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主义改造的途径、作用和不足。
答: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党在完成新民主主义、取得政权后,进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的社会主义。它主要包括三大改造,即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彻底的变化。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所谓至少要100年才能完成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从这个时候开始算起。
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改造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把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是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全行业公私合营,是国家资本主义的最高形式,是使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步骤。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高潮中,也存在着过急过快和过粗的问题。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阶段后基本完成。党和制定了“ 自愿互利, 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正确的合作化原则和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11月开始至1956年底结束,全国90%以上的手工业者加入了合作社。党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三种形式是:手工业生产小组、手工业供销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通过这三种形式,把大量的手工业者组织起来,实现由分散到集中,由低级到高级的社会主义改造。由于贯彻了自愿互利的原则,以及随着手工业私有制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技术逐步由手工业转变为机械化生产,极大地促进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党在这个历史阶段关于社会主义和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具有深刻的历史
经验与教训, 对于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没有照搬苏联模式,成功地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从理论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要正确对待资本主义,充分利用它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然而,随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施,1955年以后,随着三大改造进入了高潮,中国也开始了消灭资本主义的过程。
无论领导或建设工作,都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绝不能急于求成,犯主观性急的毛病。指出用的方式解决建设的问题,解决生产力大发展的问题,是、党在社会主义和建设认识上的误区,并导致了实践中一系列重大偏差的发生。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证明,经济变革和经济建设不适宜采用群众运动的方式,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才能避免急于求成,大起大落,保证经济的快速发展
2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特征与三步走战略的关系。
答:在改革开放推动下,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和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实际上,这个历史进程与我国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是密切相关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体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正确地反映了我们这样一个经济不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进程。作为“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承上启下的地位与作用,是全面实现这一战略的关键。
人民生活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反贫困取得全世界最突出的进展。城乡恩格尔系数的持续降低标志着消费结构的升级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目前所达到的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而且平均数往往掩盖着不同社会阶层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异。
由于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农业税、牧业税、特产税全部取消,支农惠农不断加强,农村发展保持良好势头。同时,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仍很明显,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发展基础、区位优势和自然禀赋不同决定了地区差距将会长期存在,发展不平衡仍然是突出矛盾。
随着整个改革进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改革,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政治总体上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同时要看到,我国政治还有不少亟待完善和发展的环节,需要通过继续深化政治改革加以解决。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同时要看到,文化建设总体水平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适应,和我国的国际地位还不适应,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样的历史任务是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全过程的。
我国已经从封闭半封闭型经济转变为开放型经济,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蓬勃发展的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同时要看到,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同国际社会联系日益紧密,风险也随之增加。
从大的发展阶段看,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这个大的发展战略中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从根本上说,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深刻认识这一点,对于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