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治疗中热塑体膜对皮肤剂量的影响
目的 研究热塑体膜在6 MV和16 MV光子束治疗肿瘤时对皮肤剂量的影响。 方法 使用瓦里安2300CD直線加速器,PTW3381平行板电离室。测量条件:200 MU,10 cm×10 cm照射野,100 cm源皮距。在有热塑体膜和无热塑体膜的情况下,分别测量模体表面、模体下1、2、3 mm处的剂量,分别比较不同条件下相同深度的剂量。 结果 放置热塑体膜后模体表面的吸收剂量明显高于无热塑体膜时的吸收剂量,6 MV光子束时表面增加了36.2%,16 MV光子束时表面增加了47.7%(P < 0.01),模体表面以下1、2、3 mm的剂量同样明显增加,但增加的幅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 结论 使用热塑体膜能显著增加皮肤表面剂量,放疗医师在做放疗计划设计时,应考虑到热塑膜对患者皮肤剂量的影响及其生物效应,尽量采用各种措施减少放射性皮肤损伤。
标签: 放射治疗;皮肤剂量;热塑体膜;影响
随着精确放射治疗的普及,患者体位在每次放疗时的重复性和精确性越来越重要,目前热塑体膜已广泛应用于患者的体位固定,以确保治疗体位和定位体位保持一致。但是由于体位固定系统的应用,增加了射野路径上的介质,可能会对患者体内的剂量分布产生影响[1]。热塑膜有可能会提高患者皮肤表面剂量,导致严重的皮肤放射性损伤。Lee N等[2]报道调强治疗中使用热塑膜,表面剂量平均提升18%。本实验探讨了热塑体膜在6 MV和16 MV光子束对膜体表面和膜体下不同深度剂量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使用瓦里安2300CD直线加速器,分别在X线能量为6 MV和16 MV时测量膜体表面及不同深度的吸收剂量,采用Farmer 2571指形电离室借同心电缆连接于CAPINTEC model 192剂量仪,偏置电压为-300 V。因测量相对剂量未对静电仪进行温度、气压校正。分别在放置1、2、3 mm等效水材料于电离室上,等效水材料为30 cm×30 cm,远大于照射野以减少周围材料电子密度差异对测量结果的干扰。200 MU,10 cm×10 cm照射野,100 cm源皮距。在有热塑体膜和无热塑体膜的情况下,分别测量模体表面、模体下1、2、3 mm处的剂量。每个数据测量3次,记录剂量仪读数并求平均值。
1.2 统计学方法
将本次试验所得数据录入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照射空气量(Dm)为2.00 Gy时,模体表面的吸收剂量在无热塑膜时吸收剂量Dt平均为1.537 Gy,同一部位有体膜时的Dt平均为2.094 Gy,比无体膜时的Dt量增加36.2%,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膜体不同深度在使用热塑体膜后剂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增加的幅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表1)。随着射线能量的增高,膜体不同深度的剂量增加幅度也相应提高,16 MV-X线膜体表面剂量增加了47.7%(表2)。
3 讨论
随着放疗技术的发展,目前三维适形放疗(3DCRT)、调强放疗(IMRT)以及图像引导放疗(IGRT)等现代放疗技术越来越普遍,这对体位固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热塑体膜是精确放疗中用于体位固定的常用设备,已有相关报道热塑体膜会导致皮肤剂量的增加。其理论依据有以下三点:(1)热塑体膜增加皮肤剂量的一个非常重要原因是在射线入射路径上、水模体中同一深度处加盖膜后的有效深度比不加膜时大,而在百分深度剂量曲线建成区剂量大小随深度增加而增大[4]。(2)光子束穿过物质的厚度、密度值越大,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的光子数越多,物质吸收的剂量越大,使得紧挨着它的皮肤表面剂量增加值大。(3)X射线在路经不同密度两种物质界面时,原来建立的次级电子平衡被打破,次级电子较多堆积在密度较小一侧,致使在界面处剂量发生突变。在临床应用中,热塑体膜密度大于皮肤及软组织密度,因此较多次级电子堆积在皮肤及软组织一侧,导致皮肤表面剂量增加[5-8]。
本研究中,当使用6 MV X线照射200 MU时,模体表面的吸收剂量在无热塑膜时吸收剂量为1.537 Gy,同一部位有体膜时的吸收剂量为2.094 Gy,比无体膜时增加36.2%,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而且在膜体不同深度,使用热塑体膜后剂量均较无膜体时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增加的幅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随着射线能量的增高,膜体不同深度的剂量增加幅度也相应提高,16 MV-X线膜体表面剂量增加了47.7%。
所以在使用热塑成型膜时,建议可以在不影响体位固定前提下,切除照射野区域塑型膜以降低皮肤反应。
[参考文献]
[1] 李兆斌,徐利明,王晓红,等. 真空定位袋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J].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06,23(5):317-318.
[2] Lee N,Chuang C,Quivey JM,et al. Skin toxicity due to 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 for head and-neck carcinoma[J]. Int J Radiat Oneol Biol Phys,2002,53:630-637.
[3] 胡逸民,张,戴建荣. 肿瘤放射物理学[M].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9:423-426.
[4] 赵艳群,黎杰,吴丽萍,等. 热塑膜对X射线治疗剂量影响的研究[J].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10,19(4):336-339.
[5] 盛延兴,隋振忠,邓芳霞,等. 立体定向放疗床﹑头架﹑真空袋对吸收剂量的影响[J]. 现代肿瘤医学,2004,12(3):184.
[6] 张俊,黄伯天,徐利明,等. 不同照射条件下6 MV X线对皮肤剂量的影响[J].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0,12(6):2210-2213.
[7] 陶建民,胡杰,张莹,等. 人体不规则轮廓对X线剂量分布的影响和修正方法[J]. 现代医学,2008,9(1):27-29.
[8] 郭跃武,张强,姚惠香,等. 同期放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J].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27(6):52,5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