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研究 语文知识 2011年第2期 从《侍坐》章曾皙言志管窥孔子之理想 居兰坚 (南京技师学院基础部,江苏南京210003) 摘要:《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这一章记载了孔子及其四个弟子围绕着“言 志”这个中心所进行的一次谈话。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尽管说话的口气,表达的方式不同,有的说 得直率一些,有的说得委婉一些,然而实质都是希望在政治上发挥自己的才干,有所作为。而曾皙言志 不仅是个人理想的体现,也是孔子政治理想的表现。 关键词:论语;曾皙;言志;政治理想;大同社会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中的名 篇。其主要内容是记述孔子诱导学生畅谈个人志向 及孔子的评价。文章先是叙述孔子启发学生言志, 然后是四个学生分别谈志。在孑L子的开导下,子路 笔者认为曾点所言之志,不仅是太平社会的缩 影,更是孔子政治理想的体现。王充在《论衡・明雩 篇》里讲到: 鲁设雩祭于沂水之上。暮者,晚也;春谓四 月也。春服既成,谓四月之服成也。冠者、童子, “率尔而对”,直言其志,冉有、公西华委婉言志,皆 显示出宏大的政治抱负。唯有曾皙在听到孔子询问 后,“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发言表示不愿求仕, 向往一种投身于大自然的恬静生活。孔子由衷地发 出了赞叹,赞许说:“吾与点也。”曾皙的理想看似平 淡,其中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呢?为什么会得到 孔子的赞许呢? 雩祭乐人也。浴乎沂,涉沂水也,象龙之从水中 出也。风乎舞雩,风,歌也。咏而馈,咏歌馈祭 也,歌咏而祭也。说论之家,以为浴者,浴沂水 中也。风干身也。周之四月,正岁二月也,尚寒, 安得浴而风干身?由此言之,涉水不浴,雩祭审 矣。 曾皙的出场就显得与众不同,作者做了充分的 铺垫和渲染,凸显了曾皙洒脱不拘的形象。当孑L子 和其他三个学生谈话的时候,他正在弹瑟,三位同 王充在这里明白无疑地解释了曾皙所述是古代雩 窗和老师的对话是在他的音乐伴奏中进行的。前面 几位的回答,他都清清楚楚地听到了,实实在在地 记住了,或许他的旋律都是随着三位同窗的发言而 变化的,孔子点了他的名,他才结束弹瑟站起来。这 些动作,属于体态语言,无声胜有声,充分表现了他 的洒脱、知礼、自信和成熟,特意表现出一种不同凡 响的气象。 宋儒推崇曾点,明代学者则略有微辞。如张岱 祭的仪式。雩祭的目的,是当时人们向掌管水旱的 神灵(即龙)祈求保佑。雩祭,是春天人们求雨的祀 礼,所以《礼记》说:“雩祭,祭水旱也。”王充的解释 根据亦足。因为鲁国当时通用周历,所以说周之四 月,正是夏历二月;天气尚寒,怎么能浴?冠者、童子 都是雩祭乐人,他们在祭祀时,须涉沂水;十二、三 个人鱼贯而行,象征着龙从水中跃出。“风”,解释为 “唱歌”,“归”通“馈”,即“赠送”,都合训诂。“归”通 馈,在《论语》中不乏其例。如《阳货篇》“归孑L子豚” 说:“曾点念念要与三子比量,所以不能信受喟然之 意。”杨升庵说:“曾点因种瓜而伤曾子之额,扑之仆 地,如此暴戾,岂是春风沂水襟怀,所以毕竟自信不 过。”这个问题,历来意见纷纭。杨树达认为“孔子与 曾点者,以点之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也。”(见《论 语疏证》)这种说法也为绝大多数学者所接受。 收稿日期:2011-2—15 的“归”即作“馈”讲。《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蒇 (《论语》作“点”)字皙,侍孔子,孔子日:‘言尔志’。 葳日:‘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 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集解》徐广目“一作馈”, 这是古本《论语》“归”作“馈”之证。所以这段话就是 作者简介:居兰坚(1981一),女,江苏兴化人,硕士,南京技师学院基础部语政教研室讲师。 10 从《侍坐》章曾皙言志管窥孔子之理想 说:在暮春时节,或者带着一帮穿着色彩缤纷衣服 的冠者、童子到沂水边去,模仿龙从水中跃出的样 记・孑L子世家》中也说:“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 求仕……”(孔子)日:“吾道穷矣……”在这样的时 子,或者到雩台上去载歌载舞地赞颂和馈祭水神, 虔诚地向神灵行礼、祈求保佑。从文意来说,王充的 解释似更符合原意。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末期,曾点 能对古礼作如此具体生动的描绘,以此寄托自己的 理想,这在孔子看来是十分难得的彼得我心者,因 而内心狂喜而情不自禁地喟然赞叹了。孔子不满子 路,是因为他“非礼”;赞赏曾皙是因为他懂得古礼。 礼与非礼乃是儒家人生理想中的首要问题。这样解 刻,曾点的述志,正是隐隐透露了他失意之中对淡 泊无求、安贫乐道、自由生活的向往。 曾点所描绘的其乐融融的“暮春浴咏图”,恰是 前三种理想达到后的至乐佳境,正是孔子心中祈望 的和谐盛世,也是夫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理想境 界。曾点的寥寥数语,浓缩了孑L子的政治理想、经济 理想与文化理想。 春秋时期,天下汹汹;礼崩乐坏,骨肉相残。为 释,全篇上下文意就脉络贯通了。 孔子赞赏曾皙的观点就是因为曾皙描述的画 面符合孔子的政治理想。孔子的政治理想就是大同 社会。在《论语・公冶长》篇里,子路、颜渊和孑L子一 起谈论志向。孑L子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安抚老年人,信任朋友,关怀年轻人,让 老有所乐,壮有所为,幼有所养,社会安定,天下大 平,人人过着美好的生活。一言以蔽之,也就是实现 天下大同的理想和境界。而曾皙所描绘的那一幅优 哉游哉、老少同乐的画面,不正是这样一种境界的 生动形象写照吗?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在《论语集注》 里说,曾皙的理想看起来不过是“即其所居之位,乐 其El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 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于 言外。”表面看他做的都是些日常小事,没有什么宏 大的理想。“但是曾皙的内心是完满充盈的,他以自 身人格的完善为前提,以万物各得其所为理想,这 就比另外那三个人想从事一个具体的职业,在那个 职业上做出成绩要高出一个层次”(于丹《论语心 得》)。所以,他所描绘的,是一种深得孔子思想真谛 的更高的境界。如果说,子路等人的胸怀还在小康 国家,那么曾皙所瞻望的,则已经是大同的理想世 界了,难怪得孔子也要由衷地发出赞叹来了。 我们都了解孔子本是一位关心世事、富于进取 精神的思想家,他的志向是从政。为什么在本文中 却一反常态,赞同了曾点那种淡泊无求、自得其乐 的志向呢?纵观孑L子的一生,应该说,积极济世是孑L 子思想的主导方面。他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 列国。但是,他的主张在各国行不通,他被“斥乎齐, 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史记・孑L子世家》)。由 于到处碰壁,有时也流露出消极情绪,特别是在晚 年回鲁国后恬退避世的思想十分突出。《论语・公冶 长》中即有孔子的话:“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史 了理想,孔子曾游说诸侯,颓然乎如“丧家之犬”!为 了理想,孔子广纳三千弟子,倡导仁义学说,呼唤人 性升华;主张克己复礼,重整社会秩序。以人为本, 以和为贵。孑L子删《诗》《书》,订《礼》《乐》,赞《周 易》,修《春秋》。千秋学人仰之为圣,万世帝王尊其 为师!试想没有子路的“有勇知方”,没有冉求的“民 足礼乐”,没有公西赤的“愿为小相”,何来“冠者童 子”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呢?这种看似平 淡的理想实则最难达到。政治清明,国泰民安,才有 老百姓“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闲情逸致,才 有人人皆为谦谦君子的自由闲适。像夫子一样“温 良恭俭让”,像曾皙一样温文尔雅、多才多艺,像颜 渊一样博闻好学。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相 信我们将会实现孔子心中美好的理想:浴乎沂,风 乎舞雩,咏而归! 研读《侍坐》,我们从中能够领悟些什么呢? 除了应当建立具体理想的高远目标,我们首先 应当回归理想的起点,那就是自身人格的完善和内 在的修养。一个人应当以修身为起点,首先从内心 品德的与完善做起,等你建立了你的内心确 信,完成了人格的自我完善,那时那些具体的目标 一定会离你不远了。子日:“修己以敬”,“修己以安 人”,“修己以安百姓”,恐怕只有先修己,才能达致 曾皙那种怡然自得、天人合一的理想吧。过去我们 更多注意某个志向或理想的具体目标,而孔子对曾 皙的肯定使我们意识到,比那些具体的理想更高的 是自身人格的完善和内在的修养;而且,空谈理想 并不能确保 们顺利抵达遥远的目标,而关注内心 自我完善则是回归理想的起点,能使我们更加稳健 和可靠地到达更高的人生境界。 (责任编辑:罗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