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三毕业班早读语文限时训练(0404)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代童蒙教育与前朝相比,最明显的特征是突破了门阀士族严格的等级制度,呈现出大众化的趋势。其原因主要在于:宋代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强化,促进了庶族地主阶级与小农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为宋代童蒙教育的大众化趋势的形成,奠定了广泛的社会阶级基础; 宋代最高统治者提倡的“兴文教,用文人”,改革科举制度,为宋代童蒙教育大众化趋势的形成,开辟了现实途径。
宋代童蒙教育对象,除了赵宋宗室子孙和一般官僚地主家庭的子弟以外,相当一部分是出身于平民的农家子弟。此外,历来位居四民之末的商人也非常重视对其子弟的教育。“农工商各教子读书”成为宋代社会的一道独特风景。
宋代社会结构的变化,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童蒙教育目的多元化趋向的形成。宋代童蒙教育除了以理学为核心的道德教化目的进一步彰显,以及为科举之预备目的进一步强化以外,童蒙教育为生计和职业准备的目的初步显现。由于科举考试竞争十分激烈,能及第者毕竟是少数,当人数众多的农工商子弟的科举之梦在屡试屡败中破灭时,其读书目的往往也随之发生变化。袁采在《袁氏家训》中明确指出:“如不能为儒,则巫医、僧道、农圃、商贾、伎术,凡可以养生而不至于辱先者,皆可为也。”
宋代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变化,促使童蒙教育重心下移至民间,童蒙教育出现了事实上的双轨制,即一是包括专为皇室、贵族子弟设立的官学教育系统,二是包括专门为广大中下层知识分子和普通百姓子弟设立的私塾、义学、家塾以及其他民间教化形式在内的私学教育系统。私学教育系统中接受教育的主要是人数众多的田夫牧子和工商小民,他们的天职“无非辟土植谷”“作巧成器”“通财鬻货”,因此,他们所读之书系“杂字”、《百家姓》之类。广大中下层平民及其子弟在“常读熟记”中了解五谷杂粮、农什器具、日用家什以及生产、生活方面的基本技能,进而达到“上账不难”等基本技能的掌握的目的。
此外,宋代许多著名学者如朱熹、吕祖谦等,在重视伦理道德教育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对蒙童进行一些自然、科学常识的教育,以培养博学、的儿童。在这一思想指导下, 宋代童蒙教育内容中不仅有“云维何兴, 以水之生。雨维何降,以云之蒸”等自然常识,也出现了以欧阳修的《州名急就章》、方逢辰的《名物蒙求》等为代表的专讲名物制度、自然常识及科技知识的童蒙教材。
宋代童蒙教育凭借其大众化的特点,不仅促进了整个宋代社会文化的相对普及和下层民众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上层精英文化向下层大众文化的传播和转变,对维护封建宗法社会的稳固和延续封建统治发挥了独有的文化效应。同时,宋代童蒙教育的大众化,也开启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童蒙教育社会化普及化发展的先河。
(摘编自郭娅《试论宋代童蒙教育的大众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童蒙教育呈现出大众化趋势的主要原因是,宋代教育突破了门阀士族严格的等
1
级制度,普通百姓有了更多的受教育的机会。
B.宋代童蒙教育的目的渐渐地发生变化,其原因之一是科举考试竞争激烈,大多数农工商子弟根本无法实现一举成名的梦想。
C.宋代童蒙教育体系包括为皇室和贵族子弟等设立的官学教育系统,及面向广大中下层知识分子、普通百姓子弟设立的私学教育系统。
D.宋代许多著名学者对童蒙教育做出过贡献, 如袁采、朱熹、欧阳修等人,他们或提出过童蒙教育的理论主张,或编写过相关教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统治者对教育的大力提倡,激发了宋代人教育子女的热情,当时社会各阶层对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形成了宋代童蒙教育办学形式的多样化。
B.“农工商各教子读书”反映了宋代童蒙教育对象非常广,除了赵宋宗室子孙、一般官僚地主的子弟外,还有众多的田夫牧子和工商小民的子弟。
C.宋代童蒙教育的目的虽然仍包括道德教化和为科举考试做准备,但是更加重视自然、科学常识教育,注重传授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基本技能。
D.宋代以《百家姓》《州名急就章》《名物蒙求》之类的书作为童蒙教育的教材,帮助孩子们识字、认识名物,并且普及自然常识和科技知识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变化,宋代童蒙教育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系统,教育目的、教育形式、教育内容逐渐由单一走向多样。
B.宋代的童蒙教育不仅保障了官僚贵族子弟能够读书,而且为平民百姓子弟也提供了上学读书的机会,客观上推动了教育的大众化。
C.宋代童蒙教育在古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不仅为宋代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宋代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D.宋代童蒙教育促进了下层民众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因而上层精英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向下层大众传播,维护了封建统治的稳固。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皮龙荣字起霖,一字季远,潭州醴陵人。淳祐四年进士。历官主管吏部架阁文字,授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兼资善堂直讲。入对,请“以改过之实,易运化之名,一过改而一善著,百..过改而百善融。”升著作郎,入对,因及真德秀、崔与之廉,龙荣曰:“今天下岂无廉者,愿陛下崇奖之以风天下,执赏罚之公以示劝惩。”帝以为然。召赴阙,迁吏部员外郎兼直讲。入对,言:“忠王①之学,愿陛下身教之于内。”帝嘉纳。迁将作监兼尚右郎官,秘书少监兼吏部郎中,吏部侍郎兼赞读,封醴陵县男。迁集贤殿修撰、提举太平兴国宫。召见,进刑部.侍郎,加宝章阁待制、荆湖南路转运使,权刑部尚书兼翊善。景定元年四月,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进封伯。权参知政事兼太子宾客。二年,拜参知政事,仍兼太子宾客,封寿沙.郡公。三年,罢为湖南安抚使,判潭州。四年,以资政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以右正言曹孝
2
庆论罢。咸淳元年,以旧职奉祠。殿中侍御史陈宗礼、监察御史林拾先后论劾,削一官。它日,帝偶问龙荣安在,贾似道恐其召用,阴讽湖南提点刑狱李雷应劾之。雷应至官谒龙荣龙荣托故不出既退又斥骂之或以语雷应不能平遂疏其罪又谓每对人言有吾拥至尊于膝上之语诏徙衡州居住,未及而殁。龙荣少有志略,精于《春秋》学,有文集三十卷。性伉直,似道 当国,不肯降志。又以度宗旧学,卒为似道所摈。德祐元年,复其官致仕。二年,太府卿柳..岳乞加赠谥,未及行而宋亡。 (节选自《宋史·皮龙荣传》)
注:①忠王,赵禥。宋理宗无子,收其为养子,后被立为太子。景定五年继位,即度宗。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雷应至/官谒龙荣/龙荣托故不出/既退/又斥骂之/或以语/雷应不能平/遂疏其罪/又谓每对人/言有吾拥至尊于膝上之语
B.雷应至官/谒龙荣/龙荣托故/不出既退又斥骂之/或以语雷应/不能平遂/疏其罪/又谓每对/人言有吾拥至尊于膝上之语
C.雷应至/官谒龙荣/龙荣托故/不出既退/又斥骂之/或以语/雷应不能平/遂疏其罪/又谓每对人/言有吾拥至尊于膝上之语
D.雷应至官/谒龙荣/龙荣托故不出/既退/又斥骂之/或以语雷应/不能平/遂疏其罪/又谓每对人言/有吾拥至尊于膝上之语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在宋代是指参加科举考试通过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试”的人;明清时期,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三名分别称为探花、榜眼。
B.入对,指古代臣子进入皇宫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或质问;在任职、国家有重大事件、皇帝有疑难问题等时候,臣子可能会被要求入对。
C.男、伯,都是中国古代的爵位;爵位是对宗室及功臣的封赐,据记载,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位制度则因朝代而异。
D.致仕,指古代正常退休,有时也指提前辞职归家;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亦称为致事、致政、体致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3分)
A.皮龙荣敢于直言上谏。他向皇上请求用改正过失的实际行动,取代运行教化的虚名,获得皇帝认可并晋升官职,其后也多次因谏言获得皇帝嘉许。
B.皮龙荣尽责于皇子教育。他先后担任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兼资善堂直讲、太子宾客等教育皇子的官职,还劝谏皇帝要在宫中用自己的言行教导忠王。
C.皮龙荣屡次被同僚。景定四年,皮龙荣因被曹孝庆而罢官;咸淳元年,皮龙荣以旧职做负责祠庙祭祀的官,又先后被陈宗礼、林拾。
D.皮龙荣有才略且性格刚直。皮龙荣精通《春秋》,且著有三十卷文集,还曾任度宗的老师;他不肯屈从于贾似道,也不同意柳岳封赠谥号的请求。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天下岂无廉者,愿陛下崇奖之以风天下,执赏罚之公以示劝惩。
3
(2)帝偶问龙荣安在,贾似道恐其召用,阴讽湖南提点刑狱李雷应劾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
首春渭西郊行呈蓝田张二主簿 [唐]岑参
回风度雨渭城西,细草新花踏作泥。秦女峰头雪未尽,胡公陂上日初低。 愁窥白发羞微禄,悔别青山忆旧溪。闻道辋川多胜事,玉壶春酒正堪携。
8.清代有学者评价岑参这首诗是“景中含情,言外有意”,请结合诗歌首联分析。(5分) 9.诗的后两联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认为老师的职能是: , 。
(2)在《师说》中,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 , , , 。
(3)在《师说》中,韩愈认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 , , , 。
(4)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 ”。
(5)《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 ”的观点是相同的。
(6)《师说》中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揭示了“圣益圣,愚益愚”根本原因的句子是“圣人”“ ”,而“今之众人”却“ ”。 (7)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 。 (8)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 。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 , 。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 !
(1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既点题,又为周瑜出场营造声势的诗句是:“ , , ”。
(1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具体描写“江山如画”之意的诗句是:“ , , ”。
4
(1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最能表达诗人旷达之情的句子是:“ , ”。
(1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轻松从容大败曹军的诗句是:“ , ”。
(15)《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小乔刚刚和周瑜结婚,周瑜意气风发的诗句是:“ , ”。
(16)《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感叹自己多愁善感,过早长出花白头发的诗句是:“ , ”。
5
参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A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4.D
7.(1)如今天下难道没有廉洁的人?希望陛下推崇和奖励他们来教化天下,实行公正的赏罚来表明劝善惩恶。(5分)
(2)皇帝偶然问皮龙荣在哪里,贾似道怕他被召用,暗地指示湖南提点刑狱李雷应他(皮龙荣)。(5分)
参考译文:
皮龙荣字起霖,又字季远,是潭州醴陵人。淳祐四年的进士。先后连任官职为主管吏部架阁文字、授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兼资善堂直讲。(皮龙荣)入朝奏对,请求“用改正过失的实际行动,取代运行教化的虚名,一处失误改正了那么一处好的就突出了,一百处失误改正了那么一百处好的地方就融合成一片了。”升任著作郎,入朝奏对,趁机提到真德秀、崔与之的廉洁,皮龙荣说:“如今天下难道没有廉洁的人?希望陛下推崇和奖励他们来教化天下,实行公正的赏罚来表明劝善惩恶。”皇帝认为他说得对。被征召进京,升迁为吏部员外郎兼直讲。入朝奏对,说:“忠王成长(中),希望陛下能在宫中用自己的言行为他(忠王)做典范。”皇帝赞赏采纳。(皮龙荣)升迁为将作监兼尚右郎官,秘书少监兼吏部郎中,吏部侍郎兼赞读,封醴陵县男爵。升迁集贤殿修撰、提举太平兴国宫。被皇帝召见,晋升为刑部侍郎,加官宝章阁待制、荆湖南路转运使,代理刑部尚书兼翊善。景定元年四月,拜授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进封伯爵。代理参知政事兼太子宾客。景定二年,拜授参知政事,仍然兼任太子宾客,封寿沙郡公。景定三年,被罢免出任湖南安抚使,任潭州通判。景定四年,以资政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因为被右正言曹孝庆而被罢官。咸淳元年,凭旧职做奉禄官(负责祭祀)。殿中侍御史陈宗礼、监察御史林拾先后他,他被削夺一级官阶。有一天,皇帝偶然问皮龙荣在哪里,贾似道怕他被召用,暗地指示湖南提点刑狱李雷应他(皮龙荣)。李雷应到任,拜见皮龙荣,皮龙荣假托有事不出来;李雷应走了之后,(皮龙荣)又斥骂他(李雷应)。有人把此事告诉了李雷应,李雷应很生气,于是上疏列举皮龙荣的罪状,又说“每每对别人说起,有‘我拥立皇上对他还(被我抱在)膝上’这样的话。”皇帝下诏让他移居到衡州,但皮龙荣没到衡州就去世了。皮龙荣年少时有志气和才略,对《春秋》之学很精通,著有三十卷文集。性情刚直,贾似道掌权,他不肯屈节。又因为是度宗从前的老师,最终被贾似道排挤。德祐元年,恢复他的官职退休。德祐二年,太府卿柳岳请求给皮龙荣追赠谥号,没等到实行而宋朝就灭亡了。
5.A
6.D
2.C
3.D
6
8.首联字面是写春风细雨中渭城西郊的嫩绿小草和刚绽开的花儿格外引人注目;看到这生机盎然的春景,心情无比愉悦;同时也含蓄地表现了自己才华待展且地位卑贱(被踏作泥)。(5分)
9.颈联写看着镜中白发、想到官位低微,感到多年努力没能换来成功而起了自怜、羞愧之心,不由得后悔自己放弃了恬静的隐居生活;尾联写想到辋川、渭西的美景适合隐居,若能提着酒去和友人一起享受隐居的生活,心中不禁产生了羡慕(或欣喜)之情。(6分)
10.(1)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3)彼与彼年相若也 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4)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6)犹且从师而问焉 而耻学于师 (7)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8)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9)或师焉 或不焉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10)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11)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12)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13)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14)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15)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16)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