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小习题大命题——教材习题试题化改编引领教学改进的策略及思考

小习题大命题——教材习题试题化改编引领教学改进的策略及思考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试题 ~——教材习题试题化改编引领教学改进的策略及思考 口邵珠利 【摘要】通过评价改革引领教师教学行为改进是有效路径之一 教师把教材习题作 试题化改编,可以有效达到培养学生的目标,提升学生的学力水平通过教师调查问卷的 分析并结合区域教学改革实际,可以提炼出以下三点行之有效的策略:1.将检测知识技 能向考察过程理解转换,让学生经历完整学习过程;2.保留教材习题原型或踪影,引导学 生建立关联理解;3.实施项目制命题改革,帮助学生整体构建认知 实践证明,以教材习 题试题化改编引领教学改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教材习题试题改编教学改进 有l9位教帅(约60%)选择例题讲m犁完统一 做,再讲评;有l0位教师(约30%)选择课前试做, 课中讲评;有4位教师(约l0%)选择课前trc做,课 前讲评。(见图2) 【教材列题使用现状1u.J卷调查分析】 (一)教龄情况分析 受访对象为90学时培训班33位学员,教龄为l~ 33年不等。其中敦龄J~3年的老师12人,占受访教 师的37%;教龄4~l0年的老师8人,占受访教师的 24%;教龄1 1~15年的老师5人,占受访教师的l5%;教 龄16年及以一 币8人,占受i方孳 币的24%。(见图1) 图2 结合教龄分析发现:10年左右教龄教师采用 了课前试做这种处理方式,表明l0年左右教师 接受新课程理念较多,有一定教学经验,能够对教 材“专项习题”进行灵活处理。而大部分1~3年教 图1 (二)对不同类型教材习题采用的主要做法情 况分析 受访教师普遍认为201 1年版课标教材习题设 龄新教师及教龄在20以上老教师均采用了例题讲 解完统一做,再讲评这种处理方式,说明绝大部分 新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经验,对“专项习题”还不能进 行适当处理;而教龄较长的老教师由于受传统教 学经验影响较大。所以也极少采用课前试做这种 方式。 2.对“综合习题” 采用的主耍做法分析。 计较好,题型丰富,综合应用性较强,思维性强。 1.对“专项习题” 采用的主耍做法分析。 l(1 1对于教村中“做一做”你采用的主要做法是( ) I l^例题讲解完统一做.再讲评u课前试做,课中阱评(、课前试做.课前讲评l ①专项习题:即教材“做一做”中的习题 ②综合习题:即教材中的“练习一、练习二……”中的习题 JIA OXU-教学月-/ 】-小学版!l1 1 l 数学一而EYU EKAN XlA丽OXUEBAN一47霸 泼.(2)(3) 对于教材中“练习一、练习二……”您采用的主要做法是( ) A全部例题讲解完后统一做B根据例题内容进行分解,和各个例题匹配完成 时于教材中“练习一、练习二……”的习题顺序您采用的主要做法是() A根据事先编制的顺序逐题完成B会重新编序,分组完成 意识与能力,而极少数新教师①由于教学经验不 I三)对做在教材中的习题是否逐题批改直至 学生订正正确情况分析 l直至学生订正正确吗?() l A全部都是B经常是C偶尔是D从来都不是 l(7)您班学生是否有单独的练习本做教材中的习题?() 1 A有B设有 对于题(6)(见图3),有8位教师(约25%)选 择“全部都是”;18位教师(约55%)选择“经常是”; 5位教师(约15%)选择“偶尔是”;还有2位教师 (约5%)选择“从来都不是”。这2位教师一位是教 龄1年,男一位是教龄18年。也许教龄1年的教 师不知道需要批改教材中的习题并且直至学生订 正正确为止,而1 8年教龄的教师可能一直就没有养 成这个习惯。 图3 虽然大部分教师能够批改学生做在教材中的 习题并要求学生订正正确,但整体来看,“有做必 批、有错必订”这一指标的落实并不到位。 对于题(7),有28位教师(约85%)选择“有”; 另有5位教师(约15%)选择“没有”。这5位教师 ①新教师:主要是教龄1~3年的教师。 48、 . .J...IA.....O..X...U....E...Y...U... .E.K...A.. ..N.X....I..A..O.....X...U..E...B ...A.N.—— 一教学月刊.,j、学版2016/12数学 有3位是教龄只有1年,另2位是教龄3年。 这再度说明新教师不太重视教材习题,或许教 材习题的价值还未完全引起年轻教师的重视。 (四)对额外给学生补充习题及根据教材习题 自行设计习题情况分析 (4)您会额外给学生补充习题吗?() A偶尔会B经常会c从不会 (5)您会根据教材习题自行设计习题吗? A偶尔会B经常会c从不会 对于题(4).有30位教师(约90%)选择“经常 会”;有3位教师(10%不到)选择“偶尔会”。这3位 都是教龄3年以下的教师。对于题(5),有17位教 师选择“经常会”;有l6位教师选择“偶尔会”。 通过对这两个问题对比分析不难发现:虽然教 师比较重视给学生额外补充习题进行练习,但一 部分教师所补充的习题并不是教师根据教材习题 自行设计的,可能是参考了其他习题资料,也有可 能购买了其他习题资料。 (五)对一本作业本能否达成教学目标的问答 情况分析 对于题(8)(见图4),有2位教师(约6%)选择 “是”(即不论学生成绩好差,一律建议购买),这2 位是30年以上教龄教师;有17位教师(约52%) 选择“否”;另有14位教师(约42%)选择“会依据 学生个体差异而定”。对于题(9),有l3位教师(约 40%)认为“不可以”,而这13位教师基本上与建 议学生购买除省编《作业本》以外习题材料的那部 分教师吻合。正因为他们认为仅凭一本教材及一 本《作业本》无法达成目标,所以他们才会建议学 生购买其他习题材料,但这部分教师又很少会根据 教材习题自行设计习题,基本上属于“拿来主义” “简单使用”者居多。 综合上述相关数据分析发现:随着笔者所在区 一本作业本改革的持续推进,大部分教师已经慢慢 试 一 正引导到关注教学过程、关注教材习题有效设计与 使用不会一蹴而就,可能还会反复。 (三)试题评价改革引领教学行为改进 笔者认为:仅采用行政干预措施,无法有效解 决根本问题。为此,区教研室小学数学学科确立了 通过试题评价改革引领教学改进的思路。从教材 习题试题化改编入手,从命题评价这一源头入手, 转变了教学理念,跟进了教学行为,但这其中仍有 一引领教师教学行为改进。这样会有效促使他们 些教师摇摆不定。另外仍有一部分教龄较长老 “不信”②到“信”、从不重视教材习题研读到重视教 材习题研读,也会坚定那些摇摆不定教师的决心。 一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较大,对仅靠一本教材 及一本作业本达成教学目标持有怀疑态度,仍想 、二年级全面实施“非纸笔”测试,三至六年 通过大量练习来提升学生成绩;而教龄较短新教 师并未认识到教材习题的重要价值,同时由于缺 乏足够教学经验.还不具备设计和改进教材习题 级力争把教材习题作为试题改编模板,从试题内容 构成、题型设置及编排设计等方面进行改编设计典 型试题,在兼顾双基的同时,重点考察教师教学过 程展开及学生思维水平达成情况。 的能力,他们也相信大量练习可以有效达成教学 目标。 我们不断向教师倡议不买教辅资料、不盲目补 充大量练习,要多钻研教材、多研读教材习题,要 关注学生思维过程,提升学生学力水平。由于命题 导向发生了转变,从近两期质量抽测来看,平时进 行了大量练习的班级成绩未必出色;而练习量不 大,但在日常教学中非常关注学生学习展开过程, 非常关注教材习题使用与设计的教师所教班级成 【探寻引领教师教学行为改进的新路子】 笔者在原有研究基础上与同行进行了教材习 题试题化改编的实践与研究,力争通过教材习题 的试题化改编引领教师教学行为改进,以求达到 棼 轻负高质的目标。 (一)教材习题价值巨大 众所周知,数学习题是数学模型的重要表现形 式,是提高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重要资源;纳人数 学教材中的习题更是众多专家、学者、教师智慧的 结晶,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有效载体。然而在 日常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拿来主义”“简单使 用”现象,教师疲于寻题、批改;学生忙于做题、订 正。教材习题并未得到全体教师重视,也未得到有 效使用。 绩比较理想,基本达到了“轻负高质”的目标。 【教材习题试题化改编策略及思考】 策略一:将检测知识技能向考察过程理解转 换。让学生经历完整学习过程。 六(上)第三单元“分数除法”第31—32页有一 重要知识点: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 数的倒数。这一知识点是学生顺利进行分数除法 计算的重要基础。教材创设实际问题情境,结合线 (二)“一科一本”强势推进 把作业改革作为突破口,通过一本作业本实施 倒逼课堂教学转型,除了让学生完成省教育厅教 研室下发的一本《作业本》以外,不允许再额外购 买任伺其他练习材料,引导教师重视教材习题研 读。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但将教师的注意力真 段图,通过观察计算过程引导学生发现这一重要知 识点。 相信学生对于计算分数除法试题应该不会有 任何困难。但为了能够引导教师关注教学展开过 程。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形成过程,命题者设计的 试题为: ①“他们”:主要指教龄较长老教师及教龄较短新教师。 ②“不信”:主要是指不相信一本教材、一本作业本能够达成轻负高质的目标。 教学月刊.IJ、学版 201 6/12 一,数学’ . 4’9、 糜 、囊 试题 蠊 五(上)第三单元《小数除法》第41页有一习 题(见下图): 最初笔者及命题者认为这个内容应该不会给 学生造成太大困难,结果正确率仅约70%。据反馈 信息,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度强调 结果(即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 倒数)的认知,而淡化了学生对获得结果过程(即 美心蛋糕房特制一种生日蛋糕,每 个需要().32kg面粉。李师傅领了 4kg面粉做蛋糕,她最多可以做几 个生日蛋糕? 此题是小数除法存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要求学 为什么除以一个不等于O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 数)的探究。 该试题源于教材,教师、学生均耳熟能详。以 往对这一知识点的考察耍求足:学生只要能够根 据这一知识点进行正确计算即可。新课程理念要 求学生要充分经历知识发生、发展全过程,教师要 在活动过程中帮助学生积累充分的数学活动经 验。教师在教学中会比较注重技能目标的落实,而 淡化过程目标的落实,所以命题者这样的命题足 以引发教师反思,重新定位教学。 笔者设计的下列试题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 定会引领教师教学行为跟进。 策略二:保留教材习题原型或踪影,引导学生 建立关联理解。 为了引导教师关注教材习题,研读教材习题, 减少盲目四处寻题,倡导教师根据教材习题自行 开发与设计习题,引导学生建立关联理解,培养学 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学力水平,笔者存命题时会 有意保留教材习题原型或踪影,让教师深切体会 购买教辅资料、题海战术意义不大。 1.保留教材习题原型,考察学生对问题本质理解。 为了避免教师一味反复操练教材习题,从而步 入另一误区。笔者尝试存保留原教材习题主干部 分的同时,适当进行问答方式变化,突出《课标 (2011年版)》所耍达成的堵养目标。 (1)增减条件或问题,考察学生对问题本质的 理解。 5o JIAOXUEYUEKAN×IAOXUEBAN 教学月刊.JJ、学版2016/12数学 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对余数进行处理,采用 “进一法”或“去尾法”取近似值。此题如果要求学 生填空,得出正确结果应该不成问题。如果在教学 过程中,教师未能引导学生对余数进行分析,学生 或许能得出正确结果,但对这类习题的本质 理解肯定不到位。因此笔者对此习题进行了试题 化改编,在原题基础上增加了:这个“l6”表示还剩 下( )千克而粉这一问题(见下图)。第一个问题 正确率近乎l00%,第二个问题的正确率约85%, 答案五花八门,有“16、1.6、0.16、0.Ol、16个蛋糕” 等多种情况。这表明教师存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 关注结果较多,而对得到结果所列算式的本质理 解不够。 (2)改变条件或问题叙述方式,考察学生对问 题本质理解。 五(下)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第76 页有一习题(如下图): 此习题安排在“通分”这一内容中,旨在通过 对选购新书这一活动的调查结果的讨论,确 定选购图书的最优方案,这应该是此题的主要编 排意图所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肯定会组织学生 进行通分比较,然后根据通分后分数大小确定购 买图书方案。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引导 学生对每个分数意义进行理解,而纯粹从分数大 小比较角度解答此题,那么学生思维就容易受到 束缚。笔者对此习题进行了试题化改编,重点考察 学生对每个分数意义以及每个分数与班级总人数 之间关系的理解,并以选择题形式呈现(见下图)。 教学这一习题时,教师仅将目光定位在面积计算 公式这一层面,那么就窄化了此题的复习功能。因 为给定所需数据计算面积,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 并不困难,笔者认为,关键之处是如何通过此习题 的复习能够引导学生关注各平面图形面积之间的 该题正确率约90%,错误的同学都选择了B选 项。这充分说明这部分学生对这三个分数的意义 并不十分清楚,或者说他们对于这三个分数与总 人数之间关系不清楚,而仅凭实际情况做出了选择。 笔者通过这样的试题化改编意在引导教师在 使用教材习题时不要局限于题目本身目的,而应 充分挖掘题目所蕴含的其他可发掘价值。这样审 视教材习题的习惯会为学生打开思维空间,增强 关系,尤其是当各平面图形高相等或底有倍数关系 时,各平面图形面积之间关系的理解应作为重点复 习和梳理的内容。 据此笔者改编了如下试题(见下图)。该试题 保留了教材习题的踪影(如:菜地、茄子、黄瓜、 15m,高相等要素),但不直接给出数据让学生计算 面积,而是需要根据给定的这些数据思考三角形和 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差倍关系,才能有效给予解 答。结果测试下来,正确率仅约60%,失分率之高, 让笔者未曾料想到。 如右图,一块菜地种了茄子和黄瓜两种蔬 菜,已知黄瓜的面积比茄子的面积大900平 方米。茄子的面积是()平方米。黄瓜的面积 是( )平方米。 羹。 式 学生对问题本质的理解。 2.保留教材习题踪影,考察学生对知识灵活应用。 保留教材习题原型,目的在于引导教师关注教 嘟熙 材习题、研读教材习题。但一味保留教材习题原 型,容易造成师生过度操练教材习题,容易诱导教 师走入误区。相信在策略一的引导下,教师已经开 这是其中一位教师的分析: 谊题首先得利用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进而 根据平行四边彤和三角形高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底是三角形的2倍 得出黄瓜的面积是茄子面积的4倍,转化成差倍问题.或者设高为未 知敷,列方程解决 .大部分的学生的理解是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等 高。底是两倍关系.那幺面积也是两倍关系,所以一份就是900 还有 小部分的学生理解成90()是4倍的数量而出错 还有几位同学完全没 有解题思路 始关注教学过程的有效展开,已经开始研究教材 习题,但这不是最终目的。如果仅从这个层面进行 教材习题试题化改编也很难推陈出新,并且会使 教材习题试题化改编之路越走越窄。为此,还需要从 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从学科本质理解这个角度着 手改编习题,引导教师挖掘习题背后的价值,真正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几何直观发掘 发挥教材习题的综合功用,而不仅仅是点状功能。 图形与图形之间的内在关系,站在更高位思考数 (1)着眼关系理解。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 五(上)“总复习”第l13页有一道习题(如下 图),是在给足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所需数据后,学 生利用所提供的数据直接利用计算公式进行计 算。并对各平面图形的面积进行回顾与梳理。如果在 学教学。如果教师的关注点始终是计算公式,那么 学生的思维就会被僵化在只有告知相关数据才能 进行计算的层次,这是基础,需要夯实,但这是比 较低级的层次。如果仅停留在这个层次,学生的思 维能力就得不到良好培养与开发,学生很难在头 脑中建立起图形与图形之间关系的意识。 JIAOXUE YU EKANXIAOXUEBAN一....51、 教学月刊叫、学版2016/12数学一 谶 一 羹一 (2)培养逆向思维,考察学生对知识灵活应用。 对于某些问题,运用逆向思维思考会使问题简 盒底面积,再根据上升水高度计算这部分水的体 积。 单化。笔者认为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是落实课程标 笔者的设想就是想扼制教师通过题海战术提 高学生成绩的做法,这样的命题内容,练习再多的 额外习题学生也不会得到有效发展,唯有认真钻 研教材,有效使用和设计、开发教材习题才能促进 学生的发展,通过少量练习,多进行思维训练,从 而达到优选精做、轻负高质的目的。 准十大核心词“创新意识”培养的有效路径。 下题是五(下)“总复习”第120页中的一道习 题,此题是一道经典题、传统题。如果教师在教学 过程中,不注重学生动手操作或课件演示,让学生 经历从平面到立体、从二维到三维的学习过程,学 生很难找出相关数据,从而给解答问题造成困难。 因此,本题的重点应该放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 观察课件演示,真正明确剪去小正方形的边长5cm 就是折成盒子的高,3O一5x2=20(em)是盒子的长, 25—5x2=15(cm)是盒子的宽。 一块长方形铁皮(如右图),从四个 角各切掉一个边长为5cm的正方 形,然后做成盒子。这个盒子用了 多少铁皮?它的容积有多少? 为了考察学生平面向立体以及立体向平面的 转化能力。明确平面图形相关数据与立体图形数 据之间的对应关系,笔者改编了如下试题。 如图,有一块长40cm、宽30cm的长方形铁皮。 (1)从四个角各切掉一块相同大小的正方 形铁片,然后做成一个无盖铁盒,已知制作 这个无盖铁盒共用铁皮1056cm。,请问这个 铁盒的高是多少cm? (2)小明先向铁盒中注入1260cm 的水,此时水深2 5cm,然后 再向铁盒中投入一些小鹅卵石(淹没水中,水未溢出)后,这 时水面上升了0 5cm。这些鹅卵石的体积有多大? 该试题保留了教材习题的踪影,题(1)重点考 察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原习题为已知剪去小正 方形的边长,计算盒子表面积,笔者是告知学生表 面积,计算铁盒的高(即计算剪去小正方形的边 长),旨在考察学生是否真正建立了平面图形和立 体图形之间的关系认知。题(2)重点考察学生灵活 解决问题的能力,常规思路是要依据题(1)计算出 的高以及给定长方形的长和宽,计算出铁盒的长 和宽,再进行相应计算,但这种思路计算起来比较 复杂,也容易导致计算错误。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 还有两种,方法一:1260+(2.5÷O.5)=252(cm ).方 法二:1260+2.5x0.5=252(cm )。方法一利用倍比关 系进行计算,方法二先利用原水深与体积计算铁 ≤ 、 JIAOXUEYUEK甄 ANXIAOXUEBAN 策略三:实施项目制命题改革,帮助学生整体 构建认知。 在PISA测试项目中,数学能力是指认识、理解 数学在现实社会中的作用的能力。主要从三个维 度测试数学能力:第一个维度是数学内容,第二个 维度是数学过程,第三个维度是数学的材料背景。 项目制命题思路能够较好突出主题,将相关联的 内容组合成一个大项目,有助于学生整体构建认 知体系。这比较符合PISA测试理念与要求。 笔者将浙江卫视正在热播的“跑男”节目融入 命题(见下图),将教材中有关单位转换、分数意义 理解、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最小公倍数、综合 实践活动“打电话”等内容作为一个大项目统整在 一起,项目内各题目之间尽可能保持,但都是 围绕“跑男”这一情境展开,学生比较熟悉,有亲 切感。 综观此项目内各题目难度不大,笔者设计这样 的试题主要就是要引导教师能从整体考虑所教内 容,在单元复习以及总复习时能够将教材习题内 容有机进行整合,以项目制形式呈现,培养学生整 体考虑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帮助学生架构起比较 清晰的认知体系。 为庆祝“六一”儿童节.2015年“六一”儿童节当日 《奔跑吧兄弟》节目著名演员之一邓超叔叔来到某,j 学与小学生一起玩了“撕名牌”游戏。现获知信息如下 翻 息1I邓鬯 叔的“名牌”尺寸长18厘米、宽 息2I共玩了5场“撕名牌”游戏,总计2个小时。 息3I参加“撕名牌”游戏的学生每4人一组或每6人一 I组或每9人一组,都少一人。 息4I该校共有36位教师。 试 簿 螺缡 囊戮蔫纛爨 蔫 教攀黢 ——基于10056Z学生监测结果的分析与启示 口荀步章 【摘要】质量调研检测和分析是改进教学的重要抓手。通过对某市122所小学四年 级的10056名学生的数学质量调研,就“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领域的 教学内容进行总体描述和对典型题例学生作答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可以相对客观地对学 生的“知识技能”“数学理解”“运用规则”“问题解决”等数学能力情况有进一步科学的了 解,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改进策略。这种方法立足于典型问题的研究,对提升教学效 率大有裨益。 【关键词】监测 内容能力 启示 分率90.39%。考查“图形与几伺”分值20分.学生 平均得分率90.25%。考查“统计与概率”分值21 2015年11月,某市抽取了122所小学四年级 的10056名学生参加质量调研监测,考查内容是苏 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1—55页内容,我们从两个 维度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一是各领域教学内容, 二是能力维度,根据作答情况反思当下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现状。 分,学生平均得分率88.90%。从考查比分来看,三 大领域的比分约为3:1:1。各领域得分率都在90% 左右,其中,“数与代数”领域得分率最高,“统计与 概率”领域得分率最低。下列是各领域考查百分比 图和得分率统计图。 激. 一、各领域教学内容分析 (一J总体描述 本次考查“数与代数”分值59分,学生平均得 (二)具体分析 1.“数与代数”领域 (2)第一场玩了20分钟,第二场玩了(1 35小时,第三场玩了 第四场玩了拿小时,第五场玩了多少分钟? , l 小时, 如果命题让教师感觉到通过题海战术可以提 高成绩,那么教师势必要进行大量操练,学生负担 无法减轻。如果命题让教师感觉到唯有认真钻研 教材、关注教学展开过程,唯有重视教材习题,据 (3)参加“撕名牌”游戏的学生人数不超过50人,共有()名同学参加 7“撕名牌”游戏 ★校长最先得知“跑男”演员邓超来校的消息,如果校长用打电话的方 式.每分钟通知1位教师。请在下面方框中用你喜欢的方式帮校长设 计一个电话方案,要求在最短时间内将“跑男”邓超来校的消息通知到 每位教师。(4分) 此进行有效使用、设计,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思维能 力发展,才能真正提升他们的学力水平,教师就会 把目光聚焦在教材上。 你设计的 ̄-+4v电话方案,要花( )分钟才能通知到所有教师。 一本作业本终究是一种理念,目的就是希望教 加★题为附加题,重点考察学生设计方案的能 力,此题设计方案3分,结果正确1分。该附加题 正确可以抵扣“综合应用”部分同等扣分,做错不 师不要进行反复操练,杜绝题海战术。而把握学科 本源,改编出高质量、高水准的试题,对于命题者 来说也是一个巨大挑战。教材习题试题化改编引 领教学行为改进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但需要 命题者与教师共同为之努力。 (浙江省杭州市大关小学教育集团31001 1) 扣分.也体现了分层理念: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 同的发展。这样的命题形式得到了师生的喜爱,内容 难度并未增大,但是思考问题的方式需要进行转换。 教学月1.JT J、学版 20 16/12 数学一 一 0撼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