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难忘小学生活》教学设计
第八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我为少男少女歌唱》,深刻理解诗人对新生活的赞美与热爱。 2.品味朴素、清新、优美、明快的语言,领会诗人丰富的想象。 3.体会诗人炽烈的感情,培养学生奔放快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设计
一、激情谈话,导入课题 我们经常说青少年是“花季少年”“花季少女”,青少年阶段是“花样年华”,因为我们都觉得青少年是最美好的时期,它意味着希望,象征着未来,代表着正在生长的蓬勃力量,它值得我们为之歌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板书课题)。【出示课件1】
二、课文朗读,把握节奏
1.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理解词意。【出示课件2】 颤抖:chàn dǒu哆嗦;发抖。
琴弦: qín xián 琴上赖以发声的弦线。 渴望:迫切地盼望
2.出示节奏朗读诗歌,体会作者情感。【出示课件3】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我歌唱/早晨, 我歌唱/希望,
我歌唱/那些属于未来的/事物, 我歌唱/正在生长的/力量。(明确歌颂对象,凸现喻体形象) 我的歌呵, 你/飞吧,
飞到/年轻人的/心中 去找你/停留的/地方。(突出“飞”,显其热情奔放) 所有/使我像草一样/颤抖过的 快乐/或者/好的思想,
都变成声音/飞到/四面八方去吧, 不管/它像一阵微风 或者一片阳光。(注意声音的抑扬,情感的表达) 轻轻地/从我琴弦上 失掉了/成年的忧伤, 我/重新/变得年轻了, 我的血/流得很快,
对于生活/我又/充满了梦想,充满了渴望。(逐步激昂,情感推向高潮) 三、诗歌赏析,感受深情 1.【出示课件4】“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其中的“少男少女”是什么样的少男少女?【出示课件5】出示作者简介和时代背景,何其芳,四川人。早在学生时代就从事诗歌创作,20世纪30年代初就以绮丽、精致又略带感伤的诗风
闻名于世,有诗集《预言》《夜歌和白天的歌》等。这首诗写于1942年2月,那是抗日战争时期,正是旧中国艰难的年代,但在延安,诗人生活在另一个新天地之中,他感受到延安军民特别是年轻人焕发出来的蓬勃朝气,对祖国的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和希望,他从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起点出发,唱出这首青春的颂歌。
诗歌写作于1942年2月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歌颂的是20世纪40年代延安的少男少女。诗人面向“少男少女”,就是面向祖国的未来,面向民族的希望,他要为祖国的“少男少女们”唱一支歌,是诗人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的具体体现。
当然,诗歌歌颂的少男少女也可以扩大为新中国的少男少女,代表了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2.作者把少男少女比做什么?【出示课件6】 “少男少女”好比“早晨”,好比“希望”,好比“未来的事物”,好比“正在生长的力量”,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他们使我“重新变得年轻了”,使我“对于生活我又充满了梦想,充满了渴望”。(板书)
3.作者用什么概括了少男少女的特点?【出示课件6】 “未来的事物”“生长的力量”形象地概括了“少男少女”的特点,他们充满青春活力,代表着祖国的未来与希望。“一阵微风”“一片阳光”是两个比喻,形象地写出诗人希望他的歌声能极大地感动广大青年,引起广大青年的共鸣。
1.作者歌唱的事物与少男少女们有什么共同点?【出示课件7】
诗歌的第1句就紧扣标题,接着四句排比,歌唱早晨、希望、属于未来的事物和正在生长的力量,这里面暗含比喻,即把少男少女们比喻成这四种事物。其间的相似点就是:生机勃勃,充满朝气和希望。
何其芳说:“我感到早晨、希望、未来,正在生长的东西,少男少女,这些都是有着共同特点的,都是吸引我们去热爱的。”(《关于写诗和读诗》)5.读完本诗后,你觉得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少男少女?【出示课件7】
例如:早晨的太阳(朝气蓬勃)、雨后的彩虹(多姿多彩)、绚烂的春天(生机勃勃)、初生牛犊(英勇无畏)、雨后春笋(茁壮成长)等。
6..如何理解“我的歌呵,你飞吧,飞到年轻人的心中”?【出示课件8】 诗人希望他的歌真正打动少男少女,在他们的心灵上引起共鸣。 7..对“快乐或者好的思想”“使我像草一样颤抖过”应如何理解?【出示课件8】
那些快乐或者好的思想,曾经像春风感动小草一样感动过诗人。
8.【出示课件8】第3节中的“微风”和“阳光”代表着什么?从语言的角度看,这节诗只有一句话,所以要弄清这个问题,一定要结合全句来理解。作者把自己比喻为一棵小草,“快乐或者好的思想”曾使小草“颤抖”过,也就是说作者受到过“快乐或者好的思想”的感染和鼓舞。诗人也希望这些“快乐或者好的思想”传播开来,像和煦的春风吹拂少男少女的心灵,像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少男少女,使他们意志坚强,奋发向上,永葆青春的活力。由此可见,这里的“微风”和“阳光”代表着“快乐或者好的思想”。
9.【出示课件9】为什么我会“重新变得年轻了”?这和“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有什么关系?
延安的全新的生活,使他豁然开朗,他顿时感到生活充满阳光和快乐,仿佛一下子年轻了许多。这体现了诗人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作者热情地歌颂洋溢着青春活力的少男少女,歌唱充满朝气和希望的生活,
必将影响和鼓舞一些忧伤、消极的成年人,使他们重新焕发青春,老当益壮。这一节的内容是上一节诗意的拓展和延伸,体现了诗人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深化了中心。
10.作者仅仅是为20世纪40年代延安的少男少女歌唱吗?【出示课件10】 作者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是作者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的具体体现。由此看来,这里的“少男少女”其实不是实指,而是代表着一种新的生活、新的希望和新的力量,诗人在这首诗中实际上是为新世界歌唱。
11.第4节在诗中起什么作用?【出示课件10】
通过写自己的变化,诗人把现在与过去进行对比,在肯定这种变化的同时,其实还是在赞颂、歌唱新事物、新快乐、新思想。诗意在前两节的基础上又深入一层。
诗人不但赞美了少男少女,还鼓舞了成年人,希望青年人要有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和开拓未来的壮志豪情,也希望成年人焕发青春、积极进取。
12.这首诗有什么艺术特色?【出示课件11】 ①形象鲜明,最富特征。创造了“早晨”“希望”“未来的事物”“正在生长的力量”等鲜明特征的形象,以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比喻使抽象变形象,排比层层深入,感情激昂地表达诗人热爱青少年,热爱新生活,勇于塑造新我的思想感情。
②语言生动,激情生动。第一人称“我”的构思,句句如真情的内心独白,使人对真诚的诗人形象印象深刻。
③节奏明快,讲究押韵。押ang韵,韵脚:唱、望、量、方、想、光、上、伤、望。
④层次清晰,节节深化。四节诗,第1节写歌唱内容,2、3节写希望歌能激励青年人,第4节是前几节的进一步深化,写诗人因他的歌在青年人心中得以扎根,心情激动,自己也对生活充满希望。四节诗一气呵成,形成一个整体,表现出诗人完整、巧妙的艺术构思。
四、总结全文,深情朗诵
1.这首诗借为少男少女歌唱的方式,以优美的语言、炽热的情感,替延安得少男少女们唱出了一支热情奔放的青春之歌,表达了自己融入新生活后无比喜悦的心情。
2.而我们,也即将告别童年,步入少年,让我们一起怀着激动的心情来朗诵这首少男少女之诗。【出示课件12】
五、小结全文
师:青春是美丽的。而我们,正步入五彩斑斓、充满活力的青春花季。这是人生中最具活力、最浪漫的时期。这个时期充满阳光,充满梦想,当然也充满无奈,但,就是这一切,使我们的青春更加显得生机勃勃,摇曳多姿,让我们一起珍惜这美丽的青春,花样的年华!
板书设计:
我为少男少女歌唱 早晨 希望 未来
教学反思
本课的学习中学生的自主性体现得很充分,饱满的情感是这首诗的特点,有侧重的内容呈现,有层次的写法呈现,在课堂上,同学们自己默读,同桌讨论,提问,互助,展示,呈现出良好的自主思考能力,诗歌从内容,写法到情感,都能自主读懂,互助补充,并同步笔记,这样的课,老师赢得一份轻松,同学们获得一份自主学习能力。
备课素材: 作者介绍
何其芳,四川人。早在学生时代就从事诗歌创作,20世纪30年代初就以绮丽、精致又略带感伤的诗风闻名于世,有诗集《预言》《夜歌和白天的歌》等。这首诗写于1942年2月,那是抗日战争时期,正是旧中国艰难的年代,但在延安,诗人生活在另一个新天地之中,他感受到延安军民特别是年轻人焕发出来的蓬勃朝气,对祖国的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和希望,他从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起点出发,唱出这首青春的颂歌。这首诗,风格清新明快,热情洋溢,极富感染力。
写作背景 1938年,诗人和好友卞之琳等一道怀着对光明的渴望,奔赴圣地延安。在延安,作者亲眼目睹了根据地人民火热的生活,那种快乐、充实、民主的全新生活,使从黑暗的国统区来的诗人,感到中国的希望。诗人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并受到了毛的亲切接见。1942年,诗人满怀激情地写下了这首诗。
词语解释
颤抖:chàn dǒu哆嗦;发抖。
琴弦:qín xián 琴上赖以发声的弦线。 渴望:迫切地盼望 课堂作业新设计 毕业歌 田汉词 聂耳曲
同学们,大家起来, 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听吧,满耳是大众的嗟伤! 看吧,一年年国土的沦丧!
我们是要选择“战”还是“降”? 我们要做主人去拼死在疆场, 我们不愿做奴隶而青云直上! 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 明天是社会的栋梁; 我们今天是弦歌在一堂, 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 巨浪,巨浪,不断地增涨! 同学们!同学们!
快拿出力量,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课外知识大搜索★
赏析《毕业歌》:这首由田汉填词、聂耳谱曲的《毕业歌》,是电影《桃李劫》插曲,该片描写“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青年学生坎坷的生活道路。《毕业歌》就是影片中一群青年毕业前欢聚一堂时唱的,联片结束时又再次响起,这首歌起了提示影片主旨,号召有为青年走上道路。
阅读能力大提升★★ 对比课文赏析:这两首诗都是写在民族危亡的关头,都是写给抗战时期的青年,但在立意上侧重点有所不同。《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主要是歌颂少男少女,歌颂他们热情奔放的青春,歌颂他们代表着祖国的未来与希望,从而使“少男少女们”得到鼓舞;而《毕业歌》则像是面对民族危亡的抗战形势,向青年们吹起的号角,激励和鞭策他们投身抗战,献身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