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验证实验-折半查找

验证实验-折半查找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数据结构协同上机实验

第三组

验证实验-折半查找

一、折半查找-实验目的

对给定的有序数组(假设长度为n),查找数组中与给定值k相等的元素。 二、折半查找-实验过程 1、算法思想

将数列按有序化排列(升序),查找过程中采用跳跃式方式查找,即先以有序数列的中点位置为比较对象,如果要找的元素值小于该中点元素,则将待查序列缩小为前半部分,否则为后半部分。通过一次比较,将查找区间缩小一半。

2、变量

I:循环变量. J:查找次数计数器 Key:需查找的值.

Low:刚开始为第一个值所对应的下标. High:刚开始为最后一个值所对应的下标. Mid:第一个与最后一个值所对应下标和的一半 Arr:一维数组,用来存放15个数据.

3、步骤

➢ 读取一组15个已升序排列的数据。

➢ 取出15个数最中间下标的数与关键字进行比较,进行查找 ➢ 若关键字等于这个数的话,则查找成功

➢ 若关键字小于这个数的话,则范围缩小为表的前半部分 ➢ 若关键字大于这个数的话,则范围缩小为表的后半部分 ➢ 重复执行3)4)5)过程,直到low>high为止。

Page 1 of 8

数据结构协同上机实验

第三组

➢ 输出各次查询low,high,mid值,总查询次数,验证折半算法

4、折半查找-流程图

low=mid+1YESarr[mid]5、折半查找-程序代码

/* 对给定的有序数组(假设长度为n),查找数组中与给定值k相等的元素。*/ #include #include \"stdafx.h\"

#define N 15 //定义常量N 为数组长度

void find(int arr[],int key,int i) //折半查找函数 { int low=0,high=N-1,mid,j=0; //j计数查找次数 while(low<=high) { mid=(low+high)/2; //取中间位 ++j; printf(\"\\n 第%2d次查找 low=%2d high=%2d mid=%2d \显示每次查找低中高位,查找次数

Page 2 of 8

数据结构协同上机实验

第三组

if(arr[mid]==key) //查到数据,跳出循环 break; if(arr[mid]void main() { int arr[N],key,i; printf(\"\\n折半查找验证程序,设定被查数据有位,设定为:\\n\"); for(i=0;i0) { find(arr,key,N); //调用折半查找函数 printf(\"\\n请输入要查询的数字(-,输入小于等于零的数字退出验证程序):\"); scanf(\"%d\输入KEY } }

6、折半查找-运行结果

输入一个数值为1至15的有序一维数据,查询2,7,8的结果的截屏。

Page 3 of 8

数据结构协同上机实验

第三组

7、折半查找-时间性能

折半算法的时间复杂度O(N)≤log2n,即每经过一次比较,查找范围就缩小一半。经log2n 次计较可以完成查找过程。 四、折半查找-小结

折半查找是一种高效的查找方法。它可以明显减少比较次数,提高查找效率,而且程序实现也较为简单。但是,折半查找的先决条件是查找表中的数据元素必须有序,而对所有数据元素按大小排序是非常费时的操作,因而,还需撑握更高效的排序与查询方法。

Page 4 of 8

数据结构协同上机实验

第三组

协同作业试验四-直方图

2008年11月

一、实验要求-直方图

1. 关键码的数据类型是整型,且用数组存储; 2. 求出每个关键码在数组中出现的次数; 3. 输出直方图。 二、实验流程-直方图

初始化 输入数据是否为1~5整数是否满足个数统计出现次数输出结果三、算法思想-直方图

1. 建立一个与关键码个数相同的数组,数组元素为一个结构体,包含关键码及频率累加计数器。利用数组下标与关键码的对应关系(本例中,数组下标对应关键码减1),把输入的需统计关键码对应到相应的数组元素,并对该元素中的频率累加器进行计数,统计其出现频率。

Page 5 of 8

数据结构协同上机实验

第三组

2. 使用冒泡排序法,对数组以频率数为序进行降序排列,输出整个数组内容,使用此算法能非常简洁的表示直方图。 四、算法说明-直方图

说明:使用结构体,是为了确保排序时关键码与频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以少量空量换取较简洁的程序设计与时间性能。 五、算法设计概要-直方图

➢ data 自定义结构,用于存放关键码及关键码出现的次数 ➢ data.datanumber ➢ data.datatimes ➢ number ➢ t ➢ i ➢ j ➢ key 六、步骤

1) 初始化直方图结构,定义每个关键码,初始化关键码频率累加计数器为0 2) 循环接受关键码,并且根据输入的关键码找到相对应的元素, 对关键码频率累加计数器累加计数 3) 对直方图中进行排序,排序规则根据关键码出现的频率降序 4) 输出直方图 七、时间性能-直方图

本程序中,使用了冒泡算法对数组进行了排序,这也是本程序中最大的时间复杂度,所以本程序与冒泡排序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一致为O(n^2 )。

关键码

关键码出现的次数 直方图结构数组

临时结构体,用于排序交换的临时变量 循环变量 循环变量

关键码,对应直方图结构数组下标

Page 6 of 8

数据结构协同上机实验

第三组

八、运行结果-直方图

九、直方图――程序代码

// 直方图

#include \"stdafx.h\" #include \"stdio.h\"

#define N 10 //输入次数10次 #define R 5 //统计数字1-5 struct data { int datanumber; //存放预定数据(1-5) 如果仅用数组,无法解决排序后,被统计数与频率的对应关系 int datatimes; //存放出现次数 };

void main() { struct data number[R],t; int key=0,j,i; for(i=0;iPage 7 of 8

数据结构协同上机实验

第三组

while(i5) { printf(\"输入数据有误,请重新输入\\n\"); continue; } number[key-1].datatimes++; i++; } for(i=0;ii;j--) { if(number[j-1].datatimesprintf(\"%8d %8d\\n\ }

十、小结-直方图

本实验,我们小组采用了一维结构数组,比较好的解决了关键码与频率在排序后,无法对应的问题。如果采用一维数组,关键码由数组下标承担,数组元素表示频率,这样,排完序后,关键码与频率完全对不上号,频率高的永远是1,所以无法采用;如果采用二维数组,空间与时间复杂度都会增加,解决方法也会更复杂些。一维结构数组较好地解决了该问题,在牺牲极有限空间的情况下,换取了简洁的程序设计与比较好的时间性能。

附:《数据结构》协同作业第三组组员表(略)

Page 8 of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