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化学20110516

化学20110516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化 学 高 三

化 学 实 验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 1 C 12 O 16 Na 23 Cl 35.5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

钟。

第 Ⅰ 卷 ( 选择题 共83分 )

一. 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仪器中,没有“0”刻度的是 ( A ) A. 量筒 B. 温度计 C. 酸式滴定管 D. 托盘天平游码刻度尺

2.下列四种试剂均需密封保存,密封保存的原因,其中一种与其它三种不同。 这种试剂是 ( B ) A. 浓盐酸 B. 浓硫酸 C. 浓氨水 D. 苯

3.下列仪器不允许用酒精灯加热的是 ( A ) ...

A. 量筒 B. 蒸馏烧瓶 C. 蒸发皿 D. 坩埚 4.下列操作属于萃取的是 ( D ) A. 向溴的煤油溶液里加入苯后振荡 B. 向溴水里加入酒精后振荡 C. 向硫的二硫化碳溶液里加水后振荡 D. 向碘水里加入四氯化碳后振荡

5.下列各组液体混合物中,能用分液漏斗分离的是 ( B ) A. 淀粉溶液中含有食盐 B. 溴乙烷中混有水 C. 乙醇中混有乙酸 D. 甲苯中混有苯酚

二. 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若正确答案只包括一个选项,多选时,该题为 0分;若正确括两个选项,

只选一个且正确的给1分,选两个且都正确的给3分,但只要选错一个,该小题就为0分。) 6.既能用浓硫酸,又能用碱石灰干燥的一组气体是 ( B ) A. SO2、O2、CO2 B. CO、H2、CH4 C. H2S、CO2、Cl2 D. HCl、NO2、O2

7.下列各种试纸,在使用时事先不能用水润湿的是 ( D ) .. A. 红色石蕊试纸 B. 淀粉─碘化钾试纸 C. 蓝色石蕊试纸 D. pH试纸 8.实验室里的下列药品,在空气中长期暴露,易变浑浊的是 ( BC ) A. 氨水 B. 氢硫酸 C. 石灰水 D. 氢氧化钠溶液

9.下列仪器在使用时,其下端管口应紧靠承接容器内壁的是 ( BC ) A. 胶头滴管 B. 普通漏斗 C. 分液漏斗 D. 滴定管

10.用酒精灯加热时,需要垫石棉网的仪器有 ( D ) ① 烧杯 ② 坩埚 ③ 锥形瓶 ④ 蒸发皿 ⑤ 试管 ⑥ 烧瓶

A. ②④⑤ B. ①②③ C. ④⑤⑥ D. ①③⑥

11.在实验室进行下列实验时,必须在反应物中加入碎瓷片以防止暴沸的有 ( AC )

- 1 -

A. 制乙烯 B. 制溴苯 C. 蒸馏石油 D. 裂化石蜡

12.进行焰色反应实验时,通常用来洗涤铬丝的试剂是 ( D ) A. 氢氧化钠溶液 B. 硫酸 C. 碳酸钠溶液 D. 盐酸

13.不需要冷凝装置的实验是 ( B ) A. 制取溴苯 B. 制取纤维 C. 制取酚醛树脂 D. 石油分馏

14.下列各组气取时,可以选用相同的气体发生器和气体收集方法的是 ( BC ) A. H2和H2S B. CH4和O2 C. CO2和SO2 D. Cl2和NH3

15.下列实验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 C ) A. 用湿润的KI淀粉试纸区别NO2和溴蒸气

B. 用金属钠检验无水乙醇中是否含有少量水 C. 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 D. 用2%的AgNO3溶液5 mL与2%稀氨水5 mL混合制银氨溶液

16.要求只用一种试剂来区别硫酸钠、氯化镁、氯化亚铁、硫酸锌四种溶液,这种试....剂是 ( D ) A. 银 B. 氯化钡 C. 盐酸 D. 氢氧化钠

17.下列化学实验措施不当的是 ( BD ) .. A. 用纯锌片和稀硫酸反应制H2时反应不快,可将锌片的一角在硫酸铜溶液中浸一下,再和硫酸反应,可加快产H2速率

B. 苯中滴入液溴未见反应,可加热促其进行

C. 做催化裂化实验时,如无工业用优良催化剂,也可以用水泥代替 D. 做石油分馏实验时,温度计的水银球应浸在液面下

三. 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

18.下列事故处理,不正确的是 ( B ) ... A. 误食铜盐立即喝牛奶和蛋清 B. 镁带和金属钠着火时用二氧化碳灭火 C. 皮肤上沾有浓硫酸后先用干棉花擦去,再用大量水冲洗

D. 碱液流到木桌上,立即往碱里加适量的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洗

19.下列的实验操作中所用仪器合理的是 ( A ) A. 用25 mL的碱式滴定管量取14.80 mL NaOH溶液

B. 用100 mL量筒量取5.2 mL盐酸 C. 用托盘天平称取25.20 g氯化钠 D. 用100 mL容量瓶配制50 mL 0.1 mol / L盐酸

20.实验室进行下列实验:① 苯与浓HNO3在浓H2SO2作用下制硝基苯 ② 酚醛树脂的制备 ③ 葡萄糖溶液的银镜反应 ④ 乙酸与乙醇在浓硫酸作用下制乙酸乙酯 其中需用水浴加热的有 ( B )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21.下列四个实验中,结论正确的是 ( B )

3+- A. 有一澄清的碱性溶液,作离子鉴定时得出的结论是含有:AlO-2、Fe、HCO3

+

B. 某一固体溶于水后,检验出含有K+、NO-3、Na、Cl等离子, 则该固体混合物

是KNO3和NaCl的混合物或KCl和NaNO3的混合物

C. 固体NaOH吸收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溶于水后,则溶液中含较多的HCO-3

- 2 -

D. 某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出现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则该溶液中一定含有 SO2-4 22.过氧化氢的沸点比水高,但受热容易分解。某试剂厂先制得7─8%的过氧化氢溶液,再浓缩成30%的溶液时,可采用的适宜方法是 ( B ) A. 常压蒸馏 B. 减压蒸馏 C. 加生石灰常压蒸馏 D. 加压蒸馏

23.实验室加热酒精、醋酸和浓硫酸的混合液蒸馏出乙酸乙酯,为什么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接收馏出液的理由,你认为正确的是 ( D )

① 吸收未反应完的醋酸 ② 溶解未反应完的酒精 ③ 降低乙酸乙酯在水中的溶解度 ④ 增大接收液的密度,便于后续的分液(得乙酸乙酯)操作 ⑤ 不能用NaHCO3饱和溶液来代替Na2CO3饱和溶液的原因是因为NaHCO3在水中的溶解度远比Na2CO3小 ⑥ 不能用饱和食盐水代替饱和碳酸钠溶液的原因是它不能吸收未反应完的醋酸

A. ①②⑤⑥ B. ①②③④ C. ②④⑤ D. ①②③④⑤⑥

24.下列各组内物质的溶液,不用其它试剂就可以将它们区别开来的是 ( C ) .. A. CuCl2、K2SO4、KOH、Ba(NO3)2 B. HCl、MgSO4、Na2SiO3、Ca(NO3)2

C. NH4Cl、NaHSO4、KNO3、NaAlO2 D. Na2CO3、BaCl2、Na2SO4、KNO3

25.有a、b、c、d、e五种气体,进行下列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① a和b相混合 气体变棕色 ② c和d相混合 产生白烟

③ c、e分别通入少量溴水中 溴水都变成无色透明的液体 ④ 把b、e分别通入氢硫酸中 都产生淡黄色的浑浊 a、b、c、d、e可能依次是 ( C ) A. O2、NO、HCl、NH3、CO2 B. O2、NO、NH3、HCl、SO2 C. NO、O2、NH3、HCl、SO2 D. HBr、Cl2、NH3、H2S、C2H4

第 Ⅱ 卷 ( 非选择题 共67分 ) 四. (本题包括2小题,共17分)

26.(9分)下图是实验室制备CO并用CO还原Fe2O3的实验装置图:

回答下列问题:

(1) 写出HCOOH和浓H2SO4共热制备CO的化学方程式

- 3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根据实验事实填写下表: A 处 (Fe2O3) B处(澄清石灰水) C 处 实 验 现 象 有关反应化学方程式 (3) 若烧瓶中放置草酸晶体(H2C2O4·2H2O)写出浓H2SO4和草酸晶体共热制备CO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装置C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怎样提纯(3)制得的C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 (1) HCOOH A 处 (Fe2O3) B处(澄清石灰水) C 处 CO+H2O(1分) (2) (6分) 实 验 现 象 由红棕色变黑色 变浑浊 火焰呈淡蓝色 有关反应化学方程式 Fe2O3+3CO2CO+O22Fe+3CO2 2CO2 CO2+Ca(OH)2=CaCO3+H2O (3) H2C2O4·2H2O CO2↑+CO↑+3 H2O(1分);除去CO,减少对环境的污染(1分) (4) 用NaOH溶液洗气(1分)

27.(8分)实验室可用NH4HCO3和NaCl为原料制备纯碱。请根据下表数据和实验步骤,回答下列问题:

30℃时几种盐的溶解度/g NaCl 36.3 27.0 11.1 41.4 40.8 78 51.7 26.2 0.165 制备纯碱的步骤如下:

① 配制50 mL约25%的粗食盐水溶液(密度近似为1 g/cm3)。

② 精制食盐水(粗食盐中含有少量Ca2+、Mg2+、SO2-4等杂质)用盐酸将滤液的pH值调至7。

③ 加热食盐水,将溶液温度控制在30 ─ 35℃。 ④ 在不断搅拌下,分次将研细的NH4HCO3加入食盐水中,加完料后,继续保温、 搅拌半小时。

⑤ 静置,趁热过滤,回收母液。晶体用蒸馏水洗涤两次。 ⑥ 将晶体灼烧,得到纯碱。

(1) 步骤①中,配制溶液的最后一步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步骤②中,SO2-4是否需要除去?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步骤④中所有操作的共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

NH4HCO3 NaHCO3 NH4Cl Na2SO4 (NH4)2SO4 CaCl2 MgCl2 CaSO4

(4) 步骤⑤中晶体的洗涤液中主要含有的杂质阳离子是____________,在通常情况下,

检验这种阳离子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1) 用玻璃棒搅拌(1分) (2) 不需要(1分);除去Ca2+、Mg2+后, 在溶液所控制的温度下,可能存在的硫酸盐的溶解度比NaHCO3大 ,且SO2-4含量少,过滤后会留在母液中(1分) (3) 使生成NaHCO3的反应充分进行(1分) (4) NH+4(1分);取少量待检物放入试管里,滴入少量NaOH溶液,加热(1分),将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管口(或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管口),观察试纸是否变蓝(或是否出现白烟)(1分)

五. (本题包括3小题,共15分)

28.(6分)两位同学设计了下述两个方案, 并都认为如果观察到的现象和自己所设计的方案一致,即可确定无色气体中一定含有SO2和CO2气体。

方案甲:无色气体─→ 溴 ─→ 溴 ─→ 澄清石灰水

水 水 褪色 不褪色 变浑浊

方案乙:无色气体─→ 品红溶液 ─→ 品红溶液 ─→ 澄清石灰水 褪色 不褪色 变浑浊 请你评价上述两个方案是否严密,并说明理由。

方案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 甲:不严密(1分)。若含乙烯、乙炔等气体也会使溴水褪色,因而不能确定无色气体一定含有SO2 (2分)。 乙:严密(1分)。只有SO2和CO2混合气有此现象(2分)。

29.下表中Ⅰ项为试剂,Ⅱ项为试剂保存方法,Ⅲ项是保存方法的理由, 请分别选出Ⅰ项试剂的保存方法及理由填入“答案”之中。 Ⅰ 试 剂 Ⅱ 保 存 方 法 A. 放入金属容器保存用后密闭保存 C. 密闭保存,置远离火之阴暗处 D. 放入水中保存 E. 放入煤油中保存 F. 放入磨口玻塞棕色瓶中置暗处 G. 不必注意保存 H. 胶塞玻瓶或塑料容器中密闭保存 Ⅲ 保存方法的理由 a. 防止与玻璃部分反应而打不开 b. 易汽化,防止火灾 c. 防止见光产生有毒气体 d. 防止与空气中氧气接触而反应 e. 防止其它试剂进入 f. 防潮 g. 防风化 h. 防止见光而使部分试剂还原 Ⅰ ① ② ③ Ⅱ Ⅲ ① 氢氧化钠溶液 ② 银溶液 ③ 苯 ④ 氯化镁晶体 ⑤ 钾 ④ ⑤ 29. ① H a ② F h ③ C b ④ B f ⑤ E d

- 5 -

30.(4分)在两支试管中加入等体积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 再分别加入少量等质量的锌粒和锌粉,振荡,观察现象。试回答:

(1) 试管中溶液颜色有何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两支试管中的现象有何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用简要文字和有关离子方程式解释上述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1) 两支试管中蓝色变浅(1分) (2) 加入锌粉的试管中蓝色褪去的速率快些(1分) (3) Zn+Cu2+ = Zn2++Cu,使溶液中[Cu2+]减小, 但锌粉与硫酸铜接触面大于锌粒,故反应速率快些(2分)

六. (本题包括3小题,共18分)

-2-2-2---31.(8分)某待测溶液中可能含有SO2-4、SO3、CO3、Cl、NO3、HCO3、S等离子,进行了下述实验。(所加BaCl2、H2SO4、HNO3、Ca(OH)2均过量)

(1)

判断待测液中有无SO2-4、SO2-3

,并写出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写出沉淀B的分子式:____________; (3) 沉淀C可能是什么物质:____________;

(4) 写出产生沉淀B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31.(每空2分)(1) 含有SO4、SO3中的一种或两种,因为待测液加入BaCl2溶液和

2-稀HNO3生成了BaSO4沉淀,BaSO4的生成可能来自SO2-4或SO3的一种或两种 (2) 2+

BaCO 3 (3) 一定有BaSO4,可能有S (4) HCO-3+NH3·H2O+Ba = BaCO3↓+

NH+4+H2O

32.(6分)实验室里需要纯净的氯化钠溶液, 但现有的氯化钠晶体中混有少量硫酸钠和碳酸氢铵,设计一组实验除去杂质。试简单回答下列问题:

(1) 除去碳酸氢铵,用加热方法好,还是加入强碱微热方法好__________________,

- 6 -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判断碳酸氢铵已完全除去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加热的固体残渣溶于水后,应该用氯化钡溶液还是钡溶液除去

SO2-4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SO2-4已完全除去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每空1分) (1) 加热方法好; NH4HCO3可全部分解,无残留物,而加入强碱只除去NH+4,且消耗试剂; 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不变蓝色,则分解完全 (2) 用BaCl2溶液好; 避免溶液中引入NO-3; 取少量上层清液,滴入BaCl2溶液,如不产生浑浊,表示SO2-4已完全除去

33.(4分)简要说明下列实验失败的主要原因:

(1) 做蔗糖水解实验:在试管内加少量蔗糖溶液,再加3─5 mL稀H2SO4,小心煮沸几分钟后,冷却。取少量冷却液加入装有新制Cu(OH)2悬浊液的试管中,加热到沸腾, 无砖红色沉淀产生。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将醋酸钠晶体(CH3COONa·3H2O)与干燥碱石灰按一定质量比混合后加热,为什么会几乎没有甲烷生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每空2分) (1) 冷却后的溶液在加入新制Cu(OH)2之前应用NaOH中和剩余的H2SO4,并让NaOH稍过量

(2) 用的是醋酸钠晶体,故几乎生不成甲烷。应用无水醋酸钠与碱石灰共热制甲烷。

七. (本题包括2小题,共17分)

34.(7分)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 用下述实验方法测定含有碳酸氢钠杂质的纯碱的纯度。取29.25 g氯化钠与过量的浓硫酸作用制取氯化氢气体, 用水全部吸收这些气得1000 mL盐酸。取1.714 g含NaHCO3的纯碱样品制成水溶液;将制得的盐酸用滴定管向纯碱样品中逐滴加入,恰至无气体放出时,消耗盐酸60 mL。求这种纯碱样品的纯度是多少?

34.2NaCl+H2SO4 Na2SO4+2HCl↑ Na2CO3+2HCl = 2NaCl+H2O+CO2↑ NaHCO3+HCl = NaCl+H2O+CO2↑ n (HCl) = n (NaCl) =

29.25g58.5gmol-1 = 0.5 mol,该盐酸溶液为0.5 mol/L。(2分)

设Na2CO3和NaHCO3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 和y,可得下列二元一次方程组: 106x + 84y = 1.714 (1分) 2x + y = 0.5×0.06 = 0.03 (1分) x = 0.013 mol (1分) Na2CO3% =

0.013106g×100% = 80.4% (2分)

1.714g35.(10分)双指示剂法可用来测定由NaOH、NaHCO3、Na2CO3中的一种或两种物质组成混合物的含量。具体做法是:向待测溶液中加入酚酞,用标准盐酸滴定,当红色褪去,

- 7 -

此时NaOH完全被中和,且Na2CO3全部转化为NaHCO3,消耗V1 mL盐酸; 然后再向待测溶液中加入甲基橙溶液,当溶液由黄变橙时,NaHCO3被转化为NaCl,消耗V2 mL盐酸。

(1) 判断物质的组成,请用NaOH、NaHCO3、Na2CO3填写表中的空格: V1、V2的变化 试样的成分 ①V1≠0, V2=0 ②V1=0, V2≠0 ③V1=V2≠0 ④V1>V2>0 ⑤V2>V1>0 (2) 若盐酸浓度为0.5 mol/L,含惰性杂质的混合物的质量为1.200 g, V1为30. 00 mL,V2为5.00 mL,求各物质的质量分数。 35.(1) (每空1分,共5分) ① NaOH ② NaHCO3 ③ Na2CO3 ④ NaOH、Na2CO3 ⑤Na2CO3、NaHCO3

(2) 由V1>V2>0知混合物中含NaOH和Na2CO3 (1分) 跟NaOH反应消耗HCl的物质的量为(V1-V2)×10-3×0.5 mol (1分) 跟Na2CO3反应消耗的HCl的物质的量为2V2×10-3×0.5 mol 可推知Na2CO3的物质的量为:V2×10-3×0.5 mol (1分)

(305)1030.540g 故原混合物中NaOH% =×100% = 41.67% (1分)

1.200g51030.5106g Na2CO3% = ×100% = 22.08% (1分)

1.200g答 案

1.A 2.B 3.A 4.D 5.B 6.B 7.D 8.BC 9.BC 10.D 11.AC 12.D 13.B 14.BC 15.C 16.D 17.BD 18.B 19.A 20.B 21.B 22.B 23.D 24.C 25.C

有关物质性质的实验题

1.在两支试管中加入等体积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 再分别加入少量等质量的锌粒和

- 8 -

锌粉,振荡,观察现象。试回答:

(1) 试管中溶液颜色有何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两支试管中的现象有何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用简要文字和有关离子方程式解释上述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两支试管中蓝色变浅

(2) 加入锌粉的试管中蓝色褪去的速率快些

(3) Zn+Cu2+=Zn2++Cu,使溶液中cCu2+减小,但锌粉与硫酸铜接触面大于锌粒,故反应速率快些

2.实验室检验铵盐的方法是将铵盐与 共热;检验溶液中含Fe3+时,加入KSCN溶液,观察到 的现象;检验亚硫酸钠是否被氧化,常加入的试剂是 。

2. 碱;出现血红色;BaCl2溶液和盐酸 3.为了验证木炭可被浓硫酸氧化成二氧化碳,从以下仪器中选用合适的仪器组成整套实验装置:

完成下列填空:

(1) 连接上述合适的仪器的正确顺序是:(填各接口的代码字母)________________; (2) 木炭跟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装置D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装置C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仪器B、C中应各有什么实验现象才能证明已检出CO2?

B中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中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1) a、e、f、c、d、b (2) C+2H2SO4 CO2↑+2SO2↑+2H2O

(3) 除去SO2 检验SO2是否除尽

(4)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品红溶液不褪色 4.简要说明下列实验失败的主要原因:

(1) 做蔗糖水解实验:在试管内加少量蔗糖溶液,再加3─5 mL稀H2SO4,小心煮沸几分钟后,冷却。取少量冷却液加入装有新制Cu(OH)2悬浊液的试管中,加热到沸腾, 无

- 9 -

砖红色沉淀产生。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做银镜反应实验:在一洁净的试管中加入2 mL氨水,滴加几滴AgNO3溶液, 再加入0.5 mL乙醛溶液,水浴中加热,试管内壁无光亮的银镜出现。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1) 稀H2SO4的量加3滴─5滴即可

(2) 冷却后的溶液在加入新制Cu(OH)2之前应用NaOH中和剩余的H2SO4,并让NaOH稍过量

5.草酸晶体与浓硫酸共热可制得CO气体,化学方程式为:

某学生设计了如下实验,以验证CO的还原性及其氧化后产物.

(1) 实验装置中3个洗气瓶分别盛有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浓硫酸(假设A、B洗气瓶各能除去一种物质),则A盛 ,C盛 。

(2) 能确认Fe2O3与CO反应产物的实验现象是 及 。写出硬质玻璃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 若将C瓶中的溶液改为苯酚钠溶液,反应后溶液变浑浊,这是因为生成了有机物 。

5. (1) NaOH溶液;石灰水.

(2) 玻璃管中粉末由红棕色变黑;石灰水变浑浊;3CO+Fe2O33CO2+2Fe (3) 苯酚.

6.现有HCl、HNO3、NaOH、Na2S、酸性KMnO4、碘乙烷六种试剂。 (1) 要说明SO2-3具有氧化性,除Na2SO3外还应选用的试剂是: ,现象是: 。 (2) 要验证SO2-3具有还原性,除Na2SO3外,还应选用的试剂是: ,现象是: 。 6. (1) Na2S、HCl;产生淡黄色沉淀 (2) 酸性KMnO4溶液;紫色褪去

7.在两支试管中加入等体积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 再分别加入少量等质量的锌粒和锌粉,振荡,观察现象。试回答:

(1) 试管中溶液颜色有何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两支试管中的现象有何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

(3) 用简要文字和有关离子方程式解释上述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1) 两支试管中蓝色变浅

(2) 加入锌粉的试管中蓝色褪去的速率快些 (3) Zn+Cu2+ = Zn2++Cu,使溶液中cCu2+减小,但锌粉与硫酸铜接触面大于锌粒,故反应速率快些

8.简要说明下列实验失败的主要原因:

(1) 做蔗糖水解实验:在试管内加少量蔗糖溶液,再加3mL─5 mL稀H2SO4,小心煮沸几分钟后,冷却。取少量冷却液加入装有新制Cu(OH)2悬浊液的试管中,加热到沸腾, 无砖红色沉淀产生。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做银镜反应实验:在一洁净的试管中加入2 mL氨水,滴加几滴AgNO3溶液, 再加入0.5 mL乙醛溶液,水浴中加热,试管内壁无光亮的银镜出现。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1) 稀H2SO4的量加3─5滴即可

(2) 冷却后的溶液在加入新制Cu(OH)2之前应用NaOH中和剩余的H2SO4,并让NaOH稍过量 9.用下列仪器、药品验证由铜和适量浓反应产生的气体中含NO仪器从图示所列选用,N2和O2的用量可自由控制。已知:① NO+NO2+2OH  2NO-2+H2O ② 气体液化温度:NO2—21℃,NO—152℃

试回答:

1 仪器的连接顺序按左右连接,填各接口的编号为 。 2 反应前应通入N2,目的是 。 3 确认气体中含NO的现象是 。 4 若通入O2过量则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9 1 1,5,4,10,11,6,7,210和11可颠倒

2 驱赶装置中空气,防止反应生成的NO被氧化 3 分离NO和NO2或使NO2液化 4 通入O2后,D中有红棕色气体生成 5 4NO2+O2+4NaOH=4NaNO3+H2O 学生解题中,一是不知E是一个干扰装置,把它也连上;二是忽视情景,写化学方程

- 11 -

式中把NaOH写成水。 10.为了确认CH3COOH、H2CO3和H4SiO4的酸性强弱,有人设计用下图所示装置,一次达到目的(不能再选用其它酸性溶液)。 (1) 锥形瓶内装某可溶性正盐固体,分液漏斗中所盛试剂是____________; (2) 装置B中所盛试剂的名称是___________,装置B

中所盛试剂的作用是__________; (3) 装置C中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1) CH3COOH或乙酸或醋酸

(2) 饱和碳酸氢钠溶液;除去A中生成的CO2中混有的杂质CH3COOH (3) 产生白色胶状沉淀 11.如下图装置

1 常温下将H2S和SO2以1∶1充满烧瓶,不久烧瓶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2 若用Cl2代替SO2,其余同上,观察到现象与1相同和不同之处是:

;试用简要文字和化学方程式解释原因:

。 11 1 有黄色硫析出,有水珠出现,NaOH溶液喷入瓶内 2 有黄色硫析出,没有喷泉现象;因:Cl2+H2S=S+2HCl,所以看到硫析出,但反应前后气体体积地无变化,造不成压差,所以看不到喷泉 12.课外活动小组用下列装置验证高炉炼铁中铁矿石还原的反应原理。反应所需CO用草酸H2C2O4通过下面反应制得:

回答下列问题: 1 实验可分几步进行:

- 12 -

① 点燃A的酒精灯;② 检查装置气密性,然后放入试剂药品;③ 点燃E中导管排出的CO;④ 点燃D的酒精灯;⑤ 装置D中氧化铁变黑色后,熄灭D的酒精灯;⑥ D的管中固体冷却后,熄灭A的酒精灯。 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③   2 装置B盛的是浓NaOH溶液,作用是 。 装置C盛的是浓H2SO4,作用是 。 3 装置E中盛的试剂最好是填标号 。 a 饱和石灰水 b 饱和碳酸钠溶液 c 饱和氢氧化钠溶液 d 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4 若实验前氧化铁粉末样品为m g,实验后E的质量增加n g,则这种氧化铁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是 。 12 1 ②①③④⑤⑥

2 除去A产生的气体中的CO2;除去A产生的气体中的水蒸气 3 a

40n 4 ×100%

33m 13.为了证明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有人设计了下列实验:

1 装置B中最适宜的试剂是 。 2 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 必须用装置C吸取除去气体中水蒸气的理由是 。 4 若根据F中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也能确定认CO具有还原性,应在上图中装置 与 之间连接下列的装置是 填序号。

13 1 饱和NaHCO3溶液

2 CO2+C2CO

3 水蒸气进入D中在高温下能跟碱反应产生H2,H2也能使CuO还原,故不能证明CO具有还原性

- 13 -

4 D;E;④ 14.在烧瓶A中放入一些新制的无水CuSO4粉末,并加入约20 mL无水乙醇,锥形瓶B中盛放浓盐酸,分液漏斗C和广口瓶D中分别盛浓H2SO4,干燥管F中填满碱石灰,烧杯作水浴器,装置如右图。当打开分液漏斗C的活塞后,由于浓H2SO4缓慢流入B中,则D中的导管口有气泡产生;过几分钟后,无水CuSO4粉末由无色变为蓝色,此时水浴加热后,将F端逸出的气体点燃,发生特殊的绿色火焰。试回答: 1 B中逸出的气体是 ,原因是 。 2 D瓶的作用是 ;E管的作用是 ; 3 F管口点燃的气体是 ,A瓶中无水CuSO4变蓝的原因是 。 4 这个实验结果可推断的结论是 。 14 1 HCl;浓H2SO4滴入浓盐酸中,吸水放热,使HCl气体逸出

2 干燥HCl气体;冷凝乙醇蒸气

3 CH3CH2Cl;乙醇与HCl反应生成CH3CH2Cl和水,无水CuSO4遇水变为蓝色

4 反应中有水生成,说明乙醇分子中含有氧原子 15.根据下图实验,填空和回答下列问题:

1 烧瓶中所发生的主要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装置(Ⅱ)的烧杯中冷水所起的作用是 ,装置(Ⅲ)的烧杯中液体的作用是 。

2 进行此实验时,烧瓶内的橡皮塞最好用锡箔包住,用橡皮管连接的两玻璃管口要相互紧靠,这是因为 。

3 装置(Ⅲ)的烧杯中使用倒置漏斗可防止液体倒吸,试简述其原因: 。

- 14 -

15. (1) 2NaBr+3H2SO4+MnO22NaHSO4+MnSO4+2H2O+Br2或2NaBr+2H2SO4+MnO2Na2SO4+MnSO4+2H2O+Br2[若写成2NaBr+3H2SO4(浓)2NaHSO4+SO2+2H2O+Br2不给分;若分步写:NaBr+3H2SO4(浓)NaHSO4+HBr(或2NaBr+3H2SO4(浓) Na2SO4+2HBr) 4HBr+MnO2MnBr2+2H2O+Br2] 冷凝;吸收未冷凝的气体

(2) 溴蒸气会腐蚀橡皮塞和橡皮管

(3) 当气体被吸收时,液体上升到漏斗中,由于漏斗的容积较大,导致烧杯中液面下降,使漏斗口脱离液面,漏斗中的液体又流回烧杯内,从而防止了倒吸。

16.某实验室用下列仪器进行Fe2O3和CuO混合物的还原实验,且能验证其氧化产物。

1 连接上述装置的正确顺序为填各接口字母 。 2 装置②的作用 ,装置③的作用 。 3 还原实验完成时,应先 ,然后再 ,这样做的目的是 。 4 确认反应的氧化产物的实验现象 。 5 已知该混合物的质量为20 g,完全反应后,称得玻璃管内剩余产物质量为144 g,则混合物中CuO的质量分数为 。 16 1 A、D、E、C、B、H、I、G、F

2 干燥;除去HCl

3 停止加热;继续通H2至冷却后再关闭活塞;防止被还原的Fe、Cu重新被氧化 4 ④中无水硫酸铜变蓝色 5 20%

17.实验室用下列装置所示的流程进行气体性质实验:

图中用箭头表示气体流向,R表示一种纯净、干燥的气体,W是另一种气体,戊中有

- 15 -

红棕色气体生成。实验中所用的药品只能从下列物质中选取: Na2CO3、NaHCO3、Na2O、Na2O2、NaCl、无水CaCl2、NH42CO3、碱石灰等固体和蒸馏水。 根据图中装置和现象回答: 1 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 乙中的干燥剂应选,不选所给的另一种干燥剂,理由是 。 3 丁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 丙中发生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此反应是放热、吸热 反应,根据是 。 5 当戊中充满红棕色气体后,停止给甲加热,并关闭a、b两个活塞。若将戊浸入冰水中,则戊中的现象是 。简述发生此现象的原因 。 17 1 NH42CO32NH3+CO2+H2O

2 碱石灰;碱石灰既吸水又吸收CO2,而无水CaCl2只能吸水,不能吸收CO2 ,不宜用而无水CaCl2干燥氨气

3 2 Na2O2+2H2O=4NaOH+O2

4 4NH3+5O Pt 4NO+6H2O,放热;铂丝更加红热

5 气体颜色变浅;2NO2

cN2O4增大,故颜色变浅

N2O4+Q,温度降低,平衡向右移动,cNO2减小,

- 16 -

定量实验的习题

1.为了测定乙醇的结构简式,有人设计了下图所示的无水酒精与钠反应的实验装置和测定氢气体积的测量装置,可供选用的实验仪器如下:

请回答以下问题: 1 测量氢气体积的正确装置是 填写编号。 2 装置中A部分的分液漏斗与蒸馏烧瓶之间连接的导管所起的作用是 填写编号。 A 防止无水酒精挥发 B 保证实验装置不漏气 C 使无水酒精容易滴下 3 实验前预先将小块钠在二甲苯中熔化成小钠球,冷却后倒入烧瓶中,其目的是 。 4 如果将此实验的数据视作标准状况下的数据,无水酒精的密度为 g / cm3,V mL酒精反应完全后,量筒内的液面读数为m mL,则乙醇分子中能被取代的氢原子数为 。 5 若实验所测定的结果偏高,可能引起的原因是 填写编号。 A 反应速率太快 B 无水酒精混有少量甲醇 C 读数时量筒内的液面高于广口瓶内的液面

1 1 B 2 C 3 增大接触面,使反应完全 4

0.092m 5 AB

22.4V 2.下面所列各种仪器是用以模拟工业上用接触法制造硫酸的原理,并通过实验来验证产物。实验如下:先利用W g的无水亚硫酸钠制取SO2,再在铂石棉催化剂作用下生成SO3,设法将SO3吸收,得到BaSO4沉淀N g。试回答:

(1) 选用下列适宜的实验仪器,连接成一套完成上述要求的装置图;从气体产生到尾气吸收,答案可用方框代表仪器,框内标明仪器编号,箭头连接表示实验流程。

- 17 -

(2) e中的试剂为_________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Na2SO3的利用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 (1) a和d→b→g→e→f

(2) BaCl2;SO3+H2O =H2SO4;H2SO4 +BaCl2 =BaSO4↓+2HCl

126N (3) ×100%

233W 3.某实验室用下列仪器进行Fe2O3和CuO混合物的还原实验,且能验证其氧化产物。

1 连接上述装置的正确顺序为填各接口字母 。 2 装置②的作用 ,装置③的作用 。 3 还原实验完成时,应先 ,然后再 ,这样做的目的是 。 4 确认反应的氧化产物的实验现象 。 5 已知该混合物的质量为20 g,完全反应后,称得玻璃管内剩余产物质量为144 g,则混合物中CuO的质量分数为 。

- 18 -

3 1 A、D、E、C、B、H、I、G、F 2 干燥;除去HCl

3 停止加热;继续通H2至冷却后再关闭活塞;防止被还原的Fe、Cu重新被氧化 4 ④中无水硫酸铜变蓝色 5 20% 4.工业生产的纯碱中常含有少量NaCl杂质。下图是测定产品中Na2CO3质量分数的实验装置。

操作步骤有:① 在干燥管内装满碱石灰,质量为W1 g,② 取W2 g样品装入广口瓶,③ 检验装置气密性,④ 缓缓鼓入空气数分钟,再称量干燥管,质量为W3 g,⑤ 关闭止水夹,⑥ 打开止水夹,⑦ 缓慢加入稀H2SO4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 1 正确操作顺序是 。 2 装置A的作用是 。 3 装置B的作用是 。 4 Na2CO3质量分数的计算式是 。含W的代数式 5 若去掉装置A直接通入空气,测得结果 ;若去掉装置B测量结果 。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4 1 ③①②⑤⑦⑥④ 2 吸收空气中CO2

3 吸收CO2中水蒸气

4

53(W2W1)×100% 5 偏大;偏大

22W25.有如下图实验装置,其中a、b、c是活塞。

1 如果开启a和c,关闭b,则Ⅱ中的现象是 。 2 如果将Ⅰ管中的稀换成浓,开启a和c,关闭b,过一会观察,可以看到Ⅱ里没入水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导管内气体呈红棕色,液面上气体为无色。试解释这

- 19 -

一现象: 。 3 在实验1中,要使Ⅱ里的气体始终保持无色,应该怎样操作?

4 在实验1中,如果装置里液面上空间的体积为V mL,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实验在标准状况下进行,全部氧气通过反应转化为;实验开始时加入的铜为m g,实验完毕后剩余的铜为n g,所得溶液也是V mL。则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 5 1 没入水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瓶中气体由无色变成红棕色,再变成无色

2 导管里红棕色的NO与HO反应生成无色的NO

3 先关闭a,然后开启b和c,过一会儿,再关闭b,开启a

14 mol / L由4NO+3O2+2H2O=4HNO3,知021 V mL O2将与NO作用生成

800.21V10340.125V103mol3

 mol=0125 V×10 mol,HNO3为浓度为=0125 mol / L。

22.43V103L 6.某课外活动小组学生模拟呼吸面具中的原理过氧化钠与潮湿二氧化碳反应,设

计用下列仪器来制取氧气并测量氧气的体积。上海高考9731

上图中量气装置E是由甲、乙两根玻璃管组成,它们用橡皮管连通,并装入适量水。甲管有刻度0—50 mL,供量气用;乙管可上下移动,以调节液面高低。 实验室可供选用的药品还有:稀硫酸、盐酸、过氧化钠、碳酸钠、大理石、水。 试回答: 1 上述装置的连接顺序是填各接口的编号,其中连接胶管及夹持装置均省略: 。 2 装置C中放入的反应物是 和 。 3 装置B的作用是 。 装置A的作用是 。 4 为了较准确地测量氧气的体积,除了必须检查整个装置的气密性之外,在读取反应前后甲管中液面的读数,求其差值的过程中,应注意 和 填写字母编号 a 视线与液面最低处相平 b 等待片刻,待乙管中液面不再上升时,立即读数

- 20 -

c 读数时应上下移动乙管,使甲、乙两管液面相平 d 读数时不一定使甲、乙两管液面相平 6 1 ⑤③④⑥⑦②①⑧⑥⑦顺序可对调 2 大理石;盐酸 3 吸收混在O2中未反应的CO2;吸收CO2中混有的HCl 4 a、c 7.某化学兴趣小组拟用粗氧化铜含少量氧化亚铁及不溶于酸的杂质制取无水氯化铜并测定样品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其实验步骤如下:

实验过程中所用的物质X、Y及pH值控制可参考下列附表确定。

回答下列问题: 1 沉淀Ⅱ的成分是写化学式 。 2 物质X可选用表二中的 填序号,且全部选出; 物质Y可选用表二中的 填序号,且全部选出。 3 过滤操作中所用仪器有铁架台带铁圈、烧杯、滤纸等,还需使用的仪器是填仪器名称 。 4 第⑤步操作中,所需装置如图所示:

- 21 -

① 按气流方向从左到右的顺序,各装置的连接顺序填接口字母为 接 、 接 、 接 。 ② D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 C的作用是 。 5 若第④步中有80%的氯化铜转入晶体,其余各步转化都是完全的,则样品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式为 。

7 1 FeOH3 2 E、H;A、D 3 玻璃棒、漏斗

4 ① gabcdf ② 2NaCl+H2SO4

染,防止空气中水蒸气进入反应器 5 用W4

- 22 -

Na4SO4+2HCl ③ 吸收HCl气体以防污

107(W1W2)72W3×100%注意:因为只有80%CuCl2溶液转化为晶体,故不能

107W1

中和滴定实验

一、选择题

1.两人用同一瓶标准盐酸滴定同一瓶氢氧化钠溶液,甲将锥形瓶用氢氧化钠待测液润洗后,使用水洗过的移液管取碱液于锥形瓶中;乙则用甲用过的移液管取碱液于刚用水洗过且存有蒸馏水珠的锥形瓶中。其它操作及读数全部正确。你的判断是 (AD ) A. 甲操作有错 B. 乙操作有错

C. 甲滴定数值一定比乙小 D. 乙实际测得值最准确

2.用已知浓度的盐酸滴定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时,下列操作中错误的是 ( AB ) A. 酸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后,直接注入已知浓度的盐酸 B. 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后,再用待测的NaOH溶液润洗 C. 读数时,视线与滴定管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D. 用移液管移液时,移液管尖嘴部分的液体未吹入锥形瓶

3.用标准盐酸滴定未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会使所测得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偏低的是.  B 

A. 酸式滴定管用水润洗后,直接注入标准浓度的盐酸 B. 滴定前读数准确,滴定完毕俯视滴定管刻度读数 C. 滴定过程中,滴定管有少量漏液

D. 锥形瓶用水润洗后,再用待测的氢氧化钠润洗 二、填空题

1.某学生中和滴定实验的过程如下:a 取一支碱式滴定管,b 用蒸馏水洗净,c 即加入待测的NaOH溶液,d 记录液面刻度读数,e 用酸式滴定管精确放出一定量的标准酸液,f 置于未经标准酸液润洗的洁净锥形瓶中,g 加入适量蒸馏水,h 加入酚酞试液2滴,i 滴定时边滴边振荡,(j)边注视滴定管内液面的变化,k 小心滴到溶液中, 当其由无色变成粉红色时,即停止滴定,(1)记录液面刻度读数,m 根据滴定管两次读数得出NaOH溶液的体积为22 mL。

指出上述实验过程中的错误之处 (用编号表示)。

解析(1)滴定管在用蒸馏水洗净后要用待装溶液润洗2~3次,否则在装人溶液后,该溶液将被稀释,造成实验误差。(c错误)

(2)滴定时目光主要应注视锥形瓶内溶液的颜色变化情况,以防止滴定超过终点,只用眼睛的余光看滴定管内液面以防低于最低刻度线,(j错误) (3)滴定的最小刻度间隔为01 mL,可估读到001 mL。所以该学生记录溶液体积应该为2200 mL,若写22 mL则精确度相差大大。(m错误) 答案C,j,m。 2.工业纯碱主要含有NaCl和NaHCO3杂质,为了鉴定纯碱的含量,常用酸碱滴定法,反应产物为NaCl、CO2和H2O,当盐酸与一定量工业纯碱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pH为38~39(滴定时NaHCO3也被中和),工业纯碱的总碱度值,通常以Na2CO3)或以Na2O)表示。

主要实验步骤:① 准确称取工业纯碱试样200 g;② 用适量水配制成体积一定的溶液;③ 准确移取一定量的所配试液,再用0100 mo1 / L 的盐酸溶液滴定,测出其总碱度。

- 23 -

请回答以下问题:

(!)称取固体工业纯碱试样时,为什么试样取量尽量多些且力求均匀?

(2)在准确称取碱试样后,为继续进行实验,除选用烧杯、玻璃棒、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和锥形瓶之外,还需要的仪器和用品(试剂除外)有 3 在滴定操作中,应选用的指示剂是

4 假如所称取的纯碱试样中,除含有2%的NaCl外,另外的杂质只有NaHCO3,那么NaHCO3的含量大小对试样总碱度的测定值有何影响?

解析:(1)杂质在固体中的分布不可能像在溶液中那样均匀。如果取量太少,可能所取试样含杂质的量正好比平均值多许多或少许多,误差太大,试样的量尽可能多一些,就可减少相对误差。取样后,再用四分法,在样品中间划十字,分为四等份,取对角的两份。

(2)配制标准盐酸,需要用浓盐酸稀释,还缺量筒、容量瓶和胶头滴管;固定滴定管还需铁架台和滴定管夹。

(3)因为反应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反为Na2CO3+HCI=NaHCO3十NaCl(若滴入酚酞,则在此时红色褪去,若混有NaHCO3,就有较大误差);第二步反应为NaHCO3+HC1=NaC1十CO2十H2O。由于溶有CO2,溶液的pH在38一39之间;甲基橙由黄色变橙色时pH为44,比较接近。故选甲基橙较好。

4 Na2CO3、NaHCO3分别与同浓度的盐酸反应时,若两者的质量相等,则消耗盐酸的体积为53∶84。NaHCO3的量越多(总质量不变),消耗盐酸的体积就越少,计算出来的总碱度也越小;反之,NaHCO3含量越少,测出的总碱度越大。

答案(1)因为试样中的杂质不是均匀分布的,取样越少,越缺乏代表性,准确性越低。

2 容量瓶、胶头滴管、铁架台、滴定管夹。 (3)甲基橙。

(4)若试样中含NaHCO3的量较少,则试样总碱度的测定值就相对较大;若试样中NaHCO3的含量较多,则试样的总碱度的测定值较小。

3.双指示剂法可用来测定由NaOH、NaHCO3、Na2CO3中的一种或两种物质组成混合物的含量。具体做法是:向待测溶液中加入酚酞,用标准盐酸滴定,当红色褪去,此时NaOH完全被中和,且Na2CO3全部转化为NaHCO3,消耗V1 mL盐酸; 然后再向待测溶液中加入甲基橙溶液,当溶液由黄变橙时,NaHCO3被转化为NaCl,消耗V2 mL盐酸。 (1) 判断物质的组成,请用NaOH、NaHCO3、Na2CO3填写表中的空格: V1、V2的变化 试样的成分 ②V1≠0, V2=0 ②V1=0, V2≠0 ③V1=V2≠0 ④V1>V2>0 ⑤V2>V1>0 (2) 若盐酸浓度为0.5 mol/L,含惰性杂质的混合物的质量为1.200 g, V1为30. 00mL,V2为5.00 mL,求各物质的质量分数。

3 (1) ①NaOH ②NaHCO3 ③Na2CO3 ④NaOH、Na2CO3 ⑤Na2CO3、NaHCO3 (2) 由V1>V2>0知混合物中含NaOH和Na2CO3

跟NaOH反应消耗HCl的物质的量为(V1-V2)×10-3×0.5 mol

- 24 -

跟Na2CO3反应消耗的HCl的物质的量为2V2×10-3×0.5 mol 可推知Na2CO3的物质的量为:V2×10-3×0.5 mol

(305)1030.540g 故原混合物中NaOH% =×100% = 41.67%

1.200g51030.5106g Na2CO3% = ×100% = 22.08%

1.200g 4.有两份质量相同的氢氧化钠。第一份用煮沸后的蒸馏水配制后立即用盐酸滴定,所耗盐酸体积为V1;第二份用同样的蒸馏水配制放置一段时间后用上述盐酸滴定,盐酸耗去体积为V2。请问:

(1) 若用甲基橙作指示剂,则V1和V2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_; (2) 若用酚酞作指示剂,则V1和V2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__;

(3) 若上述两种情况下配制的溶液体积相同,则氢氧化钠溶液浓度c1和c2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

(注:用盐酸中和Na2CO3溶液时,分两个阶段进行反应:Na2CO3+HCl=NaCl+NaHCO3,此时溶液pH=8.4,NaHCO3+HCl=NaCl+H2O+CO2↑,若CO2未赶掉,则溶液的pH约为3.9)

4. (1) V1=V2 (2) V1>V2 (3) c1>c2

5.今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混合溶液100 mL,为了测定此混合溶液中各物质的质量,用滴定管进行下列实验:

(1) 在用0.10 mol / L标准盐酸溶液润洗后的酸式滴定管中注入0.10 mol / L的标准盐酸溶液,调节滴定管的尖嘴部分___________,并记下管内液面所在刻度为2.23 mL。 (2) 用___________取混合溶液20.00 mL注入200 mL的___________中,加入几滴酚酞试液(变色范围为8.3─9.8),振荡均匀后,把容器放在滴定管下,并在容器下面放一张白纸,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向容器中小心地滴入盐酸(边滴边振荡),直至因加入一滴酸后容器内液体由红色恰好变为无色时为止,记下滴定管液面所在刻度为27.74 mL。至此溶液中发生了如下变化: NaOH+HCl=NaCl+H2O

Na2CO3+HCl=NaHCO3+NaCl

再向容器中滴入几滴甲基橙(变色范围pH为3.1─4.4),振荡,使溶液充分混和,这时溶液呈______色,小心地再向溶液中滴入标准盐酸直至因加入一滴酸后溶液颜色变为________色即为终点,记下滴定管液面所在刻度为35.40 mL,此溶液中又发生了如下反应: NaHCO3+HCl=NaCl+H2O+CO2↑ (4) 由以上实验结果计算出:在1升原试液中含氢氧化钠_______g;含碳酸钠______g。 5. (1) 充满溶液 (2) 移液管或碱式滴定管; 锥形瓶; 准确地观察指示剂的颜色突变,以减少误差 (3) 黄; 橙 (4) 3.57;4.05

6.用中和滴定的方法测定NaOH和Na2CO3混合液中NaOH的含量时, 为了简化而直接测定出NaOH的量,可先在混合液中加入稍过量的BaCl2溶液,使Na2CO3转化为BaCO3沉淀,然后以酚酞为指示剂,用标准盐酸进行滴定。

(1) 在混有BaCO3沉淀的NaOH溶液中,直接用盐酸滴定,到终点时溶液的颜色变化

- 25 -

是___________________;BaCO3为什么不会影响对NaOH的测定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若改用甲基橙作指示剂,对测定结果会有什么影响?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1) 浅红色刚好褪去,刚褪去时为中性或极弱的碱性;BaCO3不能溶解,对盐酸的耗量几乎无影响 (2) 使测定结果偏高;以甲基橙为终点,pH<4.4,BaCO3部分溶解使HCl的耗量增大,而使结果产生正误差

7.实验室有一瓶混有氯化钠的氢氧化钠固体试剂,经测定NaOH的质量分数约为82.0%,为了验证其纯度,用浓度为0.2 mol / L的盐酸进行滴定,试回答下列问题:

(1) 托盘天平称量5.0 g固体试剂,用蒸馏水溶解于烧杯中,并振荡,然后立即直接转入500 mL容量瓶中,恰好至刻度线,配成待测液备用。请改正以上操作中出现的五处错误。

(2) 将标准盐酸装在25.00 mL 滴定管中,调节液面位置在 处,并记下刻度。

(3) 取20.00 mL待测液,待测定。该项实验操作的主要仪器 有。用 试剂作指示剂时,滴定到溶液颜色由 刚好至 色时为止。

(4) 滴定达终点后,记下盐酸用去20.00 mL,计算NaOH的质量分数为 。 (5) 试分析滚蛋定误差可能由下列哪些实验操作引起的 。 A. 转移待测液至容量瓶时,末洗涤烧杯 B. 酸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洗涤后,直接装盐酸

C. 滴定时,反应容器摇动太激烈,有少量液体溅出 D. 滴定到终点时,滴定管尖嘴悬有液滴 E. 读滴定管开始时仰视,读终点时俯视

7 (1)① 末搅拌 ② 末冷却即转移 ③ 末用玻璃棒引流 ④ 末用胶头滴管加水定容 ⑤ 末振荡、摇匀

(2) 酸式; “0”刻度或“0”以下刻度

(3) 碱式滴定管、锥形瓶; 甲基橙; 黄色; 橙色 (4) 80%

(5) A、B、C、D、E

8.朱经武教授等人发现的高温超导材料YBa2Cu3O7-x,其零电阻转变温度Tw=90K。YBa2Cu3O7-x中x的值与TW有一定的关系,x值介于0.00~0.50之间,一般x的值越接近于零,Tw就越高。

在YBa2Cu3O7-x中,Y、Ba、O都有固定的化合价,分别为+3、+2、-2;而Cu有+2、+3价的混合情况。可用碘量法测定Cu的量继而求得x的值。碘量法是氧化还原滴定法的一种,通常用标准碘溶液直接滴定还原性物质,也可根据某些氧化性物质在酸性溶液中与I-作用生成单质碘的性质,用标准还原剂Na2S2O3溶液滴定生成的碘单质,间接计算该氧

2转化为SO2,Cu2+、Cu3+均被还原为CuI。 化性物质的含量。在滴定过程中,S2O346现取4.00×10-2 g YBa2Cu3O7x样品,用稀盐酸溶解,在氩气保护下加入1.00 g KI固体

充分反应,Cu2+、Cu3+均转化为CuI,用0.0100 mol / L Na2S2O3溶液滴定反应生成的I2,

- 26 -

在滴定终点时消耗0.0100 mol / L Na2S2O3溶液18.14 mL。填空并回答:

(1) 盛装Na2S2O3溶液进行滴定的仪器是 ,该实验选用的指示剂为 ,到达滴定终点的现象是 。

2转化为SO2的离子方程式: (2) 写出滴定过程中S2O346

(3) 求出所用样品中x的值: x= 。

(4) 根据题给YBa2Cu3O7x的电阻与温度关系的R-T图示说明曲线中AB、BC段的物理意义。

8 (1) 碱式滴定管 淀粉 蓝色变为无色

2+I=SO2+2I (2) 2S2O3246(3) 0.06

(4) AB段表示温度降到B点即90K时,超导体YBa2Cu3O7x电阻为零。BC段表示自90K起,随温度升高,电阻逐渐增大

- 27 -

化学实验的设计与评价

1.有一种工业废水,已知其中含有大量FeSO4,少量Ag+和Na+,以及部分污泥。试设计一个既经济又合理的方法以回收金属银、硫酸亚铁。分步列出实验步骤,并说明每一步骤的目的不必写化学方程式。上海86五3 答:1 过滤除去污泥,2 滤液中加入过量铁粉,使Ag+还原为金属银,3 过滤,将Ag和过量铁粉从溶液中分离出来,4 将混有铁粉的Ag用稀硫酸处理,使Fe溶解,5 过滤,分离出银,6 将第3和5步的滤液合并,蒸发浓缩,冷却,使硫酸亚铁结晶析出,7 过滤,得到硫酸亚铁晶体,Na+留在母液中。 2.电子工业常用三氯化铁腐蚀印刷线路版。发生如下反应: 2FeCl3+Cu=2FeCl2+CuCl2 如何从腐蚀后的废液中回收铜及制取纯净的三氯化铁,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回收及纯制过程中可选用任何试剂,但不能引入杂质离子。北京师范88Ⅱ二2 答:在废液中加入过量铁屑,反应后过滤,得Cu、Fe固体混合物。在固体混合物中加入过量盐酸,铁转变为FeCl2,过滤得Cu。混合两次滤液,通入过量Cl2,得FeCl3溶液,蒸发、结晶得FeCl3固体。

3.今用铁粉、食盐为主要原料水、空气等不作限量,实验室制备一定量的氢氧化铁,可分别采用如下两种实验方案:

首先:第①步 2NaCl+2H2O

2NaOH+H2+Cl2

第②步 H2+Cl22HCl

HClNaOH放置空气中方案Ⅰ:Fe Fe2+ FeOH2  FeOH3 过滤、洗涤、

③⑤④烘干即可

Cl2HClNaOH方案Ⅱ:Fe Fe2+  Fe3+  FeOH3 过滤、洗涤、烘干即可

③④⑤ 1 请问上述哪一种方案比较节约时间 。 2 请问上述哪一种方案比较节约试剂提示:可从每生产1 mol FeOH3所消耗的试剂用量予以思考 。 3 原料相同,请设计更为节约实验步骤的方案以化学方程式表示

- 28 -

3 1 Ⅱ 2 Ⅰ 3 2Fe+3Cl2=2FeCl3;FeCl3+3NaOH=FeOH3+3NaCl 4.实验室用锌粉和稀硫酸反应并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氢气。

1 画出最简单的实验装置的示意图,示意图中的仪器可以用下面的方法表示: 敞口玻璃容器 有塞玻璃容器 导管 画图:

2 在装置中加入反应物时,应该先加入 ,后加入 。 3 如果现在只有一支大试管直径2 cm和一支小试管直径15 cm两件仪器,如何用这两支试管制取一试管氢气?请画出实验装置图,方法同1。 画图:

4 1 2 锌粒;稀硫酸 3

5.实验室用浓盐酸和MnO2加热制Cl2并用Cl2和Ca(OH)2反应制少量漂白粉,现已知反应: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温度稍高即发生副反应:6Cl2+2Ca(OH)2=5CaCl2+Ca(ClO3)2+6H2O现有三个学生分别设计的三套实验装置如下:

⑴ 请从a. 不易控制反应速率 b. 容易控制反应速率 c. 有副反应发生 d. 可防止副反应发生e. 污染环境 f. 可防止污染环境几个方面对上述甲、乙、丙三套装置的优缺点作出评价,并选择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填在空格内:(用字母表示)

甲装置:优点 ,缺点 。 乙装置:优点 ,缺点 。

丙装置:优点 ,缺点 。

⑵ 请从上述甲、乙、丙装置中选取合理的组成部分,组装一套较完善的实验装置,装置各部分按气流从左到右的方向是(用字母表示) 。

⑶ 实验中若取12 mol / L盐酸50 mL与足量MnO2反应,最终生成Ca(ClO)2的物质的量总是 0.15 mol(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其可能原因是:(假定各步反应均无反应物质损耗,且无副反应发生) 。 5 1 d;ae;f;ac;b;ce 2 F—B—E 3 小于;浓盐酸逐渐变稀,稀盐酸与MnO2不反应,浓盐酸不能全部参加反应,所以生成的Ca(ClO)2少于0.15 mol

6.某学生拟用50 mL NaOH溶液吸收CO2气体,制备Na2CO3溶液。为了防止通入的CO2气体过量,生成,他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① 用25 mL NaOH溶液吸收过量的CO2气体,至CO2不再溶解;② 小心煮沸溶液1—2分钟;③ 在得到的溶液中加入另一半25 mLNaOH溶液,使溶液充分混合。 回答下列问题:

- 29 -

1 他能否制得较纯净的Na2CO3?理由是什么?

2 按他的设计,第①步实验装置如下:

① 装置A使用的试剂石灰石和盐酸溶液。可否使用纯碱代替石灰石?

② 装置B使用的试剂是 ,作用是 ③ 为了便于后续实验的煮沸、混合等操作,装NaOH溶液的容器还可使用 填仪器名称 ④ 有人认为实验步骤的顺序对调,即先混合,再煮沸,更合理,你认为呢?为什么? 6 ① 能;实验①生成NaHCO3,其中溶解的CO2气体煮沸时除去,在实验③中NaHCO3恰好被NaOH中和完全转化为Na2CO3。 ② ①不能;实验中使用的CO2气体发生器,只适用于块状固体和液体反应。Na2CO3是粉末状固体。 ③ 锥形瓶 ④ 不合理;若不先驱除溶液中溶解的CO2气体,实验③加入的NaOH将有一部分消耗于与CO2气体的反应,使NaHCO3不能完全转化为Na2CO3。 7.选择使用下列仪器含药品,验证由铜和适量浓反应产生的气体中含有NON2和O2的用量可自由控制

- 已知:Ⅰ NO+NO2+2OH=2NO2+H2O Ⅱ 气体液化温度NO2:21℃,NO:-152℃ ① 现有甲、乙、丙3位同学分别设计了以下3个实验方案用仪器的连接顺序表示: 甲:ACFDB 乙:ABCE 丙:AFDB 甲、乙、丙3位同学提出的实验方案是否能验证Cu与适量浓反应,产生的气体中含有NO填“能”或“不能” 甲 ,乙 ,丙 .

- 30 -

② 反应前先通足量的N2,其目的是 。 ③ 确认气体中含有NO的现象是 。 7 ① 能;不能;不能 ② 排尽整个装置中的空气,防止产生的NO被空气中的O2氧化 ③ D装置中通入O2后有红棕色气体生成 8.实验室可用氯气与金属铁反应制备无水三氯化铁,该化合物是棕红色、易潮解,100℃左右时升华。下图是两个学生设计的实验装置、左边的反应装置相同,而右边的产品收集装置则不同,分别如(Ⅰ)和(Ⅱ)所示。试回答:MCE200024

1 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1 -

2 D中的反应开始前,需排除装置中的空气,应采取的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D中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装置(Ⅰ)的主要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装置(Ⅱ)的主要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选用此装置来完成实验,则必须采取的改进措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1 MnO2+4HClMnCl2+2H2O+Cl2或2KMnO4+16HCl=2KCl+2MnCl2+5Cl2+8H2O 2 B中的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看到黄绿色气体充满装置,再开始加热D 3 2Fe+3Cl22FeCl3 4 导管易被产品堵塞,尾气排入空气,易造成环境污染 5 产品易受潮解;在瓶E和F之间连接装有干燥剂的装置其它既能防止产品潮解又能防止尾气污染环境的合理答案也可以 9.实验室在制取某些有毒气体时,为了尽量防止毒气逸散造成空气污染,有人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装置[Ⅰ]。并设想用[Ⅱ]或[Ⅲ]两种简易装置代替[Ⅰ]中b—c部分,以求达到同样的目的。

试回答: 1 若用[Ⅰ]制取氯气,b瓶中宜加入的液体一般为 。在选取试剂正确且适量的前提下,反应开始后,当关闭活塞时发现c中液面不明显上升,估计可能的原因是

。检查原因的简单方法是 。 2 若在[Ⅰ]中用Na2SO3固体与1∶1的硫酸制取SO2气体,通常可以对[Ⅰ]中制气装置进行怎样的简单改动? 。b中的液体一般应选用 。 3 装置[Ⅰ] 中b瓶能防止多余气体逸散的原因是简要回答 4 用[Ⅱ]或[Ⅲ]代替[Ⅰ]中的b—c部分,是否可行? 简要说明理由: 。 9 1 饱和食盐水;装置漏气;用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靠近各连接口处检验,漏气处试纸变蓝色

- 32 -

2 撤掉酒精灯或熄灭酒精灯;饱和NaHSO3溶液 3 关闭活塞后,若a中仍有气体发生,气体压力增大,将b中液体压入c中,整个装置成为储气装置,不会有气体逸出 4 [Ⅱ]可行;[Ⅲ]不可行:[Ⅱ]与[Ⅰ]原理相同;而[Ⅲ]中的C瓶因密闭,体积不能改变,压强增大时有危险 10.水蒸气通过灼热的煤所产生的混合气,其主要成分是CO、H2、CO2和水蒸气。请用下列装置设计一个实验,以确认混合气中含有CO和H2。

1 连接上述装置的正确顺序是:填各接口的代码字母 混合气    接  接  接  接   2 确认混合气中含有的实验现象是: ,其理由是 。

10 (1) (F)(E)接(D)(C)接(A)(B)[或(B)(A)]接(J)(I)接(H)(G)

(2) 黑色氧化铜变红,无水硫酸铜变蓝;因为H2通过灼热的CuO后生成Cu和水蒸气,

水蒸气使无水硫酸铜变蓝。

11.实验室可以通过三条途径按不同要求来制取氮: ① 加热条件下用NH3还原CuO得纯净N2和活性铜粉; ② 将空气通过灼热的活性铜粉制得较纯净的N2;

③ 加热NaNO2一种致癌物质,有剧毒与NH4Cl的混合物浓溶液制取N2。

如图8所示,给出了按上述途径制N2的可供选择的几种实验仪器,其他必要的仪器和铁架台、铁夹、铁圈、石棉网、酒精灯等未列出。

图8

1 按途径①制取N2时所需要的氨气要用浓氨水与生石灰作原料制取,最好采用上

述仪器中的 (填仪器代码,下同)做氨气发生装置,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要制取并收集纯净的N2(允许含少量的水蒸气),还

- 33 -

使用到上述仪器中的 (按气流从左到右的顺序列出)。

(2)按途径②制取N2,原料气空气是通过向 中加入 而送人反应器的,反应器内发生的现象是 (3)上述三种制取N2的途径,①和②两条途径常常被协同使用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种方法与途径③相比优越性在于 解析:途径①用固体与溶液在常温下反应来制备气体,可采用装置E,其中烧瓶内装生石灰,从分液漏斗中加入浓氨水,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热,加上增加了OH浓度,

NH3·H2ONH+4十OH的反应平衡向左移动,使氨气挥发出来。氨气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在仪器A中)生成的N2混有氨气,用浓硫酸吸收(在仪器C中),最后用排水法收集N2(仪器D。若用途径②制N2,可在A中装灼热的活性铜粉,再向其中通人空气,可把E当成贮气瓶,向其中加入蒸馏水时,瓶内空气被压入A中。反应后,红色的铜与O2反应生成黑色的氧化铜。如果将途径①与途径②结合起来,铜与氧化铜可循环使用,同时又避免了途径③中亚盐对环境的污染。

答案(1)E;CaO+2NH3·H2O=CaOH2+2NH3+H2O;A、C、D

(2 E;蒸馏水;红色固体逐渐变黑。 (3)可以循环使用,避免使用有毒物质。

- 34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