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2年吉林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

2022年吉林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2022年吉林⾼考历史试卷及答案

  毕业不是结束,毕业意味着新的开始,希望同学们在新的征程上脚踏实地,⾛得更⾼、更远!在分数揭晓之前,店铺⼩编第⼀时间给⼤家送上这个“2022年吉林⾼考历史试卷及答案”,希望能够帮⽣们更好的估分。

  2022年普通⾼等学校招⽣全国统⼀考试(全国⼄卷)

  历史

  (全国⼄卷适⽤地区:河南、安徽、江西、⼭西、陕西、⿊龙江、吉林、⽢肃、内蒙古、青海、宁夏、)  1.据图4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 )

  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  B.依赖⼤规模商业活动开展  C.反映了南北⽅联系的加强  D.缘于统治区域扩⼤到江南  【答案】C  【解析】

  A项的分析:史实——商、西周时期,青铜主要⽤于制作礼乐器、兵器,青铜农具出⼟较少,在农业⽣产中很少使⽤,对农业经济进步的推动作⽤不明显;其时,全国经济重⼼在北⽅,南⽅农业经济⽐较落后,青铜铸造业的中⼼在北⽅。题⼲信息——重要铜矿主要在南⽅,南⽅是青铜铸造业的原料产地。A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信息,不正确。

  B项的分析:史实——商代有商业的发展,西周以农业为主,其时重要的⼯商业(如青铜铸造业)由官府垄断经营,产品⼀般不进⼊市场,⼤规模商业活动要到⼯商⾷官制度遭到破坏的春秋战国时期。南⽅的青铜原料到了北⽅,可能的原因:⽅国、封国的进贡;战争的掠夺;官⽅、民间的商业活动,等等。但商、西周时期,⼤规模商业活动、⼤规模长途贩运尚未出现。B不正确。

  C项的分析:青铜器铸造中⼼在北⽅,⽽题⼲信息——北⽅没有重要铜矿,重要铜矿都在南⽅,即青铜器铸造的原料主要来⾃南⽅(研究表明,主要来⾃云南、江西、安徽等),南北⽅联系(官⽅的,或民间的;或政治的,或军事的,或经济的)的加强。此处“加强”改为“密切”,更加准确。“加强”有⼀个从少到多的过程,题⼲未出现夏朝信息,⽆法⽐较。C符合史实、符合题⼲信息,正确。

  D项的分析:史实——商代有内外服制,商王对王幾(今河南⼀带)实⾏直接统治,对幾外的⽅国、部落实⾏间接统治,其政治势⼒与⽂化影响南跨江汉(长江与汉⽔之间及其附近的⼀些地区),但不能说商代的统治区域扩⼤到江南(⼴义上的江南泛指长江之南,狭义上的江南⼀般多指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西周实⾏分封制,周天⼦对幾外的封国实⾏间接统治,江南有吴国,也有楚国的统治区域。逻辑——“缘于”,即起因于、鉴于、原因在于的意思,“统治区域扩⼤到江南”不可能是“青铜器铸造的繁荣”的主要原因、唯⼀原因,也不符合商代史实;从商到西周,统治区域的确扩⼤到江南,但题⼲是把“商、西周”作为同⼀个长时段来考量,并不是西周与商对⽐。D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逻辑,不正确。

  2.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的时代⽓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宋代书法家⽶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昂然有不可犯之⾊”。能够突出体现这⼀风格的书体是( )

  A.⼩篆  B.楷书  C.⾏书  D.草书  【答案】B  【解析】

  “如项⽻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昂然有不可犯之⾊”是指颜真卿的书法。唐代“忠⾂”颜真卿的书法在宋代始受推崇,与宋明理学兴起有关。

  史实——楷书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具有其他书体不可⽐拟的实⽤价值;唐代楷书步⼊盛世。题⼲信息——盛唐⽂化刚健丰伟、庄重博⼤;“甲胄”、“硬弩”、“铁柱”、“昂然不可犯”等符合楷书的笔画、结构、字形的特点,“项⽻”“樊哙”符合颜真卿的性格⼈品。B符合史实、符合题⼲信息,正确;A、C、D不正确。

  3.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的是( )  A.规范地⽅⾏政  B.防⽌武⼈⼲政  C.提升军事能⼒  D.削弱州府权⼒  【答案】A  【解析】

  题⼲信息——通判有专属衙门,有连署公事之权,有专任钱粮之责。

  A项的分析:从史实、题⼲信息看,实为分化州府事权,州府事权由知州(知府)与通判连理、分任,⼆者分⼯、责任明确,州府的⾏政得以规范。当然,分化地⽅事权,地⽅多设机构、多设官,也利于加强集权。A符合史实、符合题⼲信息,正确。

  B项的分析:史实——宋代的知州长官由⽂官担任,设通判负责监督。题⼲信息——武官任知州是特例、少数情况,不是普遍现象。B不正确。

  C项的分析:史实、题⼲信息——地⽅、通判都没有军权,“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只是战时负责筹集钱粮,不是平常之主责。C不正确。

  D项的分析:州府权⼒的总量未变,通判有⾃⼰的权责;州府权⼒是分化了,是规范化了,不是削弱了。D不正确。  4.明后期有⼠⼈称,江南流⾏“好名喜夸”之风,家中但凡有千⾦之产,必定会营建⼀园,“近聚⼟壤,远延⽊⽯,聊以矜眩于⼀时⽿”,但“俗⽓扑⼈”。这可⽤于说明( )  A.⼠⼤夫传统观念的  B.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  C.⼠农⼯商社会结构解体  D.江南市镇⼯商业的繁荣  【答案】D  【解析】

  A项的分析:题⼲信息——江南中产以上的⼈家喜建园林,且园林俗⽓扑⼈。他们不⼀定是⼠⼤夫之家,也未见北⽅信息,“⼠⼤夫”概念太⼤;“传统观念”概念太⼤,有道德观念、政治观念、经济观念、审美观念等等,某⼀具体观念出现是可能的。题⼲材料⼩,结论⼤。A不符合题⼲信息,不正确。

  B项的分析:史实——世俗化审美趣味,宋代即有,如宋词、话本、风俗画等。明后期不会是“初现”(开始显露)。B不符

合史实,不正确。

  C项的分析:题⼲信息——未有⼠农⼯商社会结构变动的信息。史实——明后期⼠农⼯商社会结构有松动,有弃儒经商、弃农经商的⼠农,但达不到“解体”的程度;如果有“解体”,也应是鸦⽚战争以后的事。C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信息,不正确。

  D项的分析:明后期江南市镇⼯商业繁荣,⼯商之家喜建园林,且园林俗⽓扑⼈。D符合史实、符合题⼲信息、符合逻辑,正确。

  5.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变法改⾰,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所著《孔⼦改制考》⼀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命,号为‘康学’,⽽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改制考》。这种主张( )

  A.推动了新旧势⼒的合流  B.试图突破“中体西⽤”束缚  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  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  【答案】C  【解析】

  A项的分析:从史实、题⼲信息看,康有为是维新派⼈物,其《孔⼦改制考》是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陈宝箴是维新派,其奏请销毁《孔⼦改制考》,反映了他的认识或策略——康有为的“民权平等之说”过于激进,在思想相对保守的省份推动改⾰,必须稳健、稳妥,不能操之过急,不能刺激守旧派;题⼲材料未见旧势⼒态度的信息,陈宝箴在湖南⼀直坚持改⾰,直到百⽇维新失败后被罢官,是否“合流”不清楚。A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信息,不正确。

  B项的分析:史实——洋务派、维新派都讲“中体西⽤”,但其内涵已有变化,洋务派视儒家纲常、政治制度为“体”,维新派仅视儒家纲常为“体”;维新变法时期,“中体西⽤”⽂化观进⼊它发展的第⼆阶段。题⼲信息——陈宝箴推⾏变法改⾰,⼜不赞成康有为的“民权平等之说”,仍属于“中体西⽤”范畴。B不正确。

  C项的分析:陈宝箴是地⽅长官,有⾏政经验,⽐较务实,注意策略,不像康有为这样的没有⾏政经验的维新派,康有为过于⾼调与理想,容易激起守旧派的激烈反对。类似于:孟⼦周游列国,荀⼦三为祭酒、两任县令,故冯友兰先⽣认为,在儒家思想中,孟⼦代表理想主义⼀派,荀⼦则是现实主义⼀派。康有为过于理想,陈宝箴注重可⾏。C符合史实、符合题⼲信息,正确。

  D项的分析:史实——康有为的变法理论主要有《新学伪经考》《孔⼦改制考》⼆书。题⼲信息——陈宝箴是改⾰派,反对的是《孔⼦改制考》中激进的“民权平等之说”。逻辑——维新派不可能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D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信息、不符合逻辑,不正确。

  6.据某位学者回忆,“‘五四’初期,⼀般⼈多以新旧分别事物”,中国古来已有的⼀概称为旧,古来未有或来⾃外国的⼀概称为新;不久,有了“更⾼的判别的准绳……对于古今、中外能够排好恰当的关系”,并不⼀概否定或肯定。这⼀转变反映出( )  A.东西⽅⽂化论争由此引发  B.传统儒学思想开始受到批判  C.全盘西化的思想得以消除  D.思想运动⽅向发⽣变化  【答案】D  【解析】

  A项的分析:新航路开辟以后,西学东渐,中国就出现了东西⽅⽂化论争,如明末清初和鸦⽚战争以后的“西学中源”论。“五四”之前即有东西⽅⽂化论争。A不符合史实,不正确。

  B项的分析:“传统儒学思想受到批判”,从历史上看,魏晋南北朝时期、明清之际都有。B不符合史实,不正确。  C项的分析:“全盘西化”是五四之后的⼀种思潮,主要代表⼈物为陈序经、胡适等,盛⾏于1920——40年代,新中国历史上也有回潮。C不符合史实,不正确。

  D项的分析:从史实、题⼲材料上看,“更⾼的判别的准绳”应是五四运动之后不久⼴泛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有了马克思主义,便有了正确的⽴场、观点和⽅法,对于古今、中外能够排好恰当的关系。从逻辑上看,思想判别的标准发⽣了变化,思想

运动⽅向就会发⽣变化。D符合史实、符合题⼲信息、符合逻辑,正确。

  7.20世纪30年代,决定将苏维埃⼯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民共和国,调整为:给⼀切⾰命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停⽌没收富农的⼟地及财产,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加苏区政权管理⼯作,等等。上述调整( )

  A.适应建⽴抗⽇民族统⼀战线的需要  B.是为武装反抗进⾏社会动员  C.表明党的中⼼⼯作以夺取城市为⽬标  D.为建⽴民主联合争取⼴泛的⽀持  【答案】A  【解析】

  A项的分析:史实——1935年的⼋⼀宣⾔、⽡窑堡会议提出建⽴抗⽇反蒋的统⼀战线;1936年8⽉发表《致中国书》,提出“联蒋抗⽇”;1936年12⽉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进⼊到“联蒋抗⽇”阶段。题⼲信息——团结更多的社会阶层,包括⼩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富农、有产阶级,扩⼤政权基础。A符合史实、符合题⼲信息、符合逻辑,正确。  B项的分析:从史实、逻辑上看,⼩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富农、有产阶级都是统治的政权基础。B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逻辑,不正确。

  C项的分析:史实——“党的中⼼⼯作以夺取城市为⽬标”,有三个时期,⼀是1927年⼤⾰命失败后的初期,⼆是“左”倾错误在党内占据统治地位(1931—1935年),1935年1⽉的遵义会议实际上是批判了中⼼城市论,客观上推动了党的⼯作重⼼真正转移到农村,三是1949年七届⼆中全 会之后。题⼲材料——出⾃1935年12⽉的⽡窑堡会议,在遵义会议之后,苏区多在两省或数省交界的边缘地区、农村地区,也称“边区”。C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信息,不正确。  D项的分析:史实——建⽴民主联合是抗⽇战争后期提出的主张。D不符合史实,不正确。  8.

  图5是1978年与1986年北京郊区男户主职业占⽐变化情况。这⼀变化的产⽣主要是由于( )  A.城市经济改⾰开始酝酿  B.农村经济改⾰深化  C.城乡之间的差异呈缩⼩趋势  D.城市产业结构⽇益完善  【答案】B  【解析】

  A项的分析:史实——城市经济改⾰,1978—1984年是试验、探索阶段(1981年湖北省沙市市成为全国第⼀个城市经济改⾰试点城市),1984年以后全⾯展开。题⼲信息——1978—1986年,北京郊区男户主务农⽐重下降,从事⼯商、运输等⾮农产业⽐重上升。“开始酝酿”应该在1978年,不会影响到1986年,也不会影响到北京郊区。A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信息,不正确。

  B项的分析:史实——1978年后推⾏农村经济改⾰,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解决农民增收、商品短缺、剩余劳动⼒转移等问题,⼜⿎励发展社队企业(1984年3⽉更名为乡镇企业)等乡村⾮农产业。题⼲信息——“郊区”是农村地区,北京郊区农民从事⾮农产业增多。B符合史实、符合题⼲信息,正确。

  C项的分析:逻辑——“城乡之间的差异呈缩⼩趋势”是变化的结果,不是变化的原因。C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逻辑,不正确。

  D项的分析:题⼲信息是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未涉及城市产业结构。D不符合题⼲信息,不正确。

  9.据学者研究,古代雅典在接受任职资格审查时,需要回答:直系亲属姓名及男性亲属所在村社名称、崇拜的神祗及其圣所所在地、墓葬⽅位、是否善待双亲、是否纳税、是否服兵役等。下列属于成为古代雅典前提条件的是( )  A.军事才能、宗教信仰  B.道德品质、演说能⼒  C.丰厚财⼒、贵族⾎统  D.本邦籍贯、成年男性  【答案】D  【解析】

  史实——雅典公民的资格:⽗母祖籍均属本城邦;拥有⼀定财产(主要指⼟地);能⾃备武装服兵役(公民兵制);成年;男⼦。题⼲信息——雅典的任职资格涉及家庭出⾝、部落村社名称、宗教信仰、伦理道德、履⾏义务等条件。雅典的任职资格,⾸先必须是雅典公民,由公民抽签或选举产⽣,其次是⾼于⼀般公民的要求,要通过资格审查。四个选项中,只有D项是公民资格的核⼼要求。D符合史实、符合题⼲信息,正确;A、B、C不正确。

  10.16世纪中叶,法国⼈帕斯基耶写作《法国研究》时说,“我⽤俗语(⽽⾮拉丁语)写作”;布代的《论钱币》处处流露出捍卫法国⽂化并与意⼤利⼈竞争的意识。有学者因此认为,16世纪是“法国意识”萌发的世纪。据此可知,“法国意识”的萌发缘于( )

  A.⼈⽂主义思想的⼴泛传播  B.新兴阶层摆脱宗教神权束缚  C.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  D.“⼈民主权”学说深⼊⼈⼼  【答案】A  【解析】

  A项的分析:史实——⽂艺复兴的核⼼是⼈⽂主义,主张以⼈为中⼼⽽不是以神为中⼼;16世纪以后,⽂艺复兴从意⼤利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实际上就是⼈⽂主义的传播;意⼤利的新⽂学,形式上是民族语⾔,即意⼤利俗语,内容上是反对封建神学、神权,肯定⼈性、⼈权,欧洲其他地区的新⽂学与之相同;⽂艺复兴推动了民族语⾔、民族⽂学、民族意识的形成与发展。题⼲信息——法国⽂艺复兴兴起,“法国意识”萌发。A符合史实、符合题⼲信息,正确。

  B项、C项、D项的分析:史实——16世纪,法国资本主义还处于萌芽状态,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平较低,新兴阶层的要求较低,反对宗教神权⽽不是推翻宗教神权,启蒙运动之前法国⼈还活在宗教神权和王权的统治之下,B项、C项、D项在法国的体现要到18世纪启蒙时代。18世纪,法国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原因:殖民扩张;推⾏重商主义;⽂艺复兴等。“迅猛发展”可能见仁见智,也许要到18世纪末的⼯业⾰命),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猛烈抨击天主 教会和教皇,号召⼈民粉碎教会这个势⼒。C项是法国启蒙运动的背景或原因,B项是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主张,D项是法国启蒙运动的深远影响。B、C、D不正确。

  11.1879年,德国杜伊斯堡成为世界最⼤内河港⼝,输⼊矿砂和粮⾷,输出煤和钢铁制品。1900年,德国船队总吨位由1870年不⾜百万吨发展⾄近200万吨,成为蒸汽时代以来第⼀个能与⼤英帝国⼀争⾼低的船队。由此可知,这⼀时期的德国()

  A.已经确⽴“世界⼯⼚”的地位  B.航运业的发展助长其海外扩张  C.海上实⼒飞跃源于蒸汽机的改进  D.共和政体确⽴推动经济飞速发展

  【答案】B  【解析】

  A项的分析:史实——19世纪中后期,以欧美资本主义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已经成为世界⼯⼚,也是世界贸易中⼼。题⼲信息——第⼆次⼯业⾰命中德国进出⼝的发展、航运业的发展,未有其⼯业⽣产在世界市场中的占⽐情况。A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信息,不正确。

  B项的分析:史实——19世纪末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世推⾏海外扩张的“世界”。题⼲信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航运业可以与“⽇不落帝国”、殖民帝国主义国家——⼤英帝国“争⾼下”。B符合史实、符合题⼲信息,正确。

  C项的分析:史实——⼯业⾰命中,英国⼈⽡特改良蒸汽机,蒸汽机成为“万能动⼒机”,⼈类进⼊“蒸汽时代”;第⼆次⼯业⾰命,新能源“电⼒”、新动⼒机“电动机”“内燃机”的出现,⼈类迈⼊“电⽓时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海上实⼒的飞跃主要是来源于第⼆次⼯业⾰命的技术成果。C不符合史实,不正确。

  D项的分析:史实——德意志帝国(1871—1918年)是君主⽴宪政体,1918年魏玛才确⽴共和政体。D不符合史实,不正确。

  12.1917年3⽉中旬,加⽶涅夫和斯⼤林连续发表⽂章,主张只要临时不直接危及群众利益,就应给予⽀持;要求放弃⽆条件反对战争的⽴场,改⾏对临时施加压⼒以迫其开始和谈的策略。这个主张得到了党内⼤多数⼈的⽀持。这表明当时( )

  A.临时反对继续进⾏帝国主义战争  B.沙皇残余势⼒仍对⾰命存在严重威胁  C.布尔什维克党对⾰命形势认识尚不明晰  D.国际局势不利于⾰命持续深⼊发展  【答案】C  【解析】

  A项的分析:史实——1917年⼆⽉⾰命后,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彼得格勒⼯兵代表苏维埃及其⽀持的资产阶级临时;临时继续参与帝国主义战争“第⼀次世界⼤战”,社会⽭盾仍在激化。A不符合史实,不正确。

  B项的分析:史实——⼆⽉⾰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和沙皇制度,沙皇残余势⼒对⾰命政权威胁不⼤;对⾰命政权存在严重威胁的是同盟国。题⼲信息——加⽶涅夫和斯⼤林主要是关注⼀战、关注外部威胁。B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信息,不正确。

  C项的分析:史实——1917年4⽉,16年的列宁回国,提出了社会主义⾰命的纲领“四⽉提纲”,还明确提出“不给临时以任何⽀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号。题⼲信息——加⽶涅夫和斯⼤林对临时存在幻想,有条件地⽀持临时及其战争,对⼈民要和平、要⼟地、要⾯包的要求,对社会主义⾰命的要求尚不明晰。C符合史实、符合题⼲信息,正确。

  D项的分析:史实——⼀战为⾰命创造了最有利、最难得的国际时机,⼀战削弱了国际帝国主义⼒量,有⼒量⾰命的英法德三国正杀得难解难分,⽆⼒及时⾰命。D不符合史实,不正确。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

  20世纪50年代,⽇本颁布“外资法”等⼀系列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列出⿎励进⼝和进⼝的技术项⽬,对私⼈企业的技术引进加以指导。其后,⽇本逐渐放宽引进技术的管理和审查标准。企业决定引进⽅式和内容,并承担引进过程中的⼀切风险,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欧美。1962年到1966年,在企业提出的技术引进申请中,有90.4%获得了批准。

  ——摘编⾃王永⽣《技术进步及其组织——⽇本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等  材料⼆

  新中国成⽴后即确⽴发展科技的⽅针。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科学研究时,应该⾸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求⾃⼒更⽣。在技术引进⽅⾯,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共116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才、资⾦和管理经验。1960年,苏联决定撤⾛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的⼒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

  ——摘编⾃杨德才等《⼆⼗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等  材料三

  20世纪五六⼗年代,中国⾯对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党果断决定研制“两弹⼀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确定我国国防尖端科技的发展,要坚持⾃⼒更⽣为主、⼒争外援和利⽤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针,强调把⽴⾜点放在⾃⼒更⽣的基础上,通过⾃⼰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培养⼈才,掌握技术。  ——据党史研究室《中国党历史》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五六⼗年代中⽇两国技术引进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技术引进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12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五六⼗年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经验。(5分)  [答案】

  (1)特点:⽇本:指导,私⼈企业主导;制定法律保障;引⼊标准逐渐放宽;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引⼊技术主要来⾃欧美;⽇本加⼊资本主义阵营。中国:主导;国际合作和⾃⼒更⽣相结合;引⼊技术主要来⾃以苏联为⾸的社会主义阵营;引⼊范围⼴泛,侧重尖端技术。

  (2)背景:⽇本: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美国对⽇本的扶持;⽇本经济在⼆战中遭受重创。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苏联对新中国前期的⽀援与后期的遏制;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以及⼀五计划的推动;受到冷战的影响。

  (3)历史经验:科技发展要坚持⾃⼒更⽣和引⼊技术相结合;重视尖端国防科技的研发;重视科技⼈才的引⼊和培养;注重技术创新。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所在。下表为史书所载东汉时期⼏位良吏的事迹。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个结论。(要求:现象源⾃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

  . 参考⽰例1: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东汉官吏的理政⽅式

  南郡前太守仅仅采取张捕的⽅式处理虎患,反⽽让更多百姓受到伤害。刘陵为官,通过修德政,虎去民安;法雄为官,恩信宽泽,仁及飞禽⾛兽,不妄捕⼭林,虎患解决;刘平为官,修德政,举儒良,虎患解决;童恢崇尚⼈本(民本)思想,在捕虎的同时,以“天⽣万物,唯⼈为贵”之理训诫⽼虎,以其正⽓可渲染到虎,令虎暗通其⾔,知过伏罪。

  从史书所载东汉时期⼏位良吏的事迹,可以发现这样⼀个现象:东汉时期,如果地⽅官吏不黜贪残,不修德政,⽽仅是抓捕⽼虎,反⽽使得虎患危害更⼤,⽽通过德治仁及畜类,则收效甚佳,不除吏中之“虎”,仅除“⼭中之虎”,达不到治理虎患的理想效果。即虎患的治理效果受到吏治好坏的影响(或虎患惧怕良吏)

  这说明在东汉时期,儒家思想仍是主流意识,深刻影响了的⾏为,们通过修德政(或仁政)来达到感化万物,治理虎患的⽬的,也体现儒家“天⼈感应”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总之,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东汉官吏的理政⽅式。  参考⽰例2:吏治好坏影响⽣态环境 ……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改⾰回眸](15分)  材料

  商鞅变法,严惩百姓私相⽃殴⾏为,奖励军功,授以爵位⽥宅,养成“民勇于公战,怯于私⽃”的风⽓,秦国的⼏乎战⽆不胜,统治区域不断扩⼤,被当时六国⼈称为“虎狼之国”。荀⼦曾访问秦国,他认为秦国管理有效,承认秦国战⽃⼒强悍:“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但他认为按商鞅之法组建的秦国,“隆势诈,尚功利”,⽆礼义教化,“⼲赏蹈利”(求赏逐利),只能称之为“盗兵”。“尚功利之兵,则胜、不胜,⽆常”,不能与春秋时齐桓公的相⽐,更不能与商汤王、周武王那样的仁义之师相提并论。  ——摘编⾃《荀⼦》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荀⼦称商鞅变法后的秦国为“盗兵”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的军事改⾰。(6分)  【答案】

  (1)原因:商鞅变法使百姓勇于公战,战⽃⼒强;秦国过于注重功利;秦国⽆礼义教化,不是仁义之师;秦国战⽃是“独 夫”⾏为,没有纪律约束;荀⼦的儒家⽴场。  (2)评价:

  积极:提⾼了战⽃⼒,壮⼤了军事⼒量;沉重的打击了奴⾪主旧贵族,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促进了集权制度的建⽴;为后来秦国统⼀六国奠定了基础;为后世军事改⾰提供借鉴;⼀定程度上有利于秦国国内秩序的安定,保证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消极:尚功利、轻教化,的整体素质不⾼,不敌仁义之师,为后来秦国⼆世⽽亡埋下隐患。  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55年12⽉,美国、英国意欲资助埃及修建阿斯旺⽔坝,并提出⼀系列附加条件,但为埃及领导⼈纳赛尔拒绝。次年6⽉,苏联提出为埃及修建阿斯旺⽔坝提供⽆附加条件的贷款。7⽉,在美英两国先后宣布撤销对阿斯旺⽔坝的援助后,纳赛尔也宣布将英、法控制的苏伊⼠运河公司收归国有。英国和法国对埃及这⼀决定反应⾮常强烈,决定以军事⼿段维护两国的利益。8⽉10⽇,苏联发表声明,⽀持埃及将运河国有化的决定。10⽉29⽇,英法联合以⾊列向埃及发动进攻,苏伊⼠运河战争爆发。在美国和苏联的压⼒下,英法两国和以⾊列在11⽉6⽇宣布停⽕。此后,法国进⼀步⾛上寻求欧洲联合的道路,英国也加快了从殖民地撤离的步伐。

  ——摘编⾃王缉思、⽜军主编《缔造霸权:冷战时期的美国战略与决策》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伊⼠运河战争爆发前后美国对英国的态度变化及其⽬的。(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伊⼠运河战争对当时西⽅阵营的影响。(6分)  【答案】

  (1)变化:从⽀持英国打压埃及到联合苏联反对并制⽌苏伊⼠战争。⽬的:战争爆发前:美国想要介⼊中东地区,增强美国对埃及的影响⼒;遏制苏联。战争爆发后:避免和苏联发⽣直接冲突;乘机拉拢埃及,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2)影响:进⼀步打击了英法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加速了西⽅阵营的内部,尤其是美国和法国;客观上推动了欧洲进⼀步联合;扩⼤了美国对中东的影响⼒。  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物评说](15分)  材料

  1948年11⽉,发出关于在新城市中召开各界⼈民代表会议的指⽰。1949年8⽉⾄12⽉,⽑泽东以或个

⼈名义发出多份电报,督促各地尽快召开各界⼈民代表会议,并报告开会情况;批复和批转不少地区关于召开各界⼈民代表会议的报告,推⼴开会经验。⽑泽东在指导各地召开各界⼈民代表会议的实践中,提出⼀系列带有⽅针、性的重要指导思想:各界⼈民代表会议是⼈民代表⼤会的前⾝,是⼈民群众参政议政的初期组织形式;召开各界⼈民代表会议是⼀件⼤事,这个会议是团结各界⼈民的重要⼯具;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扬民主,切实开好各界⼈民代表会议。1949年7⽉以后,由于党和⽑泽东发出许多关于召开各界⼈民代表会议的指⽰,各地都迅速召开这⼀会议。  ——摘编⾃《党的⽂献》编辑部《共和国⾛过的路——建国以来重要⽂献专题选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泽东⾼度重视各界⼈民代表会议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泽东督促召开各界⼈民代表会议的历史意义。(9分)  【答案】

  (1)原因:团结各界⼈民的重要⼯具;中国党的政党属性决定;充分发扬民主的需要;为全国⼈民代表⼤会准备条件;团结⼈民推翻统治的需要。

  (2)充分体现了“⼈民当家做主”的理念;体现了“全⼼全意为⼈民服务”的宗旨;为全国⼈民代表⼤会的召开创造了坚实的基础;团结各界⼈民,推翻反动派,为建⽴新中国做准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