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第二课时 之二
《穷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佚名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教育学生学习渔夫和桑娜勤劳、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注意细节描写,叙编《穷人》的故事。
教学重点:从桑娜和渔夫的行动和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教学难点:续编《穷人》的故事。 教学准备:投影仪,自制投影片。
课堂教学活动流程
阶段目标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 一、复习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复习前节的内容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穷人》这课的最后一部份内容。同学们回顾一下前面学的内容。 师板书
等待丈夫:温暖、舒适 抱回孤儿:探望西蒙、
坎坷不安 一、桑娜等待丈夫归来 二、桑娜发现西蒙死了把她的孩子抱回了家。 二、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感知主要内容。
深层研读让学生通过认真研读体会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在朗读过程中归纳部分的内容,找出自己不懂或认为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大家讨论
(2)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归纳这部分内容,师板书 (1) 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
(2) 学生自由组合角色朗读
三、理解这部分内容,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给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学共同研究,讨论,回答这些问题。
生:写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抢回孤儿,夫妻不谋而合。 (1)渔夫回家,为什么桑娜不敢抬起眼睛看她?
(2)当渔夫问她 “你在家里做些什么的时候,又娜的神态如何? (3) 两个沉默是什么意思。
(4) 渔夫听说西蒙死了,渔夫听说西蒙死了,渔夫的脸变得怎样?为什么? (5) 渔夫是怎么决定的?
四、评读 评写法学习用朴实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这篇文章哪些地方写得取感人?为什么? 说说渔夫和桑娜各是怎样的人? 指名学生.总结全文写了什么? 续编《穷人》的故事注意两点。
(1)要把握故事情节的主线,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2)无论最后发展成什么样子,主线不能变,人物思想不能变。 描写桑娜坎坷不安的心情桑娜和渔夫的对话。
桑娜、勤劳、善良、乐于助人。渔夫:憨厚正直,关心他人的美好的心灵。 本文讲的是 反映了 表现了
根据要续编《穷人》的故事
附板书设计:
温暖 舒适 穷 等待丈夫 人 抱回孤儿
《穷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一场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六 执教者:黄萍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景美,体会作者的心情。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丽及作者的联想,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 教学难点:
领悟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积累,回顾:
1、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哪些词语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快速把它写下来。 2、用上这些词介绍你印象中的第一场雪。
(设计意图:注重学生词语的积累,课堂上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读、写、记忆的机会。) 二、感受景美:
1、哪个自然段让你有这样的感受,放声朗读,想象画面。 2、和同座交流读后感受。
3、再读课文,动笔勾画、批注:哪些词句让你有这样的体会?
4、交流感受,相机指导: (随学生的回答顺序出示): 句1:嗬!好大的雪啊!
(抓住“!”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句2:山川、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引导想象,抓住词语“全、罩、粉妆玉砌”加以体会,感情朗读。)
句3: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
(抓住动词“挂、堆”及叠词“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句4: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抓住“簌簌地落下来、随风飘扬”加以想象,体会动静结合的写法。) 5、指导背诵。
(设计意图: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这一环节进一步将学生的读引向深究、发现、感悟的层次,以此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及边读边想象边体会的好习惯。) 三、感受“人欢”:
1、出示画面,展开想象:在这样的境界里,你最想干什么? 2、读一读第五自然段,读出高兴的心情。 3、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4、赞一赞,夸一夸这一场雪。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体会景美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波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刺激了学生多种感官,自然而然的体会“人欢”。) 四、体会联想.,加深认识:
1、读6、7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想问的? 2、指名说,相机介绍有关雪与农作物的关系。
3、理解“瑞雪兆丰年”、“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五、情感升华,说写训练: 1、为什么课题为《第一场雪》。 (1)指名说。
(2)简介历史背景。 (3)感情朗读。
2、抒发情感:这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呀,——————————! 3、积累,识记。(机动)
(设计意图:破释题意,引导学生更深刻的领会文章中心。) 六、作业:
1、读读背背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2、课外阅读一篇写景的文章,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第一场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场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珍爱生命从防火做起,杜绝火患从我们做起(主题班会)目的:通过此次班会,让同学们
了解火灾危害,远离危险,增强安全知识。主持人:陈祎霖、郝宇辉,班主任:甘艳程序:主持人合:老师们,同学们,你们好!三年级(2)班消防安全主题班会现在开始。此次班会的主题就是“珍爱生命从防火做起,杜绝火患从我们做起”。主持人甲:地球上没有火,是个死的地球,猿类也很难进化成人。没有广义的火出现在地球上,既不会有人类也不会有人类文明的存在!因之世上的这文明、那文明,都与火文明息息相关。认识火、尊重火、运用火,是人类最重要的文明意识之一。反之,就是野蛮和愚昧。主持人乙:然而也正因为人不认识火、不尊重火,或错误地、不怀好意地使用火,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也铺天盖地、触目惊心!古代将自然界中无端发生的火灾,统统称之为“天火”。而人为制造 的火灾,总量比“天火”要多的多,这些都必然牵连出对人和物的严重摧毁。主持人甲:同学们,在你们的记忆中对哪些灾难印象较深?(请1-2名同学介绍)对,这些灾难后遭殃的都是人和人创造的财物。主持人乙:人类文明的苏醒,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告别火在使用方式上的野蛮化,使之进入理性化和道德化。主持人甲:遗憾的是至今许多人仍未达到这种悟性和品位。对火的使用不当,致使人为的火灾频频不断,甚而与日俱增,且又规模越来越大。大片的森林烧了,大型的建筑物烧了或煤矿被瓦斯炸毁了,许多条活生生的生命也随之而去。深究原因,大多不是缘于天灾而是基于人祸。主持人乙:火本来是十分宝贵的东西,是人世间的圣物之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高科技的出现,人们对火的使用技术都在大幅度提高。同学们,你们哪些时候会用到火呢?(请1-2名同学介绍)是的,就像同学们说的那样,我们用打火机点燃香烟、用天然气生火煮饭,火力发电和对各种矿石的冶炼等等,都离不开火。主持人甲:越是如此,人们就应该更加明白:火的属性是双重的,火既可以是吉祥之鸟,又可以是凶残之虎。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火灾大都不属于天灾而属于人祸,这就需要我们对火有更高明、更理性的认识,也需要我们掌握一些消防安全常识。主持人乙:消防安全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主持人甲:七八岁以上的儿童现在认知能力和承受能力,完全可以进行危险教育和相关培训。在西方国家,从小认识火灾危害、发生火灾时及时报警和开展自救以进有了成功的探索。主持人乙: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吗:去年底在南亚发生的那场海啸中,一位学生用它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挽救了数十条生命。因此,我们也要进行防火安全知识的学习。主持人甲:今天我们边玩边学。首先我们来做个游戏。(击鼓传花---乙击鼓,甲出题并发奖。) 01. 扑救电器火灾应首先做什么? 答:切断电源。
02. 发生火灾拨通“119”后,应向“119”台报告哪些情况?
答:应报告失火部位,燃烧的物质,火势大小,所威胁的物质,报警人姓名、单位、电话号码等情况,并派人到路口迎接消防车的到来。 03. 消防队扑救火灾收费吗?
答:消防队扑救火灾不收费。 04. 使用电热毯怎样注意防火? 答:不能长时间通电,人员离开后必须切断电源;严禁折叠使用,防止电热丝损坏发生事故。 05. 预防森林火灾的几不准是什么? 答:(1)不准在山林地区烧纸。(2)不准在山林地区烧荒开地。(3)不准在山林地区吸烟、狩猎,动用明火等。
06. 烟头为什么会引起火灾?
答:因为烟头虽小,但其表面温度很高,遇到可燃物(如纸张、棉花、柴草、木材等),很容易发生火灾。
07. 人身衣服着火怎么办? 答:(1)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快脱去着火的衣服;(2)就地翻滚把火压灭。 08. 家庭发生火灾后,您有几种逃生的方法?
答:(1)遇有浓烟烈火时,必须把自己的衣服淋湿;再找一块湿毛巾捂住口鼻;(2)在有浓烟,视线不清的情况下,手摸墙壁慢慢撤离;(3)楼道无法逃离时,应利用窗户阳台拴上安全绳或床单逃生;(5)不能盲目跳楼,应等待救援。09-12. 看图回答问题。(穿插在以上题目中) 主持人乙:这个游戏就进行到此。同学们,我还要提醒大家一点:未成年人不能直接参与灭火和救援。我们除了要了解这些基本知识,认识一些消防安全标志也是很有必要的。下面我们来进行下一个环节,(抢答题)看谁能回答得又快又准确。主持人甲:时间过得真快,我们这期班会就要结束了。主持人乙:不知大家学会了多少消防安全知识。主持人甲:师生有情火无情,校园防火钟长鸣。主持人乙:防火常识进校园,自防自救保安全。主持人合:珍爱生命从防火做起,杜绝火患从我们做起!班会结束!
珍爱生命从防火做起,杜绝火患从我们做起---主题班会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教学目标:
1、能划出课文中的过渡句,并说出它们的作用。
2、学会生字,理解帷幕等词义,会用“刚刚……转眼间……”、“时而……时而……”、“尤其”造句。
3、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及生成的主要原因;能背诵第3、5 自然段。 4、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激发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 重点和难点:
了解课文是怎样抓住庐山云雾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 按一定的方法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3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后的12个生字及8个二类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部分词语,学习“秀”“幻”“增”“添”这四个生字。
2、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认识总分段结构,感情朗读第1小节,背诵第1小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感情朗读第一小节,背诵第一小节,学会课文后的生字词,理解部分的词语。 2、体会遗词造句的优美,体会庐山云雾的奇幻,神秘。 教学准备:录相、录音、词卡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你们听说过庐山吗?它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地处江西九江市,有避暑山庄之美称,说起庐山 ,不由得使我想起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诗《望庐山瀑布》(师背)知道它赞美什么?其实,庐山最有特色的是它的云雾,庐山的去雾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七课,板书:庐山的云雾(读题)
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感受庐山的风景、激情
[播放录相] [导语]你们看,这就是庐山![放课文录音]学生边看过听。 结束提问:庐山 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自由发言] 三、预习课文 要求:(1)读准课文后生字字音以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四、检查预习情况: (1) 检查生字词情况
A、 通过预习,你学到了哪些新的字词?(生答师出示) B、 你利用什么方法,理解了哪些词语? (2) 检查朗读情况
四小节由四个同学朗读。要求:其余同学认真听,注意有没有添字、漏字、读破句,并作记号。
(3) 学生齐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4) 读后提问,并相应板书:景色秀丽 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认识总分段结构,感情朗读第1小节,背诵第1小节。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过渡语:庐山的景色是这样的美丽,我们如何把看到的描写出来呢?我们试说第一处风景。
出示风景一(1)你看到了什么?
(2)教师简单的描述一下,提问:如果不看图只听老师的描述,你觉得庐山的风景美吗?
(3)默读课文第一小节,学习课文是如何描述的 要求:划出文章的中心句,想想第一句与后几句是什么关系? 检查默读情况:
A、这一小节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是什么关系?
B、课文中哪些词儿你不理解?(生提出问题,集体解答) C、图文对照,哪几句话描写了图上的景物,找出来,读读,你们喜欢这风景吗?请一同学试读出喜欢的语气。 D、指导朗读。(方法:生读,生评,不当处师范读,听录音读。培养语感) 庐山内“山谷、高峰、瀑布、溪流、云雾”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师范读,让生感受语气的变化) E、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那么多的雾,我们在山上漫步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找出描写自己游玩时感觉的句子读。
师引读,庐山的云雾那么多,在山上游……
提问:你真的能摸到云雾吗?从哪个词儿中可以看出? 从哪个词儿中可以看出雾多? 师引背:漫步山道……
D、句式比较:漫步山道,感觉真是舒服极了。
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 提问:哪句句式好?为什么? 描写出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E、播放腾云驾雾片断。体会飘飘欲仙的感觉。
F、实时指导朗读,读出飘飘欲仙之感。方法:看录相、听录音、找感觉,学一学
G、试背:方法:引读、引背、试背相结合。
H、请一同学用优美动听的语言把我们今天学的内容介绍给在座的每一个同学听听。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第七课庐山的云雾,了解到庐山景色秀丽、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通过自己的努力,我们还学到了几个新的词语。(出示词语朗读) 六、作业:
背诵第3节。
第三教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段落或句子,体会庐山云雾神秘和优美。 2、能给课文分段,认识过渡句的有关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过渡句的有关作用。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5节。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可用录像、音乐和老师声情并茂的解说创设情境) 二、研读课文
1.读课文,思考:庐山云雾有哪些地方吸引你? 2.默写自认为优美的语句。 3.反馈检查
学生可自由回答,甚至答“没有地方吸引我”,老师也不要否定。但是所有的回答都要让学生说一说从哪里看出来的,以引起全体学生的注意,加强学生对全文的感知。) 一方面是检查自学效果,另一方面也是帮助学生重现课文所描写的画面。例如:庐山云雾的变化非常快,课文用了一个什么词?雾来时,风起云涌;雾去时,飘飘悠悠。雾浓时,像什么(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又像给山川披上了一层什么样(飘逸)的外衣?……)
三、进行语言的逻辑性训练
云雾特点的语句“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飘飘悠悠。雾浓时,像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了一层飘逸的外衣。” 训练过程
(1)自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庐山云雾“瞬息万变,趣味无穷”的语句。
(2)比较文中描写“雾来时,雾去时”与“雾浓时,雾稀时”不同的描述方式。 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飘飘悠悠。
雾浓时,像帐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了一层飘逸的外衣。 (3)仿照文中的格式,进行换词描述训练。雾来时,( );雾去时,( )雾浓时,像( );
雾稀时,像( )。 四、、再读课文
1、课堂交流,理清课文层次。
(3、4、5节描写云雾的优美,那么,第1、2节呢?第6节呢?尝试给课文分段) 2.回顾分段,体会过渡句的作用。 (1)刚才,我们采用的是抓重点段的方法分段,你还能用其他的方法或理由分段吗? (如:自然段归并法等,要引导学生讲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并且,要引导学生理解运用过渡句也可以分段,过渡句是:“的确,庐山云雾,瞬息万变,趣味无穷。”“这神奇的庐山云雾是哪儿来的呢?”要抓住第一句的“的确”第二句的问句理解承上和启下。)
(2)说明过渡句的两个作用:一是连接上下文,承上启下;二是有助于分段,理清文章的层次。 五、作业
1.抄写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2.背诵课文第2、4节。
15《庐山云雾》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