已;也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立意,表达确定了目标、方向,就要奋然前行,遇到困难不通之时,须知退让一步,迂回前行的道理;或者对两种人生态度作评价,奋然前行是勇气,退一步之法是智慧等等。总之,立意角度相对来说是自由的。
2.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由材料一的内容可以联想到那些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人与事,如孜孜不倦的行动家孔子、“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等,如廖俊波坚持不懈,甘当“樵夫”,笃信“帮老百姓干活、保障群众利益,怎么干都不过分”;钟南山义无反顾无畏“逆行”,认定“医院是战场,作为战士,我们不冲上去谁上去”等等。思考其现实意义。由材料二的内容可以联想到那些与不通处,退一步相关的事实或理论,如六尺巷的故事、《菜根谭》中的“人情反复,世路崎岖。行不去处,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处,务加让三分之功”、《增广贤文》中的“退一步海阔天空”等。思考应懂得灵活变通、迂回前行的道理,等等。可以说,考生立意后,联想和思考是相对自由的。
3.文体选择是自由的。考生可以写记叙文或散文,表达自己对风雨兼程或迂回前行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也可以写议论文,从理性的高度写执着前行也要懂得变通的道理。
解题
本题属于材料作文题,命题思路类似于2021年高考全国一卷作文题,由材料、提示语和要求三部分组成,材料一考查价值观,材料二兼考价值观和辩证思维,引导考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材料一与材料二的关系看似对立,实则统一,对立表现在进退的选择上,统一在于坚持初心、砥砺前行的大前提上。题目基本属于观点阐释+加人生启发型,任务不多,更便于开放写作。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唯有奋楫扬帆,唯有迂回向前。 2.贵在不息不倦,亦知退一步贤。 3.笃行不怠,满怀豪情一起向未来。 4.世路崎岖行不去,须知退一步绕行。 …… 偏题立意: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把着眼点放在信心与展望上,立意走偏。)
2.条条大路通罗马。(未准确抓取材料中的“已经踏上这条道路,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信息。)
3.事既不关己,退避为上策。(立意价值观有偏差。) 4.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未能关注到材料中“不应妨碍”“走下去”“须知”等信息。)
……
范文展示
唯有奋楫扬帆,唯有迂回向前 青岛二中高三数学MT二班 陈萌蕾
康德有言:“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是的,目标既定,当笃行不怠,而《菜根谭》主张“行不去,须知退一步之法”, 理固宜然,毕竟,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故曰:唯有奋楫扬帆,唯有迂回向前。
奋楫扬帆,笃行不怠,迂回向前,为达远方奠基。 一旦确定了目标就专心做它,坚持不懈,不息不倦,遇到困难不通,亦知“退一步”,曲折迂回,为至远之基。“孔席不暇暖,墨突不得黔”,孔子在不利情况下,仍然汲汲遑遑匆忙于救世。孔子早年从六艺出发,晚年又回到了六艺。在当世无法实现理想,于是将其理想寄望于后来人,退而修《春秋》,将微言大义寄托于其中,从而给后世留下拨乱反正的种子。倘若项羽兵败垓下,肯过江东,以退为进寻求新的契机,“卷土重来未可知”,也许后人就不必只能长叹 “慷慨悲歌君勿恨,虞兮虞兮奈若何”。所以,为了梦想一往无前的冲劲与拼劲不可少,而“退一步”或许“天堑变通途”。
奋楫扬帆,笃行不怠,迂回向前,促可持续发展。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近代以来,腐朽的清王朝在世界列强面前不堪一击,中国
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无数仁人志士坚持探索救亡图存、振我中华之路,不断叩问:中国向何处去?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中国人民在黑暗中摸索,一次次跃起,一次次跌倒。推翻了满清王朝的辛亥,由于其不彻底性,“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最终表明中国的这些求索,陷入了“走不下去”的历史绝境中。于是我们抓住契机,转而树起马克思列宁主义大纛,成立中国党,完成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计划经济走不通处,我们转而实行市场经济……我们一直在探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坚持昂扬奋进,灵活变通,使曲折向前,促可持续发展。
反观有目标而无恒久的坚持、踏实的付出之人,则终生难有可成之事;而能够坚持,不知变通,至于幽暗昏惑,仍固执向前之为,则消耗内力,如同坚持在沙漠中奔走的溪流,难以至远。
所以,需知进,“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前进的脚步。1939年5月,延安召开庆贺模范青年大会,同志以“永久奋斗”为题发表讲话,号召模范青年要把干到底。需知退,退是为了更好地进,年幼即双耳失聪的江梦南,退而通过读唇语学会了“听”和“说”。星光不问赶路人,荣光属于奋斗者。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未来可期,奋斗以成。我辈青年当高扬奋斗风帆,焕发昂扬斗志,毋受困于一念,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勇毅向前,向前!
点评
本文观点明确,标题即观点。正文开头先引材料分析提出观点,然后两正一反论证中心论点,再论述“怎样做”,最后总结全文,发出倡议。总体上来说,能够结合材料,摆事实,讲道理,思路清晰,逻辑性较强,认识较深刻,论证说理较为充分有力。能够适当引用诗句、名言警句,有意识使用整句,句式使用比较灵活,语言相对文雅,不乏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