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宗商品全球贸易变化趋势的新思考:有关⽯油、天然⽓、⾦属和矿物
⽂ | 中储京科货兑宝1
⽯油和⽯油产品
OPEC展⽰其成员国集体⼒量的决定是其从⽯油巨头夺取垄断强权的催化剂-该趋势延续⾄今。曾经⼀度,国际⽯油巨头们(常称为“7姐妹”)将⽯油产业⼏乎完全置于其控制之下。他们勘探、开采,运输⽯油并且为之定价,控制炼油⼚并销售⽯油给终端⽤户。这样从上游到下游的垂直化整合意味着他们统治了⽯油市场。7姐妹的主导让⼈们担⼼他们在以卡特尔的垄断⽅式进⾏经营。⽣产者和消费者都呼吁引⼊更多竞争。
⾄20世纪70年代,⽯油产出国正在逐渐蚕⾷其垄断地位,尤其是中东国家,他们不断要求对其⾃然资源的主权。最初OPEC成员模仿⽯油巨头直接设定价格,但很快他们转⽽采⽤市场为主导的⽅式,通过控制产量来影响价格。1973年的⽯油禁运⽣动展⽰了⽯油⽣产者通过控制产量施压的能⼒。⽯油禁运时期,OPEC控制了全球半数的原油产量和80%的探明储量。在这个需求弹性极低的市场,他们能够施以⾼度控制。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之间,众多⽯油巨头的上游开采权被收归国有。产油国成⽴国家⽯油公司(NOCS)来销售产出。苦于缺乏供给其炼油⼚和加油站的原油,⽯油巨头纷纷开始以从⽣产者获取原油为⽬的的贸易活动。尽管经过⼀段时间,他们开发了新的供给渠道,但纵向⼀体化的旧模式已经⼀去不返。
随着市场的发展,⽯油期货合约被越来越多的应⽤使得沿着从⽣产者到消费者的供应链的贸易成为可能。标准化合约为⾏业提供了价格基准和对冲价格风险的⼯具。这为商品贸易商打开了突破⼝。他们能够作为⽣产者和消费者的中间⼈并且在全球运送⼤量、贵重货物的同时免受⾦融风险。
随着时间的推移,⽯油巨头的贸易活动逐渐减少。世纪之交的巨型合并整合了交易业务。例如埃克森美孚,在20世纪90年代末是很活跃的贸易商,现在只出售⾃⼰的油品。
垂直解体还在继续。⾛⾼的油价促使巨头们剥离炼油和⾮核⼼下游分销以更专注于⾼度资本密集和专业化的上游勘探和开采。⼀些商品贸易商则抓住了机会购买炼油⼚,并以此为中⼼构建它们的贸易业务。其它的,如托克(Trafigura),对完全的精炼所有权则没那么感兴趣。它们把独⽴的炼油⼚当作重要的新客户。
随着旧的纵向⼀体化供应链模式的⽡解,独⽴专业的运营商影响⼒⽇益增强。分散且活跃的贸易市场为了独⽴商品贸易商和船东创造了更多机会。
在⽯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前,⽯油巨头们拥有三分之⼀的油轮并通过长期租约租赁了另外三分之⼀。⼆⼗世纪七⼗年代初⽯油现货市场的崛起带来了更多独⽴油轮承租⼈,尤其是在⿅特丹。
截⾄2015年,巨头们就只拥有油轮总吨位的9.4%。英国⽯油公司、科威特油船公司、雪佛龙、安哥拉国家⽯油公司、巴西国家⽯油公司、印度尼西亚国家⽯油公司及委内瑞拉国家⽯油公司仍然持有⼩部分市场份额,但⽯油⾏业⼤部分依赖于租赁他⼈的油轮。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伊朗国家油运公司是世界上最⼤的油轮拥有⼈。近年来的制裁则让其对其占世界邮轮总吨位2.8%的吨位加以使⽤变得举步维艰。
在今天的市场中,约占世界原油三分之⼀(即每天3000万桶原油)通过中介机构进⾏交易。托克(Trafigura)——世界第⼆⼤独⽴贸易商——占据⽣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直接交易的5%的市场份额。
2
⾦属和矿物
中国爆发式的经济增长扩展了贸易路径,开拓了新⽣产渠道,并且激活了⼀个全球化竞争性市场的兴起。
全球⾦属贸易的格局⾃千禧年之初就已经转型。主要的⾦属⽬的地国家已经从西⽅转移⾄了东⽅,主要是在中国。中国⾦属进⼝占全球⽐例从2002年的不⾜10%增长⾄2014年的46%。同时,主要来源国家也从北半球转移到了南半球。截⽌2014年,近半数出⼝到中国的⾦属来⾃澳⼤利亚、巴西和智利。秘鲁也逐渐崛起为⼀个重要的供应商。
在中国崛起之前,⽇本是最后⼀个⼯业化伴随⾼速增长的⼤型经济体。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本钢铁制造商优先考虑价格的可预见性。相⽐依赖于市场⼒量,它们更偏好实现与铁矿⽯⽣产商商定年度价格。在这段期间,年度合同价格为整个⾏业的基准价格。
中国庞⼤的需求量转变了定价模式。铁矿⽯市场正是⼀个例⼦。中国的钢铁制造商们从不像⽇本那样与铁矿⽯⽣产商们合作,中国的预计消费也没那么精确。由于在年度合同模式下⾯临矿⽯短缺,中国便去现货市场和印度(不在与⽇本协商的供应商之列)找寻额外的供给。
在2008年⾄2009年全球⾦融危机到来前的繁荣时期现货价格增长⾄合约价格的两倍。⼀些中国公司抓住这个机会购买合约矿⽯,然后以现货价格转⼿给它们的同⾏钢铁制造商。由于全球⾦融危机影响了产出,现货价格快速降到低于合约价格,⽽⼀些中国公司于是⼜开始放弃合约。在后⾦融危机的时期,随着中国引领全球经济增长,现货—合约价格关系再次逆转。
这种拉锯式的动荡环境刺激了对更灵敏定价的需求。⽽这就正是市场所提供的。今天的基准,由普⽒(Platts)价格报告机构制定的钢铁指数(TSI)铁矿⽯参考价就是以北部中国港⼝的铁矿⽯现货市场报价为基础的。
价格波动加剧让⼤宗商品贸易公司获益。⽽⽣产商和消费者则在动荡环境下⾯临更多风险,且更不愿意维持库存。他们可以通过与拥有管理价格风险的专业⽔平和资源的⼤宗商品贸易商建⽴亲密关系来达到⽬的。
中国对-以价值计第⼆重要的基础⾦属-铜的进⼝多变的本质,以及增长的贸易量,给⼤宗商品贸易商带来了有利的影响。
中国过去对精炼铜的进⼝量远⼤于铜精矿,但近⼏年,这个关系发⽣了改变。2015年,这两种产品的进⼝所占⽐例已经持平,⽽且铜精矿的⽐例持续增加。
进⼝原材料并在国内加⼯铜矿对中国⽽⾔更具成本效益。随着中国冶炼能⼒的增强,其在世界范围内对精矿⽣产的投⼊也在相应地增加。
铝和钢铁的全球消费在过去⼆⼗年中有了很⼤的增长。中国在这⾥也扮演着双重⾓⾊,同时作为⽣产商和进⼝国。现在更是成为了世界最⼤的钢铁和原铝⽣产商。中国对更为廉价的⽣产镍⽣铁的技术的运⽤了全球不锈钢市场,同时其也从⼀个有⼒的进⼝国转变为主要的出⼝国。
进⼝精矿的⽇益增加发挥了⼤宗商品贸易商的优势。满⾜中国⽇益增长的需求已经使世界矿业资源变得紧张。在追求越来越多的数量时,质量也经受着考验。⽐如,⼆⼗⼀世纪初原矿的铜含量通常能达到约百分之⼆⾄百分之三;⽽现在则平均低于百分之⼀点五。
品质越低,需要更多的原矿和能源来粉碎并研磨成含铜量20%-30%的铜精矿。较低质量的矿⽯经常含有更多的杂质,如砷,但是各有差异的品质同样也能带来更多的贸易机会。随着⼤型矿床的发现变少,更多的⼩型矿⼭开始运营。但是,由于⼩型矿⼭产出的铜矿含砷较⾼,因此很难作为单⼀供应商将矿产出售给冶炼⼚。
贸易商可通过提供销售技术和运营资本为⼩型矿井提供⽀持。他们通常把货源不同的精矿混合起来。从冶炼⼚的⾓度出发,贸易公司发挥了许多有利作⽤。他们将⼩型矿井的输出量累积成更⼤、更具成本效益的出货量。具备混合能⼒的贸易商还能综合来⾃不同货源的输出量以满⾜特定冶炼⼚的质量要求。
贸易商还与领先的从业者合作。⼤型矿⼭乐意与贸易公司培养关系,将其作为长期的机构销售
后备。精炼⾦属的买家在冶炼层⾯之外结交了⼀批供应⽅以备短缺。中国近期对⾦属和矿物需求的急剧增长为⼤宗商品贸易商们制造了机会。甚⾄有⼈因此幻想着,⽬前中国的经济放缓会将⼀些贸易商们挤出市场。这是不可能的。⼤宗商品超级周期的⼀项重要遗产便是⾦属和矿物现货贸易时代的来临。只要贸易活跃的现货市场还存在,那么⼤宗商品贸易商也会⼀样。
3
全球贸易的变化趋势
全球市场正在取代垂直⼀体化的供应商,⽽专业贸易公司正开疆拓⼟。
中国⼀直是其伙伴⾦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中驱动⼤宗商品贸易增长的引擎-从巴西和相对较⼩程度上从印度进⼝铁矿⽯,以及从俄罗斯进⼝⽯油和天然⽓。中国的需求加速了⾮洲和拉美资源富裕的新兴经济体的发展。
⼤宗商品的全球贸易正在改变世界经济赖以运转的轴⼼。正如⼤宗商品需求正从西⽅转移⾄东⽅,⼤宗商品供应也正从北半球转向南半球。崛起的中国和正在崛起的印度推动着‘南对南’贸易的增长。⼤宗商品超级周期造成的⾼价使得制造商和⼤宗商品⽣产者之间的条款,⾄少在⼀段时间内,变的对⼤宗商品⽣产者 有利。拉丁美洲、⾮洲和东南亚的新兴⼤宗商品⽣产商们正在建⽴与中国和印度市场的贸易 链接。
能源⼤宗商品的轴⼼同样被证明趋向亚洲。⽯油需求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国家中正逐渐降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对⽯油的需求超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国家,且这种差距将继续加⼤。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每节约⼀桶⽯油,发展中国家就正消耗另外两桶⽯油。
亚洲的原油进⼝量已经与中东能够出⼝的量相当,并且进⼝需求在持续增长。部分需求可以由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的输送管道来满⾜,另外还有俄罗斯的太平洋港⼝,然⽽仍然需要从更多更远的地⽅进⼝额外的原油。
原油的全球区域间贸易额将增加700百万桶/天,在2040年将达到超过4,400万桶/天,当中的三分之⼆,约2,900万桶/天,将流向亚洲港⼝(相⽐现在的不到⼀半)
随着专注出⼝市场的中东和印度的超级炼油⼚取代了欧洲及消费中⼼附近国家的较⼩炼油⼚,在全球范围内进⾏航运的⽯油产品量已经在攀升。⽽随着运输距离的拉⼤,国际能源机构(IEA)预测,油轮贸易量(⽔上⽯油量)百分⽐增长将达到原油实际交易量增长的两倍。
相同的区域格局对天然⽓也同样存在。天然⽓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中的消耗现在也超出了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消耗。同样的,亚洲正在发挥其对市场的吸引⼒。中国现在已经是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的第三⼤天然⽓消费国。
由于有着相⽐其它化⽯燃料更低的密度,天然⽓运输起来更加昂贵且困难。全球天然⽓只有约百分之三⼗在世界主要区域之间贸易,且这⼏乎不会改变。但是,正以⼀种与⼤宗商品贸易商休戚相关的⽅式在改变的是运输的⽅法,从相对较少⽤管道直接运输变为地理上绑定消费者,同时更多的作为个体LNG货物在众多⽬的地之间运输和贸易。
作为当今世界上最⼤的两个天然⽓进⼝市场之⼀,欧洲预计会从所有点上获取更多的液化天然⽓来平衡来⾃俄罗斯、挪威和阿尔及利亚的管道天然⽓,⽽⽇本和韩国则仍将作为⼤量需求液化天然⽓的进⼝国。尽管中国从俄罗斯和⼟库曼斯坦进⼝管道天然⽓,但其液化天然⽓进⼝量也在增长。
4延伸思考
⼤宗商品贸易作为最古⽼的贸易活动之⼀,供应了转化为我们餐桌上的⾷物、我们使⽤的⼯业⽤品、以及驱动交通并照亮与温暖我们⽣活的能源的基本原料,长久以来也被⼴为误解。在⾦属与矿物和能源领域,效率不断提升的市场主导机制已经取代了机构协商定价模式。随着⼀批专于商品交易和物流、⼴泛经营于从⾦属,矿物到能源产品的复杂市场的公司在过去30年的兴起。
中国的崛起在全球⼤宗商品市场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国⼤宗商品⽣产资料从改⾰开放初期的约2000亿元规模发展到2019年超过了80万亿元。可以说这是⼀个⾮常巨⼤市场,⽽且中国在未来30年的发展,可以预见到,在⼤宗⾏业仍然在全球占⽐中会保持绝对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