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传递城市文脉,激发城市活力的滨水公共空间设计

传递城市文脉,激发城市活力的滨水公共空间设计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

传递城市文脉,激发城市活力的滨水公共空间设计

程丽华

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乌鲁木齐 830000

摘要: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生活中具有活力的空间组成,是人们生活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除了在家和工作,人们都会在公共空间中活动,有时公共生活也与家庭生活融入在一起。公共空间为公共活动提供了场所,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参观、交流、学习的场所,丰富、有趣、便捷的公共空间,是提升城市品质和人文内涵的重要载体。 关键词:公共空间;滨水景观;城市文脉;环境功能 中图分类号:TU98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780(2015)6-0211-02

1 前言

水,孕育了生命,河流与湖泊最早是人类的聚居点。现代社会,滨水区域成为了繁荣城市经济、文化,在城市中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滨水景观不仅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部分,并且是孕育了城市文明,在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兼具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的重要区域。很多因水而发展起来的城市,以水为运行脉络,展开各种城市生活。城市滨水景观作为一种线形景观空间是城市中重要的景观观赏线,它是一个城市形象的窗口,是外地游客对城市了解的一条重要通道,肩负着担任城市特色文化内涵的重要媒介,对城市形象特征的形成和环境功能的体现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2 城市规划设计探讨

燕泉河景观带全长3.2公里,南北平均宽度100米,河道两侧房屋大多修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如今已相当破旧,但是建筑风格保留着传统的维吾尔族民居的地域特色,燕泉河原名为亚瓦格渠,因亚瓦格渠依AAAA级旅游风景区燕泉山景区依山傍水顺流而下,因而得名燕泉河;燕泉河原为穿城而过的一条满足下游三个乡镇的农田水利灌溉渠;河道两岸现有市政给水、排水等基础设施非常不完善,居民将很多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直接倒入和排入河道中,造成地下泉水受污染严重,破坏了地下水的质量,严重威胁当地群众的饮水安全;由于缺乏规划,居民对环境和水的保护意识差,有些居民甚至将房屋建在河道上,影响了河流的通行,也影响了居民生活环境和城市环境。

项目最初的考虑是将滨水区域的开发仅侧重于修砌河道、清淤截污、拆除杂乱建筑,增加绿地的工作;有机的在滨水两侧修建大广场,大水面,以及一些以商业为主的建筑群,然而随着几次论证后,我们发现,燕泉河景观带打造应注重以下几点:一是对滨水区域周边生态链的修缮和保护,比如乌什县独有的“泉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以及名木古树的保护;二是协调好新老城区环境的过度融合,以促进中心城区环境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三是挖掘城市文脉,展现乌什县千年历史的文化遗存;第四,关注市民对空间功能的诉求,深入整体的分析县城绿地系统布置和运用情况,梳理出现有城市的绿地,公园,广场具备哪些不足,第五,做调查,知道老百姓需要什么样,喜欢什么,他们怀念什么,感恩什么。

基于以上的考虑,我们对燕泉河滨河景观带的规划中提出了人脉、文脉、水脉“三脉合一”的规划思路,并以此展开设计。

2.1 人脉 — 民生需求是城市滨水公共空间设计的出发点

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增长和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质量的公共空间越来越成为新时代的民生需求。乌什县城市发展方向北扩张、旧城区人口密集,建筑密度大,缺乏市民活动的城市公共空间,人们对城市公共空间的需求渴望非常强烈,乌什县老城区虽然有已建的城市广场,但是广场环境建设滞后,设施不完善不能真正满足丰富多彩的市民生活。而且,县城自古以来就是旅游胜地,避暑胜地,年代越久远本应该越能感受其蕴含的城市魅力,然而,到了当代,城市失去了原本的繁荣,知道的人也越来越少。

在燕泉河滨水景观带规划过程中充分以人的体验出发,给每一个来到这里的市民和游客带来从身体到心理的多重感受,再现和重塑多样性的城市生活,并强调滨水空间的多元性,公共性和异质性,为市民生活提供更多可能。

叮咚乐园

生态湿地

杏花岛

2.2 文脉 — 尊重文化,传承文脉是燕泉河滨水公共空间设计的重要原则

城市的发展具有延续性,只有把这种延续性保持下来,这个城市的人才可以深刻的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和传承。

乌什地处西南部,自古就被称为“塞外江南”。乌什四周都被山体包围,地势西高东低,中间是山谷地带,这种地势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使这里形成了非常丰富的泉水资源。

乌什县依泉而在,泉水养育了当地的百姓,千百年来人们依泉而生,伴泉而居,繁衍生息,与泉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成为当地一个文化符号和地理标志。

规划通过“泉”文化来承载这座古老的县城脉搏,突出遍布大漠的西域城市中,一方泉水之城的灵韵。使人们亲泉、爱泉、感恩泉水,也为游客提供一个赏泉,观泉,咏泉,品泉的绝佳环境。设计中应用诗词歌赋,历史名人、神话故事

2015年7期 211

技术创新

等文化经典与泉水的由来结合,用现代科技方式结合景观展现“泉水”灵韵魅力,创造泉水的动与静,构建家家泉水,户户杨柳,半城山色半城泉的泉城新景。

规划的城市滨水空间营造重视艺术化的注入和包容,在线型空间内将城市雕塑等公共艺术作品融入其中,同时加强城市家具、标识等设施的艺术设计,引导恰如其分的半城山色半城泉的城市色彩,烘托具有人文情怀的环境氛围,吸引广大市民自觉参与到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塑造中。

三个吐鲁番人

玄奘西行记

边塞诗人李白

2.3 水脉 — 发挥滨水景观在公共空间中的积极作用,强化滨水公共空间的场所感

许多“滨水公园”与“绿地”形同虚设,难以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接受与使用。只强调城市河流的防洪灌溉功能,河道截弯取直,石砌护坡,高筑岸堤等,人的近水、亲水心

212 2015年7期

里不被重视,使滨河地带成为冷冰冰和缺乏生活情趣的堆砌体,并造成了人与水的疏远。

去城市化:把城市河流作为城市水道,进行人工化的整治、加固及景观建设,忽视其作为城市中重要自然生态要素的特点,没有充分发挥城市景观生态功能,这是错误的。

滨水景观带设计需在满足灌溉、行洪等功能的基础上着重考虑城市公共性的社交活动场所;从而弥补形式单一,线条呆板的水岸线,作为城市重要的景观交汇点,滨河景观带往往从郊区到城市中心,贯穿了城市的始终,那么河岸线自然弯曲,并与旅游、休闲、观光等体验活动相结合,不断提升公共空间品质,创造出具有吸引力的认为内涵,成为可享有、可观赏、可游憩的活动场所。

城市的建筑是可以阅读的,城市的街道是可以漫步的,城市的滨水是可以品味的,滨水公共空间必然要求有人参与,人的活动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为整个空间活力的中心。若想让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充分焕发出其特有的生机感及活力性,必然在空间的设计上要求“以人为本”,从人的客观需求出发。只有较多考虑对人的心理需求,才能在其中加入适合人们的活动,才能令城市富有生机。

参考文献

[1]武蕴斌,孙路倩,邵晓辉.承载城市安全功能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城市设计(下)——兰州黄河南岸(老城区段)滨水绿地环境规划设计方案[J].中国科技博览,2012(12):114. [2]庞唐,郭真.城市景观与滨水景观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2(24):132.

[3]沈德恩.滨水环境景观设计浅析[J].企业家天地旬刊,2010(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