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宝山大街道路勘察报告9.5

宝山大街道路勘察报告9.5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北京怀柔区宝山镇镇区路网市政道路、排水工程

(宝山大街道路工程)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1 工程概况

为适应怀柔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改善宝山镇镇区路网市政道路系统,提高道路网整体能力,修建宝山大街道路工程;道路为东西向,道路西端起于宝山桥北,东端至北哑口东200米;路段线路总长2.088公里(包括天河桥)。规划道路的机动车道自西端宝山桥北至东端的北哑口之间的道路宽度为13m,北哑口向东的道路宽为7 m;排水管道在道路中铺设,埋深按8m考虑。

规划的道路工程为城市次干路,场地属中等复杂场地,勘察阶段为详细勘察阶段。

道路规划情况:

(宝山桥北~0+100)和(天河桥西~1+750)之间的道路向南扩,机动车道扩至13米;两侧各修3米宽人行道;(0+100~0+830)之间道路的机动车道仍为13米,道路两侧修3米宽人行道;(1+750~2+088)间道路的机动车道仍为6.5米,两侧各修3米宽人行道。原有道路中部的天河桥规划为拆除重修,桥区另作专项勘察。

该道路由北京市龙泰设计咨询开发公司设计,受北京市怀柔区宝山镇委托,由中铁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承担本工程岩土工程勘察详细阶段的勘察任务。

2 勘察工作

2.1 勘察目的及要求

2.1.1 查明道路沿线地段的地形、地貌。

2.1.2 查明道路沿线不良地质作用的成因、类型、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对工程的危害程度,并提出防治措施建议。

2.1.3 查明道路沿线地下水类型和埋藏条件,对水的腐蚀性进行评价。 2.1.4 查明表层土类型、名称、密实程度、含水状态,查明场地地基的地质条件,为路基的选择和基础类型提供必要的地质资料。

2.1.5 划分场地土的类型、建筑场地类别,提供场地地震特征参数;并对地震液化可能性进行评价。

2.1.6 提供沿线各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

2.1.7 提供场地所属地区标准冻结深度。 2.2 勘察依据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98)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 E40-2007)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北京地区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DBJ 01-501-92) 《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市政工程勘察规范》(GJJ56-94) 道路设计方案平面图(1:500)。

2.3 勘察方法及工作量布置 2.3.1 勘察方法

本次勘察使用100型汽车钻(旋转钻进,泥浆护壁钻探工艺)结合现场标

1

准贯入试验、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及室内土工试验等多种方法进行。野外钻探执行有关规范及规程要求,室内资料整理及编制采用理正勘察软件进行;岩土分类定名按《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E40-2007)执行,同时结合野外钻探结果及室内土工试验结果综合分析确定。

2.3.2 工作量布置

根据拟建道路的性质经现场踏勘分析,本路段公路工程勘察的复杂程度及工程重要性,依据规范要求,沿路线中心线布设钻探孔,布设勘探孔的间距一般为100米,控制性勘探点间距为200米,一般勘探孔孔深8米,控制性技术孔孔深10~15米 2.4 钻孔的测放

本次勘探点定位是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道路方案设计平面图及测绘提供的控制点成果测放、引测各钻孔孔口高程,坐标系为北京市坐标系,标高为北京高程系统。勘探点孔口坐标及高程详见勘探点平面位置图和勘探点一览表。

2.5 勘察实物工作量及勘察周期

依据规范在拟建道路沿线布置并完成勘探孔31个,钻孔深度5~17米;本次钻探外业于2009年8月18日至2009年9月1日进行,室内土工试验于2009年9月2日至9月3日进行,完成了全部室内试验分析,完成实物工作量如下: 表1

测放 孔位放样 点 31 原位 标准贯入试验 次 16 钻孔 测试 高程测量 点 31 重型动力触探试验 米 5.5 常规分析 组 14 钻孔 孔数 只 31 压缩试验 组 14 进尺 米 304 室内 试验 剪切试验 组 14 取样 原状土样 筒 14 颗粒分析 组 14 扰动土样 件 14

通过对全部资料综合整理分析、成果图件绘制、报告书编制及勘察资料校核、审核工作后,提出完整的勘察报告一份。

3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3.1 自然地理特征 3.1.1 气候条件

本工程道路位于北京市怀柔区北部山区,属于温暖带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受季风影响形成春季干旱多风、秋季秋高气爽、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的气候。年平均相对湿度59%,七、八月为78%。 气温:年平均气温为10-20℃,最高温度40℃,最低-20℃。在11月中旬封冻,笠年4月份解冻,冻土层深度-1.0~1.2m 。

降雨量:据气象资料,多年平均降雨量660.3mm,历年最大降雨量1120.8mm, 最小降雨量354.4mm。

3.1.2 地质背景

拟建工程位于北京北部,在大地构造位置属于中朝准地台(I)燕山台褶带断拗(II1)密(云)怀(来)中隆断(III2)花盆-四海迭陷褶(IV3)。 北京地区处于新华夏、阴山纬向和祁吕~贺兰山字型东翼三个构造体系的交汇部位。第四纪以来,新华夏构造体系仍在继续活动,是主要发震的地震构造体系。主要有黄庄~高丽营断裂,良乡~前门~顺义断裂、南苑~通县等断裂,其走向呈北东或北北东向。祁吕~贺兰山字型的东翼反射弧的构造方向与新华夏构造体系的北东向断裂方向基本一致。阴山纬向构造体系形成较早,主要断裂方向呈近东西向,主要位于密云、怀柔北部及北京南的涿州一带,近期活动性不明显。

3.1.3 场地地貌、地形及场地周边环境

本工程所在场区的地貌为低山丘陵,拟建道路沿线主要在低山坡半山

2

腰,坡麓以南为自西向东流的白河河道,在中部与自北向南流的天河交汇;河道地貌为河流一级阶地;道路沿线地形自宝山桥至天河桥之间地形相对平缓(地面标高320.5~322.0米),天河桥向东至哑口之间为缓上坡(地面标高319.5~333.4米),哑口向东为缓坡向下的斜坡(地面标高33.65~324米)。 3.2 地层

经钻探揭露, 道路沿线15米深度内的地层主要为人工填土(Qml4)、一般第四纪坡残积物,中侏罗统凝灰岩,现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人工填土(Qml4)

①碎石填土:杂色,褐色;稍湿,稍密;由碎石块混砂土组成,位于道路边的为近期修路垫填,呈中密~密实状,碎石块粒径1~5cm,含量75%左右。

①1(低液限)黏土填土:褐色;稍湿,稍密;由黏土混植物根茎组成。局部为粉土填土。 一般第四纪坡残积物

② 碎石土:杂色,紫色;稍湿,中密;碎石一般粒径1~6cm,含量65-80%,粗砾砂充填。

②1(低液限)黏土:褐色;褐黄色,稍湿,硬塑,含云母碎片。局部夹粉土薄层或少量碎石。

③卵石:灰紫色、杂色,稍湿,中密~密实;亚圆形,粒径一般2~6cm,混有漂石(揭遇最大粒径55 cm)含量65%左右。中粗砂充填。

③1 中粗砂:褐黄色;稍湿,稍密~中密;主要为石英颗粒,含云母碎片。 中侏罗统凝灰岩:

④ 强风化凝灰岩:紫色,裂隙使岩石破碎,岩石表面风化变质明显,取岩芯呈坚硬碎石~碎块状。

⑤ 中风化凝灰岩:紫色,块状结构,致密坚硬,岩石表面风化变质退

色,裂隙间距20-50 cm,取岩样呈碎块~短柱状。

以上岩土层的分布及各地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见《工程地质剖面图》、《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 3.3 地下水

道路沿线路原路基土主要为碎石、块石等透水性强的地层;道路沿线处于低山的半坡中,山区降水排泻条件好,勘察期间钻探深度内未遇地下水。

拟建根据相关水文地质资料,道路沿线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深度大于50米。

沿线附近河流:道路沿线的南侧坡麓下有平行流动的白河,河床面低于道路所在山坡路面8-10米;河道内有少量常年流水。

地下水各类腐蚀性:根据勘察分析,道路沿线地下水的水位埋深低于9米,道路沿线的施工可不考虑场区地下水对道路建筑材料的各类腐蚀性。 3.4 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综合野外原位测试与室内土工试验、颗粒分析成果,对所采集数据进行分层统计、整理,舍弃不合理值,提出各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见表2。

4 建筑场地抗震设计参数

4.1 场地土类型

根据本次勘察地质资料及地层特征,依据《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判定,本工程场地土为II类场地土; 4.2 抗震设防烈度及地震影响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划分,本工程场地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0.35s, 设防水准为50

3

年超越概率10%,特征周期分区为1区;对应《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的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4.3 地基土层地震液化的判定

依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JTJ004-),在地震基本烈度为7 度,根据场地土质、地下水埋藏条件,场地路基地基土层无液化可能性。 4.4 不良地质作用及其危害程度

根据有关资料,影响场地稳定的阴山纬向构造体系形成较早,主要断裂方向呈近东西向,位于场地北部的后安岭-杨树底下一带的断裂带,近期活动性不明显,距道路沿线的距离大于2公里。拟建道路沿线附近未见构造断裂破坏影响。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判定:本工程可忽略发震断裂错动对沿线道路地面的影响。

5 岩土工程分析评价

5.1 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

据查阅相关地质资料,结合本次勘察成果分析:本工程道路沿线(1+700-2+088)南侧临山,其余为北侧临山,周边山体为稳定坚硬岩体,未形成滑动面,易崩塌岩块已清除;沿线部分地段高填方路基两侧已采取砌石护坡或植树护坡,未形成产生泥石流的地质条件;未发现影响本道路工程场地整体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适宜本道路工程的施工。 5.2 地基土承载力

综合室内土工试验结果及现场原位测试成果,根据《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及《北京地区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

(DBJ 01-501-2008)综合提出各砂、土层的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 见下表: 表3

地层层号 地层名称 地基承载力 基本容许值[fa0](kPa) ① 碎石填土 170 ①1 (低液限)黏土填土 140 ② 碎石 200 ②1 (低液限)黏土 160 ③ 卵石 350 ③1 中粗砂 180 ④ 强风化凝灰岩 400 ⑤ 中风化凝灰岩 500 5.3 场地地基土评价

场地原道路沿线边分布的①碎石填土呈稍密~中密, 可做道路路基的持力层;①1粉土填土,密实度不均;宜清除表面(约0.3米)混有植物根茎的表土,经碾压压实,可做道路路基的持力层;其下的各层岩土力学性质

良好,可做拟建道路路基的持力层及下卧层。 5.4路基干湿类型

(0+000-0+850)和(1+700-2+088)路段 :路基基底土为①碎土填土,该层平均稠度B m>1.0;根据《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第8.5.1款,以上道路沿线的路基干湿类型为干燥类型。

(0+850-1+700)路段:道路南侧扩路处于填方路段,路基临原道路边基底土的为①碎土填土,其余为①1黏土填土,该层平均稠度B m>1.0;根据《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第8.5.1款,道路沿线的路基干湿类型为干燥类型。

5.5道路施工期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拟建道路西段(0+090~0+600间)及中段(0+900~1+500间)道路的

4

两侧为村民住宅房;道路施工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大,须合理安排拆迁及相关事宜;(0+900~1+700间)路段因向南扩路,部分地段现为果木林,施工前应采取移植措施;其余地段因原有道路宽6-7米,进行扩宽道路施工应注意采取措施减少对车辆通行的影响。道路沿线路边边坡一般种有树木或采取护坡措施,在场地整平及取土方回填时应保持原有边坡稳定的形态,宜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6 相关建议

6.1 本次勘察成果表明:结合本次勘察成果分析:本工程道路沿线紧靠丘陵低山,周边山体为稳定坚硬岩体,沿线部分地段高填方路基两侧已采取砌石护坡或植树护坡,未发现影响本道路工程场地整体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适宜本道路工程的施工。

6.2 依据本次勘察成果,拟建道路可根据路面设计荷载选用合理的路基持力层,针对各段路基土质的不同情况建议如下:

0+000~0+110路段:该路段向南侧扩路,其外侧为河滩,地势低于路面4-5米,建议对填方路段采取分层垫填地基处理;并采取砌石护坡等防护措施。

0+120~0+850路段:道路南侧3-5米为居民住宅,应注意合理安排施工对其的影响。

0+900~1+600路段:建议先清除局部地表堆的建筑及生活垃圾,去除地表混有植物根茎的耕植土,对低洼地段可做回填垫层,分层碾压处理至路基垫层设计基底。建议采取提高回填地段碾压效果或采取适当调整整体垫层厚度等措施,以消除填挖间的差异变形。减少路基沉降差产生的可能性。

1+600~1+730路段:该路段向南侧扩路,其外侧为高填方路基,坡下地势低于路面5-10米,建议对此路段做施工设计;建议采取分层垫填地基

处理。并采取砌石护坡等防护措施。

1+730~2+088路段:为保持原已有机动车道路,扩修人行便道;其中1+900~2+088路段的北侧建议向外侧做扩填并采取砌石护坡等防护措施,为稳定路基进行局部扩路施工宜制定相应护坡措施。

其余路段可直接填筑路基;其它未尽事宜可参照《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执行。

6.3 路基填方地段回填时应按规范相关的要求进行分层碾压,施工参数应满足设计的要求,施工结束后应按规定进行检测,检测方法及数量应符合规范规定。填方地段的填料宜选用渗水性良好的材料进行填筑。如需在路线外取填方材料,宜根据各地段所需土方结合路基排水、地形、土质综合考虑,如挖取土坑其设置应符合规范要求。在场地整平及取土方回填时应尽量减少对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

6.4 根据本次勘察成果及《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的相关规定分析判断,0+000~0+110米、路段为干燥状态,干湿类型可按干燥状态考虑;设计单位也可根据本报告中工程地质纵断面图和道路路基设计条件、地表排水条件及勘察报告提供的路基土质类型等因素,综合确定土基的干湿类型,并确定路基的临界高度等参数。设计取值时需考虑季节等因素影响,综合考虑选取。

根据本次勘察揭露的路基土分布情况、路基土的天然稠度和拟建道路所处的气候区,参照《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综合分析,提出:0+000~0+100、路段和0+850~1+750的土基回弹模量建议值:30MPa;其余碎石土路基地段回弹模量建议值:40Mpa。

6.6 道路沿线填方地段路基回填时应按规范要求进行分层碾压;对存在不同回填厚度的地段,宜采取提高较深回填地段压实效果等措施,以消除不同填垫厚度间的差异变形。减少路基沉降差产生的可能性。施工参数应

5

经设计计算确定,每层填土的厚度可按压实机具的有效压实深度和压实度结合施工处理实效选取。施工结束后应按规定进行检测,检测方法及数量应符合规范规定。做回填处理施工应尽量避开雨季。

6.7道路沿线有部分高填方的地段,宜先进行沿线总体的规划的排水系统设计, 应考虑边坡易受水流冲刷的影响,建议制定各单项地段的保护坡面稳定和路基坡底排水等的综合整治措施。

6.8 经勘察,了解原有道路路基组成为:地面7cm厚沥青固化路面,向下25cm厚压实碎石砼;再向下0.7-1.0m厚压实碎石垫层。

6.9 道路东部穿过山体,形成较窄的哑口,路两侧低山为坚硬岩石,现状无崩塌松动的岩石,未形成断裂滑动面,现坡体的坡度较陡(约75-90度)综合分析, 建议道路东段两侧山体岩质边坡的坡率取70度。

道路东段沿线有多处山凹形成的冲积小沟谷,沟内绿化植被良好,无厚层松散堆积土和滚石,未形成泥石流地质条件,建议考虑在1+500和1+950附近靠山侧修排水涵洞,减小雨季山体向沟内汇流漫溢路面对道路冲蚀影响。建议对1+930~2+088路段的北侧制定相应扩填并采取砌石护坡等防护措施。

依据《公路自然区划标准》(JTJ 003-86)中的附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区划图’确定的公路自然区划为II东部湿润季冻区,II4海滦中冻区。

6.10 根据《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附录H确定: 道路沿线季节性冻土标准冻结深度为1.0米。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