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实事求是追寻真理——王绍增先生探索和践行风景园林学科建设的态度

实事求是追寻真理——王绍增先生探索和践行风景园林学科建设的态度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专题 纪念王绍增先生62

实事求是 追寻真理——王绍增先生探

索和践行风景园林学科建设的态度

Seek Truth from Facts—Mr. Wang Shaozeng's Attitude in Exploring and Practici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张文英

Zhang Wenying

摘 要:通过追述与《中国园林》主编王绍增先生长达25年相处共事的细节,描绘自己心目中的行业先锋的日常,立体生动地论述关于他对风景园林行业建设的贡献和建树;关于他对学术理论的求真和去伪;关于他对晚辈学子的提携和培养;以及他提倡尽快形成中国风景园林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他提倡总结前人经验,提倡生态智慧,倡导我们应该做尊重科学,理解人性,不过分张扬的风景园林师。今日思故人是为了更好地体会他想做的事业,从而更好地思考我们未来应该努力的方向。

关 键 词:风景园林;王绍增;求实精神;理论研究文章编号:1000-66(2018)02-0062-04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7-05-03 修回日期:2017-12-27

Abstract: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the normal life details of over 25 years work along with Mr. Wang Shaozeng, the chief editor of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he author describes his contribution and merits to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dustry; and how to eliminate the false and retain the truth, to the pursuit of academic theory; and describe his carrying and training for the students of the late generations. And he advocated the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hould complete theoretical system as soon as possible, advocated summing up predecessors' experience and advocated ecological wisdom. And he advocated we should be a landscape architect with respect for science, understanding the human nature and no flaunting. Today, in honor of the pioneer is to better understand what he wants to do, so we can think better about the direction we should work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Wang Shaozeng; matter-of-fact attitude; academic research

自从本人1992年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华南农业大学教书伊始,就跟随前辈王绍增老师,不知不觉25余载,前辈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一直为我们这些后辈撑起一方天地,让我们在浓荫庇护下成长。王老师2017年前还在哈尔滨参加风景园林教育大会,突发急病住院不久后的突然离世让所有人猝不及防,难以接受。而2016年我们在南宁参加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的年会后的一别竟成了永别,2张与南宁工作的历届毕业生的合影竟成为绝照,这位从1992年开始熟稔的身边尊敬的长者和智者,突然离去令人心痛无比。一直想写一篇纪念王绍增老师的文章,却沉重得下不了笔……

我所熟悉的王老师,人生可以划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作为华南农业大学林学

与风景园林学院的教授(19—2002年),在校教书期间,他诲人不倦,授课内容新颖、广博,不教条,教书育人的同时,不忘提携年轻学者,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为风景园林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尤其是后来为了风景园林学科的恢复并成为一级学科作了很多的努力。华南农业大学园林专业的教育一直很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重视本科教育与行业的紧密结合,这与王闿文、王绍增等老一辈教育者的努力不可分割。最早华南农业大学园林专业的研究生教育也始于王绍增老师和我,我在王老师申报了2次硕士点的基础上,主笔进行了第三次申报,终于申报成功,而王老师和我也成为规划设计方向最早带硕士的2位导师。那一时期的研究生教育,一直都是跟王老师一起开题、一起答

辩,完成各种教学与科研活动,王老师作为“”后中国培养的第一位园林专业的硕士,治学严谨,博学思辨,与他亦师亦友的共事,无论是教书育人还是学术研究,都让我受教良多,终身受益。

第二个阶段是2002年退休以后。退休对大部分人来说是毕生奋斗的结束并进入颐养天年的另一个阶段,而王老师退而不休,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反而是在退休后创造了更为辉煌、更有建树的人生,而且从岭南走向了全国,从教育界走向了全行业,为中国风景园林行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努力砌筑承上启下的、厚实的、链接古今中外的基础,为中国风景园林理论体系的搭建填写了极为浓墨重彩的一笔。1998年以来任《中国园林》杂志编委、副主编,2006

63

年接任《中国园林》主编后,提出“关注国际动态,立足本土特色”的办刊思路,认为“我们是《中国园林》,当然以发展中国园林为主”,秉承历史,杂志坚守学术高地,代表了中国风景园林行业最高的学术水平。正如杂志社所题“主编心语娓娓十载营善境 硕彦才智堂堂一身扬正风”,历经10年,每一期都会有一篇“主编心语”,每次拿到散发着油墨香的新杂志,先认真读一遍主编心语成了每个读者的习惯。

除了在教育和学术方面孜孜不倦的追求,他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新动态也格外关注。曾担任行业里第二家上市公司棕榈园林股份有限公司董事(2010—2014年)。以他在行业里开阔的眼界和丰富的经验,为公司战略规划和业务发展起到重要的咨询和顾问作用,为企业提出实用而中肯的建议。更重要的是,作为学者,对行业里所有的新事物他都有参与和了解,包括金融和资本对行业的影响等新生事物。王老师后期长期有2个箱子,一个是去北方出差的,一个是去南方出差的,最近这几年,行业里几乎每一个重要的会议都会见到他的身影,都会见到他认真专注地关注着行业里所有的动态,不曾有丝毫的倦怠,令我们这些心浮气躁的晚辈甚觉惭愧。

在此,分几个方面,简述我眼中的王绍增老师,以及王老师对行业所作的贡献。

1 毕生学习,追求真理,紧跟时代的发展和趋势;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甘为年轻人领航护驾

去王老师家,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占满整个墙面的书柜,先生的夫人纪宗安教授曾任暨南大学副校长,历史学的教授。所以,2位先生藏书极为丰富。王老师是最早使用电脑甚至最早给学生开设电脑制图课程的老师。王老师大学里学的是俄语,但他自学了英语,而且英语

阅读水平很高,尤其是英语原文的专业论文;他的专业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却对数理化、天文地理、历史、哲学有着深厚的研究,对风景园林文章里的数据都会较真地去核实和查证,他是设计领域里非常难得的有理工思维同时又有哲学思辨能力的领航人。

王老师一直热心指导和引导年轻学子开展学术研究。天天在电脑前审稿到深夜,而且笔耕不辍,不仅每月期刊都有一篇思想深刻、力透纸背的主编心语,而且每一期的每一篇稿子他都要认真审过。至少我知道有些文章,像当时身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研究生的林广思写的《回顾与展望——中国风景园林学科教育研讨》,他和作者一起前前后后修改了很多遍,据说至少修改了十几遍。更难忘2008年4月的一天,半夜两点多我将《当代景观营建方法的类型学研究》的论文发到他的邮箱,凌晨四点的时候赫然收到王老师连夜回复的邮件时的那份惊诧和感动;虽然对学术的追求极为严谨,却从不吝啬去鼓励年轻学者的学术探索或肯定他们的些许进步,哪怕有时候回复的只是2个字“很好”,而从来没受过表扬的投稿者是完全懂得那2个简单的字后面蕴含的无言支持。我写《理想与现实中的桃花源》那篇文章时,文中提到我多次去宾夕法尼亚州的兰卡斯特,去体会当地Amish人独特的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和处世哲学的细节,王老师说:怎么没有听你说起过?王老师对学术具有非常敏

锐的触觉和严谨的态度。当学生参加比赛得奖,或者申请到好的学校,他总是很开心。无论我的学生得到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的大学生设计竞赛(CHSLA)一等奖;还是我自己评上教授,他都比我更开心,说我是继他之后,真正在我们学校评上的第二个风景园林的教授,所以,他由衷的开心是为了学科日益的发展壮大和我们的点滴成长。

王老师喜欢讲笑话,每次在课堂上、饭

Commemorating Mr. Wang Shaozeng

桌上,他总是有很多很睿智的思想分享,很多时候他自己会呵呵呵地笑个不止;至今记得他讲的关于我的各种小段子,比如教育年轻老师说:小古啊,你看报纸总是先看体育版,张老师总是先看娱乐版,年轻人要上进……,古老师转述给我的时候,我笑说:错,哪是先看娱乐版,我只看娱乐版;做失恋同学的思想工作,王老师也会劝解学生说:初恋不成功很正常呀,不信你看看张老师……,学生转述给我的时候,还补充说:老师,有故事总比没故事好啊;还有一次接到王老师的电话说:我有急事找你,你怎么不回我电话呀,我说您跟谁说过呀,我不知道您找过我。他说:之前打电话跟你女儿说的呀,她说妈妈打球去了,我让她转告你的。笑说王老师您真当她是个人呀,她才3岁,什么都不懂。王老师听了哈哈大笑说:可是她在电话里讲话逻辑很清楚呀,答应得很好……。有一次王老师还说:没想到有时候你思想还挺深刻的。之所以记述这些温暖的琐事,只是想说,大多数人看到的是王老师的学术贡献,而我们,更加想记住王老师曾经如何鲜活的、无论从专业还是生活上都深深地影响过我们,让我们看到身边总是有些人心系行业的发展,对后辈宽厚体己、谆谆教诲,甚至保驾护航;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从来都是无私无畏、据理力争。而且,正是因为他所做过的一切有意义的事情和无私的奉献,让无数人纪念他,怀念他,并因为他的人格魅力而聚在一起,努力去完成王老师曾经想做而未竟的事业。

王老师也有他的缺点,就是他的极不爱运动,不喜欢任何体育运动,大约这个不好的习惯让他在积劳成疾的时候,思想依旧敏捷而身体却不够强壮,难以抗住病魔,喜欢熬夜,经常深夜改稿这样高强度的脑力工作渐渐地消耗了他的精力。但是,从未听他说过身体不舒服之类的任何一句话,所以,也

专题 纪念王绍增先生会让身边人忽视他长期的体力透支,只记得他永远朝气勃勃,永远达观豁达,永远斗志昂扬。记得1995年左右,王闿文老师、王绍增老师,还有当时在广州园林局工作的李敏博士及我们教研室的老师一起去广州白云山风景旅游区进行规划调研时,在五雷岭的山顶,遭遇持刀打劫的歹徒时他的淡定从容;记得2005年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组织的去澳洲、新西兰的考察,他为了探究悉尼的一个中国园子的执着与执拗;曾经王老师不是很了解棕榈这个企业,当2000年棕榈在全中国第一个举办了“大学生园林设计大赛”,当棕榈最早去各个大学里设立“棕榈奖学金”,当他们针对工程行业招标价低者得等不合理的规定去四处呼吁,争取公平,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健全行业规范的时候,了解到棕榈并不是简单的一个工程企业,棕榈的领导人具有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且产学研的结合能够让我们的学生有更好的平台接触社会,参加实践,王老师从此跟棕榈结下了很深的缘分,不仅在2006年25周年企业迁址时来参加揭幕仪式,后来公司上市时,还做了棕榈园林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为棕榈出谋划策。他总是欣然接受新兴事物,即便是曾经他最不熟悉的金融领域,也总是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接受新事物。

王老师是精神上的王者,追求在思想的海洋里游弋,追寻真理。像他自己说的:“‘黑五类子女’的身份让我从小就练就了一种无视个人成就的个性,吃素的奶奶又养成了我没多少物欲的身体”,他满足于在思想的海洋中游弋,对比和审视东西方哲学和文化、甚至对行业发展的贡献或者是阻碍,认为“世界风景园林的前途,不会是那些只拿自然资源供自己享受或作为成名发财工具的‘流派’,也不会是死磕自然规律只会‘科学设计’的好人。奉行‘事实求是’,充分发挥‘地宜’,追求‘人与天调’,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的唯一出路。[1]”

2 “尊重科学,理解人性”,以哲学思辨的精神,极力提倡建立完整的中国风景园林理论体系

王绍增老师曾说:“我一直有一个心结:中国人,即使不谈自己历史上的成就,已经进行了人类史上规模最大的地表景物改造工作将近20年,难道真的就拿不出自己的理论:难道仍然是毛所批评的‘言必称希腊’?[2]”

“很多人以为风景园林只是个实操的学科,对哲学范畴之类进行研究有什么用?此言谬矣。就人天二极而言,学术探讨范畴无非三大类:天与天、天与人、人与人,前者是自然科学,后者是社会科学,中间就是境学。风景园林作为处理人天关系的文化,虽然不同的人可能会用不同的方式对待自然,但大自然在相同问题上不会用不同的方式对待不同的人,这就是风景园林共性的最大公约数之所在。我们如何不被迷惑?如何获得火眼金睛?必须具有思想高度”[2]。

他学习并批判性地接受古典的、西方的思想。极其看不惯当今无论任何话语都要引自国外文献的习惯,提出不要崇洋媚外,也提到他自己年轻的时候,本来很讨厌封建迷信,但是后来,慢慢地学会吸收古人的智慧,东西结合,为创造出中国人的理论体系而努力。

对于创立中国人自己的理论体系,他身体力行,从早年的《必也正名乎》探讨“风景园林”“景观”等的名称,到《从画框谈起》论述了中西方风景园林传统设计方法的基本差异,到后来梳理了《30年来中国风景园林理论的发展脉络》,把30年来中国风景园林理论发展分为2个阶段:在封闭环境中探索的前15年(1984—1999年)和在开放中激荡的后15年(2000—2014年)[3];在《论不过分张扬的风景园林师——尊重科学,理解人性》中,他描述了他心目中的风景园林师应

该有的即尊重科学、理解人性又不过分张扬的样子,他提出:“大部分风景园林师的工作,最终应该向‘学生、教师和设计服务员的综合体’转移,这种人必须对大自然有一种近乎崇拜的信仰,对生命有一种出自内心的热爱,对人类有一种发乎本性的同情。这样的人才,就是尊重科学、理解人性的不过分张扬的风景园林师。”

王老师后期的文章,站得高度很高,不仅站在行业的高度,还站在全人类的高度,尤其最后一篇《风景园林学科承担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使命》里提出,风景园林作为国家一级学科,承担着“平衡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让国土实现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的任务,在中国的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工作中肩负着极为重大的责任。学科和行业的每一位同仁都应该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并将此落实到具体工作之中。他根据世界观体系的不同,将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分为以东方文化为代表的谨慎型和以西方文化为代表的勇进型。谨慎型相信人类是天地的造物,所以人必须敬重自然,顺从自然规律做事。而勇进型文化立足于研究世界,掌控世界。他提出:“风景园林是一种人类活动,其基本任务有三大类:保护美好的大自然状态和循环过程,改善受到人类干扰或破坏的生命环境,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城乡。”而且提出,“中国人应该提出一套比当下流行的各种生态理论和生态工程方法更具有生态智慧的,后患最小的,投入产出比最高的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论体系和生态建设模式,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4]”

跟王老师的最后几条微信交流的是收到他发来的“关于召开《岭南园林丛书》主编会议的通知”,为系统地总结并记录已有的岭南园林历史、遗产、特色和成就,探索其发展与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内在关系和

65

成因,传承其特有的优秀文化内涵与精湛工艺技术,实现传承和传播岭南园林文化的目标,为未来岭南园林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成立编委会并任主编,而此事如今竟成了他未竟的心愿之一。

3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坚持奉行“实事求是”科学理性的探索精神

王老师性格耿直,不畏权贵,一身正气,为了行业的发展和建设,敢于直言,奔走呼号。

无论是恢复风景园林专业,并增设为一级学科这样的学科建设工作,还是是否取消行业资质;无论是大到国家海绵城市的建设、广州绿道的建设,还是小到广州大学城规划湖、广州中新知识城规划的大湖、佛山东平新城中轴的规划,每次他认为规划有不合理、不科学的地方,或者不合理的行业,他总是直言,甚至四处谏言,奔走呼号,为学科正名,为学术正方向。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极其敬业的精神提出他的建议和意见。

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恢复事物的本来面目,涤荡学界污流,这样的中国才有前途,世界才有希望。要求在城市建设中必须坚持科学的态度,不能靠口号或理念来指挥。比如他的“实事求是与海绵城市”的报告,会以更科学、更实事求是的精神来探讨关于城市建设、雨洪管理、生态、污染的治理只是在转移污染等。

他说:风景园林人最好扎实一下自己的自然科学功底,多读点书,多懂点基本原理,并学会综合平衡地对待复杂失误,这有助于坚持自己的基本信念(其中主要是许多代前人景观考验的积累,或曰生态智慧),而不是热衷于追逐时髦。生态这个东西,是大自然造就的,需要的主要不是创新,而是了解和遵从。他毫不忌讳地直言:“近些年学科的很多事情,说到底,或是忘记了科学规律,或

是理念掩盖了科学。比如景观人的时候,什么都以景观为中心(背后可能是为经营城市卖地服务),于是,在某些地方领导的支持下,大量调蓄湖变浅,改造成湿地公园;本来行洪的河道,为了景观种上了树林,添造了栈道和亭台,湖南某市在已经硬化的河床上直

接填土,搞滨水生态景观,今年(2016年)不仅影响了防洪,而且这些泥土连同景观都被洪水一锅端掉了,等等;等到雨洪管理的风气一来,又忙着把绿地改造成蓄水场地,把土壤换成砂石,把原生树种挖掉改成‘既耐水又耐旱’的树种,或者干脆种些草;下次再来个什么风,不知还能生出什么新花样来。切盼这类事以后尽量少些重现。[5]”“思维的混乱,好像是现代人的特征。本来城市河岸的设计,在人多地少、人与江河争地的条件下,应该是水利专家主持的事,景观是必须服从水利规范的。但在一些所谓专家的怂恿和一些地方的瞎指挥下,这里变成了景观为主的事物,这些人既不懂水文和流体力学,也不懂工程和动物,瞎指挥一通,行洪道上种植树林灌丛来让洪流变慢,大堤上栽大树、种浆果引来老鼠打洞,已经硬质化的河床里填土搞景观造成洪水一来全部冲光……只能造成更大的隐患”[6]。

4 结语

风景园林师,本着对自然相对深刻的了解,本着对历史人文的了解,本着对当代生产生活的理解,首先应当是最具有警醒意识、忧患意识,最应该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那群人。在我心目中,滴酒不沾的王老师从不人云亦云,而且,看不惯所有的哗众取宠,看不惯伪科学,看不惯“形象工程”,看不惯弄虚作假,刚正不阿,为人耿直,坚持以事实说话,坚持科学的研究态度,而这样较真的人,在我们如今识时务者为俊杰的现实生活里,何其珍贵。

Commemorating Mr. Wang Shaozeng

某种意义上说,王老师是一位智者、哲人和大师。最近几次参加行业会议,都会在心里默默地想:如果王老师还在该多好;前不久看完“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这部玄幻剧的我,相信此刻:王老师正站在某个维度的某一处,无比清醒地、默默地关注着他所挚爱的、并为之贡献一生的中国风景园林行业的发展,如他曾经说过的“远处一轮朝阳喷薄欲出,一个光辉灿烂的风景园林新时代即将到来……”。党的十九大报告里**总说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并强调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

令人欣慰的是,一个光辉灿烂的风景园林新时代已然到来……

参考文献:

[1] 王绍增.旷野辉星孟兆祯院士于20—21世纪之交在风景园林史上的贡献[J].风景园林,2014(3):148-149.[2] 王绍增.论不过分张扬的风景园林师:尊重科学,理解人性[J].中国园林,2016(4):5-9.

[3] 王绍增.30年来中国风景园林理论的发展脉络[J].中国园林,2015(10):14-16.

[4] 王绍增.风景园林学科承担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使命[J].中国园林,2017(1):5-6.

[5] 王绍增.主编心语[J].中国园林,2016(10):1.[6]

王绍增.主编心语[J].中国园林,2016(12):1.

(编辑/王媛媛)

作者简介:

张文英

1966年生/女/博士/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学科带头人,教授/棕榈生态城镇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棕榈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贝尔高林国际()有限公司董事/研究方向为生态城镇建设理论研究与规划设计实践/本刊编委(广州 510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