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卷第2期 2013年2月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ChangchunUniversityofScience and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Edition) Vol|26 No.2 Feb.2013 论英语新闻中的模糊语言 赵军伟 (河南城建学院外语系,河南平顶山,467044) [摘要] 英语新闻的特点是精确,简洁和清晰,所以似乎很难把模糊与英语新闻联系起来。事实上,在英语新闻里可以 发现很多模糊语言,不仅如此,模糊在英语新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此从模糊的定义开始着手,用一些英语新闻的实 例尝试去阐述模糊语言在英语新闻中的作用。 [关键词] 英语新闻;模糊;功能 [中图分类号] HO30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赵军伟(1979一),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语言学与英语教学。 在传统看法上,人们一直认为语言应该是精确和清晰 的,而模糊是成功交际的最大障碍。然而,模糊现象存在于 因为在“是”和“非”之间原本有很多中间因素的,比如在 “长”和“短”之间至少有“很长”、“略长”、“中等”、“略短”和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个角落的这个事实,人们开始意识到模 糊是人类语言和思维的本质特征。而新闻对语言的要求更 高,其特点是要准确简介地解释新闻的六要素——“5W1H” “很短”等类型。 1965年美国系统科学家扎德(LA.Zadeh)教授发表的论 文Fussy Sets(《模糊集》)标志着对模糊理论开始了系统的 (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和如 何how)。英语新闻的基本特点是内容的精确,语言的简洁 以及句法的清晰。而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过于强调英语新闻 的精确性,却忽视了英语新闻中所使用的模糊语言。 一研究。扎德给模糊所下的定义为:“模糊类是指该类中的成 员向非成员的过渡,是逐渐的而非一刀切的。”此理论被广泛 运用于哲学、数学和推理等领域,而随着人们认识到模糊是 语言的固有特性,“模糊集”理论也很快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语 、关于模糊性 (一)“模糊”的定义 学的Joanna Channell博士在所给出的定义取得了广泛的认 虽然人们经常谈论语言的模糊性,但大部分人对于模糊 性vaguenss的定义还是比较“模糊”的,这主要归因于人们 在理解这个定义时有不同的视角。事实上,对于“模糊”的研 究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年代,亚里士多德倡导的是“非 可:“当事物出现几种可能状态时,尽管说话者对这些状态进 行了仔细的思考,实际上仍不能确定,是把这些状态排除出 某个命题,还是归属于这个命题。这时候,这个命题就是模 糊的。上面说的实际上不能确定,我指的并不是由于解释者 此即彼”的二值逻辑,也就是说,范畴的划分是边界明晰的, 只有两种切分方法:成员和非成员。但是并非所有的范畴都 的无知而不能确定,而是因为说话者的语言特点就是模糊 的。”_2 是界限分明的,当一种概念不能准确清晰地表示它的外延 时,那么,“既此亦彼”或“非此非彼”的模糊性就出现了。麦 加拉学派(Megarian schoo1)的代表人物Eudelides针对这种 (二)英语新闻中模糊语言的三种类型 新闻,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要求及时,准确,客观地反 映事件,但准确不一定意味着精确,而实时性是新闻的独特 现象就提出了“连锁推理悖论”, 艮大程度上挑战了当时经 典的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二值逻辑,其中最有名的是“沙堆悖 论”:一粒沙不能形成沙堆,如果我们再加一粒沙,依然不能 形成沙堆,同样道理,三粒沙,四粒沙……也不能形成沙堆, 特点,受众群往往希望能在第一时间了解事件,如果过于追 求具体数据的精确性,就势必影响其时效性。因此,为了避 免报道中的不准确或出于其他的原因,英语新闻中要使用大 量的模糊语言。 我们最终会被迫认为单个所增加的沙子不能形成沙堆,但是 常识告诉我们,一粒沙不能形成沙堆,但1万粒(或任意一个 大的数字)能形成沙堆,但问题在于,形成沙堆和非沙堆的界 在英语新闻中,模糊语言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模糊附加 词、模糊词语和修辞型模糊词。 1.模糊附加词是指在有准确含义的陈述中添加一些词 限是多少呢?究竟是哪一粒沙最终铸就了沙堆的形成呢? 按照二值逻辑,沙粒组成的要么是沙堆,要么是非沙堆,而没 有其它的选择。实际上,人们之所以迷惑于这个问题,是因 为我们完全局限在二值逻辑的思维中,而忽略了“模糊”的存 在。如果我们能用多值逻辑来分析这个问题时,困惑也许就不存在了。 ——语或短语,如nearly,over,around,about,approximately,al- most,roughly,between…to…等词语。例如: A new study from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says fifty—nine million people died from all causes in two thousand four.Ten million of them were children.The report says almost half of all the people who died were 168—— under the age of sixty.About twenty percent of them 得了信息“Russian news reports”。而究竟是哪个俄罗斯媒 were under fourteen. 体这么报道的,新闻记者没有回答,而且很少有人会好奇这 —— ,October 28 ,2008 个。这则新闻的记者能在没有得到足够信息的情况下成功 在本条新闻中,新闻记者用两个模糊附加词“almost”和 地从第三方得到了合理的推测。 “about”为了避免过于绝对,因为在最终的结果出来之前,所 二、模糊语言在英语新闻中的作用 提到的数字只是大概的估计。如果这两个附加词省略掉的 话,本条新闻也许就不符合事实了,也就违背了新闻的准确 (一)符合受众群的认知方式 度和客观性。一般而言,使用模糊附加词的新闻主要是出于 英语新闻的受众群最希望从新闻中能得到一些热点事 两种原因,一是记者无法提供精确的数字,或者是由于新闻 件的客观报道和一些新闻背景,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得到一 记者不想过于的肯定。有了这些模糊附加词,新闻就显得更 些放松和娱乐。也就是说,新闻的受众群都希望从他们感兴 加客观,更加接近事实。 趣的新闻中得到一些信息,然而,另外一个问题就出现了:新 2.模糊词语指的是本身就比较模糊的词或短语。比如 闻毕竟不是教材,大部分情况下,读者或关注是不会一字一 a little/bit,quantities of,numerous,more sharply,cirtical 句地认真读新闻的,除非他们对某则新闻有特别的兴趣。对 等。例如: 于很多人来说,阅读或观看新闻只是他们业余时间的一部 Six shooting victims were in critical condition,includ- 分,尽管这一生活的部分是不可或缺的。对于大部分新闻受 ing two in extremely critical condition.The dead student 众群,新闻只是得到信息,打发时间或寻找乐趣的方式。如 was identiifed as Anastasia DeSousa,18,of Montrea1. 果每则新闻都充斥非常精确的细节,读者或观众也许就会感 ——以SA today,September 14 ,2006 到疲惫,失去兴趣。例如: 在本条新闻中用了两个模糊词critical和extremely。究 The widespread flooding followed a weekend of rain 竟什么样的状况是“危急”的状况?而什么样的状况又是“极 SO heavy that it was more appropriate to the tropic than 其”危急的状况?之所以用到这两个模糊的词语可能有两个 the northern and mid-Atlantic United States.Said CNN 原因,其一,该新闻记者也许只是得到了击案粗略的信息, meteorologist Clad Myers. 不得不为之;其二,新闻记者认为要想得出时间的结论还为 ——CNN June 28。2006 时尚早,因为事态是动态的过程,在不断的变化,因为在新闻 这是关于天气的一则普通的新闻,新闻记者用诸如 报道期间这些受害者也许能很快的复原,或者他们的伤势会 widespread flooding,heavy等模糊的词语去陈述事实,他并 进一步的恶化,而新闻记者使用这些模糊词语主要是为了避 不担心这些模糊的词语会让读者困惑,因为普通人不会因为 免过于绝对。 没有给出精确的数据就迷茫于heavy rain的含义,因为这是 3.修辞型模糊词指的是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段表示模 常识,并且,人们已经在日常生活中习惯了模糊的表达方式, 糊的词语。例如: 而如果新闻记者非要精确地用些专业的气象术语的话(蒲福 Big Three Bloodbath:Chrysler Down 55 Pct,GM 风级为7,日降雨量达62ram,准静止锋等等),受众群反而会 一Down 51 Pct,Ford Down 51 Pct in January. 头雾水。模糊语言会很好地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更好地 —— ,z on Post,Feb 3rd,2009 吸引人们的兴趣。 Bloodbath这个词本意是大,在本新闻里,它是比 (二)免责功能 喻,来说明克莱斯勒、通用和福特三大汽车巨头在一月份极 NEW DELHI,Feb 2(AFP)一Indian anti—graft in- 其惨淡的业绩。 vestigators have raided the home and 0ffjce of a top po- 在英语新闻中,除了模糊语言的三种类型,被动语态和 lice officer here after accusing him of amassing assets dis- 转述引语也能表达模糊的含义,比如it is said that,it is re-- proportionate to his income,ofifcials said Wednesday. ported that,it is believed that,someone warned,someone ——CNN。Feb 2m.1994 criticized that等等。例如: 在上面的新闻中,新闻记者引用了一个来自未知的 “The plane,on a flight from Moscow to Irkutsk, ofifcials”的观点,而这种现象在很多新闻中都能找到,为什 veered off the runway as it was lnading at about 7:50 a. 么新闻记者都倾向于使用转述引语言来表达模糊的意义 m.1ocal time(22:50 GMT Saturday),hit a concrete bar— 呢?也许有两种原因:其一,在新闻里,尤其在硬新闻(题材 rier and burst into flames,Emergency Situations Ministry 严肃的关于政治、经济或科技等的新闻)中,信息一般都是由 spokeswoman Irina Andrianova said. 官方机构给出的,那么去透漏新闻所引用的的身份既不 Russian news reports said that many children were 恰当又不必要;其二,新闻记者处于非常微妙的位置,因为新 maong the passengers. 闻是面向所有的公众的,任何不当的判断和评论都有可能在 ——CNN July 9。2006 社会上造成巨大的反应。而新闻往往包含两个部分:事实的 在这则新闻中,新闻记者报道了一次,但是,在没有 描述和对于新闻的观点看法。为了能够更好地表明新闻的 详细信息的情况下,比如:多少人在中伤亡?人员中有 客观公正性,新闻记者经常会用转述引语引用其他目击者, 多少妇女和儿童?但记者并没有给出详细的信息,而这些信 参与者或研究者的评论。而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下,在撰 息恰恰是读者们所关心的。因此,该记者从其他的方式上获 (下转第194页) ——169—— 试鸡毛笔书于昌原客馆斜阳明窗蝉声满树,其12 教,而与佛达到了更高层次的某种精神层面的交感,李彦填 向佛之后,诗人明白贪念和怒气均有害无利。诗人忘却 修得自己的“佛道”。 一切的得意与失意,忘却所有的世俗情感。生活虽拮据,却 很知足,很愉悦。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四、贫穷和愤懑的和弦 这便是李彦填在杂乱的处境中习得的生活之“道”。 李彦填天资聪颖 拥有卓越的才能和细致入微的感受能 正如李彦填自己所说,他因病信佛,悟得人生真谛便是 力,他也曾梦想仕途通达,人生富贵。然中人的身份令其终 佛教的清静之道给予李彦填的馈赠。李彦填的顿悟体现在 生不能遂愿。终究他病痛缠身,屈居喧闹的里巷,生活窘困 两个方面:其一是自然之法,其二乃心灵之道。佛道使他从 潦倒,理想和现实的背离无时无刻不困扰着李彦琪。但他能 现实的物质欲望中摆脱出来,收获了更高层次的精神上的乐 冷静地直面理想和现实的疏离,乱中取静,修身养性,最终悟 趣。顿悟的李彦填表示安乐于清贫,即便在农家钓鱼,耕地, 得人生真谛。 就算整年食菜无肉李彦填也满怀乐道,李彦填不愿受缚于食 正所谓“贫贱出诗人,忧愤出作家”。但凡经历过风霜苦 肉的世俗社会,祈愿超然脱俗地生活在食素的佛界。李彦填 楚的人,抑或命途多舛的人无不对生活和生命感怀颇深,无 甚至被自己高尚的情操折服,他感受到强烈的自豪感,在诗 不频频思考人生之真谛。久而久之,感怀与思考人生便可悟 作里把自己看成了“佛”。李彦填把顿悟的自我称为“身外 出人生之“道”,唱出贫穷和愤懑的和弦。这一个性决定了李 身”。 彦填与士大夫文人诗歌的区别,亦即开辟新的“个性”文学, 面黄这类古佛 白衣者类山人能经世能出世始能 丰富了文学内涵。 生身外身 衙衡居室 参考文献: 过去佛我前我未来佛身后身 一个佛方现在是衙 [1]郑珉.“东槎余谈”所载李彦填的笔谈资料和意义[J].韩国汉文 衙姓李氏 学研究,2004(32):87-121. 衙衙居室其146 [2]李春姬.明王世贞的文学思想与李彦填的汉诗[J].洌上古典研 如此看来,李彦填对佛教的认识已经不再是单纯皈依佛 究,2008(27):299-332. (上接第169页) 写英语新闻之前,新闻记者已经拥有了自己对该新闻的观点 了信息传递,使人们之间能彼此迅速沟通,而且能够有效地 和判断,所以要想达到绝对的客观性是很难的,正如著名的 引起对方表象的集合,赋予认识或表达的丰富性和生动 新闻记者John Merrill所说:“新闻记者能够呈现出一种看起 性”。 来客观的语言氛围,但在这个氛围之后,是新闻记者的主观 英语新闻是种特殊的问题,它要求简洁,准确,快捷。而 性。” 但如果新闻记者用第一人称的叙述形式来报道新闻的 新闻的准确性又是它的基本要求,但是准确不等同于精确, 话,他们也许就要承担一些责任,一些观点会被别人认为是 完全精确的语言只存在理想的状态中,模糊并不等于模棱两 不合理或有偏见的,尤其是在敏感严肃的社会事件或外交事 可,它和准确并不违背,相反,模糊和准确是对立统一的关 件中。在该则新闻中,新闻记者很聪明地用转述的形式来表 系。合理地使用模糊语言会使英语新闻更加生动、准确和客 达了相对主观的观点,不仅如此,这则新闻用的是“officials 观。怎样使用模糊用语以及使用什么样的模糊语言是越来 said”,而不是“an ofifcial said”,因为用后者的话,公众也许 越多的新闻记者和语言学家继续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会质问新闻记者究竟是哪个发表了如此观点,会让记者 陷入被动。而使用了模糊词语“officials”,新闻记者便可以避 参考文献: 免潜在的麻烦和危险,逃脱因为报道失实或言语不当带来的 [1]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99. 负面影响。英语新闻中的模糊语不仅可以让新闻看起来更加 [2]Channel,L.J.Vague Languag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简洁、客观可信,而且还保护了新闻记者和其他相关的人员。 Press,1994. (三)使新闻更加真实准确 [3]俞建村.模糊语言在英语新闻中的运用[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 在新闻中,有时因为暂时无法得到精确的数据,就需要 科学版,2000(2). 使用一些模糊数字使报道客观真实。精确和模糊是辩证统 [4]张月.模糊语言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J].文学教育,2007(5). 一的,模糊语是一种高效的传递精确信息的方式,正因为如 [5]杨晓丹,贺霞.浅析新闻写作中模糊语言的运用[J].黑河学刊, 此,它被广泛地运用在英语新闻当中。“从信息接收和语言表 2000(1). 达等一系列基本环节来看,人们认识活动的有效性、多样性、 [6]刘进.论模糊语言的言语策略[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深刻性,并非来自明晰、精确的认识形式和语言表达方式。 版,2000(4). 相反各种模糊思维形式和语言表达在人们交往活动中和知 [7]Partridge,E.Usage and Abusage[M].London:Hamish Hamil— ton,1947. 识交流中,更具有广泛、完善和高效的特征。它们不仅节约 一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