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教师学习材料

教师学习材料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教师业务学习材料

一、教师专业成长与自我修养

外部环境可以发挥激励、暗示、示范、推动之功能,也可以起鞭策、警醒、诫勉之作用。然而,决定教师专业成长高度的是教师自身。这种教育期待利于教师不断学习,不断“行动”。

这其中,内生性的自我完善的心理需要最为重要。自我完善既是对自身修为的持续要求,也是对职业的虔诚。没有对教育难舍难分的情怀,没有由衷的热爱,仅仅出于谋生的需要或物质利益的需要,就没有这种精神自觉,就很难化蛹成蝶,就无以在对教育的大爱中成大器。所谓境由心生,我们的思想就是我们的人生境遇,我们的思想决定了我们人生的风景。

在具有内生性的自我成长需要的前提下,如何实现专业成长则主要是技术层面的问题。

首要的当是读书,读别人的书其实就是触摸别人的思想,感受别人的情怀。书可以唤醒沉睡在我们心中微妙的小“怪兽”,可以与我们自身的某些因子发生冲突。总之,如果你是一棵树,那么读书让你成为森林;如果你是一滴水,那么读书让你汇成江海。一个不懂得借力、不善于融智的人,难言通达与睿智。

教师读书不单要做“专家”,更要做“杂家”。不止于读专业书,还要读身心灵方面的书,学养心养身之道,那些浸润高贵情怀与独特视点的书尤其要读,不止为深化自己,也为放大自己。成长不会发生在心思狭隘的人身上,成长需要拥有视接万里的眼光,吐纳万物的气度,兼收并蓄的胸怀。读书可以给你这样的慧眼与胸襟,但首先你须有一双明亮的

眼睛与接纳的胸襟去读书。

如何避免工作的单调、重复?如何令每一天都有新意?如何令自己时时感觉教育其乐无穷?科研会让一切变得不同。这将使你不再食古不化,充满创造性;这将使你避免江郎才尽,因为有底蕴而富于自信;这将使你不再为“匠”,而真正为“师”。“匠”只是制器,而“师”从事的是灵动的、富有想象力的、具有独特气场的事业。科研将使你从经验型开始脱胎换骨,将使你由对新知的收获所产生的幸福变得深刻。

对实践的检验与归理离不开反思。反思自己,从细节到整体,从任务设计到具体实施,行动中与行动后的反思,不让教育行为可能促成的蜕变错过,抓住每一个契机。或者说,对一个教育问题的反思乃是一次成长契机,让你的“匠”气少一点,“师”气多一点。

要注重个案反思,也要注重全面反思,这种自我批判既是研究教育也是研究自己。

自我反思固然重要,反思教育更显可贵。透彻理解整个教育的背景、特征、表现、趋向,以及在此之下个人与全貌的差异,也是磨练敏感度、捕捉新思维的必修课。只顾埋头反思自己,终究眼光不够高远,显得小家子气了。大家风范离不开内外兼修,外察内省。

做一个有意思的教师,过一种有意味的生活,实现一些有意境的人生。那么,个人专业成长实在算不得什么大要求,大概相当于“齐步走”吧。

二、理想的教师

1、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

任何教师要想有高的成就,高的水准,首先必须有高的理想。有研究表明,人的抱负层次越高,成就越大。作为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后,必须为自己设置一个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只有设置这样的目标,才能把自己的所作所为锁定在这个目标上,才能不断增强自我意识和使命感,才能不断地进行自我挑战。

一个理想的教师,他应该是个天生不安分、会做梦的教师。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的内涵与主题都不同。只有具有强烈的冲动、愿望、使命感、责任感,才能够提出问题,才会自找“麻烦”,也才能拥有诗意的教育生活。

2、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

一个理想的教师,应善于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生活中的一些人,为什么没有激情?因为他发现不了自己的可爱之处和伟大之处。认识自己,是自古以来人类对自己提出的一个很高深的命题。一个人永远超越不了他对自己的评价,并且,对自我的评价,往往是这个人事业能否成功的标志。自信,使人自强,只能使一个人的潜能、才华发挥到极致。人来到这个世上,就应该有他的价值、人的舞台,就应该有他扮演的角色、达到的境界。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自己存在的价值,没有确立起人生的信念。

人来到这个世上时并不知道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有去撞击每一个可能成功的暗点,才能擦出成功的火花。当一个教师停止了撞击,就意味着他对生活失去了意义,对自己的存在失去了信心。

3、充满爱心,受学生欢迎

我们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的东西是自己的职业。你是厌倦它还是喜欢它,对整个

心理的发展,对你的幸福感、成就感的获得,都是至关重要的。你不爱这个职业,这个职业也不会爱你。你不爱教师这个职业,你就不能从教师这个职业中获得乐趣。

教师爱学生,很重要的表现就是相信每个孩子。只要独具慧眼,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鼓励孩子去不断地自主探究,才能使他们的才华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还表现在民主性中,我们不要去担任“教育”的任务。

4、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

要求我们一定要做一个教育的有心人。

5、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

6、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

如果教师们整天关注的是名次,是分数,孩子们的心胸怎么能开阔?学校的世界和外面的世界应该是息息相通的,而现在却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学校的生活很无奈。我们应该关注人类命运,关注社会生活,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7、坚韧、刚毅,不向的挫折弯腰

只会教好学生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当我们面对那些难教的孩子时,当我们遇到一些难题时,要坚韧、刚毅。

三、当师应做学问人

作为普通教师,我们只要有主动做学问的意识,并凭借持续的努力,就能培养学问品质,成就学术底蕴。今天,教师的成长氛围无疑更为宽松、优裕。然而,一个让人尴尬的事实是,尽管有了成长作为激励,许多教师依然缺乏成长的意愿,缺少做一个学问人的自觉。

教师应该有做学问的意愿,应当有做学问人的自觉。

做一个学问人,教师才能拥有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相匹配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素养,进而有效实现培养现代公民的教育目标。倾心做学问,我们才能获得永不衰竭的动力保障,以丰厚积累,深化内功,成就大写的教育人生。一个教师如果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与积极追问的精神,只知道年复一年地“兜售”课本上的知识,那么,他(她)就必然遭遇思路滞涩的尴尬,有时还会饱受类似身心被掏空的困扰。而有了学问的支撑,就能改变教学上的目光短浅,突破科研上的为力,游刃有余地传道授业,举重若轻地指导学生,饶有趣味地品味教育,豪情满怀地享受人生。至少,不会将教育偏于考试一隅,不会让分数钳制生命。

做学问并不难为,更不邈远,说到底也只是一念之间的事情。关键是要想为,并且能够脚踏实地。有了对学问的瞩望,才能积极获取,诗意建构。有了教与学的相生相长,才能将平常发展为卓越,将平淡演化为美妙,将平庸升格为非凡。从本原的意义上来说,教是职业的要求,学是成长的基柱,问是发展的动力。作为教师,必然要在教中疑,在疑中思,在思中辨,在辨中学,在学中进。而质疑困惑,分析厘清,去粗存精,廓清迷茫,寻求策略,发展智慧,其实就是做学问的过程。

做一个学问人自然需要多读善思。但多读并不是读死书,善思也不是凭空臆测。教师要真正学会读书、阅人,真诚进行审视、反思,做教育生活的研究者;要敢将目光放远,

善将思路放宽,肯从生活中获取知识,从实践中收获经验,从现象中发现本质,从审视中获得教益;要多研究学生,了解他们的身心需求,理解他们的情感需要,让他们在点点滴滴的关怀中,享受教育之爱的温暖。

教育尚“真”,做学问也要崇“实”,能不拘一格。教师要经常和同行交流切磋,探寻教育方法,探究人生要义;要常取他山之石,善采众家之长,做到不虚饰造作,不沽名钓誉,不阳奉阴违,更不画地为牢,以摆脱狭隘,跨越偏见,丰富学养,厚实才智,达成机敏;要乐于在思想的碰撞和灵魂的拥抱中相互砥砺,学会将姿态放低,做到坚守而不偏执、谦卑而不猥琐,能在细节处显学者才俊,在举止间呈儒者优雅,在言谈时展智者神采。

当然,做一个学问人,还要有淡泊的心境和纯粹的性情。教师要摒除杂念,不耽于功名,不计于物利,在“有欲”而“无私”中达到目极八荒、心无俗物的自由境界;要简化生命需要,将教育还原为仁爱,将教学演绎为滋养,将生活升华为润泽,让生命因简单而纯粹,让人生因纯粹而快乐。

业精于勤,学成于思,做一个学问人,应当孜孜不倦,能够管中窥豹。只要以学识丰富智慧,以智慧启迪思想,以思想激励人生,即使身为普通教师,我们也能逐渐走到学问的深处,并凭借不断丰厚的学养,提升人生境界,陶冶生命情操,最终实现学问人生和教育人生的完美契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