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 1年01月 黑河学刊 Jan.201 1 总第161期第01期 Heihe Journal Serial No.16 l No.01 《乡土中国》中中国法律文化的价值选择 ⑥段鲁艺 (西北师范大学学院发,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乡土中国》简明深刻地揭开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特色,给世人展现了一个真正的具有乡土气息的 中国,从历史文化的传统角度分析了中国现有各种问题的最根本的基础和背景。 【关键词】乡土社会;差序格局;价值选择 【中图分类号】G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36(2011)01—0152—02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通览全书,可 团体格局。所谓差序格局,即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按亲 以感受到一股浓厚的乡土气息,费孝通先生分析的中国乡 疏远近向外扩开一圈圈的社会圈子,就像石头丢在水面上 土社会的最大特点主要是中国的基层是乡土性的,“差序格 所发生的一圈圈的波纹。在差序格局中,人和人之间的社 局”下礼治秩序。这样的社会特点、社会结构和生活环境,就 会关系是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 决定了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法律文化的不同的价值选择。 圈推出去,愈推愈远,愈推愈薄,不像团体中的分子:大家 一乡土社会的特色 一、般立在一个平面上。费老认为,差序格局这种社会关系 1乡土性。在《乡土中国》的第一章“乡土本色”中,费孝 的基础,就是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特别是血缘关系,这种 通先生为中国社会下了一个定性——“土”。他认为,中国 “缘”就是社会关系的基石。整个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制度安 社会是乡土性的。这种乡土性有三个特点:第一与泥土分 排和权力运作,都是以这样的一种社会关系模式为基础。 不开,第二不流动性,第三熟人社会。“乡土性”强调的是对 费先生把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 土地的重视,靠土地为生的人是离不开土地的,以土地形 人里所发生是的那一圈圈波纹的差序称作为人伦。伦,重 成了人们居住的环境形成了家庭,形成了中国乡土社会的 在分别,《礼记》中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等都是指差等, 基本单元——乡村。“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人深深扎根 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在差序格局中,个人与他人的交往就 于土地中,在人与空间上是不流动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 是以“人伦”为基础的。这就使西方社会和中国的乡土社会 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不是指个人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乡土社会的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差 和个之间的关系,而是村和村之间的关系。由于人们固着 序,西方社会是团体界限十分分明的社会,大家是同处于 在土地上,所以产生了不流动性,这种不流动性被千百年 一个平而的关系,即强调的是个人主义,即在团体内部人 来的人们固化为一种“安土重迁”的价值观。所以,乡土社 皆平等,个人不能侵犯他人的权力,团体也不能抹杀个人, 会是个熟人之间的社会,是个生活成员之间互相了解的社 只能基于自愿放弃的那部分权利控制个人。而在以“己”为 会。在这样的社会中,熟悉产生信任,因此乡土社会没有法 中心富于伦常的社会,一切以“己”为中心,推己及人。西方 律,也不需要法律,客观上决定了在乡土社会中生存的成 社会里争的是权力,而在乡土社会重要的是攀关系,谈交 员对法律没有信仰和依赖,缺乏相关的法律意识。 情,尽量扩大自己的圈子,更为重要的区别在于,西方社会 2.差序格局。乡土社会在以土地为核心的基础上,形成 由于团体界限分明而使得公私鲜明甚至有点绝对,而乡土 了一个差序格局。这个概念的被认为是对中国传统人伦的 社会的公私界限是十分相对的,因为差序格局不支持公私 一种精妙的概括。费先生认为西洋社会的单位是团体,团 领域的截然划分。 体常常由若干人组成明确的界限,这种社会类型可以称为 3.礼治社会。乡土社会是一个礼治社会。费孝通先生认 【作者简介】段鲁艺(1983一),女,辽宁沈阳人,西北师范大学学院法学理论专业2008级在读硕士,主要从事法学 理论方面的学习和研究。 ・152・ 为:乡土社会里在村落内部,熟悉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共享 的资源。乡土社会的秩序维持依靠的不是现代社会所熟悉 的力量,法律在乡土社会不能产生也不被依赖和信任,乡 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 三、中国法律文化的价值选择 古代中国农村内部关系的一个显明特点是村社成员 对于村社共同体的依附性。人不是单个的人,而是村社的 成员,个人的存在和发展以村社的存在和发展为转移。个 礼不需要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这种规范的是传统,而传 统是积累的经验。在乡土社会,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 更甚,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在乡土社会中 体只有在村社中才能得到全面发展,个体人格的发展必须 同村社的要求协调一致起来。这种村社高于个人的价值取 向是建立在自然经济条件基础之上的。这恰好于西方世界 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前人的 的以商品经济为基础而建立的权利、平等的近代法律文明 经验.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做自 体系相对。在中国的村社体系中,村社财产大部分是在一 己生活的指南。代代相传的累积使得多数传统后来者不需 个小的范同内通过手 业和农业相结合而创造出来的,产 知之,只需j!《{办。礼就是按j{《{“仪式”去做,礼不是靠一个外 品无须经过交换,土地以及在土地之上生产出的产品都不 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 是商品。因此,农村完全能够存在,自身中包含中再生 感,礼治表而上看去似乎是人们不受规律约束而自动形成 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切条件。这种经济形式所关注的是使 的秩序,其实是人们主动地墨守成规,是社会教化所形成 用价值而不是价值,它也决定了传统中国个人与社会之间 的。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对生活问题为前 的特有关系。个人从一开始不表现为单位劳动着的个人, 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个前提。 其对劳动的客观条件的关系要以他作为公社成员的身份 二 传统东方法律文化的社会结构 为媒介。在这种社会经济条件下,个人缺乏应有的性, 在以古代中国为代表的传统的东方世界中,国家与社 人的依赖关系为其物质生活生产的社会关系的共同特征。 会之间的同一与分离运动产生了与西方世界迥然相异的 这就决定了物质生产的社会关系以及相关的生活领域的 历史后果。国家与社会之间更表现为一种相互依赖,内在 以人身依附为特征。 同一的状态。以小农户为主的农村公社是中国社会结构的 以这样农村社会关系为基础,古代中国法律文化价值 基本单位,是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在村社制度的基础上, 选择的基本特点是以确认等级依附关系为核心和目标。在 古代中国才出现了的国家。从本质上看,村社结构与 这一社会架构中,存在着森严的等级关系,人与人之间的 国家生活是内在一直的,两这存在彼此同一的关系。传统 关系是不平等的,利益也是不等价的。与这一社会等级系 ~ 的中周社会是国家的一统天下,皇帝成为整个国家的 统相联系的法律体系,必然是确认不同等级人们的不平等 化身,凌驾于社会之上。强大的国家的力量,吞没了社 的法律地位,极力维护君主至高无上的独尊地位;必 会的总体生活,使社会丧失了自身存在的地位,社会 然以人治来取代法,权大于法,权力支配法律;同时也决定 依附于罔家,国家的这种权能一方而来自于村社系统对它 了中旧古代法律“重刑轻民”并体现了重刑主义、酷刑主义 的依赖性,另一方丽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困家的社会 和报复主义的特点。 公共管理职能。这样的村社结构所构成的社会就是乡土社 传统中国乡土社会的历史结构和经济形式造就了乡 会,其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它的内在封闭性,具有自身相对 土中闫的社会意识形态,进而形成了典型的乡土社会的法 排外的组织系统。这样的封闭性、孤立性和落后性,产 律文化和价值的选择和取向。如今,我国正不断地推进法 生了相互关联的两中状态:一是村社制度自成一体,脱离 治进程,如果从乡土中国的角度来看,推进法治的进程,恰 曰家政治生活之外,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很难对其产生影 恰是要改变中国几千年的人治的传统。归根到底,要解决 响。二是在村社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国家。这也就成为鸦片 中国的法治问题,还是要从农村着手,解决了中国的农村 战争以来,中 社会发展的曲折的一个社会结构上的基本 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基本的经济形式和, 原因,也成为封建制度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社会基础。 进而建立近代以“权利”、“平等”为基本价值选择的法律文 以此社会结构为基础,也直接影响了中国的法律文化的形 化体系,走到那时,法治也将成为中国国家运行和治理的 成、发展和价值选择。 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1费孝通.乡上中国【MJ.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 【2]L5克思古代社会史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3】公丕祥冻疗法律文化的历史逻辑[MJ.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165—168 口编辑/徐霄天 ・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