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效果研究

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效果研究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总第107期第1期 201 1年3月 高 校 实 验 室 工 作研 究 SerialNO.107.NO.1 Mar.20l1 GAOXIAO SHIYANSHI GONGZUO YANJIU 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效果研究 徐建国,胡青平 (山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西 临汾041004) 摘 要: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效果评价等方面探讨了微生物学教学改革方法,提高了高校 的实践教学质量,以适应新形势下教育的需求。 关键词: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效果 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实践 教学环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形式和重要环节,它对提高学生的 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使学 生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都具有特殊作用…。我国目前的 高等教育还处于粗放型阶段,教育带有普及性,重在传 授知识,而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欠缺,在 传统的高等教育中,不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不可 能特别关注学生观念、能力、创新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和 提高 ,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就容易忽视实践教学环 节,而实践教学一直以来就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薄弱 环节,并且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制约 了实践教学的发展。 1 微生物实验课教学现状 目前,微生物实验课大多是结合理论课程开设的, 而且也只是在教学计划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实验方式大 多是由教师先讲,学生按照教师的布置或者指导书上的 步骤,按部就班,完成实验操作。学生虽然也参与了实 验教学活动,但实质上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他们学 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一定的。在这种模式下, 虽然也强调实验能力的培养,但这种实验能力是被当作 技能并以“知识”的形式加以传授,从而导致学生缺 乏“创造性”应用能力的培养。 具体而言,培养模式仍然较单一,管理过死,条条 太多,严重影响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的发挥。 不少教学内容陈旧落后,某些已经随着科技的发展失去 原有价值的内容,仍然在我们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而某些正在转化为新的知识体系的科学前沿的知识,却 ●基金项目:山西省“十一五”规划项目(GH一06207)和山西 师范大学教改课题(SD2009YBKT一56)。 ●作者简介:徐建国(1971一),男,山西襄汾人,博士,副教 授,主要研究方向:食品微生物应用。 ●通讯作者:胡青平(1972一),女,山西离石人,博士,副教 授,主要研究方向:微生物应用。 ●收稿日期:2010—09—08 仍被我们置于教学大门之外。另外,单一化、灌输式教 学方式,仍然是主要的教学方式,师生之间很少交流。 在实验教学前,教师把实验的内容、操作方法与步骤、 报告格式、甚至连每一步得到什么结果等都写得一清二 楚,学生完成教学大纲规定内容,掌握基本原理和方 法,完全是在教师设定的范围内,机械地完成操作,缺 少主动积极的思考,一旦离开了教师,学生就不知所 措,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更严重的是四年级学生为 毕业设计进入实验室后,连最基本的无菌操作和高压锅 的使用都要从课本或以前的实验报告中寻找答案。 2微生物实验课的教学改革 我们课程组成员围绕《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培 养目标,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增设了综合性和设计性实 验,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形成由基础实验——综合应 用实验——自主设计实验的课程体系模式;采用以学生 为主,教师为辅的新型教学手段——项目教学法 ,提 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加强实验教学评价,真正调动 学生动手动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要重视和鼓励 大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 竞赛等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1教学内容改革 微生物学涉及面广、应用性强、受益面宽,既是生 命科学理论研究的核心,又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 科H 。我院微生物实验课面向生物科学、生物技术、 生物工程等专业开设。为使这些专业的学生能熟练掌握 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和操作规程,培养他们观察、思考、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树立实 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我们对实验内容进行了 改革。 我院的微生物实验内容既要考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 能的培养,又要照顾各专业的特点,所选内容应覆盖微 生物学的基本操作技能,尤其应突出微生物学独特的基 本技术,如显微镜技术、无菌操作技术、接种和分离技 术、培养技术等,既有简单的、基础的小实验,又有一 些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注意实验技术与基础理论的衔 6 高 校 实 验 室 工 作 研 究 总第107期 接,同时避免与其他学科实验内容的重复,以便于学生 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平时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 建立正确、全面的实验概念。因此,我们课程组在缩短 80%,主要考核学生的出勤、预习、回答问题、实验操 课时要求的新形势下,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合并基 作的态度和结果以及实验报告的写作水平。期末考核包 础验证性的实验内容,加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内容, 括操作考核和实验理论笔试,占总成绩的20%。操作 比如,“细菌的简单染色”和“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考核内容包括器皿的包扎、接种和制片技术、显微观 “酵母菌形态观察”和“显微直接计数”实验均合并为 察、培养基的配制及灭菌等,教师对这些内容进行编 1个实验内容,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比例达到1/3一l/ 号,让学生抽签进行单人考核,形式以动手操作为主, 2,为了更好的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设计性实 辅加一些口试,操作不及格者必须补考。实验理论笔试 验内容可由学生自己选取感兴趣题目,有针对性的实 内容包括原理、试剂用途、注意事项、结果分析、实验 施。比如,有的学生会根据目前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 提出“土壤污染区微生物分离”、“污染土壤的生物转 化研究”等创新性题目。 2.2课程体系改革 合理安排实验内容的开出顺序,形成由基础实验 ——综合应用实验——自主设计实验的课程体系模式, 增强其连贯性和实用性。首先,在总体上,强调基础性 和系统性,突出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和基本操作技 术,其次,从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向综合性实验发展,将 有关实验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安排在一次实验课上或前 后连接,既节约了课时,又增强了实验的综合性,也有 助于学生判断、分析能力的提高。第三,从专业的特点 以及将来可能从事的工作性质出发,尽量安排一些选修 }rI‘J内容。实验改进后,一环紧扣一环,中途如有一次失 败,就会影响到以后的实验结果,这样学生对自己的结 果关心得多了,动手操作的兴趣和能力也大大提高了。 2.3教学方法改革 除了用传统的老师教,学生记的方法外,还由学生 主动和随机参与预实验和部分实验的课堂教学任务,老 师随堂指导,更重要的是,我们采用了一种新型的实验 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指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 目,在实际科研活动中增长才干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 是实践教学的最高级形式。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围绕 特定的项目,设计可操作性强的、任务化的教学活动, 学生通过活动完成任务,达到学习和掌握的目的。近年 来,在各种专业技术课程中也不断引入此种教学法。如 果说案例教学法和模拟教学法还都是纸上谈兵,那么, 项目教学法可就是“真刀实”了。 2.4效果评价改革 以往学生成绩的评定主要看实验报告,学生单纯地 为实验报告而做实验,一旦操作出现错误或没有达到预 期的实验效果,不是就此分析原因、总结教训,而是为 了实验报告得到教师的“好评”而编造数据,甚至抄 袭他人的结果。这种单一的考核方法,导致学生忽视实 验操作过程。 目前,我们的微生物学实验已单独设课。考核方式 多样化,将操作能力培养贯穿始终。教师制定合理的考 核标准,并在第一节课给以公布。实验课的考核包括平 方案的设计等。通过考核,督促学生进一步熟悉实验内 容和仪器的使用方法,弥补了实验中的不足。考前许多 学生主动到实验室查漏补缺,反复操练,在一定程度上 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外,考核学生的同时也是对教师 的教学效果的检查,因此对教师改进教学也有一定的促 进作用 。 3 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效果 针对我院以往微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学生缺乏主动 性、积极性和创新性等问题,笔者采用教学内容、课程 体系、教学方法和效果评价等方式对微生物实验教学进 行了改革。结果表明,通过教改提高了学生观察、思 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勤奋、严谨的 学风和科学的态度,学生不仅牢固地掌握了微生物学的 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而且初步具备了从事微生物应用 和研究所需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为他们将来工作或进一 步深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随着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在教学 中体会到,不少学生希望动手,掌握更多知识的欲望非 常强烈,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的学生越来越多,从事课外 科研的能力越来越强,毕业设计的质量也越来越高。目 前,学生主动要求参与准备实验的人次增加,尤其是申 请省、校级“挑战杯”、“创新杯”的同学比例也增加 20%,学生选题后,一边去上网或图书馆查资料,了解 前人的研究成果,一边编制自己的计划,摸索实验条 件,干得不亦乐乎。从上一届毕业的学生看,参加各种 实践训练的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时,能很快进入角色, 科研及论文水平也大大提高,有些学生在毕业前后还有 一两篇发表文章。总之,通过锻炼,学生们开阔了视 野,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4 结 语 2l世纪是充满人才的竞争的时代,高质量人才具 体表现在:具有满足工作的知识和基本工作能力;获得 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具备科研创新的基本素质和能 力 。因此,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进一步加大资金 投入,添置与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仪器装备,争取更多 (下转第9页) 第1期 范立红,等:改革纺织品性能测试课程体系 提高学生综合实验能力 I;6 圉满意 翻比较满意 9 经过毕业专题的实训,2008年以来根据毕业专题 的设计内容,在指导教师的引领下,部分学生在《纺织 聃 ∞ 如 O 口不满意 学报》、《纺织科学研究》、《棉纺织技术》、《毛纺科 技》、《上海纺织科技》、《印染》、《丝绸》和《西安工 程大学学报》等国内纺织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近40篇, 进一步提升了综合运用的能力。 图2 问卷调查汇总表 4 结 语 构建纺织品性能测试综合实验模式是纺织工程实验 图2中认为课程时间安排合理、工作量饱满、实验 分组适当、增加了学生的动手机会、具有一定的综合 性、实验效果满意的占81.25%,比较满意占14.58%, 不满意仅有4.17%。95%的学生认为这种综合训练的教 课程体系的一种改革,体现了高等教育适应社会需求, 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对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思维 能力、综合实验的动手能力收到一定的成效。通过不断 学形式,能够较好的掌握实验测试的方法和手段,培养 了学生认真实践的科学态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只 有这样才能学到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和实验教学 的实际效果,提升了实际动手的能力。 3.2实验效果评价 的探索和完善新的实验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进一步深化实验教学改革,适应改革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陈玉林,赵学余,马占元,等.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探 改革方案经过三届学生的实践证明,大大提高了学 量纺织品性能测试的内容,不仅包括原有的基础性实 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7:97—98. 生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尤其是每届的毕业专题渗透了大 [2]余序芬.纺织材料实验技术[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9,8:242—315.  验,还包括新增的选修实验。通过性能测试综合实验的 [3]姚穆.纺织材料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l:培训,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根据设计专题的具体内容及要 求,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测试项目,完成测试内 345—361. [4]董启来,张来红,唐建华.改革实验教学,提高学员培养质量 [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7:127—129. 容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全部达到毕业设计的要求, [5]粟桂娇,莫祺红,阎欲晓,等.生物工程综合实验漫课及教 优良率逐年增加,中和及格率逐年降低,如图3所示。 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7:107—110. [6]程永杨,王为,李小昱,等.构建立体化的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 与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7:102—104. [7]赵亮,毕小晶.普通高校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现状与改革研究 [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7:44—46. 优 良 中 及格 图3实验效果评价图 (上接第6页) 的科研项目,使更多的年轻教师和学生投入进来;鼓励 学生参与实验课题教学、教师科研课题和自选题目,拓 [2]袁丽红,周华,韦萍,等.提高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效果的探索 与尝试[J].微生物学报,2008,35(4):614—618. [3]刘亚明.项目教学法在实习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农业机械化 与电子化.2006,3:42—44. 展视野,加大微生物学实验室对学生的开放程度,包括 [4]范黎,刘明,张伟,等.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点滴体会 时间、空间和实验项目的开放,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 [J].微生物学通报,2001,28:96—99. 自由空间去选择实践,进一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 [5]李用芳,杨清香,刘国生,等.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问题和科技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董新娇,吴楚.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温州师范学院学 报,2002,23:76—78. [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19:17一l9. [6]苏文金,周常义,蔡慧农.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若干实践 [J].微生物学通报,2008,35(6):983—985. [7]柯乐芹.如何提高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效果[J].现代技能开 发.2003:58—5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