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肩负社会责任的阅读共同体建构呼之欲出.技术赋权下个体社会意识苏醒、新型阅读带领阅读重回共享时
代、阅读自身在社会生活中释放与规范等因素,为阅读共同体发展带来契机 同时,由阅读公民一阅读社群一阅读 公众一阅读共同体形成的进阶式发展方向,为阅读共同体建构提供了具体的实施策略。【关键词】阅读共同体阅读社会公共事业阅读变革【中图分类号】G2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87(2019) 4-020-06[DOI] 10.13786/j.cnki.cnl4-1066/g2.2019.4.002从工作报告提出书香社会的理念,到**总 任的宏观概念,因此社会学语境下,阅读共同体具有更 重要的身份角色和更丰富的内涵意义。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思想,阅读逐 渐成为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议题。阅读的社会属性与
知识生产行为视角下的阅读共同体阅读共同体并不是陌生的表述,简单地讲,就是通 过阅读建构起来的共同体,以往关于该术语的研究大约
社会功能被不断放大,逐渐从知识生产的教育领域移至 关于民族和国家发展的社会范畴,正如阅读史学者威
廉•杰翰逊所说:“阅读并不是神经生理学上关于认知 行为的个体现象,而是个体参与者共同形成的社会系
出现在两个领域:其一,在阅读教育学研究中,它往往 作为培养读者阅读兴趣、推广阅读的一种组织机构,如
统。”⑴被置于社会场景中的阅读,不再仅是个人的学
习理想,而成为社会系统的构成要素、社会民众的公共 事业,为社会、民族与国家层面的阅读共同体建构提供 了可能性与可为性。小到一个班级或学校、大到一个群体或社区的阅读共同
体建设等;其二,在文学作品基础上生成的一些阅读共 同体,如五四时期以现代文学为基础的阅读共同体、网
络时代以新生代网络文学为凝聚点的阅读共同体等。这
一、从微观到宏观:阅读共同体的多重 两种关于阅读共同体的理解都是基于阅读作为个体学习
行为的视角,通常认为阅读是个人通过认知与思考形成 释义阅读共同体的研究多数停留在以知识生产为核心的
的知识生产行为,个体会因为阅读文本、阅读环境、个
教育学或文学领域,是针对阅读推广、习惯养成的一种 人兴趣等因素而产生与他人相同的认知或情绪结果,汇 聚成一个个以阅读环境或阅读内容为主导的小型认同群
微观建设策略,而共同体是一个具有民族情怀与社会责
作者信息:雷璐荣(1981—),女,重庆人.重庆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美国南加州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
究方向:传媒实务;陶梦( 1991—).女,山西大同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 究方向:媒介理论与批判。020
| 编辑之友• Editorial Friend2019.4 | 专题 体,而各个共同体之间则是相互区别的关系。读涵养、民族气质和国家精神。阅读共同体之“共同”
2. 社会公共事业视角下的阅读共同体美国学者韦恩•布斯指出,阅读是人们联合生产(coduction )的社会公共事业(communal enterprise ),
并不是阅读形式和阅读内容的相同,而是阅读者共同的 社会交流实践行为,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精神责任与
观念认同,也成为衔接阅读中零散碎片的纽带。因此,
而不是私人个体的运算(personal calculation );⑵由此,
阅读共同体本质是社会学意义上的阅读概念,其目的是 要发挥自身潜在的精神凝聚力,建设共同理想、稳定社会
阅读成为一种社会公共实践和社会系统构成,它与共同 体一经结合便可产生更宏观的意义,也更加符合本尼迪 克特•安德森提出的想象共同体(image community )
行为、形成社会认同、担负社会责任、推动社会发展。的理论本义。安德森关于共同体的概念,一方面指人们 在意识层面达成共同认可的反应,是一种与历史变迁有
二、从想象到可能:阅读中的社会认 同契机继造纸术与印刷术带来阅读后,互联网技术催 生下的第三次阅读已经到来,在关于阅读变革的
关,根植于人类深层意识的彼此认同的心理建构,⑶所
以被称为想象的共同体;另一方面其本质是人们在社会
历史活动中形成的民族国家的认同与建设,即从种种各 自的历史力量复杂的“交汇”过程中自发地萃取提
颂扬与评判中,把握阅读变革的本质成为重点。人们逐
渐认清,阅读转型的背后是更为宏大的社会变革,阅读 是在技术嫁接下成为与社会其他领域互联互通的系统组
炼岀来的一个结果。回追溯共同体的理论根本,阅读共 同体的释义空间理应覆盖更大的范畴,强调由阅读认同 性从个体或群体延伸至整个社会,乃至民族和国家层
成,阅读也从自我提升的个人空间发展为人人共享共建
的社会公共事业领域,阅读社会逐渐形成,而由阅读带 来的社会认同也正从想象变为可能。面。而阅读也被视作社会历史发展轨迹中的一种复杂力
量,促成整个社会的文化认同建构和社会价值凝聚。这 意味着阅读共同体不是建构在个人力量或小群体集结的
1.从自我角色到社会身份:新技术赋权下个体社
会意识的激活长久以来,阅读被认为是调动人类自我反思、自我
层面,而是面向全社会的建设,而阅读所产生的价值认 同也不拘泥于某种观点或知识的认同,而是对阅读所带
提升的重要途径,人们沉浸在文本中获取、思考、质
来的社会学习与交流等实践行为的认同,以及对阅读促进 疑,最终完成对自我身份的叩问,这是阅读带领人们走 向智慧的标志所在。但这同时也表明,人们一直将阅读 置于人类个体内向反思与进化的场域中,强调的是阅读
社会和谐、民族强盛功能的认同等。3. 精神观念\"缝合”下的社会共同体在社会转型与技术变革背景下,多元意识形态与代 际文化落差扩大了人们的阅读差异,建构阅读共同体似 乎更有难度。但这同时也是从社会视角重新认识阅读共
在“我是谁? ” “我要做什么?”等自我角色确认中的 作用,阅读主体往往关注自己内在化的精神或行为特
征,是一种相对静态的、狭小的、微观的自我角色界 定。而当前,新技术支持下的阅读理念潜在地强化了阅
同体的重要时机:如何看待多元化的阅读形式与差异化
阅读认知?如何“缝合”看似零散的阅读格局并实现
读主体作为社会组成的身份,主张阅读不仅要实现人们的 自我角色认同,更要实现融于社会群体之中的身份认同。社会身份认同源于个体对自己是一个(或多个)社会
阅读认同?如何从阅读认同提升至社会价值认同?美国学者罗伯特•达恩顿认为,虽然阅读的形式 倾向于在一种二元对立的相互作用(interplay of binary
群体成员的认识,以及该群体成员的价值和情感意义,同 它将个体拉入社会的宏大背景中,通过与其他社会组成
opposites )中不断发展,如印刷读本与手抄读本相对、
静静默读与有声朗读相对、独自阅读与群体阅读相对、 泛读与精读相对;⑷但是,阅读的历史背后实质是精神
的互动,建构动态且充满活力的认同系统。互联网平台 上,人们将阅读主体的定位从自我认知与行为角色发展 为深层意义上的社会类别身份。社会身份相较于自我角 色最大的不同在于,阅读者与社会其他成员的互动交流
的历史,它将阅读过程中的不同\"布片”连接在一起变 成了一件完整的“衣服” o这个精神便是阅读所形成的
思想观念,以及延伸到社会层面的文化认同与价值认 同,任何社会共同体都是文化的共同体、观念的共同
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责任感与社会认同感,这一角色身
份的扭转最终与阅读共同体的指向相吻合。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亨利•泰费认为,社会认同的出
体,同这种精神观念超越并“缝合” 了阅读在不同时间
与空间中的形式变化或个体差异,进而形成全社会的阅
现必须以自尊的获得为前提,这是个人在群体活动中
编辑之友• Editorial Friend 2019.4 | 专题 021通过参与比较获得的感受。阅读转型中的创新技术完成 了对阅读及阅读者的解禁与赋权,也强化了个体之于群
媒体的朗读节目,技术革新引发的多元阅读形式丰富了 人们阅读与交流的渠道,并将渠道汇集于平台。而当这
体中的自尊感:传统阅读中的媒介门槛、渠道障碍、个 体身份等因素被消解淡化,比起印刷,其更平等广
个由阅读形成的社会交互系统愈发活跃时,人们在其中 产生的社会认同就会愈发强烈。另一方面,社会化阅读
泛地赋予了个人阅读的机会与权利。阅读的个体主动性 被彻底激活,使阅读成员能够在社会群体中更清晰地感
打破了阅读“从一到多”的线性传播格局,形成了 “多 对多”层层嵌套的网状传播,公众在阅读之后的思想交
知自己的行为、身份与社会群体之间的共通性,产生认 同。因此,新技术赋权下的阅读激活的不仅是个体 的角色认同,更在于对社会环境或情境的认知意识。个
流与观念表述获得更充分、开放、平等的机会,大家在 公开分享中互相观察、参照、比较,形成阅读主体之间
的相促相长,有利于提升社会整体的阅读涵养,是强化阅
人阅读参与的积极性与其感知到的所在群体的阅读活 力,共同提高了人们处于社会群体中的自尊,强化了自
读共同体建设的核心要素。3.从阅读普及化到阅读社会化:社会生活场景中
全民阅读的释放与规范阅读普及化是从教育学、文化学角度提岀的一种策
己作为社会组成要素的意识,从而唤起民众的阅读自 觉,以及阅读背后的共同价值与社会认同。2.从个体行为到社会分享:社会化阅读推动阅读 略性口号或导向,是指推动人们参与阅读的过程与方
重回共享时代几百年来,印刷时代静默化、私人化的阅读习惯使
法,其主要意图是通过越来越多人的阅读参与提升民众 文化素质与知识涵养。阅读普及化中倡导者与普及对象
阅读沉淀为凝神、深度、理性的象征,但同时也带来文 之间存在潜在的上下关系,有被动推广的存疑。从阅读
化发展过程中的隔离与分化,美国学者斯蒂芬•费舍尔 明确指出“此一发明(印刷术)乃是世界史上最重要的 社会断裂和知识断裂之一”。⑺互联网时代的创新方式
普及化到阅读社会化是当前阅读变革的深度表现,目的 是将阅读从学习层面的硬性推广发展到社会层面的意识 唤醒。这使阅读推广的意义从让更多人学会对文本知识
正在将阅读再一次推到大众共享活动中。的认识加工提升为使人们通过阅读获得自我的社会化发
社会化阅读也称社交化阅读,涉及阅读主体、阅读 方式及阅读效果等诸方面对传统阅读习惯的挑战,它不 仅包括互联网数字技术支持下的数字化阅读意义,还包
展的能力。换句话说,前者重在学习能力的培养,后者
则要求的是社会生活与实践能力。阅读成为一种生活状 态,正是当前阅读的深刻内涵。括基于社交平台的交流互动内涵。因此,社会化阅读更 强调技术带给阅读的社会性或社交性特征(即阅读的共 享性、群体性、交往互动性)以及这种阅读社交之后所 产生的社会效应。它更换了阅读的诸多细节形式,同时
人们端坐于教室、图书馆等特定空间里的阅读行
为,在技术泛在化的社会中变成了无处不在的生活方 式:做饭前查询菜谱或观看一段美食视频,旅行前浏览 旅游网站的详细攻略及地理信息,情人节看看经典爱情 诗歌并实时分享自己的新作,某个特殊纪念日重读往日 钟爱的杰作并发布曾经的阅读感受……技术带动阅读空
发起了阅读参与下新的探寻,使之从传统的私密性行为
再次转为公众性活动:口诵、观看、聆听、默读等汇聚 于互联网终端的多元阅读方式共同融入信息共享的行为
间的随处流动、阅读媒介的丰富多样、阅读形式的兼容 并包、阅读分享的高效快捷,阅读正在以润物细无声的
中;阅读者探索出更多更新的有关阅读内容的搜寻、获 知、交流、讨论的过程实践;社交媒体空间辅以自由轻 松的交流分享平台,加速了阅读实践在互动范围与共享
方式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过去“居庙堂之高”的阅读 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阅读成为自觉且必需的生活 行为。不可否认,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参与阅读,全民阅
效果上的发展。新型社交方式极大地发展了阅读的社会化效果,使
读实现了广度上的极大发展。阅读社会化不仅在于不断增加的量化价值,更在 于全民阅读背后阅读主体的责任意识与规范养成, 这是社会化的内涵表现,强调阅读具有社会化形态 (socialization matter )的公共身份,因此民众享受阅读的
阅读的社会属性在新技术环境中不断被放大强化,也使
阅读从关于个体认知的私人空间回到具有深刻意蕴的社 会场域中,这为阅读共同体的建构提供了现实条件与契
机。一方面,阅读不仅从个人与文本之间的孤独对话再 次回到集体交流的场景中,而且升级为多种媒介形式融 合的社会互动体系,从电子读物到音频听书,再到大众
022 编辑之友• Editorial Friend | 2019.4 | 专题 平等与开放的同时,也需要逐渐养成自身内化于社会准 则之下的行为习惯。置于社会生活场景中的阅读,一方
面从社会责任层面促进了公众的阅读习惯培养,使人们 更加清楚透彻,从而组成阅读群体;一个群体的阅读完 成又需要通过与其他群体的交流来纠正改善自我群体内
意识到自己不再只是个体或单个群体的行为者,而成为 社会公共活动或事业的联合实践者;另一方面,为技术 解禁下的人们的主体意识发展提供了公共引导力,有利
部的阅读理解结果。由此可见,阅读的个体与群体、群 体与群体之间存在彼此依赖的强大内需。而网络社交功
于养成自觉的社会阅读规范。从个体到公共规范, 能与阅读平台的相互嵌入加倍突出了阅读的交互功能,
证明了公共阅读的潜在生命力与有序性前景,为多元共生 的阅读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可能。更快、更广地加速阅读个体、群体间的黏性。网络阅读 群体将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原子化的个体以简单纯粹的
方式拉近,产生强大的内群体效应,亚马逊中国2017年
三、从理想到现实:阅读共同体建构的方 发布的报告表明,78%的受访者选择通过社交平台(微 向与策略信、微博、豆瓣、知乎等)分享阅读有关内容。密集
作为人类进步发展的标志,人们对阅读一直充满各
的阅读社交行为通过社群的组织安排深入展开:掌阅
种期望与希冀,而阅读共同体的提出将阅读从文化理想 维度提升到了社会理想层面。《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 调查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国民的媒介综合阅读率已 经达到80.3%,数量上的“阅读社会”已经实现。而人们
iReader通过圈子功能经营粉丝,QQ阅读利用大神说维 护作者与成员之间的互动,央视背书积极发起互动活 动,2018年“读书日”当天累计发动了 1 496万人次参与 下载了超过106万册电子读物。阅读资源的查找、阅读过 程的问询、阅读思考的碰撞、阅读评论的发布,以及阅
在日常生活中完成阅读行为的同时,也愈发意识到阅读
的社会意义与自身在其中的公共责任。这些因素都积极 形塑着阅读共同体建构的要素与结构,形成了阅读公民一
读付费的完成,贯穿阅读始终的全线交流,逐渐强化阅 读社群的认同,这使得网络阅读社群成为“信息流、关 系流和服务流的有效聚合”。同阅读社群一阅读公众一阅读共同体的进阶式发展方向。1. 推广平台技术激活潜在阅读公民公民是社会认同的元单位,阅读公民的激发与培养 是建设阅读共同体的重要基础。一般意义上,公民包括
3.嵌入真实社会建立实体阅读公众互联网阅读社群因为网络社交的弱链接(weak ties )
性而存在风险,社会学家卡拉•苏拉特认为,网络互动 群体要变成真实社区,需要建立成员共同的价值观与行
自由个体与社会责任权利承载的双重身份,因此公
民身份既代表个体的自我释放与激活,也是融入社会后 的自我规训与发展。互联网技术将现实社会中的个体彻 底在赛博空间里,在自由狂欢之后的互联网逐渐进
为规范以及必要的社会机构与群体。冏因此将阅读社群 从网络空间嵌入现实社会之中,让简单、纤弱的社群关 系在真实的组织或活动中稳定下来,深入持久地满足群
入由量到质的“下半场”生产,自由之后自律与他律建 成了网络公民道德与法律的双重规范体系。技术赋权是 培养阅读公民的有利途径,近年来我国国民纸质阅读量
体阅读生活的需要。以线上发展阅读社群的数量、速 度、覆盖范围等要素为基础,转入线下的实体阅读公众
的建设,通过如现场交流会、定期阅读会、学习分享讲
保持平稳,但数字阅读比例的大幅提升使整体阅读率持
座,以及大众媒体的阅读类节目等真实场景的阅读活 动,将线上的参与感落实到真实的行动中。事实上,以
续增长,除电子图书、电子报刊与阅读APP外,每年都 有新的形式引领着更自由开放的阅读氛围,2016年微信 阅读较前一年增长10.5%, 2017年有声阅读成为最新最突
图书馆、公共组织及社群粉丝为主体举行的线上线下结 合的阅读建设正在成为常态。以罗辑思维的粉丝社群 “陕西圈子”为例,这个以普通年轻人为成员聚成的组
岀的增长点,增幅达5.8%;与此同时,阅读主体的公民 责任感提升,最新调查显示,有65%的国民认为应加大 力度发展阅读。新技术载体的听、看、读,激活阅读者
织不仅定期举行线下读书会,而且经常召集很多以社会 公共议题为主的讨论活动、开展青年创业合作等实际项
的兴趣,深化了悟、思、交的潜能,培养了阅读者的价 值感,也激发了其内在关于权利与责任的公识。目。各大电视台的读书节目也将公共阅读搬演到全民共
享的舞台上,大家在倾听、诵读与讨论的阅读场域中, 不仅共享阅读文本的美妙,更是体会阅读背后现实的人
2. 利用社交开放汇集网络阅读社群从个体到群体的建设以及将不同群体连接,是阅读
与故事,唤起真切的社会共鸣。人们在真实的阅读实践 中发挥岀阅读的社会公共功能,并且随着这种责任担当
共同体形成的关键阶段。从阅读本质需求看,个体的阅 读完成后需要通过与他人的交流让本来模糊的理解变得
与规范实施,建立起共同的责任目标,以此为链接的网
I 编辑之友• Editorial Friend | 2019.4 | 专题 | 023络社群逐渐转为具有信任度、忠诚度、责任感的强链接 期动荡后,阅读正在向一个有序、开放、规范的方向发 展,这也正是阅读作为一种社会组成要素,在其改革冲击
群体,即具有真实社会身份并在现实中产生密切交往的 阅读公众。与校正纠偏之中自然形成的进化过程。4.建立互惠共享规则稳定阅读认同共同体的追寻是多元主体聚合后关于整体认同感的
随着阅读的进化发展,其社会属性与公共价值不断 被提升,这与当前的社会建设、时代发展以及民众需
寻找过程,从阅读公民到阅读社群,再到阅读公众, 为最终阅读共同体的实现提供了进阶式的发展条件。在
求不谋而合,抓住阅读变革契机,扩大阅读的内涵与价
值,是实现全民共享之阅读共同体的关键。阅读共同体 从微观的阅读层面使宏观的公共价值得以实现,它的提
此基础上,用稳定有效的规则系统性地维持与保护已有
的认同前提,是形成阅读共同体的重要一步。阅读认同 不是价值的一元化,而是包含多元价值的宏观层面的同
岀与实践是为了让人们能够感知作为共同体的社会、民
族与国家的存在,犹如全民阅读、书香社会、学习型社 会、阅读中国等与阅读相关的宏观建设目标,最终都是
一感呈现,而多元价值的包含并非无序的杂糅,是建立 在互惠互利规则之上的一种稳定关系。简言之,阅读
要通过提升社会的文化素质、增强民族的精神底蕴来实 现共同体的凝聚与发展。阅读共同体本是不可见、不可
共同体是兼顾社会中众多个体利益的价值共同体。比 如,面对“我国阅读平均水平不高”问题时,一些人表
听、不可触摸的,但它可以在探寻阅读社会公共本质的
过程中越来越深刻地被人们感知与呈现。魏现出焦虑,而事实上只有洞悉“人们需要什么样的阅
读? ” “怎样的阅读会让大家感到共享互惠? ”等问
题,才会让普通民众在阅读中感到自己的所属与安稳。 因此,除由主导的全民阅读为主题的活动深入社 区、乡村外;由看电视、听广播、看手机等日常活动带
参考文献:[1] William A. Johnson. Readers and Reading Culture in the High
Roman Empire: A Study of Elite CommunitiesE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9.来的阅读倡导或阅读体验用服务嵌入的方式正在唤起更 大范围的底层阅读民众;诸如超链接阅读、场景性阅 读、智能型阅读等新兴阅读技术更加惠及当代人的生活
[2] Booth • W. C.The Company We Keep: An Ethics of FictionEM].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8: 72.[3] 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吴叡人,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 1, 4.便利;大众明星、草根百姓一起谈阅读、倡阅读、同阅
⑷ Robert Darnton. The Case for Books: Past, Present, andFuture[M].New York: Public Affairs, 2009: 172.读,在交流中达成互惠的阅读共识。一系列新现象正在 让阅读的规则从民众日常中提炼岀来。这些探索与努力 聚合出共同体中彼此认同的连接点,搭建起有效的共享
[5] 张贺,黄福特,吕绍纲,等.全民阅读 书香社会[N].人民日
报,2015-04-23 ( 006 ).规则,成为建构和谐共生的阅读生态体的关键支撑。[6] Henri Tajfel. Human Groups and Social Categories: Studies
in Social PsychologyEMJ.Cambridge: Cambridge Univ. Press,
结语技术解禁下的多元阅读格局,必然呈现出包罗万千
1981: 255.[7] Steven R. Fischer. A History of ReadingLM]. London:
的众生喧哗之相,但单向强调阅读危机、阅读沦丧、阅 读倒退的批判声已难以阻挡生机勃勃的阅读革新浪潮, 不如带有希望地思考阅读的未来:如何重新审视阅读的
Reaktion Books, 2003: 205.⑻ 蔡骐.网络社群传播与社会化阅读的发展[J].新闻记者,2016
(10) : 55-60.[9] Carla G. Surratt. Netlife: Internet Citizens and Their
CommunitiesEMJ. New York: Nova Science Publisher, Inc, 1998: 3.(下转第44页)整体发展,如何面对越来越复杂的阅读生态,如何让阅 读的多种形式和新旧力量和谐共生?事实上,经过了阅
读边界扩大、阅读行为泛化、阅读主体激活带来的早
024 | 编辑之友• Editorial Friend | 2019.4 | 专题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Profit Model ofMobile Reading IndustryWANG Yi (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China)Abstract: With the rise of mobile reading industry, how to innovate the industry's profit model has become a hot topic. This research comprehensively interprets the expanding space of mobile reading profit model based on the industrial cases
of Wechat and Today's Headlines from three dimensions: advertising incremental logic, the logic of cashing in on the Internet traffic and consciously \"pushing the wall\" logic. The incremental logic of advertising is a realistic way to construct a multi-format new value chain of \"advertising+n, which includes advertising plus member payment, advertising plus value-added service payment, advertising plus third-party APP link platform payment, advertising plus 020 payment, advertising plus soft text payment and so on. In terms of cashing in on the Internet traffic, it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realize commercial cash flow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traffic flow. It can cash in on the Internet traffic by means of Wide Point platform, and also can incubate the media micro-e-commerce ecosphere. The logic of consciously \"pushing the wall'* can help to create the concept of reading as playing games by arousing social consciousness which will contribut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voluntary payment model and interactive brand builder.Key words: mobile reading; industry; logic; profit(上接第24页)Ihe Construction of Reading Communit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Reading as A Communal
EnterpriseLEI Lu-rong1, TAO Meng-di2 ( 1 .School of Culture and Media,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Chongqing 402160, China; 2.Department of Joumalism and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24, China)Abstract: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reading transformation and reforming currently, reading is shifting from the individual's cognitive behavior to the communal enterprise in society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society, a nation and a country, contributing to the construction of reading community, which assumes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Three main reasons contribute to its development: technology-empowered individuals* awakening social consciousness, the returning to the sharing era based on the new type of reading and the release and standardization of reading in social Efe. Meanwhile, the roadmap for the progressive development of a reading community is based on the gradual change from a reading-c让izen individual to a citizen-reading community.Key words: reading community; reading; communal enterprise; reading transformation044 编辑之友• Editorial Friend | 2019.4 | 专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