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中等生的心理健康
关注中等生的心理健康 当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全社会的重视有关各方正在采取各种措施努力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但中等生的心理问题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为很多教师都把 “抓两头带中间”视作班级管理的法宝。这个方法的核心是“抓两头”预想通过抓“两头之事”收“中间”水到渠成之功。但笔者总感到这个方法用于教育虽然不乏成功之例但更多的是困惑。似乎很多教师在“两头”倾注了大量热情、精力两头倒是收获颇丰:转化了若干后进生保持了若干优等生。但是中间带动了没有?可能就很难说了。笔者只是老听到老师说对教师最有感情、最记挂老师、来看望老师的是后进生并且调皮捣蛋的居多。而优生很少来中间生根本就不来若干年后甚至连当年的老师也不认识了为什么?因为中等生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一、对中等生典型心理问题的分析 在关注中等生心理问题的过程中我发现在中等生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着以下一些典型的心理问题: 1、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表现为消极的自我评价。这是与正常人的自尊心相对立的一种病态心理。自卑心理一旦形成并得到发展就会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产生日益显著的消极影响特别是小学生尚处于心理
第 1 页 共 8 页
发展不稳定的年龄阶段自我否定意识更容易引起情感情绪的巨大波动和思想观念的急剧变化严重影响其学习和生活。作为班主任往往注意到了后进生中存在的自卑心理但对中等生中存在的自卑心理则认识不足关注不够。事实上相当一部分中等生的自卑心理同样比较严重。其形成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有自身生理、智能、性格缺陷等方面的内因也有来自家庭、学校教育等方面的外因而导致中等生自卑心理形成和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我认为还是在教育方面:中等生由于长期处于“中等地位”是班主任眼中的乖乖儿容易被班主任老师忽视缺乏老师应有的关心、爱护、教育和培养使中等生感到受到了老师的冷落感到自己是班中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一员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自卑心理。
2、抑郁心理 处于抑郁情绪状态下的小学生经常生活在焦虑的心境中他们内心孤独却不愿向同学和老师倾诉;在学习上他们经常精力不集中情绪低落反应迟钝;他们有较强的自尊心和成功的愿望但因他们对挫折的忍耐力差经不起失败的打击常常因考试的失败而感到痛苦和恐惧。抑郁心理对小学生的消极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必须引起家长和学校老师的高度重视。学生之所以会产生抑郁心理既受他们个性意志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社会、家庭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事实证明中等生产生抑郁心理的概率和严重程度以及对学生造成的危害程度都要
第 2 页 共 8 页
高于优生和和后进生其原因就在于他们是中等生。相对于后进生他们有更大的学业和精神压力更高的自我期望更多的劳动付出。相对于优生他们又智力平平学习基础、能力等又逊色不少。因此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容易产生失败感产生自我感经常陷入自轻自贱的抑郁情绪中。
3、闭锁心理 闭锁心理突出表现为学生沉默寡言喜怒哀乐不轻易表露其主要特征是关闭性。他们很少与父母交谈他们不愿和老师接近极少到办公室提出问题或主动与老师谈话不愿告诉老师班上同学的事情往往抱着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态度。他们只喜欢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自己的喜怒哀乐向日记倾诉在自我的小天地里默默地咀嚼生活品尝孤独。这种闭锁心理往往严重影响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正常交流造成彼此之间的心理隔膜影响人际交往往往使学生陷入孤独无助的境地。同时由于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挫折、痛苦、烦恼等不愿向人倾诉由此引起的不良情绪不能及时得到排除日积月累就易引发其它的心理问题。因此如何去设法打开学生心理的闭锁性就成了家长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必须解决的课题。。
4、焦虑异常心理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屡遭失败和蒙受耻辱又不能尽快找到自信就会对不愉快的情景增加敏感性从而产生焦虑异常心理。研究和实践证明一定程度的焦虑对学习是必
第 3 页 共 8 页
要的可以使学生处于一种比较高的觉醒和紧张状态提高学习的动机和效率但过高的焦虑水平则会引起对学习的抑制。试想:一个对学习忧心忡忡、顾虑重重的学生怎么可能兴致勃勃孜孜以求地学习。对智力平庸、虽经努力学习成绩仍不理想的学生过度焦虑会造成自信心不足自暴自弃以至对学习失去信心。过度焦虑还会产生考试怯场从而抑制正常水平的发挥。显然焦虑异常心理对学生的身心、学习和生活的危害不容小视。事实说明焦虑异常心理在中等生中又表现得特别明显。他们学习勤奋努力要求自己颇为严格把满足师长的愿望当成自己的学习奋斗目标。他们在老师的期望和家长的“望子成龙”的阴影下学习和生活学习上唯恐出丝毫差错稍有不顺便自责不已甚至有负罪感。他们不论学习能力强弱都会因一时的失误导致对自己能力的怀疑从而忧心忡忡焦虑不安。也有一些中等生学习成绩不够理想有较重的自卑感可总是想获得成绩好的同学的那种“风光”“地位”于是埋头学习暗地里与人攀比同时又十分计较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自己在同学中的影响。所以只要稍稍遇到一点挫折就会紧张不安怕这怕那使自己不能集中注意力于学习上形成恶性循环。
中等生除了存在上面谈到的四种比较典型的心理问题外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孤僻、冷漠、逆反、厌学等诸多心理问题都需引起家长和教师的高度重视。
第 4 页 共 8 页
二、预防和排除中等生心理问题的一点思考和做法 中等生存在多种程度不一的心理问题而且正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极大的障碍这是一个勿言置疑又必须正视的客观事实。我认为只要班主任真正能够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就完全可以在预防和排除中等生心理问题。。
1、班主任要把爱和关心撒向每一个中等生。
“心病还需心药治”老师的爱心无疑是预防和医治学生心灵疮伤的灵丹妙药。也是每一位学生的渴望也是每一位中等生的渴望。可是我们往往把更我多的心思花在优生和后进生上表现良好的中等生反而被无意中冷落了使中等生的精神欲求无法得到满足使最具可塑性的大多数得不到切实的关心和培养要预防和排除中等生的心理问题我们就必须树立人人都是教育对象、人人都是关心对象的教育思想对那些默默无闻的中等生同样要预以足够的关注不仅在学习上提出希望和要求也要在思想上和生活上进行关心多与他们接触、多与他们谈心交流多去听取他们对班级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有时班主任不经意的一个笑脸、一句赞语、一声问侯都会给自感被忽视的中等生带来巨大的情感冲击甚至给他们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并转化为前进的内在动力。
2、把树立中等生的“自信心”作为主攻目标。
第 5 页 共 8 页
中等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之间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在各种心理问题中尤以自卑心理为主它往往是导致或加剧中等生其它心理问题的根源所在。因此如果能有效地克服中等生的自卑心理重树其自信将为其预防和克服其它的心理问题创造良好的条件收到意想不到的整体效果。要树立中等生的自信心需要我们做许多具体而持久的工作可以从很多方面着手但我认为最关键的还是要设法在学习上帮助其提高班主任既要对中等生有热切的期望、热情的鼓励促其产生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积极情绪又要帮助中等生具体分析成败得失的原因找到如何改进提高的途径和方法。针对中等生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偏科现象严重的要求自订目标帮助其逐步把弱门补上;对学习方法欠缺的则加强指导与交流;对意志品质较差、成绩波动较大的同学则要求坚持写自检自查日记逐步学会自我约束;对学习态度敷衍者则严格要求督促其制订学习计划逐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智力确实欠佳的学生要引导其正确对待多肯定其闪光点多加关爱。事实说明只要班主任肯持久地下功夫许多中等生的学习成绩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同时其不良心理状态也能得到根本的调整。
3、努力给中等生提供展示自我、体现自我存在价值的时间和空间。
第 6 页 共 8 页
在传统的班级管理制度下中等生往往只能是被管理者很难真正感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我认为必须改革传统的班级管理制度要给中等生也提供锻炼和为班级管理贡献力量的机会。班干部可以采用老师、学生自荐、组阁等方式定期轮换。针对不同学生的特长设立多层次干部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班级重大事情和重大活动均由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管理集体的机会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决定权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在课堂教学中也应该给中等生以解答问题的机会。教师要多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大胆发言多加鼓励使他们从胆怯紧张和漠然中摆脱出来。班主任还要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活动的主体应是全体学生要促使许多平时不动不响的中等生也能全身心地参与进去在多种活动中去展示他们青春活力发挥他们的兴趣特长化解他们的烦恼痛苦促进他们的身心和谐发展。
4、积极争取并协调各方面的的教育力量__合力促进中等生健康成长。
班主任作为班级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指挥者必须充分发挥各种教育力量的作用。促进中等生的心理健康同样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首先要争取各任课教师的配合。我在工作中注意经常与各任课教师沟通情况主动向各任课老师了解那些引起我注意的中等生的思想情况、学习情况;
第 7 页 共 8 页
同时把我了解到的这些学生的有关情况向各任课教师作介绍共同探讨在教育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具体落实帮教措施使帮教工作能协调有序地进行。其次必须争取学生家长的支持。班主任与家长要经常交流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班主任要提醒家长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多与子女进行平等交流建设民主和谐的家庭环境不给子女以过多的压力。
中等生人数居多是班级的主体。只有中间突破才能尽收全功!中等生的学习状况、思想动态代表了整个集体的面貌。做好中等生的工作既能促进优秀生又能带动后进生。中等生与优秀生和后进生的差距都较小可塑性强。如果对中等生的工作做得好使他们增强自信心和竞争意识那么这些学生就会奋起直追、赶超先进有些人很快就能进入优秀生的行列。这样会形成一种竞争氛围从而促进优秀生不断进步。同时做好中等生的工作还能带动后进生因为两者之间差别较小具有可比性中等生的转化会触动后进生使他们看到希望充满信心。所以重视、研究和解决中等生的心理问题已迫在眉睫。这应当成为学校、家长、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的共识。
第 8 页 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