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谈电视调查新闻的叙事

浅谈电视调查新闻的叙事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广电视角

浅谈电视调查新闻的叙事

刘红琴

(宁夏广播电视台,宁夏银川750001 )

摘要:调查新闻学一直是新闻专业学习和实践应用中的重要形式,在近些年的新闻报道中也有 了更多的应用。电视衲查新闻报道在传播新闻信息的过程中主要是向电视新闻观众展示新闻调查的 过程与结果,通过将新闻事件的详情进行拆分进一步提升新闻工作的综合吸引力。为了达到此类新闻报 道的目标,在新闻采访与编辑的过程中运用叙事手法能够再现新闻调查的过程与结果,以故事化的情节 丰富新闻内容,展示新闻细节,提升电视新闻报道的公信力与吸引力,适应新环境下电视观众的需求。

关键词:新闻报道;电视调查新闻;叙事

文章编号:1674-8883 (2019) 24-0084-01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调查类电视新闻节目与社会大众的生活息息相

关,是披露社会事实、挖掘社会现象的主要节目类型, 对社会有着直接的引导作用。近些年,我国调查 类电视新闻节目越来越多,人们对其关注度越来越高 的同时,也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借助叙事手 法,调查类新闻首先能够进一步增强新闻工作的丰富 性,依靠新闻叙事中的逻辑性引发新闻观众根据新闻 报道作出思考,提升调査类电视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和 综合影响力。因此,新闻从业人员要充分认清调查类 新闻节目存在的问题,明白调查类新闻节目的发展方 向,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创新和改善,从而充分 提升其影响力。

接披露新闻事件的调查结果,也就是在获取既定的新 闻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反向探索追根溯源,挖掘新闻事 件调査的全过程。这种叙事结构往往能够突出新闻报 道工作中的思索性,借助反向分析与追踪的过程引发 电视观众对新闻事实成因的深人思考,具有更强的引 导力。例如,《新闻调查》节目在2017年报道大学生 毕业就业问题的过程中,首先将大学招聘画面以及不 同学生的就业情况的采访作为基本信息介绍,后通过 采访毕业生和招聘单位,获取现阶段影响学生就业情 况的主要因素,得出此次对于大学生就业调查的分析 报道。这种倒叙的形式能够通过结果的前置刺激电视 观众的自主思考,强化新闻的表现效果。

(三)混合式叙事结构

―、叙事学与调查新闻的主要特征

在新闻报道领域,叙事新闻学已经拥有较长的发

展历史,主要研究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叙事的本质、属性 与功能等内容。[1]借助叙事的表现形式,能够对新闻 作出更加详细的说明,增强新闻报道过程中的画面感, 提升新闻的综合体验。在报道叙事新闻过程中,关键 因素在于在新闻事件的再现过程中如何展示作者的意 志与态度。调查新闻采用仔细调研的形式深入新闻事 件的背后,了解新闻事件的始末,从而提升新闻工作整 体的影响力与说服力,真正达到为人民群众生活服务的 目的。一般来看,调查新闻的产生往往需要新闻记者经 过长期的调研与分析才能得出相关的新闻报道方向, 报道内容更加接近新闻的深层次内核,属于深度报道。

二、常见的叙事结构

(一) 悬念式叙事结构

悬念式的叙事结构即在新闻报道过程中,电视新 闻观众对于新闻事件的结果信息为零获取的状态,这 种新闻叙事结构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电视新闻观众的 好奇心。[2]在悬念式的叙事结构下,新闻记者首先向 电视观众介绍新闻事件的基本情况,在具体的叙事过 程中也更多地采用时间顺序,并在过程中通过有意无 意的设置透露新闻事件的结局,由此引发观众强烈的 好奇心。在报道法制新闻的过程中,更多使用了悬念 式的叙事结构。在新闻报道之初以短片的形式描述新 闻事件的基本信息,并提出大量的问题。在具体的报 道过程中直接描述案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并借助设问 的形式吸引新闻观众的注意力,从而引发其持续探究 的兴趣,强化调查新闻报道的表现力。

混合式的新闻叙事结合了悬念式叙事和推理式叙

事结构的优势与不足,通过两者的搭配完成对调查新 闻采访结果的展示,也是实践报道过程中最为常见的 一种调查新闻叙事结构。[3]在混合式叙事结构下,首 先通过保留新闻报道结局的形式吸引电视观众的注意 力与好奇心,在推进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揭晓调查新闻 的最终结果,并由此展开推理式的新闻叙事,借助倒叙 已知最终结果的形式,引导观众自发参与案件分析的 同时一步一步公布新闻事件的情况。《新闻调查》在 2019年一期对四川“留守儿童”的报道“妈妈别走” 中就运用了这种表现手法。在抛出新闻话题“留守儿 童”之前先对南江县的经济状况进行报道,后将画面 聚焦在“留守儿童”石欢与家人分别上,最终追踪“留 守”历史,揭露“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

三、电视调查新闻与叙事的结合途径

(一) 鏡头语言

在报道电视新闻的过程中,镜头是记录新闻事实 最主要的手段,也是渲染情感、展示新闻工作的主要依 托。借助不同镜头之间的拼接,能够完成不同叙事结 构对画面信息展示的要求,[4]改变原有的新闻采访 与调查中新闻记录的过程,达到叙事的目的。例如,在 “妈妈别走”的报道过程中,通过长镜头记录石欢母女 分别的状况,能够渲染分别时亲人之间的不舍,增强新 闻叙事过程中情感因素的表现力,引发电视观众的情 感共鸣,由此达到在电视调查新闻报道过程中揭露社 会现象的目的。

(二) 声音支持

在调查新闻中,声音也是重要的元素。电视新闻 记者常常通过电话采访的手段获取自身(下转第133页)

(二) 推理式叙事结构

与悬念式推理结构不同,推理式叙事结构中是直

84

第10卷第24期2019年12月

新闻研究导刊

Journal of News Research

Vol.10No.24

December 2019

经典的竖屏的短视频中,每期有一位刚播完《新闻联

播》的主持人用一分钟左右的时间就一个新闻热点, 用短小精桿的评论、接地气的语言表达来传递态度、表 达情感,既有高度的评价,也有温情的赞美。主播们不 仅开始使用第一人称的表达,而且还使用主观化、情感 化表情和动作,更鲜明地展现主播们对新闻事件的态 度和情绪。这种对《新闻联播》的“草根式”“接地气” 的解读,让人耳目一新、交口称赞。

2019年8月10日的《主播说联播》节目中,央视主 播欧阳夏丹有趣有料地评论了网络流传的“地区 专家说人民现在吃不起榨菜”这一新闻,“…… 这种井底之蛙的心态,真的是让人忍俊不禁……乱是 祸,有稳才有福,才有稳稳的幸福。好啦,夜宵时间到 了,要么上点榨菜? ”欧阳夏丹用一个调皮的伸手动 作表达了讽刺的意味。

8月11日的节目中,央视主播康辉说:“听说国泰航 空有些人听到普通话还假装听不懂,那我讲英文:No zu〇 no die。”康辉巧妙地使用网络流行语来解读新闻事件, 不仅缓解了时政新闻的严肃庄重感,也使得年轻受众 普遍接受了用这种方式传递出的国家态度和立场。

8月21日的节目中,央视主播海霞同样在结尾展现出 了丰富的情感:“我们要大声地说出来,撑,撑警队。” 在说这句话的同时,海霞加上了一个握拳的手势,而且 郑重地点头,语言和画面协调的力量感被瞬间增强。

除了流行语,《主播说联播》这一网生节目还习 得了网络表达的特色,比如经常使用一些口语词,包括 谚语、俗语、双关语等。形容生态文明建设“不能踩着 西瓜皮往下溜”,形容港铁为暴徒加开地铁是“出轨”, 对乱港黑手霸气喊话“今天立秋,秋后该干什么事了 呢?自己想想吧”。

《主播说联播》这一档网生化传播的节目中,主播 以态度和温度兼具的播音风格,用调侃和打趣的语言 和形态来评论时事,让观众感受到主播自己的真实感(上接第84页)所需的新闻信息,在采访过程中对环境 声音、人物对话的记录也是最能够揭露新闻的证 据。在央视新闻报道中,有一则以“烂尾楼的迷局” 为题的调查新闻,节目中记录了不同受访对象的采访 话语,首先显示了村民、村委会、社会机构等多方对 “烂尾楼”现象的认知评价,借助多方的语音资料记 录,从不同的角度拼凑出新闻报道的基本雏形,使调查 新闻叙事得以开展。在这篇调查新闻报道中,镜头画 面的记录更多是辅助信息,而各方声音的表达构成了 新闻的整体内容。

(三)事件与技巧的结合

新闻归根到底是一种纪实性的文体,始终与文艺 作品有着清晰的界限。在调查新闻报道中可以采用艺 术化的表现形式,借助叙事技巧增强工作的感染力, 但最重要的在于尊重新闻调查与采访过程中获得的 新闻信息,揭示社会真实状况。[5]在实践工作的过程 中,电视编辑人员应明确新闻报道的主次关系,将新 闻作为新闻工作的核心,叙事技巧的应用更多是 为了辅助新闻报道内容的展示,吸引电视新闻观众的 注意。

四、结语

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叙事艺术是影响节目质量的

受,这种“真实感”吸引了更多“粉联播”的年轻受众。

三、结语主 ^的传播方式创新和转型只是当前新闻工 作者角色转变的一个典型和缩影。2018年8月,全国宣 传思想工作会议隆重召开,在会上,**总提出 了 “四力”要求,要求所有新闻工作者增强脚力、眼力、 脑力、笔力,锻炼过硬的素质、本领和作风,展现新时 代、新气象、新作为,这进一步提升了新闻工作者的标 准,开启了新闻战线的工作提升和创新转型的新起点^ 以央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为了适应融媒体的发展,不 断探索和创新,探究新时期下媒体融合的路径和提高 新闻工作者积极性的机制。M

波兹曼说,我们人类不能将政治、新闻、宗教、商业 和体育都同化为娱乐的附庸,否则结果只能是人类演 变成为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主播说联播》泛娱乐化 的传播形式虽然使观众有一种美好和新鲜的感受,但 是要把握好在传播国家观念的同时、又能使大众喜闻 乐见的度,必须遵循融媒体发展规律和新闻传播规律, 在强化政治责任的同时,创新传播的手段与渠道,提高 新闻的传播力与引导力,打造清朗的网络空间。[31参考文献:[1 ]「央视快评」止暴制乱的主流不可违[DB/0L].央

广网,http://haijiahao.baidu.com/s7icU2205172692429 149&wfr=spider&for=pc, 2019-08-18.

[2]胳丹.融媒体时代时政新闻传播路径创新探索[J].

新媒体研究,2019, 5 ( 11 ) :92-93.[3 ]蔡雯,翁之颢.微信公众平台:新闻传播变革的又一个

机遇——以“央视新闻”微信公众账号为例[J].新 闻记者,2013 (07):40-44.作者简介:杨晓松( 19— ),男,四川隆昌人,历史学学士, 社会学讲师,记者,研究方向:新闻传播。重要因素,但是当下电视新闻节目的叙事朝着“套路 化”的方向发展,叙事的艺术性更是亟待提升。[1]电 视新闻调查是深受观众喜爱的一类新闻深度报道节 目,由于这类节目要求高、难度大,电视新闻调查类节 目要抓住当前新阅读环境下受众的阅读习惯,提升叙 事水平,从而提升电视新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参考文献:[1] 李德刚.电视新闻调查性报道的叙事方式[J].中国

广播电视学刊,2004 ( 4 ) :52-53.[2] 李霞.电视文化类节目的演变特征透视[J].当代电

视,2018 (03): 76-77.[3] 宋彦丽.由单一到多面:文化类电视节目的转型升级

[J].视听,2018 (02):34-35.[4 ]曹君如.中国式电视调查性报道的探索之路[D ].安

徽大学,2011:67.[5 ]邵薇,连振.电视调査性报道中叙事性音画符号系统研

究——以央视新闻调查《黄金大米谜中谜》为例[J ]. 青年与社会,2014 ( 13): 308.作者简介:刘红琴(1975—),女,湖北武汉人,本科,记者职 称,研究方向:电视新闻采编,媒体融合。

13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