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侍坐》篇中处处含“礼”浅析

《侍坐》篇中处处含“礼”浅析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教学船寥r、一 lI 《侍坐》篇中处处含“礼"浅析 ◎李冬平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核心思想之一是 礼,其思想也就不言而喻了。“礼”,如以“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论语・雍也 4.孔子的理想中“蕴礼”。由孔子“吾与点也”推知, 二十七》)来自律诲人,以“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 曾皙的追求就是孔子的理想。那么曾皙的向往究竟是“礼 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五》)待长辈,以“道之以 治”的最高境界还是消极避世的主张呢? 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三》)治百姓等等。高一语 有观点认为,曾皙既自称“异乎三子者之撰”,而三子 为,子路因自称能治“千乘之国”,极不谦虚,故受到孔子 的“哂笑”,那么曾皙能把国家治理成一个“太平无事”的 是学术上的争论,孰是孰非姑且不论。 文教材(人教社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 之志都在“为政”,可见曾皙是“不求为政”的。且分析认 文,也体现了孔子这一思想,且文中处处透出浓烈的“礼” 的气息。下面是笔者教学中的几点拙见: 就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这种温和自谦之语, 固然是为了打消学生顾虑,为他们营造一个轻松活跃亲切的 1.孔子的言行举止“有礼”。师生对话之初,孔子开口 理想之国,岂不是更不谦虚?更应受到孔子的“哂笑”?这 课堂教学,似乎更应立足文本,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孔 环境,恐怕也是以“礼”作出表率,树立言行的典范,以身化 子说“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可见孔子是认同公西华 人,以言示礼。孔子之语从侧面暗示了他平时的教学中,是有 的才能的,那么对子路呢?笔者认为,孔子之所以笑子路, 着“长幼尊卑”之“礼”思想的,如他的“君君、臣臣、父 一是笑其说话无谦让之礼,二是笑其“可使有勇”之语,不 “千乘之国”。 父、子子”(《论语・颜渊十一》)的礼法思想,就有着很 合自己的“治国以礼”主张,三是笑其能力恐怕不能胜任 明显的等级意识,不然,何以担心学生会拘束呢?文末“治 国以礼”的评论,更是直接表达了自己心中“礼”的思想。 当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都表示志在为政时,曾皙明 “夫子哂之”这一细节,刻画了孔子的神情举止,流 确表示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一样,这一方面可能有他“不求 露了孔子的好恶之情。“君子之行也,度于礼”(《左 为政”的思想,但另一方面呢?笔者认为更应是曾皙的谦虚 传・哀公十一年》),子路正是“不度于礼”而“率尔而 之语,理由如下:子路回答能治“千乘之国”,冉有表态可 对”,毫无礼让谦恭之态,也就遭到了孔子的批评。孔子 治“五六十里之国”,并且认为“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这淡淡一笑,既委婉含蓄地批评了子路,又顾及了他在师 而公西华则说“愿为小相”。分析这三人的言词,一人比一 兄弟面前的颜面,不伤其自尊,但又何尝不是孔子温柔敦 人谦恭,而孔子对这四人的评价也是越来越高,由“哂”到 厚思想的体现呢?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到“吾与点也”。由此可 可见,孔子在日常行为规范中,一言一行皆合乎“礼” 的标准,或直接或间接对学生进行教育。 见,“异乎三子者之撰”作为谦恭之语理解是讲得通的。如 此,则课文中将“撰”注释为“为政的才能”,正合文意, 2.孔子评论学生“循礼”。“侍于君子,不顾而对,非 故曾皙也是想“为政”的, “异乎三子者之撰”不过是谦恭 礼也”(《礼记・曲礼上篇》),正如此,子路“其言不 的幌子罢了。 让”的轻率不合孔子心中的“礼”,受到了间接的批评。公 既然这句话可作为谦恭之词,那么曾皙接下来的回答自 想寄寓于一幅生活图画——暮春郊游,其乐融融、悠然怡得 西华、冉有的言论表面上未置可否,但从孔子的评论中可间 然就不会直接去谈“为政”的主张措施等,而是将自己的理 接推知,如“唯求则非邦也与?”和“唯赤则非邦也与?” 的评价,肯定了二人的“为政”之志,虽与自己的主张不全 的美好图景,这正是儒家所向往的最高“礼治”境界。 “吾 相合,但表述时的谦恭礼让的言行态度,还是令孔子满意 与点也”一语,一是赞其最为谦恭得体,二是赞其道出了自 的。其实,孔子的这种道德价值的取向,正是其内心尊 “礼”的思想的外在流露,所谓“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论语・学而十三》)。 己心中的政治理想,至此,孔子心中的“以礼治国”的理想 就跃然纸上。 总之,这篇文章虽然短小,却无处不透着“礼”,对 3.师生谈话主旨上“透礼”。子路言志时表示治国应使 孔子这一思想的把握,就应该着手文本,从孔子的言行举止 民“知方”,冉有言志时表示“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公 刻画方面去揣摩.在以话题作文训练为主的今天,本文紧扣 西华言志则表示“愿为小相”。孔子最后作出点评,将学生 中心“礼”组织材料,不枝不蔓的写法,也是值得我们学 的人生之志上升到治国之道,提出“治国以礼”的主张。在 这场师生对话中,孔子实际上是要教导他的弟子们治国要有 习借鉴的。 (李冬平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仓埠)新洲二中) 2006.0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