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课程标准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同志指出“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同时又指出“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摇篮,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创新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拘泥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以学过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学习的实践和对未来的设想,思考,大胆探索,别出心裁,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思路、新问题、新设计、新途径、新方法的学习活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给英语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以下是我在工作中的一点收获,在这里提出,谨与大家分享: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新思维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更加活跃、开阔,而在紧张压抑的环境中则会被抑制,甚至丧失。因此,营造一个民主的、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可诱发学生的兴趣。当学生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去参与、去探索。
例如,我在给七年级的学生上第一节英语课时,首先,我会让学生们把桌椅摆成一个大圆圈,一边放着轻松愉快的英文歌,一边拿出平时收集的印有英语字母和单词的包装袋、玩具盒以及日常生活中常遇见的单词做成的卡片,告诉学生这就是英语单词,然后说上几句日常用语,如Good morning、Bye、Hello等,学生一下子就对这种陌生的语言产生了亲近感。然后鼓励他们自己说出自己在服装上、电视中见过的英语,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们对英语产生了兴趣,积极参加教学活动。接着,因势利导地讲了英语作为一种国际性语言的重要性以及我们中国人为什么要学习它,从而为学生今后能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来学习英语埋下了伏笔。
在教学中,我注重了课文情景的运用,如:在学习“Go shopping”时,我让学生们扮演顾客和售货员,把水果、文具搬到课堂上,学习对话:“Can I help you ?”“What can I do for you ?”“What would you like to buy ?”通过创造这样的情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不仅学到了买东西所需的用语,而且复习了相关的单词和句子,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激发了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二、挖掘思想品德因素,拓展学生创新思维领域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丰富知识为基础的,往往靠有关事物的启示,触发联想,从而实现识记上的飞跃。因此,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使学生掌握广博的
知识、形成新的观点和新的理论,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英语教材中有许多礼貌用语,如“Thank you”、“Glad to meet you”、“May I help you”等,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根据教材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让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形成尊敬师长、助人为乐、遵守纪律的好品德。例如,我在讲述初三教材“The Great Green Wall”这一课时,就借助课文内容并结合我国北方春天容易出现沙尘暴天气这一事例说明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我们破坏环境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
英语老师作为中西方文化的传播者,应以辩证的观点看待西方的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和鉴赏能力,增加课本以外的知识,如在给学生们讲授“Merry Christmas”这一课时,我不光向学生介绍书本上的知识,同时又通过查找课外资料,向学生们介绍了圣诞节的由来以及国外的一些其他重要的节日,使学生们对外国的节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我还让学生们针对我们身边的洋节和中国的传统节日展开讨论,让学生们明白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有着特殊的意义,从而让他们对中西方文化有了比较客观的了解而不是对外国的东西盲目地崇拜和追求。
三、利用直观教具,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在创新思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提出者吉尔福特说,正是在发散思维中,我们看见了创新思维最明显的特征。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发散度高,集中性又好,创造水平才会高。
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了直观教具的使用,如在教单词“bag”的时候,我就拿出一个旧书包,并鼓励学生们发散思维、自由思考,于是在自己的努力和我的提示下,学生们自己说出了“a bag”、“a red bag”、“a big bag”、“my bag”、“It’s Tom’s bag”等相关短语。
在教第二册54课时,为了练习“Why…?”和“Because…”句型,我设计了一幅画,画了一个学生上课迟到的情景。我通过投影仪向学生们展示了这幅画,我问:“Why is he late for class?”学生们积极作答,有的说:“Because he got up late this morning.”有的答:“Because his bike was broken.”也有学生说:“Because he didn’t catch a bus.”通过反复操练,学生们拓展了思维空间,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运用语言的能力。
在教学中通过出示图片和实物以及电化教学设备的运用,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好的学习条件,使学生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发挥,从而培养了学生们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独特性。
四、充实课外活动,开拓学生创新思维空间
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途径,它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和良好的环境,学生在课外活
动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和教师倾向的束缚,自主地发展,领悟课堂教学中来不及渗透的奥秘,去触摸课内教学所无法获取的东西。如在学完初三教材Unit 2The sports meeting后,我组织学生开了一个小型运动会,要求学生用我们学过的单词和句子,模拟运动会情景开展活动。学生反映这一活动开展得好,使他们在课内没有掌握的知识得到了落实。
同时,我们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组织英语爱好者参加课外兴趣活动小组,让一部分在课堂上“吃不饱”的学生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在英语角的活动中,学生能表演英语小品、演唱英语歌曲、讲故事、朗读小诗,才艺得到了充分展示。在二、三年级学生中开展小习作比赛和交笔友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增添了创新的意向。可以说,英语课外活动的开展,开拓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空间,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