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媒体语境下媒体公信力缺失成因探析

新媒体语境下媒体公信力缺失成因探析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基金课题 赫 裘氧 新媒体语境下媒体公信力缺失成因探析 李瑜张宇婷 曾 韬 710127) (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陕西西安摘要:媒体与社会主体相辅相成。社会主体把媒体作为向外界沟通交流的主要窗口,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 社会透明度。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新闻的传播媒介发生了变革。而公信力是媒体生存的基石,新媒体语境下,信息 传播中存在的虚假、失实等负面不断冲击着媒体公信力,公信力的缺失直接影响了社会信任机制的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媒体公信力;社会信任机制;新闻素养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7)05—0032—01 新媒体语境下的传播特征 新媒体是指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在新兴技术领域体系 一、些不良现象的发生,从而使受众丧失了对新媒体的信任。 (三)网络传播的多元化 下的媒体形态,如移动电视、网络等。当下是碎片化的消费时 代,新媒体的出现正好迎合了时代需求,其交互性与即时性、 海量性与共享性以及个性化的传播方式,能随时随地满足受 众表达、娱乐等需求。由其特性所定,新媒体信息发布的门槛 低,每个人均可在新媒体平台发布信息,且受众获取信息的途 径多样化。于是一部分信息在未经核实的前提下迅速传播, 大量虚假、不良信息充斥着互联网平台,影响了受众的辨别能 力,大大降低了媒体的公信力。 二、媒体公信力现状与问题分析 互联网时代宽松自由的网络环境,每一个受众均可进行 信息传播互动,传统媒体机构已不再是第一手信息或权威信 息的垄断者,每个人均可随时将见闻发布在网络平台上,其中 不乏重大新闻事件。但大部分网民没有专业的新闻业务知识, 也不具备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养。新媒体的特性使信息传播 趋于多元化,大量信息没有经过核实便被肆意传播,容易错误 引导。 (四)经济利益的驱使 据“2016媒体公信力调查”显示,“最受公众关注的五大信 用领域”名单中,媒体公信力排第四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受众 对媒体公信力的重视。电视作为传统媒体的典型代表,在本次调 查中处于“领军”地位。同时,受众认为公信力最强的是电视, 其次是报纸,再次是微博,广播和微信则分列第四、第五位。 (一)虚假信息频繁出现 部分媒体发布虚假信息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很多媒体 都将新闻的时效性置于首位,想发布第一手新闻,尤其在一些 突发事件报道中,媒体间的竞争使新闻工作者没有意识到应 对新闻进行进一步审核;另一方面,新媒体正处于发展阶段, 大部分新媒体从业人员缺乏基本工作素养,受经济利益驱使, 选择发布一些未经核实的虚假信息获取利益。例如,之前多数 微博营销号在未证实的情况下,肆意发布“六小龄童已死亡” 的相关信息,此次“被死亡”事件遭到大量网友谴责。客观性 和真实性是新闻的基本原则,一旦真实性受到质疑,受众对媒 体的信任便会丧失。 (二)导向偏离实际 互联网时代,网民既是信息传播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发 布者。新媒体的诞生使网络环境更加宽松自由,网民可以在不 同的社交媒体,如微信、微博等平台发布信息、言论,“低门槛” 的信息发布形式和自由的网络监管环境,导致一些夸张、失真 的信息充斥在网络中,多数网友缺乏判断能力而跟风传播。更 有抓住网友的猎奇心理、利用新媒体进行炒作博取眼球的行 为,致使导向偏离实际。 三、媒体公信力缺失的原因 (一)新媒体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部分新媒体从业人员新闻素养和道德意识的缺失,是存 在虚假、夸张信息的主要原因。未经过专业培训的媒体编辑人 员,不自觉传播虚假、夸张信息,错误引导,影响社会信任 机制的发展。尤其是在自媒体时代媒体的激烈竞争下,以追求 高点击率和高曝光率博得眼球的传播弊端日益凸显,导致整 个媒体领域的公信力下降。 (二)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 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正处于发展阶段。传统媒体相关 的法规已逐渐完善,然而传统的法规却不能适应自媒体时代 下的网络环境。近年来一直提倡的网络实名制能够有效遏制 虚假信息的传播。相关法规的缺失;新媒体约束力低,造成一 经济发展潮流下,一些媒体为追求经济利益,不惜违背新 闻基本原则和道德,传播虚假信息以迎合大众低级趣味。大量 商业性媒体垂涎经济效益,与一些利益集团合作,忽视审查标 准,舍弃社会效益而默许营造虚假信息甚至凭空捏造事件进 行传播,以此来赚取高点击率,谋求更多的商业利益。 四、媒体公信力重塑的途径 (一)加强对媒体的监管力度和法律约束 增强媒体公信力,制度为首要。目前我国已出台的有关 新媒体的法规为数不多。首先,方面应建立完整的新媒 体新闻审查法律制度和程序,出台媒体行业的行为管理规范; 其次,各级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管力度。完善的是新闻 工作者的底线,是引导新媒体朝健康方向发展的前提。 (二)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素养,增强“把关人”意识 重塑媒体公信力,仅依靠健全的法规是不够的。新闻从业 人员作为发布新闻的主体,其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不容小觑。 部分媒体工作者未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在法规不 够完善的当下,媒体工作者必须增强责任、自律、大局等意识, 把好关、把好度、说好话。 (三)受众主人翁意识的塑造 面对信息日益膨胀的新媒体环境,受众必须树立主人翁 意识,排除媒体信息对自身的过度嵌入,提升对纷杂信息的辨 别意识与能力。分辨有效信息,过滤不良信息,辨清流言、不良 商业信息与权威的报道,传播正确信息,成为塑造真实和谐的 网络环境的重要力量。 五、结语 媒体公信力体系是、媒体、受众个体共同作用形成的 统一内核,是构建公信力、净化网络环境的源头,其整合与重 塑要靠机制、媒体行业与网民个体的意识规范。 参考文献: [1]王晓宁.论网络媒体公信力的塑造与维系[J].郑州大学 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07(6):153—156. [2]李旭,杜筱.网络媒体提高公信力浅析[J].新闻传播, 2008(5):48. [3]王泓,沈果.论网络媒体公信力的塑造[J].安徽警官职业 学院学报,2012(1):114—117. [4]陈果.网络媒体公信力缺失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新闻 研究导刊,2015(18):244.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西北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17056 3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