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罩 Eo ) l='^Unv H—旧 0RA 口杨樱 文化与旅游素来密不可分。旅游资源的两 1996年划归贵阳,全县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市 大基本类别——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具有同 挂末位置。1997年以息烽集中营旧址修复开 样的文化性。人文旅游资源,无论是实物形态 放为标志,息烽旅游开始起步。近十年来,全 的文物古迹还是无形的民族风情、社会风尚。 县人民按照“谋发展、抓重点、调结构、进强 均属文化的范畴。而由各种自然环境、自然要 县”的总体思路,致力走“旅游兴县”的路子, 素、自然物质和自然现象构成的自然景观,只 “红色旅游”蓬勃兴起,旅游总收入逐年上升, 有经过人为的开发利用,融入文化的因素,才 2005年达到4277.9万元。并以此为带动,加速 能由潜在旅游资源变为现实的旅游资源。旅 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招商引资成效日益明显, 游的这种本质属性决定了旅游的发展必须与 西洋肥业、中化开磷、汉方、太和、信科环化、 文化的发展紧密结合,以文化为根基,以文化 味美等一大批规模以上企业相继落户,磷及 为灵魂。“因旅游而文化,因文化而旅游”,是 磷化工、制药业、建材业、食品加工业等支柱 旅游业发展的根本理念。如何正确把握文化 产业逐步形成。三次产业结构日渐合理,已从 与旅游的关系,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 2000年的“二一三”调整到“二三一”。息烽县 协调发展,促进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的优化 域经济快速成长,社会各业协调发展,区域经 整合,从而有力推动第三产业甚至整个社会 济实力明显增强,综合实力排位从2000年全 经济协调快速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 省第43位跃升至20位左右,实现了从贫困农 囝 亟待研究的课题。 业县到工业经济强县的巨大历史性跨越。 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行业,旅游对息烽社 誉 然而从长期的发展过程来看,息烽的旅游 鲁 会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息烽地 也才刚刚迈步,开发潜力仍然巨大,开发前景 前 处黔中腹地、贵阳市北,扼川黔要道.变通地 依然广阔。除世人皆知的息烽集中营而外,还 溜 理位置优越。但由于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原 拥有众多的人文和自然资源未得很好的开发 0 因,长期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都较为滞后。特 利用:乌江七峡风光峻美,红军长征强渡留下 潞 别是上世纪80年代末,县境内的三线企业全 诸多历史遗迹;息烽温泉名列中国名泉第八, 线搬迁,致使息烽工业几乎为零,三产发展也 以“天赐神汤”的美誉而驰名省内外:西望山 极为缓慢。1995年息烽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 号称“万古丛林”,“西山八景”令人留连.曾为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西南佛教圣地之一;“地下长廊”多缤洞位居 亚洲第三,岩溶景观鬼斧神工,是难得的喀斯 特信息库和旅游资源。同时,自古以来的烽烟 之地也为息烽蓄集了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致使息烽民间民俗传统文化、古人类遗址文 化、移民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古代战争文化、 历史文化富集一身,为发掘传统文化、建 设特色文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怎样促 进这些文化与旅游资源的融合,对于进一步 加大息烽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从而形成“红 色旅游”为主、多彩共进互补的高品位旅游产 业,加速提升三产,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意 义深远。对此,息烽近年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一是规划先行,勾画息烽文化旅游发展的 蓝图。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着眼于经济结构 的调整,先后编制完成了《息烽风景名胜区总 体规划》、《息烽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息烽 风景名胜区环境资源评价》、《息烽风景名胜 区基础设施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可行性 研究报告》。坚持文化发展的突出地位,坚持 走生态型、文化型发展路子,重点以红色文化 为引导,带动佛教文化、民俗文化、古遗址文 化及相关景点的开发。完善食、住、行、游、购、 娱等要素功能,形成集历史传统教育、红 色旅游、民族风情、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筑北旅 游精品线。 二是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筑息烽文 化旅游发展的基石。投资1100多万元,完成了 县宣传文化中心及县体育场的建设,彻底改 变了息烽县城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各 乡镇精神文明活动中心相继建成并投入使 用。县乡文化阵地充分发挥作用,积极开展各 项有益的文化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精神 文明的健康发展。 三是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搭建息烽文化旅 游发展的舞台。一方面。大力开展文化下乡活 动,邀请中国歌舞剧院、多彩贵州艺术团等为 群众演出。提高群众的文化鉴赏力;一方面积 极打造文化品牌,组建了一支由机关、学校、 企业、社区等29支合唱队组成的“千人合唱 团”,用歌声歌唱祖国、歌唱息烽,成为宣传息 烽、树立息烽形象的良好栽体。 四是加大外宣力度,广开息烽文化旅游宣 传的窗口。一方面加强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以 旅游推介为目的,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 活动。2006年6月,在贵阳举办了“西洋杯”名 家画息烽——2oO6油画风景精品展;7月组织 了“筑渝携手、红色连线——贵阳息烽重 色旅游精品线大型推介活动;9月又与《当代 贵州》杂志社在深圳举办了“开放息烽、多彩 息烽”大型摄影展。一方面有计划地做好宣传 书籍、画册、宣传片的制作。借助传媒力量宣 传息烽旅游,筹资编拍了《走进息烽》、《息烽 风光珍邮册》、《息烽壮歌》等光碟、画册,协助 、省、市拍摄了《张露萍》、《杨虎城将军的 最后岁月》、《小萝卜头》、《烽火不息》等电视 剧。 . 一系列探索性的举措,极大地促进了息烽 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加速了文化产业与旅游 产业的优势互补。文化的引入,促进了息烽旅 游及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文化引入,激活了息烽的资源优势,促进 了息烽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红色旅游得到 进一步巩固,、省、市投入2000多万元,新 建了息烽集中营历史纪念馆,息烽集中 营接待能力得到增强,功能日益完善,影响日 益深远。息烽旅游资源广为外界所识,掀起了 开发息烽的热潮。2005年,息烽引资7.5亿元, 对乌江峡景区进行全面开发,景区建成后,将 与息烽集中营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连为 一体,成为集传统教育、观光、休闲、度 假、体育旅游、养生康体及文化娱乐等功能为 一体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综合旅游区。 文化引入,增强了息烽人的文化自信,扩 团 0 大了息烽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名家画 息烽',、“名家撮息烽”、“名家写息烽”等一系 书 列活动,息烽更多的旅游景点走出深闺、走向 0 市场,一个充满活力、多彩开放的息烽展现在 潞 世人面前。通过“息烽人唱息烽”,息烽的文化 自信得到增强,以“红岩精神”为主体的“息烽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蔫1JURY》 V^UO一 _I 邑P(v蜀b 精神”深入人心,成为息烽谋求发展,争创一 流的不竭动力。 文化引入,拓展了息烽旅游市场,推动了 三产迅速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息烽 旅游市场的繁荣。.仅2005年,息烽接待旅游人 数137.2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95.8%,实现 旅游收入4277.9万元,同比增长6.5%。在今年 “五一”黄金周,又实现旅游总收入130万元, 同比增长11.3%。息烽旅游市场的繁荣极大地 刺激了全县交通运输、信息、建筑、房地产、批 发零售贸易等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第三产 业增加值2005年达4,4亿元,2006年上半年达 2.864L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2%。 息烽旅游发展的历史与实践充分说明,旅 游没有文化就没有灵魂,文化没有旅游就没 有平台。只有把文化与旅游很好地结合起来, 才能形成竟相发展的局面;只有把独有的文 化与绝佳的自然风貌结合起来,才能产生独 具韵味的高品位旅游产品;只有将旅游文化 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极大的生 产力。息烽旅游面t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必 将继续以文化产业发展为基石,找准文化定 位,促进文化与旅游的协调发展。 一是要充分发掘文化内涵。提高旅游文化 品位。息烽旅游资源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开 发利用潜力巨大。要深入调查研究。切实加强 对文化、佛教文化等历史文献的收集整 理和开发利用,使蕴含在旅游资源中的文化 潜能得以充分释放;要充分依靠艺术手段和 科学手段,将旅游资源进行艺术化处理.使旅 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出 囹 来;要特别重视旅游文化策划工作,切实解决 存在的整体旅游形象不够清晰、旅游产品文 0 化档次不高、旅游市场文化营销策略不高明 捕 的问题,真正把旅游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凇 二是要进一步突出地方特色,打造旅游品 0 牌。“没有特色就没有生命力,没有个性就没 潞 有吸引力”。息烽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要在“特” (特色产品、特色风情、特色服务、特色购物、 特色饮食)、“新”(新经历、新感受、低价位)、 “奇”(奇异之境、奇特景观、风土人情、宗教信 仰)上做文章,以优势资源为基础,突出特色, 塑造名牌。突出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突出 “军统魔窟,大学”的历史地位,树立“乌 江水上人家”的旅游形象特色,营造“休闲泉 乡,圣地”的氛围和意境,充分展示息烽 原始、神秘、浩瀚、雄浑自然景观的浓郁、淳 朴、好客的地方风情以及千百年来形成的历 史文化底蕴。 三是要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搞好旅游产 品开发。要做大做强息烽旅游,必须找准发展 的切入点,加大投入,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建 设,完善旅游服务功能。要继续做好西望山等 景区的开发工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全面 开发提供条件。要大力培养旅游购物、休闲娱 乐等市场。开发生态、文化、度假等高附加值 的旅游产品。如修建“息烽美食街”,把息烽阳 朗鸡、乌江生态鱼等饮食产品做大,上规模、 上档次开发特色美食产品。要鼓励旅游工作 者多动脑筋,多研究问题,对旅游产品精心策 划、精心包装,让创意催生精品,酝酿优势,为 开辟广大的旅游客源和财源创造条件。 .四是要全面加强旅游文化建设。旅游业是 一项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综 合性产业,其文化建设除抓好旅游资源文化 内涵的挖掘外,还要抓好旅游宾馆、旅游车船 公司等企业、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建设。旅游企 业的有形产品,除了要具备实用的功能外,还 I必须满足顾客求美、求新、求知的文化功能。 旅游目的地要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借 以提高旅游区的品位和档次。旅游市场营销, 除加大产品的文化内涵外,营销人员自身的 文化素质、言谈举止、礼节礼仪都要体现一个 民族、一个区域的文化特征,给人以鲜明的高 品位文化形象。 (作者单位:息烽县委) 责任编辑:宋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