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前胃迟缓诊断与防治
作者:才让吉
来源:《畜牧兽医科学》 2020年第4期
才让吉
(青海省果洛州久治县智青松多镇畜牧兽医工作站,果洛 814499)
摘要:牛前胃迟缓是牛养殖中经常容易出现的一类胃部疾病,该种疾病会严重影响牛群的正常采食及生长,甚至会产生毒血症。青海地区牦牛养殖中,由于养殖户一直坚持传统养殖模式,放牧养殖不注重牧草质量与品质,常会因为牛采食了枯败牧草,导致牛前胃迟缓发生,给牛健康生长造成严重影响。作为养殖人员,应充分认识到牛前胃迟缓造成的危害性,提高重视程度,构建完善的饲养管理方案,保证牦牛健康生长。该文主要分析牛前胃迟缓的诊断和防治过程,希望通过该次研究对更好地防范该种疾病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牛前胃迟缓;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20.04.090
0 引言
牛前胃迟缓是放牧地区牦牛养殖中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主要是因为牧草或环境等原因造成前胃兴奋性下降,蠕动能力不足,敏感性较差,收缩能力出现障碍,导致牧草不能很好的向下运转、向下消化,进而引发前胃迟缓。近年,青海地区牦牛养殖不断发展壮大,改善当地农牧民群众经济生活水平。但是在牦牛养殖中不可避免的会受到致病原的侵入,其中前胃迟缓就是其中的一种,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综合防治,势必会造成严重影响。
1 发病机理
牛胃部系统特别是对富含纤维素的牧草消化过程中,主要依靠胃部系统的微生物的降解分解作用。在牛的胃部系统中常见的微生物群落主要包括乳酸菌、纤毛虫,在这些有益菌群的作用下,实现纤维素的有效消化,释放纤维素的营养价值。结合牦牛具体临床表现,前胃迟缓可以划分为酸碱性前胃迟缓、神经性前胃迟缓、肌源性前胃迟缓、离子性前胃迟缓、反射性前胃迟缓等。
2 发病原因
2.1 饲养管理不当
牛前胃迟缓和饲养管理不当有着最直接的联系,在牦牛放牧养殖中,如果突然改变养殖环境,或者整个牛群管理比较混乱,很容易造成牛前胃迟缓发生。牛群在采食牧草或者放牧前,如果不能保证牛充分饮水,很容易因为饮水不当,引发牧草不能很好的被消化,进而加重前胃迟缓的症状。进入雨季后,牧草丰茂,如果向牛群投喂生长不良的再生草,或者养殖模式突然发生变化,会对牛群造成较大的应激刺激,引发前胃迟缓。母牛在妊娠阶段如果没有受到很好的照顾,外界温度过高过低,气候环境突然发生变化,使牛产生环境应激,也会引发前胃迟缓[1]。
2.2 牧草营养价值差
在当地,牧民群众主要采用天然放牧的方式,在天然草场上放养动物。不同季节的牧草营养价值存在很大差异性,尤其是冬春季节,青绿牧草严重缺乏,牛采食的牧草主要为枯败的牧草,牧草营养价值较差,长时间营养供给不足,造成神经体液调节出现紊乱,进而引发前胃迟缓。
2.3 继发性前胃迟缓
当牛群患有某些消化系统疾病,或者牛存在瘤胃积食、真胃溃疡和其他胃肠道疾病时,很容易继发感染前胃迟缓。另外营养代谢疾病的传播流行也会导致前胃迟缓的发生,如软骨症、
生产瘫痪等营养不良疾病,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常会导致牛伴随前胃迟缓症状。
3 临床表现
发病初期患病牛主要表现为采食量逐渐下降或者出现异食癖。患病牛对牧草的采食量下降,能采食少量的青嫩多汁牧草,此后患病牛的采食量逐渐下降,直到停止采食。在整个发病过程中患病牛的饮水欲望显著增加,反刍逐渐停止。瘤胃蠕动音减弱甚至消失,触摸瘤胃可以感到瘤胃内容物粘腻,好像粥状,轻轻按压留有指痕。另外,患病牛排便量、排尿量逐渐减少,粪便颜色呈现黑色干硬状态,排出的尿液呈现赤黄色。部分患病牛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在整个诊断过程中患病牛的体温和脉搏正常,没有出现波动情况,但患病牛的呼吸频率相对较快,鼻症干燥,不能正常站立,经常卧地不起,发病中后期患病牛除前胃迟缓症状外,还会出现肠胃炎和酸中毒等症状,精神状态逐渐变差,采食停止,鼻镜干裂,体表皮肤苍白、无光泽、干燥,存在明显的脱水现象。气味恶臭难闻,患病牛痛苦呻吟,不断磨牙[2]。
4 鉴别诊断
临床上牛前胃迟缓和感冒、瘤胃积食、牛酮病等症状十分相似,因此需要做好上述3种疾病的鉴别诊断工作。不同年龄和品种的牛均可以受到病毒的侵袭而表现出临床症状。患病瘤发病后体温迅速升高,流鼻涕,体表汗液增多,而前胃迟缓不会表现上述症状。牛瘤胃积食主要是因为牛在短时间内采食了大量难以消化的牧草,瘤胃显著臌气,用手触摸质地坚硬,瘤胃蠕动音先增强后减弱,直到停止。牛酮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在患病牛排出的尿液粪便呼出的气体中,存在一股烂苹果气味[3]。这是与牛前胃迟缓鉴别诊断的主要依据,结合鉴别诊断结果最终可以确诊为牛前胃迟缓。
5 防治
牛前胃迟缓治疗应坚持加速内容物排除、增强牛胃蠕动功能为主要治疗原则。在治疗前禁食1~2 d,并向牛群投喂少量容易消化的青干草,严格控制饮水。在治疗中对于症状不是很严重的患病牛应采用洗胃治疗,选择使用消毒过的胃管,从口腔导入到胃部,然后像其中灌入温水,每次灌入量控制在3 000~5 000 mL,在温水灌入过程中用胃管反复对瘤胃内容物进行搅动,加速瘤胃内容物排出。洗胃结束后为加速牛瘤胃蠕动,可以肌肉注射1次新斯的明,每头牛肌肉注射30 mL。为加速牛反刍,选择使用30%的安钠咖注射液、5%的氯化钙注射液、10%的生理盐水、5%的葡萄糖注射液,使用剂量分别为50 mL、200 mL、500 mL、500 mL,一次性灌服,加速反刍。通过采用上述手段治疗5~7 d,养殖区病情能得到有效控制,患病牛逐渐恢复健康[4]。在日常养殖中,应注重加强牛群管理和牧草管理,保证整个牛圈的清洁卫生,牛圈不存在杂嘈杂声,尽量减少各种噪声刺激,经常打扫牛圈,清理粪便,保证牛圈清洁干燥,强化牛圈通风换气,同时还应观察牛群的生长状况,做好记录工作。保证牧草营养价值全面,避免采食枯萎的牧草,注重控制牧草中的含水量,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
6 结束语
牛前胃迟缓是牦牛养殖中最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它和牛群健康生长有着最直接的联系。在对患有前胃迟缓患病牛进行诊断过程中,相关兽医人员和养殖人员应结合患病羊的具体临床表现,将诊疗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牛瘤胃内容物清除和对牛消化状态改善等方面,保证在较短时间内改善患病牛的临床症状,加速牛胃部蠕动能力恢复,提高消化吸收能力,对保障牛健康生长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高进.牛前胃迟缓诊断与治疗[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19(11):122-123.
[2] 延飞.牛前胃迟缓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8,34(6):318.
[3] 杨立鹏,吕丽萍,张兵.一例肉牛前胃迟缓诊断与治疗的体会[J].畜禽业,2016(11):67-68.
[4] 李建栋,史福艳.牛磺胺二甲氧嘧啶钠中毒继发前胃迟缓的诊治[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24):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