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卷第5期 2013年5月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GQIU NORMAL UNIVERSITY Vo1.29 No.5 Mav. 20l3 [庄子・道家・道教研究] 【主持人按语】 杨柳依依,繁华满树,今天有一场如沐春风的大好戏!新老朋友相与论学,岂不快哉! 逻辑学和数学都是空套子,因人为而必然确定,一带入内容便可能随时地而“物化”。自然科学尚且如 此,人类的精神现象更因其自由性而难以捉摸。然而,自然界何以会有如此稳定的秩序?人类社会的秩序状 态何以形成? 杨武金教授是逻辑学领域少壮派的翘楚,由他来梳理《墨经》逻辑和《老子》的承续关系,理得其文,文如 其人;丝丝入扣,启人心智。文中论及思想方法,西方从协调到不协调的发散型和中华文明从不协调到协调 的收敛型,颇令人深长思之!从黄老道家政治关怀和道教的养生主题看《庄子》,庄子的确很另类。匡钊博 士称其为“反常性哲学”,发前人之未发,郭沫若所谓庄子是“纯粹的道家”之名遂废,入木三分,耐人寻味。 庄子无意于惠施之学,而是要启迪人格在超越中转化,此道家两派治否之大要。刘洪生教授对《庄子》已臻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之化境,他拈出十六个字句一一考其源流,求诸野俗俚语,联想到闽粤方言的文化播迁, 真是让人耳目一新!从逻辑学、知识论、语言学的视域讨论中国哲学中的道家问题,窃以为武金扣得紧,匡钊 挖的深,洪生撒的开。逻辑是确定知识的阿基米德点,助人发现自然秩序。但当逻辑语形学推进到语义、语 用层而与语言学关联后,文字和数字作为体外传承的两大文明符号,似乎都直通天道人心。货币理性的契约 关系和血缘亲情的地缘关系如何协调互补为新的文明形态,意味着哲学智慧究竞花落何处。 文明始于服饰,儒家五服制隋唐入律使之森然肃穆,与之形成互补对照的是道家强调身体关。席格将作 为魏晋显学的庄学和魏晋风流重新展开,扎实而文从理顺。王明先生是道教研究大家,由《王明集》的作者 陈霞先生介绍其成就及其学术地位,使人额手称庆。小宗教大文化的道教若能缘此深入来强化文明对话中 的学术自觉与自信,则善莫大焉。 安继民癸巳年三月十八于双阳小岩 墨家辩学对老子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杨 武金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老子思想是中国先秦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墨家在辩证法方面继承了老子的合理 思想,同时指出其在逻辑上的不严谨性,批判其无名、非辩、不知等不合理性,发展出名辩学思想。 其中,通过改造老子的“道”概念,墨家发展出来了以仪、表、法、理、道等作为判断言论是非的基本 标准,概括出名辩学的基本内容。深入认识老子和墨家思想的渊源关系,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墨辩思 想发生的历史必然性。 关键词:老子思想;墨家辩学;辩证法 中图分类号:B224;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600(2013)05—0001—04 通常认为,老子是一位哲学家、辩证法大师;墨 子是逻辑学家。甚至认为,中国的思想家基本上都 是辩证法家,唯独墨家是一个怪胎,其思想与中国思 想传统不同,是与西方更类似的逻辑学派。这样一 收稿日期:2013—03—17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逻辑哲学若干重要问题研究”(编号: 10XNJ022)。 作者简介:杨武金(1964一),男,侗族,贵州天柱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哲学和逻辑学研究。 2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3钲 种印象实在是令人感到奇怪。实际上,墨家思想,尤 其是墨家的辩学,离不开对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批判 和继承,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直接发展。一般认为,墨 家是“学儒者之业,授孔子之术”(《淮南子・要 略》),是从儒家发展出来的。其实,老子思想更是 中国思想和文化的最古老的源头之一,墨家的名辩 学正是在其直接影响之下得以产生的。充分认识老 子思想和墨学的关系,可以更好地认识墨辩思想出 现的历史必然性。 一、老子辩证法思想浇灌了墨家思想的花园 老子哲学最为合理的部分是其辩证法。在老子 看来,矛盾、对立的双方是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转化 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 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第2章》)有无因为互 相对立而产生,难易因为互相对立而形成,长短因为 互相对立而体现,高下因为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声因 为互相对立而和谐,前后因为互相对立而伴随 。 “有”与“无”是老子哲学中非常核心的概念。 墨家认为,“同”和“异”之间就像“有”和“无” 之间那样,是相辅相成的。 同异交得,放有无。(《墨子・经上》) 同异交得:于福家良知,有无也。比度,多 少也。蛇蚓旋圆,去就也。鸟折用桐,坚柔也。 剑犹甲,生死也。处室子,子母,长少也。两绝 胜,白黑也。,旁也。论行、行行、学实,是 非也。鸡宿,成未也。兄弟,俱适也。身处志 往,存亡也。霍为姓故也。贾宜,贵贱也。 (《墨子・经说上》) 同和异是可以并存、互相依存的,就像有和无的关系 一样。比如:一个富裕的家庭却没有良好的知识。 一个东西比甲物多却又比乙物少,所以既多又少。 蛇和蚯蚓的挪动,是既离开又接近。鸟折梧桐树枝 来筑巢,树枝既坚硬又柔软。剑和盔甲一样,在杀死 敌人的同时也保护了自己。一个女子,同时既是孩 子的母亲,也是自己母亲的孩子,既长又少。两种不 同颜色互相交错,既白又黑。一个地方在,同时 也可以在更广范围的旁边。言论和行动、行动和行 动、学习和实践,可以一方面为是而另一方面则为 非。母鸡在孵小鸡时,某一个阶段可以是既成又未 成。某一个人相对于甲可以为弟,但相对于乙则可 以为兄。身处某处某时,却心想别处别时,是既存又 亡。霍可以指一种动物,同时也可以用作姓氏。价 钱适宜,就是对卖者来说贵而对买者来说贱。 恩格斯曾经说:“古希腊哲学家都是天生的自 发的辩证论者。”_2l5 这句话对于中国古代哲学家来 说也是非常适宜的。老子、墨子都是具有辩证法精 神的思想家。墨家在老子“有无相生”的辩证法思 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同异交得”,即同和异可以互 相并存、可以同时把握的辩证法精髓。 值得注意的是,与老子不同,墨家提出“同异交 得”这个辩证思想,完全是在把握了什么是“同”、什 么是“异”的基础上来进一步考虑的,即墨家首先追 求的是思想的确定性,同时也没有忘记思想的不确 定性。 同,异而俱于之一也。(《墨子・经上》) 同:二人而俱见是楹也,若事君。(《墨子 经 说上》) 异:二必异,二也。(《墨子・经说上》) “同”就是不同事物在某一个方面的共同,如两个不 同的人都看见同一根柱子,就像两个不同的人都在 侍奉一个共同的君主似的。“异”说的就是任何两 个东西都存在着的某种差异性。 分别给出“同”和“异”两个概念的严格定义,意 味着二者含义不同、不能混淆使用。这就是墨家所 说的“明同异之处”,是辩学的基本任务之一。 墨家思想为什么和老子思想存在这样的不同 呢?这是因为所处的时代不同。老子时代,思想界 还没有充分解禁,而墨家时代,尤其是到了墨家后学 时期,则是处在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期。 各种思想流派、各种人物都已站出来充分地表明自 己的学术和观点,这时就需要提出一些标准来对各 种思想学说进行规范,墨家思想对确定性的追求正 好体现了这样一个时代的要求。如上述墨家所论的 “同异交得”思想,正好体现了当时“辩同辩异”的时 代思潮。 李约瑟曾经指出:“当希腊人和印度人很早就 仔细考虑形式逻辑的时候,中国人则一直倾向于发 展辩证逻辑。”l3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都更擅长辩证 思维,发展辩证逻辑。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清宇研究 员也曾经说,“跟现代西方逻辑沿着形式化方向从 协调向弗协调发散的情形相反,先秦逻辑是沿着直 观方向从弗协调向协调收敛”l4l2 。与西方思想总 的趋势是从协调向不协调发展不同,中国先秦思想 的发展体现出从不协调到协调思想的进程,即强调 从不确定性向追求思想确定性的方向进展。从老子 到墨家思想的发展轨迹,正好体现了这样一个趋势。 不过,墨家在追求思想的确定性时并没有否定其不 确定性的方面,在强调思想的协调性时并没有排斥 其不协调性的内容。 二、老子思想中消极因素的克服促进了墨学的 产生 老子思想的许多方面在今天都闪耀着光辉,但 其中也存在一定的消极因素,如果我们对它单纯做 简单或者片面的理解,则很可能陷入某种错误。老 第5期 杨武金:墨家辩学对老子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3 子思想中的大量命题或判断,都是通过简单枚举法 或者典型分析然后归纳概括出来的,没有能够在逻 辑上得到必然性的保证。其中,有些具有普遍的必 然性意义;有些则仅仅具有一般性,表现为一般真 理、常识真理;有些则只在某些特殊意义下才有真理 性。如:其对立着的矛盾双方是相辅相成关系,就是 宇宙间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而“美言不善,善言不 美”这样的思想只具有一般性,属于一般真理、常识 真理;“上善若水”等思想则只具有在某些情况下的 合理性、真理性。针对老子思想的消极方面,墨家做 出了有理有据的回应,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如老 子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 所恶,故几于道。(《老子・第8章》) 最高的善就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 争,它停留在众人所喜欢的地方,最接近于“道”… 。 老子这一思想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如果将之当做 普遍规律来理解,则许多问题就不好理解,在实践上 也会出错误。对此,墨家进行了回应: 取下以求上也,说在泽。(《墨子・经下》) 取:高下以善不善为度,不若山泽。处下善 于处上,下所谓上也。(《墨子・经说下》) 通过取下来求上,就像从低下的沼泽来求取高上的 山峰。但高下是以善不善为衡量标准的,而山泽则 以上下为标准。善不善本为价值概念,上下则为方 位概念,老子将善不善的问题与上下的问题混为一 谈;而且,以水之处“下”为“上”善,无异于以下为 上,将上与下混为一谈了。故墨子反对之 J1 。墨 家强调概念的确定性,不能混淆概念。 老子说:“知不知上。”(《老子・第7l章》)知 道自己不知道,就是足够好的¨_2 。 墨家揭露了上述论断的内在矛盾。“知知之否 之,足用也,悖,说在无以也。”(《墨子・经下》)知道 自己知道的和不知道的,这样就够用了。这样的观 点是错误的,理由是没有用。其中,“不知道”和“足 用”互相矛盾 H。 老子主张“不学”(《老子・第64章》)、“绝学” (《老子・第20章》)、“弃智”(《老子・第19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老子・第48章》)学习得 越多,对于为道来说,越有损害。 墨家的观点和老子恰恰相反,认为学习是十分 重要的,主张“学而能”、“学而知”。“墨子好学深 思,苦读博览,到各诸侯国游说,还抓紧时间攻读。” 《墨子贵义》篇记载,有一次,墨子从鲁国出发到卫 国去游说,车中“载书甚多”,弟子弦唐子见了,奇怪 地问道,“老师,您车上带这么多书干什么?”墨子 说:“过去周公旦早上要读一百篇书,晚上还要接见 七十个读书人,跟他们座谈。所以他知道的就多,就 能够辅佐天子而成绩卓著,他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今 天,没有磨灭。我上没有君王治理国家的事情,下没 有农民耕种土地的劳作,我怎么能不读书呢?”墨子 把读书看做本分,视为职业的需要 j2 。 学之益者,说在诽者。(《墨子・经下》) 学:以为不知学之无益也,故告知也。是使 知学之无益也。是教也,以学为无益也教,悖。 (《墨子・经说下》) 学习是有益处的,从批评者的言论即可得到证明。 认为别人不知道“学习是没有益处的”,所以就告诉 他,使他知道“学习没有益处”。这种教导,是用“学 习是没有益处的”去施教,这在思想和行为上是自 相矛盾的 Ⅲ1 。这就从逻辑上揭露了老子认为学习 有害观点的荒谬性。 老子主张“非辩”,主张“大辩不言”。“善者不 辩,辩者不善”。(《老子・第81章》)“大辩若讷。” (《老子・第45章》)善者一定都不辩,辩者一定都 不善。最好的辩是不辩。 墨家则强调学生要“辩乎言谈”,要“能谈辩者 谈辩”。 总之,墨家通过强调思想的确定性,充分运用自 己的认识能力,掌握知识,笃实明辩,从而创立名辩 之学。 三、墨家在改造老子“道”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出 名辩学 老子思想博大精深,但根本上是提出了“道”的 概念,是对“道”的追求。关于“道”,老子说得很玄 乎、很神秘。他说: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第1章》)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老子・第21 章》) 道常无名。(《老子・第32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37章》) 反者道之动。(《老子・第41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 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老子・第5l章》) 说得出来的“道”,它就不是永恒的“道”。“道”是 没有固定形体的,是永远没有名字的,经常是无为 的,但却没有一件事情不是它所为的。向相反的方 向变化,是“道”的运动。“道”使万物生长,“德”使 万物繁殖,体质使万物得到形状,具体的器物使万物 得到完成。所以,万物没有不尊崇“道”而珍贵“德” 的。“道”是万物深藏的地方。 老子的“道”具有极大的神秘性和一般性,是不 能通过学习得到的,只能通过直觉上的体悟。但是, 它却是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根据。老子的“道”思想, 4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3钲 在墨子的思想中得到了继承、深化和发展。 标准和根据,言辞就失去了依据,就会讲不通 JI”。 墨子的表、法、道,是言论的根据,是非的标准, 墨子强调,“言必有三表”、“言必立仪”。在墨 子思想中,“仪”、“表”、“法”、“道”、“理”等,都具有 老子“道”概念的某些含义。 不过,墨子的“道”概念,其内涵更明确,具有标 准、法则、规律等含义。墨子的“道”,是可以认识 的,而且必须通过认识才能得到。墨子教育学生必 须通过“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 者从事”,达到“厚乎言谈,博乎道术”,其实质就是 通过学习懂得“道”。 《墨子・非命上》说:“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 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 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 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百姓人民之 利。”古者圣王之事、百姓耳目之实,都是以经验为 法,即从经验中总结出来的道;百姓人民之利,则是 以功用为法,即以实际的有用性作为道的标准,反对 无用的空谈。其实,老子“道”的概念,也主要是做 出了大量的经验描述,具有大量的经验内容,墨家的 “法”、“仪”、“表”,是与其相通的。 在《墨子・大取》中,墨家将“仪”、“表”、“法” 等概念,进一步发展为“理”、“道”等纯逻辑范畴。 夫辞以故生,以理长,以类行也者。三物必 具,然后辞足以生。立辞而不明于其所生,妄 也是推理论证的根据。《墨子・小取》说:“夫辩者, 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 之理,处利害,决嫌疑。”辩学是用来说明是非的分 别,审察治和乱的原因,判明同和异的所在,考察名 称和实际的道理,权衡利益与祸害,决断嫌疑 的 』】卯。弗雷格曾经指出,“正像‘美’这个词为美 学、‘善’这个词为伦理学指引方向一样,‘真’这个 词为逻辑指明方向” 8 。逻辑需要研究真,但又不 限于研究真。墨家建立的名辩学,显然不限于研究 真假问题,将“仪”、“表”、“法”、“道”、“理”作为判 别是非、合理与不合理和胜败的标准,其内容必然会 超出真假的问题,即墨家的名辩学还需要处理善恶、 美丑的问题。但无论如何,它还是要围绕真假这个 核心问题来进行探讨的,可以包含在逻辑学的范围 之内。墨家辩学在逻辑意义上的非纯粹性,也间接 地说明了它与老子这一指导“圣王”取胜之“道”思 想之间所存在的某种必然的内在联系。 参考文献: [1]任继愈.老子新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也。今人非道无所行,虽有强股肱而不明于道, 其困也,可立而待也。夫辞以类行也者,立辞而 [3]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3卷[M].北京:科学出版 社,1978. [4]摹物求比——沈有鼎及其治学之路[M].北京:社会科 学文献出版社,2000. 不明于其类,则必困矣。《墨子・大取》 “故”、“理”、“类”,是一个命题或论断得以成 立的三个必要条件。缺乏其中任何一个,言论就会 缺乏根据。这里,墨家不但强调言辞的真假,而且强 调言辞的论证性和说服力。一个言辞要有充分的说 服力,即有效、中效、可靠,具有合理性,故、理、类三 个条件都必须具备。其中的理、道,就是需要效仿的 法或标准。辞“以理长”、“今人非道无所行,虽有强 股肱而不明于道,其困也,可立而待也”,强调言论 的成立,必须符合某种根据、某种标准,没有这样的 [5]王 源.墨经正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 社,2011. [6]孙中原,吴进安,李贤中.墨翟与《墨子》[M].台北:五南 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12. [7]弗雷格.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M].王路,译.王炳文, 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8]杨武金.墨经逻辑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04. How is Mohist Logic Inherit and Surmount Laozi’S Philosophy YANG Wujin (Philosophy School,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 Abstract:Laozi’S philosophy is the important sour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e—Qin’S thought and culture of China.Mohism inherited Laozi’S rational thought in dialectics.Moreover,Mohism pointed out that there were some irrationality and not strict in Laozi’s thought.Mohism also criticized the irrationality of Laozi’S thoughts,for example,Non—name,not—disputation and not—knowing and etc.and developing the thought of Name and Disputation.Through reforming the conception of Laozi’S Dao,Mohism advanced “model”,“standard”,“reason”and“road(principle)”and etc.as the basic standard of judging what is irght and what is wrong,and then summed up the foundational matter of Mingbianxue(theory of Name nd aDisputation).We can clearly realize the his— ,meter”“torical necessity of Mohist logic’emerging by deeply grasping the origin relation between Laozi’S philosophy and Mohist Logic. Key words:Laozi’S philosophy;Mohist Logic;dialectics 【责任编辑:高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