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大学
题 目:专 业:姓 名:学 号: 傣族竹楼 自动化11-2 王青松 11100440225
傣族竹楼
西双版纳是少数民族居住最多的地方,这里有着13个世居的少数民族,总共有44个少数名族。其中傣族是主要的少数民族,占全州的30%近30万人,汉族占29.1%近29万人,其余的为其他的少数民族。当地的傣族是族系中的水傣,世称是水的民族,当地的住房据有着特色。据有与当地的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傣家竹楼的造型属干栏式建筑,是因为当地的气候是常年高温多雨,干栏式建筑利于通风散热,避免直接接触到潮湿的地面,该样建筑样傣家人民有了冬暖夏凉的气候。
傣族竹楼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筑。下层高约七八尺,四无遮栏,牛马拴束于柱上。上层近梯处有一露台,转进为长形大房,用竹篱隔出主人卧室并兼重要钱物存储处;其余为一大敞间,屋顶不甚高,两边倾斜,屋檐及于楼板,一般无窗。若屋檐稍高则两侧开有小窗,后面开一门。楼是一个火塘,日夜燃烧不熄。屋顶用茅草铺盖,梁柱门窗楼板全部用竹制成。建筑极为便易,只须伐来大竹,约集邻里相帮,数日间便可造成;但也易腐,每年雨季后须加以修补。
傣族竹楼的基本结构:傣族竹楼是另一种杆栏式住宅。云南西双版纳是傣族聚居地区,这里的地形高差变化较大,北部为山地,东部为高原,西部却为平原。全区气候差别也大,山地海拔达1700米,属温带气候;平原海拔750-900米,属亚热带气候;有的河谷平原,海拔只有500米,已经属于热带气候了。傣族人民多居住在平坝地区,常年无雪,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达21℃,没有四季的区分。所以在这里,干栏式建筑是很合适的形式。由于该地区盛产竹材,所以许多住宅用竹子建造,称为竹楼。粗竹子做骨架,竹编篾子做墙体,楼板或用竹篾,或用木板,屋顶铺草,主柱有24条。所以竹楼用料简单,施工方便而且迅速。
傣家竹楼的造型属干栏式建筑,它的房顶呈“人”字型,西双版纳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降雨量大,“人”字型房顶易于排水,不会造成积水的情况出现。一般傣家竹楼为上下两层的高脚楼房,高脚是为了防止地面的潮气,竹楼底层一般不住人,是饲养家禽的地方。上层为人们居住的地方,这一层是整个竹楼的中心,室内的布局很简单,一般分为堂屋和卧室两部分,堂屋设在木梯进门的地方,比较开阔,在正铺着大的竹席,是招待来客、商谈事宜的地方,在堂屋的外部设有阳台和走廊,在阳台的走廊上放着傣家人最喜爱的打水工具竹筒、水罐等,这里也是傣家妇女做针线活的地方。堂屋内一般设有火塘,在火塘上架一个三角支架,用来放置锅、壶等炊具,是烧饭做菜的地方。从堂屋向里走便是用竹围子或木板隔出来的卧室,卧室地上也铺上竹席,这就是一家大小休息的地方了。整个竹楼
非常宽敞,空间很大,也少遮挡物,通风条件极好,非常适宜于版纳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
傣族竹楼的整体构造都具有自己的含义,整个竹楼的所有梁、柱、墙及附件都是用竹子制成的,竹楼上的每一个部分都有不同的含义。走进竹楼就好像走进傣家的历史和文化,傣家的主人会一一告诉你它的含义。
竹楼的顶梁大柱被称为“坠落之柱”,这是竹楼里最神圣的柱子,不能随意倚靠和堆放东西,它是保佑竹楼免于灾祸的象征,人们在修新楼时常常会弄来树叶垫在柱子下面,据说这样做会更加坚固。除了顶梁大柱外竹楼里还有分别代表男女的柱子,竹楼内中间较粗大的柱子是代表男性的,而侧面的矮柱子则代表着女性,屋脊象征凤凰尾,屋角象征鹭鸶翅膀„„
竹楼的木梯也有规定,一般要在9级以上(9-13台阶梯)。晚辈的竹楼一般较差一些,首先高度要低于长辈的竹楼,其次木梯也只能在7级以下,室内的结构也显得简单许多。一幢竹楼就是一个傣族家庭。竹楼一般为60、70平方米,是正方形的;楼板距地面约二米五。竹楼的梁、柱用木料,房顶用茅草覆盖,墙壁、地板都是用的竹子;竹墙的孔隙很大,通风透光。
楼顶成“A”字形,两面的坡度较大,从外表看,竹楼是“合”形;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无围墙,是拴牲畜、家禽、放大农具、舂碓和织布机的地方,妇女在这里纺线织布和纳凉。楼梯一般为九级;上楼后,先是走廊,正面为阳台,是洗晒衣物,放水缸、洗米、腌菜和洗漱的地方。室内以竹墙隔成两部分,外为堂屋,内为卧室。堂屋有火塘,是做饭、烧菜、煮茶、吃饭、喝茶和招待客人的地方;竹墙上挂有小农具、背包和书籍,屋里宽敞整洁。卧屋呈长方形,有两道门与堂屋相通;一家几代人同居一室,席地而卧,一人一铺,每铺都有垫子和蚊帐,并有一个盛衣物的竹编箱,放在铺边上。他们睡觉是有规距的:高处为上,低处为下,因此,一个村寨,或处于相同地势几个村寨的人睡觉时,头都躺在高处,即一个方向。客人到家做客时必须把鞋脱在外边,才能进竹楼,但不能进入主人的卧室。
傣族竹楼分为两类:官家竹楼和百姓竹楼。
官家竹楼宽敞高大,呈正方形,屋顶带三角锥状,颇类西方的“哥特式”建筑,用木片复顶。整个竹楼用二十至二十四根粗大的木柱支撑,木柱建在石墩上,有的横梁上雕刻花纹呈ù形或弓形,这是受佛教文化影响的结果,特别是缅寺和亭阁都有这种凹 状花纹。屋内横梁穿柱,结构简单。上木梯后即为“掌房”,正屋为客室,中置火塘,侧旁分隔为二至三间,是主人夫妇和孩子的卧室。官家竹楼客室约有三十平方米大小,能容纳一二十人就座。掌房用篾席铺地,是乘凉和妇女纺织的地方。
百姓竹楼与官家竹楼相同,只是较为狭小,屋顶用茅草覆盖,木柱不准用石墩柱脚,也不准用横梁穿柱,不准雕刻花纹。
为什么傣家人都爱住竹楼不愿住平房呢?元代李京在《云南志略》中已经作了答复,该书说:“金齿百夷„„风土下湿上热,多起竹楼,居濒江,一日十浴。”原来竹楼的妙用是下可避湿,上可避热,濒临江畔,还可一日十浴。
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人算得上是最最幸福的人,因为他们不仅居住在“竹”楼里,还吃着“竹”筒饭、喝着“竹”筒酒,真是比神仙还逍遥。来到版纳,最令人心动的就是那成片的竹林以及掩影在竹林中的一座座美丽别致的竹楼。从外形上看,它像开屏的金孔雀,又似鹤然起舞的美丽少女,美丽的景致让人如在梦中。 为什么傣家人选择住竹楼呢?傣家人住竹楼的缘由主要有两个因素,一个是气候因素:西双版纳位于亚欧东部,中国的西南部,云南边陲。地处东经 99度56分—101度50分,北纬21度08分—22度36分。属北回归线的热带潮湿区,常年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因而造就了该地区夏季时地面潮湿,居住与该地区的傣家人为适应该气候,而居于有高脚式的竹楼。高居的竹楼避免了直接接触潮湿的地面,也可避免被水淹。竹楼的屋檐属人字型,是因为当地降雨多,人字型屋檐有利于排水。气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住房的结构,竹楼是当地住房的最佳选择。
另一个因素是当地的自然资源:西双版纳傣族居住地周边有着丰富的竹子,在早期该地人就选择了用竹子来作为建房材料,而且竹子较木头好采伐,以运输等,加之竹子属凉性,让当地人在炎热的夏季里能够觉得凉爽。
傣族竹楼景观优美,样式独特,因傣族处在亚热带,还保留祖先的习惯“多起竹楼,傍水而居”。所以村落都在平坝近水之处,小溪之畔大河两岸,湖沼四周,凡翠竹围绕,绿树成荫的处所,必定有傣族村寨。所以还保留着大的寨子集居两三百户人家,小的村落只有一二十人家。房子都是单幢,四周有空地,各人家自成院落。腾龙沿边的住宅,多土墙平房,每一家屋内一间隔为三间,分卧室客堂,这显见是受汉人影响,已非傣族固有的形式;思普沿边则完全是竹楼木架,上以住人,下栖牲畜,式样皆近似一大帐篷,这与《淮南子》所记“南越巢居”还有一个猪头的标志的情形完全符合,也正是史书所记古代僚人“依树积木以居”的“干栏”住宅。土司头人的住宅,多不用竹而以木建,式样仍似竹楼,只略高大,不铺茅草而改用瓦来盖顶。西双版纳境内,傣族自己能烧瓦,瓦如鱼鳞,三寸见方,薄仅二三分,每瓦之一方有一钩,先于屋顶椽子上横钉竹条,每条间两寸许,将瓦挂竹条上,如鱼鳞状,不再加灰固,故傣族屋顶是不能攀登的,若瓦破烂需要更换,只须在椽子下伸手将破瓦除下,再将新瓦勾上就可。凡住此类房屋的,便算是村中的大户了,就是车里宣慰衙门,建筑式样也不过如此,只是面积较一般傣族民间的木楼大得多,全楼用一百二十棵大木柱架成,长十余文,阔七八丈,楼上隔为大小若干间屋,四周有走廊,但不开窗,故黑暗无光,楼下空无遮栏,只见整齐的一百二十棵大木柱排列着,任牛马猪鸡自由地在其中活动,这就是傣族最局统治者的官衙兼住宅了。这种上面住人下面养牛马的屋子,在西
南边区中普遍可以见到,例如哈尼、景颇、僳僳以至苗、瑶、黎诸族,住屋建筑也如此式,惟下层多用大石或泥土筑为墙壁。傣族的竹楼,则是下层四面空旷,每晨当牛马出栏时,便将粪便清除,使整日阳光照射,住位于上层的人,不致被秽气熏蒸。傣家竹楼通风很好,冬暖夏凉。屋里的家具非常简单,竹制者最多,凡是桌、椅、床、箱、笼、筐,都全是用竹制成。家家有简单的被和帐,偶然也见有缅甸输入的毛毡,铅铁等器,农具和锅刀都仅有用着的一套,少见有多余者,陶制具也很普遍,水孟水缸的形式花纹都具地方色彩。傣家人的竹楼是坝区类型,由于天气湿热,竹楼大都倚山傍水;村外榕树蔽天,气根低垂;村内竹楼鳞次栉比,竹篱环绕,隐蔽在绿荫丛中;景洪县的曼景兰寨和橄揽坝就是坝区傣家竹楼的标准型。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在改变,傣族竹楼也在变化中。
傣家人住竹楼,我早已知道。可见到的竹楼与我想象中的似乎不太一样。说是楼,其实它只有一层,只是整个房子被一根根木桩高高地撑起,倒也算得上是空中楼阁。竹楼下面的木桩一般有50根,木桩之间的空地是堆放杂物的仓库,有的人家还用来养猪圈牛。至于傣族人为什么自古以竹楼为家,我想大概是因为住在高悬于地面之上的地方,一来可以防潮,二来可以防野兽。
事实上,在我所到过的傣族寨子里,名副其实的竹楼已所剩无几。现在,绝大多数的竹楼应该叫作木楼,甚至有的竹楼的木桩也被砖或水泥之类的建筑材料所代替。这情景对于我这个企图寻觅古老民族的淳朴风俗的人来说,或多或少是种遗憾,但我又不得不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感到欣慰。还好,在我走访了十几个村寨之后,我终于见到了一座真正的竹楼。 竹楼的主人是一位六十来岁的老太太,当时她正在一架古老的织布机前织布,身边的箩筐里放着各种颜色的棉线。她不停地在布机上换着梭子,布机上便出现了一道道的彩条。她告诉我,这种布是专给老年妇女做筒裙用的。
征得她的同意,我从竹楼前面的楼梯爬上了楼。上面的地板是一条条竹板拼成的,缝隙里透出光亮,隐约可以看到楼下的东西。走在上面颤颤悠悠的,还真有点让人害怕。楼上有一条不算窄的通道,前面是一个一半露天一半有顶的平台,上面放着不少坛坛罐罐,据说每个傣族人家都有这样的坛坛罐罐,过去用来存水,现在虽然每家都有了自来水,可这些坛坛罐罐还没扔掉。
傣家竹楼的房间很大。一般正中为客厅和灶房,两侧隔开若干小房间为卧室。除了新婚之日,傣家人的卧室外人是不能随便进的。所以我也只能看一看老太太的客厅。和其他人家差不多,她的客厅也显得很空。据我了解,有些人家每年收入在万元以上,可房间的布置依然十分简单。一位叫岩罕勇的中年人过去在工厂做工,后来回到寨子里种菜,种橡胶树,还搞运输,他的客厅里也只有一个很旧的长沙发和几只旧柜子。他告诉我,人们有了钱,总是想要把房子盖得好一些。 在一座竹楼的灶塘边,我和一位傣族姑娘闲聊起来。她的手里拿着一块糯米糕,用一根竹棍叉着不时地放在火上烤,然后再用手不停地捏。她说,这糕越捏越香。她让我也吃一块,我说刚吃过饭,只是看着她吃。这姑娘长得很漂亮。皮肤很白、很细,特别是她那一头乌发,更显出一种妩媚。我知道傣家女子很会保养头发,
便向她讨教起来。她笑笑,说这很简单,就是用淘米水洗头发。我曾试过不少种高级的洗发香波、护发素,可从来没试过淘米水,我不知道这祖传秘方是否比现代化科学的配方更灵验,不过当时也暗下决心,回去一定试一下。姑娘还在吃那块糯米糕,灶塘的火映红了她的脸。一股股糯米顶,我想,那炊烟漂浮在房顶上一定很有诗意。可抬头看时,这灶间的房顶也实在被熏得太厉害了,黑黑的一片,竟辨不出那房顶的本色。 走在傣族寨子里,常常可以见到一排排长得很高的仙人掌围成的院墙。那仙人掌上长满了刺,或许可以更有效地起到护家的作用。可实际上,傣家人的大门是很少上锁的。所以,那满身是刺的仙人掌怕也只能是亚热带植物雕塑出的装饰品。然而,它对我这个北方人来说实在太新奇了。
虽然傣族竹楼在社会的变化中已经失去了它最原始的外貌,但是傣族人家的建筑气息,它的灵神依然还在,竹楼经历过时代的变迁,它的特色它的历史将会永远存在在人们心中,来到傣族人家你会看到那些花一样的傣族姑娘,在一片绿色的竹楼里,他们穿起鲜艳的筒裙,边往河里走,边把裙子往上提,待水没到胸前时,她们的裙子便顶在了头上。这时,夕阳映照的河水泛起点点红光,洒在她们的脸上,洒在她们的欢声笑语里,也洒在她们身后的那片“绿荫”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