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5年第2l卷第5期IMHGN,March 2015,Vo1.21 No.5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观察 李红娟李文娟 田洪森 【摘要】 目的探究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再发心梗及血管再 通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 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患者,对照组单独使用阿司匹林,观察组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 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再闭塞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血管再 通过率观察组(2.5%)显著低于对照组(15.O%),LVEF治疗后观察组(48.03±7.27)显著高于 对照组(33.98±6.43);观察组患者心肌再梗率(0.0%)、病死率(2.5%)等显著小于对照组(12.5%、 l7.5%);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治疗后较治疗前均 著升高(P<0.05),但组 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有利于改善患者病情,减少并 发症的产生,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死率。 【关键词】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 梗塞诊断标准,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无其 具有较高的再发梗死率,且临床病死率也一直居 他原发性疾病;患者人院信息完整;所有患者均 高不下,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l】]。大量的 知情同意。所有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无 研究表明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这两种药物能够 统计学意义,P>0.05。 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情况。本研究为探 1.2治疗方法 究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用对急性心肌梗死治疗 1.2.1对照组对照组单纯使用阿司匹林(呼伦 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数据支持,特选取80例急 贝尔康益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 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分组对照治疗,现报告如下。 字H20055937)对患者进行治疗,治疗首日给予 1资料与方法 患者口服阿司匹林300 mg,次日起,每日口服剂 量将为150 mg,连续服用1个月,观察患者病情 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1月到2014年 变化。 1月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 1.2.2观察组观察组于治疗首日给予患者口服阿 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患者。观察组中男性 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商品名波立维,生产 患者2l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32~58岁, 企业:¥anofi Winthrop Industrie,批准文号:国药 平均年龄(46±1.2)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2 准字J20130083)300 mg,次日起用药剂量改为阿 例,女性患者l8例,年龄31~56岁,平均年龄 司匹林150 mg十氯吡格雷75 mg,连续用药1个月, (45±1_3)岁。所有发病时间均小于12 h,其中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复合壁梗死15例、广泛前壁梗死30例、下壁梗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梗后心绞痛、心肌 死35例。人选标准口]: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 再梗率、病死率、血管再闭塞、血管再通率等方 面的指标以及凝血功能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 疗效果。 DOI:10.3760/ema.i.issn.1007—1245.2015.05.030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 作者单位:266300广东省胶州市人民医院综合内科(李红娟) 药剂科(李文娟),普外科(田洪森) 数据比较采用 检验,计量数据以( ±s)表示, 通信作者:李红娟,E—mail:de“ghl631790@l26.corn 实施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679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5年第2l卷第5期IMHGN,March 2015,Vo1.21 No.5 2结果 在基层医院难以进行。阿司匹林能通过不可逆的 治疗效用来控制环氧合酶,以此来阻止花生四烯 2.1 两组患者再闭塞发生率、血管再通率及 酸转化为血栓素A2,进而控制血小板粘附以及聚 LVEF的分析比较两组再闭塞发生率无明显差 集,阿司匹林的使用,作为基层的抗栓治疗方法, 异,血管在通过率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LVEF 在临床中得到了较广的应用。氯吡格雷是噻吩砒 治疗后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 啶类的一种衍生物,在控制二磷酸腺苷与血小板 义,P<0.05,见下表1。 的结合时,具有可选择性,从而能有效阻断被二 2.2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分析比较发现观察组 磷酸腺苷激发的血小板扩增,抑制血小板的集聚, 患者心肌再梗率、病死率等显著小于对照组,差 从而能有效控制炎性介质的功效。 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本文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血管再通率、再 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的比较分析治 闭塞发生率及LVEF的值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 疗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治疗后较治 组患者梗后心绞痛、病死率、血管再闭塞等指标 疗前均显著升高(P<0.05),但组间对比差异 显著小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PT、APTT 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3。 及Pit显著高于对照组,与宋占春等 报道一致。 3讨论 提示观察组的治疗方案能有效缓解患者病情,降 急性心机梗死在冠心病中是一种较为严重的 类型,具有病情发展快、病死率高、并发症多等特 点,给临床治疗形成一定阻碍,影响治疗效果 。 研究表明 】,当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经皮冠脉 腔内的成形术,然而该手术方法治疗费用较高, 低患者血压。究其原因,笔者猜测与观察组使用 的两种药物机理有关: (1)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 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达到阻断血栓素形成 的目的,最终发挥抑制血小板大量凝集,起到抗 血栓的作用,且该过程是不可逆的 l。临床已经 表1 两组患者再闭塞发生率、血管再通过率及LVEF的分析比较 注:与对照组相比, <O.05 表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凝功能的分析比较 680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5年第21卷第5期IMHGN,March 2015,Vo1.21 No.5 证实 】,有少数的患者存在阿司匹林的抵抗性, 及时持续加大用药剂量也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治 疗效果,因此,单纯使用阿司匹林对患者进行治 [2]彭继仁,葛萱.青年男性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分析f J]l浙江 临床医学,2014,1(9):1408~1409. [3]泮辉,吕望,王一青,等.胎盘生长因子恢复急性心肌梗死大鼠 心功能及其机制l JIl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43(4): 441-447. 疗并不能减低患者心血管突发事件发生的几率。 另外,尽管阿司匹林能够起到抑制环氧化酶的作 [4]卢先本,江建军,米亚非,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感染的危险因 素及预后分析fJ1.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1(7):1686— 1687,1710. 用,但血小板能够不依靠血栓素A2而激活,从 [5]杨硕,怀伟,刘桂花,等.高敏心肌肌钙蛋白T在急性心肌梗死 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lJ1.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4,37(2): 150—154. 而导致血小板凝集 {(2)血小板在聚集的过程中, 二磷酸腺苷和血栓素A2为两个相互的因素, 需要同时对两者进行控制才能有效控制血小板的 集聚。氯吡格雷属于噻吩砒啶类的药剂,具有控 制ADP介导血小板激活的特性。通过对血小板的 控制,能有效改善患者血管再闭塞、病死率等状 况 。]。从以上两种药物的机理不难看出,单纯使 【6】宋占春,白静慧,张丽莉,等.替米沙坦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 炎症反应及纤维化的干预机制lJ].中华医学杂志,2014,94(33): 2628—2633. [7]刘宇,刘涛,薛晓东,等.糖尿病与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骨髓间 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的比较『J1_中华胸心血管外科 杂志,2014,30(2):86—89. [8]黄雷,李彤,刘迎午.穿戴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在急性心肌梗死后 的临床应用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t4,42(8):703—705. 用阿司匹林对患者进行治疗并不能取得令人满意 的疗效,而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用,两者能够 相辅相成,最终起到抑制血小板的活化与凝集, 【9]王松涛,田东华,李南.吸烟对青年男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 响lJ1.中国医药,2O14,9(10):1414—1418. [1O]孙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费用构成分析和影响因素研究lJl_ 中国病案,2014,15(8):59~61. 【11】刘振吉 赵树芬,张玉榕.瑞舒伐他汀强化治疗对心肌梗死患 者PCI术后APN、BNP的影响叭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4,20 (9):1229-l232. 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 综上所述,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有利于改 善患者病情,减少并发症的产生,降低急性心肌 梗死患者病死率。 参考文献 [1】孙燕,赵金龙,王丽琼,等.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致心 源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J.浙江医学,2014,1(4): 314-318. (收稿日期:2014—11—13) (责任校对:张娇) ・读者・作者・编者・ 201 5年本刊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二) 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 动脉血氧分压(PaO,)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一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 凝血酶原时间(PT) 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抗HBe) 干扰素(IFN) 白细胞介素(IL) 肿瘤坏死因子(TNF) 自然杀伤细胞(NR细胞) 凝血酶时间(TT)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 红细胞沉降率(ESR) 氧化氮(NO) 辅助性T淋巴细胞(Th) 精制结核菌素试验(PPD) 丙氨酸转氨酶(ALT) 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