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所得到的,远超黄晓明
周小平
前几天一篇《黄晓明的两个亿婚礼与屠呦呦的半个客厅》的文章火遍了朋友圈。许多朋友对我说:“周小平你看,在中国一个明星居然婚礼就花了两个亿,而一个获得医学大奖的科学家的收入却远低于“戏子”,这样的国家还有什么希望?”
朋友的发问颇为犀利,似乎是在为科学家所得到的太少而鸣不平。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普遍认为黄晓明在这个世界上所得到的比屠呦呦多呢?为什么大家会替屠呦呦鸣不平呢?在当下当一个科学家真的比当明星吃亏吗?我不这样认为。
每个人的眼光是不同的,每个人的需求也是不同的,社会更是多元的。因此社会的价值观也应该是多元的。如果你认为黄晓明得到的比屠呦呦多,那只能说明你对事物价值判断的标准值有一个钱字。
因为只有从钱这个角度来讲,黄晓明才比屠呦呦多。但钱不是唯一的人生成败标准。
屠呦呦是一个能在人类医学发展历史上留下浓重一笔的人。这就是多少文人墨客、达官贵人不惜耗尽一生,千金散尽所苦苦追求而不得的“青史留名”。古往今来,当红者如同过江之鲫,片刻即消。而只有真正对人类文明有贡献的人,才会永载史册。这种至高无上的荣誉,明星们哪敢有非分之想?只有艳羡的份儿。
屠呦呦也是一个将受到社会各界尊重的人。有一回我约一位业界大师喝茶聊天,一同前往的是一名年轻的科学家,大师欣然,相谈甚欢。可以想象,假设我带上黄晓明之类的明星去拜访,一定会被拒之门外,甚至友尽于此。这就是科学家所能得到的尊重和社会地位,远非明星所能企及。
屠呦呦还是一个得到自我价值最大实现的人。而这种满足感则是与抑郁症、自杀率、吸,毒率颇高的娱乐圈人士绝对绝缘的。俗话说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人一生自己真正需要用到的钱并不太多,能有车房,有医疗保险,一点避险资金即可,多余的钱不过是用于炫耀。如果一个人只懂得钱,只追求名利,却永远不懂得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却永远不懂得追求自我最大价值的实现,那么他将是无比的空虚和痛苦。
一个有自我追求的人是幸运的,一生都会无比充实和快乐,随时随地充满乐观和斗志。而一个没有自我追求的人是悲哀的,即便金玉满堂夜夜笙歌也填不满痛苦和空虚。无论你有多美丽,都是浅薄的资本,因为人总是皮肤会皱,眼睛会花,手发抖腿发软。无论你多有名利,也是过眼云烟,世上富豪来来去去,此起彼伏,明星昨红今衰,此消彼长,也曾高台笑春风,不想血魂污异土…
多少当年红透天的明星,如今交不起孩子抚养费的报道见诸报端,又有多少昨日红颜今现白头。当这些不可避免规律到来时,时间带给他们的只有恐慌和无助,以及徒劳的挣扎。他们生怕失去浅薄资本所带来的一切,他们打针,整容,注射,涂粉,但仍止不住心中的哀伤和心慌。他们炒股,信托,购买资产,却仍止不住对金钱日渐入少出多的惊恐。在徒劳的挣扎中对抗不可对抗的规律,只因为人们自身的浅薄。
这是何等痛苦的一生啊。
然而时间带给那些科学家们的,却是一份丰厚的礼物。他们在实验中熬白了头发,却收获了人类文明至高无上的荣誉桂冠。他们在科学中奉献的青春,却用自己的思想和灵魂触摸着上帝的领域,看透时间和空间的本质,为人类文明创造出光明的未来。
时间会剥去人类浅薄的资本,露出狰狞的森森白骨。时间却会在人类的思想上积淀出一种被称之为“伟大”的成就,散发出永恒的光芒。
假如没有科学家,文明将大幅倒退,人类将茹毛饮血。换句话说,正是因为科学家的存在才使得人类文明本身具有了更鲜明意义。这是何等的奇迹,何等的伟大,何等的令人艳羡。
科学家不会去打针,整容,皮下注射,科学家更不会投机房地产或者疯狂炒股投机,因为他们深厚而睿智的知识已经令他们早已深知规律本身是不可抗拒的,所以泰然面对。而他们所珍视的是自己的思想和学识,则是永不退色的财富,所以他们更无须恐慌。
子非鱼,焉知鱼乐。 子非科学家,焉知其贫? 假如有人攻击抹黑科学家和大师,科学家和大师们一般都是置之不理。他们说:“无苔之树,不可参天。参天之树,必有虫蚁。”其内心之强大,令人肃然起敬。而假如有人攻击娱乐明星,他们则会辩解喊冤,甚至到医疗机构妄图自证清白,就好像《让子弹飞》里面剖腹挖出自己肚子里凉粉到底是几碗的二愣子一样令人发笑,其内心之脆弱令人呲之以鼻。
此之朱玉,彼之瓦砾。人生的追求应该是不同的,成功的标准也应该是不同的。人眼中若只以钱来判断成功与否则是浅薄的。 今天我周小平讲这些也不是说钱就不应该成为标准,只是说它绝非人生在世的唯一标准。明星当然也可以是一种成功,只是绝非唯一的一种成功。
你若想就出名赚钱,那就早点去投机钻营罢,去用姿色和青春博一把,尽管输的几率很大,但万一你成功了呢?当一个有钱的明星也不错。然而若你想当一个科学家,那你就别去追求用两个亿来办婚礼,而是应该去摘取人类文明的最高荣誉和最闪耀的桂冠。你若想要从文,那就争取留名文史。你若想要为官,那就想办法逆天改命让这世间再现一个汉唐…
人各有志,事各有态。大家都记得百年前的爱迪生,千年前的祖冲之,可谁还记得那时最红的明星是谁?所以勿要拿明星对比科学家,这如同用海水去对比天空谁更湿润,用沙漠去和森林比谁更干燥。你永远不懂他伤悲,像白天不懂夜的黑。
人生在世,要问己心,莫忘初心。
周小平
2015年10月17日
屠呦呦与黄晓明的收入差距源于人性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刘选举
当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新闻与黄晓明的奢华婚礼新闻相撞的时候,在当下中国,这注定会闹出一点批评来。
讨论屠呦呦和黄晓明的收入,其实,最根本的是价值与价格的问题。即他们的劳动的价值,与劳动在市场上的价格。
在现在的市场中,黄晓明做广告,演电影,都可以轻而易举获得巨额收入,而大学里面的教授、科学家却要清苦得多。或许屠呦呦可以利用专利赚到钱,在这一点上,袁隆平能做到。但必须指出的是,他是应用科学方面的科学家,其工作成果直接与生产相关。如果是像爱因斯坦、霍金这样的科学家,研究的都是玄之又玄、离普通人生活十万八千里的时间、黑洞,他们是不可能直接在市场上获得巨大利益的。
这是因为,人性是有缺陷的,人们愿意为歌星支付上千元的门票,但是,愿意直接为霍金研究直接捐赠的人却要少很多很多。人性是短视的、贪图眼前的,人的理性也是有限的,人组成了市场,于是,人类有了
2016届江苏高考一轮复习素材积累 2015-12-9 有缺陷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大多数科学家注定没有歌星赚钱。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那么,我们该怎么面对市场的这种缺陷? 市场缺陷背后的问题是,劳动的价值是否应该有一个客观的、合理的标准?这正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 纠正这种有缺陷市场的努力一直存在。马克思想方设法给出一个标准,并给出了价值与价格关系的理论,并为价值进行所谓的理性定价,比如,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在这个理论下,工人生产产品的劳动是有价值的,但资本家是不创造任何价值的——— 说到这里,我们似乎看到了这场争论的始作俑者。 在这个理论下,屠呦呦解决的是活着的问题,而黄晓明解决的是活着的人声色犬马的娱乐需求问题。 “戏子”之论,不去说它。而我也深信,黄晓明可能真的难以承担起实现之重,但的精神难道不正是让所有人都能得以自我生长自我实现吗?至于说到有多少勤恳努力的人会因此受到价值观上的伤害,多少有些一厢情愿。这个世界,有人去摘取诺贝尔奖这样的皇冠明珠,也有人以梦幻的方式去完成一次人生大礼,他们本来可以各随所愿相安无事。 我不太明白,那种声称屠呦呦的奖金只能在北京买半个客厅的说法,到底是吐槽诺奖奖金太低,还是指控北京房价太高。有一点是确凿的,那就是屠呦呦呕心沥血,一生奉献,所获得的绝不应该仅仅是一笔诺奖奖金,当然也绝不仅仅是为了这样的一种“获得”。这也正是屠呦呦女士所说的,“科学研究不是为了争名争利。”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那么到底是为什么,有人会认为屠呦呦女士“一生努力”给人类带来的财富,敌自然,后者的劳动没有价值,应该更低价格,而前者的劳动更有价值,也应该更有价格,所以,屠呦呦的收入应该更高。 这个思路中国人是熟悉的,在这个思路中,一个发明了战斗机、发明了更高效率的核电站的工程师,甚至哪怕是一个老农,都是直接从事生产的,当然应该比一个资本家收入高。 这个思路变为具体的经济理念的时候,就是所谓的计划经济。实际上,努力规划好该生产多少双鞋,生产多少电视机,其实是计划经济细枝末节的表象,计划经济最本质的努力是:规划价值的价格。 不幸的是,中国人都知道这种努力的结果是什么?整个国家的经济运转中,整个劳动的价值都大大低于应有的价格,最终,经济濒临崩溃。渡过血海,方知回头是岸。从这个角度,对黄与屠收入差距不理解的最终来源,是中国的计划经济时代。 而西方古典经济学则绕过了价值,直接用稀缺性来解释价格,信经济规律,认为个人需求决定着价格和要素报酬,并且相信价格体系是最好的资源配置办法。更具体来说,并不需要一个标准去评价黄晓明与屠呦呦的劳动,只需要看他们在市场中的价格即可。对人类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而言,这就足矣。 打个比方,有一首歌叫《感恩的心》,告诉我们,应该感恩很多人,比如在公司,我们要感谢老板,是他运用自己的企业家才能组织了一个公司,大家才能在里面上班。但是,这绝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因为感恩而不要工资。 在这个思路下,黄晓明与屠呦呦劳动的价值就退到了幕后,变为一个纯抽象的道德意义上的标准。 从这个意义上说,大众购买电影票、演唱会去看明星的演出,然后,在茶后饭余、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以崇敬的语气提到屠呦呦,这是非常正常的,是市场的常态,也是人性的常态。 这种局面未必理想化,但却是由人性本身决定的一个最不坏的局面。 屠呦呦获奖与黄晓明的婚姻秀不矛盾 住口,那些把演员称为“戏子”的人!——在批评黄晓明与杨颖大婚现象上,如果有什么话是我要急于表达的,那就是这句了。道理很简单:誓死捍卫一切说话的权利,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就可以随便说。 一场受到万众瞩目的童话婚礼,令黄晓明引来质疑。随着“太过高调”、“花费奢靡”等质疑声渐起,批评最终借助屠呦呦获得诺奖而大爆发。这篇以“黄晓明PK屠呦呦:一生努力敌不过一场秀”为题的文章表示:当黄晓明挥金如土,婚礼奢华,费用达两亿的时候,诺奖得主屠呦呦呕心沥血,一生奉献,奖金却只能在北京买半个客厅。这让人不禁以为难道要落到“戏子”身上吗? 不上明星的一场秀? 既使不去正视黄晓明自辩所称其婚礼花费大多来自商业赞助,既使他真的挥金如土、花费奢糜,只要他没有浪费公帑,只要他一切行为均属合法,又有什么错?而只看到黄晓明花费巨大,没看到它所拉动的消费与商业机会,也未尝不是一种狭隘。更重要的是,只看到黄晓明的排场,没看到他在婚礼之上刻意植入的慈善与环保理念,亦未尝不是一种刻意回避。 屠女士获奖从来不是黄晓明们必须低调结婚的理由。这个世界既有屠女士这样潜心研究的学者,亦有黄晓明那样娱乐公众的明星,因此这个世界才是多元的,他们不必构成相互PK乃至互证对错、水火不容的对立面。赞颂屠女士的贡献,与容忍黄晓明的“张扬”也并不矛盾。对于那些反感者来说,至少应当意识到那种法律框架内的“张扬”,恰恰是每个人的权利所在。就像屠呦呦在不堪媒体采访之后表示不愿被打扰一样,亦是一种权利所在。 那种将诺奖仅仅等同于一笔奖金,以及那种将诺奖奖金与婚礼花费简单相提并论者,到底真正在意的是什么,又刻意忽略了什么?那种将演员视为“戏子”,并完全无视演员人格及个利者,到底强调了什么,又暴露了什么?至于那种认为一场婚礼秀会敌过一次诺奖的人,又表达了一种怎样的真实与偏狭?无论如何,我仍然希望,公共勿因某种狭促拉低了应有的格局与胸怀。 读完这一段,你有什么感想呢?
2016届江苏高考一轮复习素材积累 2015-12-9
小王子的领悟
周保松
小王子终于明白,人世间真正值得珍惜的,并不在于所爱对象在客观上是否独一无二,而在于自己能否全心全意投入一段彼此驯服的关系。活着的价值,小王子说:“你花在你玫瑰身上的时间,才让你的玫瑰变得这么重要。”
所谓时间,就是双方共享的历史。这份共享的历史,建立起小王子和他的玫瑰独特的关系,并构成他们的共同记忆。任何关系的建立,都是在特定的时空情境、特定的人生阶段、特定的生命情怀中发生。就此而言,任何一段用心的关系,皆是独一无二且不可不赖于外在偶然的世界(谁可保证自己所爱就是世间唯一),而在于作为能爱的主体,能否用心浇灌爱护属于自己生命中的那朵玫瑰。
小王子决定离开他的小行星时,真个是义无反顾,是故即使他的玫瑰放下骄傲和矜持,向他表露爱意和不舍,他依然不为所动,甚至觉得自己会一去不回。小小的玫瑰,留不住他,因为他要去见识更大的世界,认识更多的朋友。他渴望成长。成长的目的,是去领悟什么是生命中的重要之事。小王子带着这份初衷,开始他的人生之旅。
小王子在旅途中遇上不同的大人,有国王和喜欢虚荣的人,也有酒鬼和生意人,但小王子一点也不喜欢他们。他自信满满,觉得自己活得比这些人富足。为什么呢?因为他相信自己拥有整个宇宙至为独一无二的一朵玫瑰。这份独一无二,让他可以在别人面前肯定自己,甚至相信自己是伟大的。但当他来到地球,见到花园中五千朵跟他的花儿长得一模一样的玫瑰时,他一下子被彻底击倒:“我自以为拥有一朵独一无二的花儿,所以很富有,其实我拥有的只是一朵普通的玫瑰。”这是小王子经历的第一次人生大危机,因为支撑他的生命意义的基础,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一下子崩塌。
拯救他的,是狐狸。狐狸教会他,怎样用心而不是用眼睛,去发现世间重要之事。小王子开始领悟,即使他的玫瑰并非世间唯一,但通过驯服,他却可以拥有另一层意义的“独一无二”。于是,他跑回去和那五千朵玫瑰说:“没人驯服你们,你们也没驯服任何人。你们就跟我的狐狸过去那样。那时,它只是一只和其它成千上万只狐狸一样的狐狸。可是我把它当成朋友,现在它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了。”
问题是,为什么通过驯服,小王子就可以对自己说,没关系,即使我的玫瑰只是万千玫瑰的其中一朵,即使从外人看来她们之间没有任何分别,但因为也仅仅因为她是我的玫瑰,得到我的悉心照顾,并建立起彼此需要的关系,所以她就是我世上的唯一?小王子是在自欺吗?这是理解《小王子》的关键。
狐狸的教导是,生命中真正重要之事,并非它从外在的观点看有多少价值或有多么与众不同,而在于你能否和你所在乎的人或物,建立起真正的关联。要有这样的关联,你需要用心。你要用纯洁的心爱对方,聆听对方,了解对方的需要,也要容忍对方及为对方牺牲,并承受因爱而来的种种伤害。所以,狐狸才对
取代。小王子终于明白,人世间真正值得珍惜的,并不在于所爱对象在客观上是否独一无二,而在于自己能否全心全意投入一段彼此驯服的关系。活着的价值,不赖于外在偶然的世界(谁可保证自己所爱就是世间唯一),而在于作为能爱的主体,能否用心浇灌爱护属于自己生命中的那朵玫瑰。正因如此,小王子才会有这样的剖白:“我的那朵玫瑰,普通路人会觉得她跟你们好像。可是光她一朵,就比你们全部加起来都重要,因为她是我浇灌的。”
有人或会马上问,既然每段驯服关系都是唯一且不可替代的,那么人们为什么不可以不断去开始新的关系?事实上,小王子在离开玫瑰以后,不是也驯服了狐狸吗?他为什么不可以留在地球,和狐狸好好生活下去?甚至小王子有一天觉着厌倦了,他也可以去玫瑰园驯服另一朵同样美丽的玫瑰啊。在这里,狐狸教晓小王子另一个重要道理,就是责任:“可是你不该忘记,你现在永远都得对你驯服过的一切负责。你要对你的玫瑰负责。”
一旦意识到这点,小王子的生命遂经历第三重转变。原来爱不仅仅是享受和拥有,还有责任。他有责任回去好好照顾他的玫瑰。狐狸在这里,也很不容易。它深爱小王子,它知道它一旦将道理全部告诉小王子,小王子就会离牠而去,它也知道会因此受伤,但它愿意承受。对它来说,它和小王子共同经历的一切,早已成为生命中至为美好的回忆。只要风吹起麦子,它就会想起小王子金黄色的头发。这于它而言,同样是生命的唯一。
不过,小王子心里其实清楚,经过一年之后,他的玫瑰很可能早已不在。因为地理学家告诉过他,花是不被记录的,因为花稍纵即逝。既如此,小王子为何仍然要离开狐狸,去尽那不可能尽的责任?他真的还能回到从前吗?去到选择被毒蛇咬的一刻,小王子的理由仍然是:“你知道……我的花儿……我对她有责任!”因为责任,一切未知、恐惧和危险都可以克服。小王子再一次义务反顾,走上生命另一段旅程。
这样的领悟,是何等高贵庄严,又是何等哀伤!这些年来,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小王子真的非如此不可吗?他真的别无选择吗?小王子的问题,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的问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