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
猪丹毒的预防与治疗
王恩林
(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老麦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云南施甸
678207)
关键词:猪丹毒;预防;治疗
DOI:10援3969/J.ISSN援1671-6027援2019援03.099随着国内畜牧养殖业的繁荣发展,生猪养殖数量呈现出激增态势,疾病的出现也开始增多,猪丹毒就是其中之一,不仅严重影响到生猪的肉品安全,同时也对养殖户的经济收益造成巨大威胁。本文介绍了猪丹毒的症状、病原和流行特点及防控方案,以提高生猪疾病的防治水平,维护生猪养殖业的健康稳定发展。1临床症状
少数病猪会无任何临床特征突然死亡,此型多
发于患病初期,大部分病猪皮肤呈现潮红状态,耳后、腹内、股内以及四肢伴有不规则的红色斑块,外力按压后会发生褪色。体温骤然升高至42℃以上,偶尔有寒颤现象发生,食量减少较为严重。病猪因身体虚弱,行走时步态僵硬。此型猪丹毒的死亡率可高达80%以上。
此型患猪皮肤上会有大小不一的红色疹块
并凸出皮肤表面,俗称“打火印”。这些疹块多为菱形、方形以及圆形,形状大小不一,数量从几个到几十个不等。初期按压斑块,会发生褪色现象,而病程后期按压斑块可能会引发渗血现象,血液呈现蓝紫色,指压也并未出现褪色。发病初期病猪病猪食欲减退现象明显,同时伴随口渴或便干现象。若病猪身体极度虚弱时,可转为败血病死亡。
慢性型猪丹毒主要由上述两种类型转化发展
而来。慢性型猪丹毒由于潜伏时期较长且没有明显外化变化,可能会诱发猪的关节炎、心内膜炎等疾病。严重时可能会引发病猪皮肤坏死,病情会波及到肩、耳、蹄以及尾巴等部位,长时间得不到医治会自行脱落。2病原特点
猪丹毒是由一种极纤细的猪丹毒杆菌而引发的,该病菌形状呈明显的直杆状。革兰氏染色阳性,病菌蔓延至患猪全身。在带菌病猪的扁桃体、肠道以及胆汁中,病菌含量最高。由于猪丹毒病菌可在外界环境中长时间存活,因此,病猪的排泄物、分泌物等都会对猪舍造成严重污染,不及时清理消毒,很容易导致该病的地方性流行。
通常,猪丹毒杆菌可以在的病猪尸体内存活4个月之久。但是病菌对热的抵抗力并不强,可采用高温方式消毒病菌。75℃处理1min可完全杀灭病菌。也可用1%的漂白粉、臭要素兑上10%的石灰水消杀病菌,或用2%的烧碱水与5%的生石灰水溶液混合,在10min内将病菌杀死。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3猪丹毒的治疗
对患有猪丹毒杆菌的病猪,养殖人员应在发现病猪症状后及时治疗。在疾病治疗过程中,首选药物为青霉素一类的抗生素,如强力霉素、土霉素以及泰乐菌素等药物,都对猪丹毒的治疗有良好疗效。出现高烧现象的病猪可适当增加安钠加或柴胡注射液。除急性型猪丹毒外,通常都可治愈。饲养人员可以通过增加注射剂量与次数来缩短治疗时间。对未发生病情的猪群,可将阿莫西林等药物掺杂在食物或日常饮水中,持续一周以上,可防止病情的进一步蔓延。
在猪丹毒出现后,要对全部猪群进行体温检测,尽早筛选出病猪,并对其进行隔离治疗,对部分已经病死的猪进行深埋或焚烧等无害化处理。对与病猪共处但并未患病的猪进行青霉素注射。待到疫情完全结束后,彻底消毒灭菌,并通过疫苗注射的方式提高猪的免疫力。4猪丹毒的预防
饲养人员应切实加强日常饲养管理,坚持使用分区喂养的管理方法,严格控制生猪的进出,以维持猪群免疫力。养成定期清洁猪舍的养殖习惯,在降低各类应激刺激的同时,保证对猪舍内部、运动场所以及各种接触器具的定期清洁消毒。将生物安全措施落实到位,杜绝猪丹毒病菌的传入。禁止各猪舍的管理人员相互串舍,减少与感染猪群的接触,以避免猪丹毒病菌的进一步蔓延与扩散。
坚持在每年春秋两季为养殖猪注射氢氧化铝甲醛菌疫苗,哺乳期的仔猪可以在断奶后进行补充注射。对体重超过10kg的仔猪,用量为皮下注射5mL即可。注射后第3周可产生免疫能力,免疫期可长达6个月。仔猪60日龄后可进行第一次疫苗接种,此后每隔6个月进行一次免疫接种。
参考文献
[1]侯志英.猪丹毒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J].中国动物保健,2018,20
(05):16.
[2]刘良.初探猪丹毒的诊断及防治[J].农民致富之友,2018,09:132.
2019年第03期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