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 用心学 认真做 专心听 大声讲 6.4 比例的应用(例2)
班级: 姓名: 组名 : 【学习目标】
1. 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2. 能根据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出实际距离。 2.会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1)1千米=( )米 1米=( )厘米 1千米=( )厘米 (2)比例尺=( ):( )或比例尺 = ————— (3)比例尺按形式分为( )和( ) 按作用分为( )和( ) (4)说说下列比例尺的实际含义。
二、自主探究
例2:地铁1号线从苹果园站至四惠东站在图中的长度大约是7.8 cm,从苹果园站至四惠东站的实际长度大约是多少千米?
(1)自学:苹果园站至四惠东站在图中的长度大约是( ) cm,这是( )距离,要求的是( )距离,我们可以根据( )=( ):( )来列比例
(2)互学、合作探究(你有几种解法?试一试,然后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 (3)展示和分享成果 (4质疑、补充
(5)课内检测
在一幅幅比例尺是1:5000000的地图上,量得上海到杭州的距离是3.4cm,上海到杭州的实际距离是多少?
【学习评价】
自评 师评
课外练习:P57的第7题
6.4.10 比例的应用(例3)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能根据实际距离与比例尺求图上距离,能绘制简易的路线图、方位图、和地图等。
2. 锻炼综合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1.填一填:
(1)图上距离2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千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 )。
(2)在一张图纸上,用6厘米的线段表示3毫米,这张图纸的比例尺是
( )。
(3)
2. 根据比例尺计算实际距离。
( )。
二、自主探究 1.例3: 思考如下问题:
(1)题目中蕴含了哪些信息?要求什么问题? (2)解决这个问题要用什么方法?先求什么?怎么求? (3)绘制平面图要注意什么? 2.尝试解决例3。 三、课堂达标
1.课本p57页第8题。
2. 课本p58页第11题。
【学习评价】
自评
师评 6.4.11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例4)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性。
2.能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下图中的现象都是生活中( )与( )的现象。
生活中还有哪些放大与缩小的现象?
二、自主探究
1.自学课本第60页例4。 (1)尝试按要求画图。
(2)观察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比较它们的内角、边长、周长,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3)如果按照课本的要求缩小放大后的图形,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2.做一做。
三、课堂达标
1. 把三角形按4∶1放大;把梯形按1∶4缩小。 2.做一做。
【学习评价】
自评
师评 6.4.12 用比例解决问题(例5、例6)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能正确判断实际问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能利用正、反比例正确解答实际问题。
2.感受比例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 ) (2)书的总页数一定,书的本数和每本页数。 ( ) (3)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水费和用水的吨数。 ( ) 二、自主探究
1.看课本例5完成。
(1)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对应的数据分别是多少?请填写下表(未知的量用“x”表示)。
从上表可以知道
( )和( )的( )相等。
(2)用比例解答。
请你根据表中相对应的数据和判断列出比例式,然后解答。 2.学生自学例6。
对应数据 相关联的两种量 张大妈 李奶奶 ( )一定,所以( )和( )成( )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
我的发现:
问:(1)题中哪个量是一定的?答: (2)哪两种量是变化的? 答:
(3)相关联的两个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答: 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课堂达标 1. 数学诊所。
(1)比例尺一定时,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正比例。 ( )
(2)圆的周长公式中当C一定时,π与D成反比例。 ( )
(3)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例。 ( )
(4)Y︰8=X(X不是0),Y和X成正比例。 ( )
2. 工程队要修一段长4800米的公路,前4天共修960米,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路共需要多少天?
3. 六年级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2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
多少行?
【学习评价】
自评
师评 6.4.13 比例的应用综合练习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会正确分析数量关系,能叙述解题思路,确定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能提高判断推理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填一填。
(1)三角形底一定,它的高和面积成( )比例。
(2)用0.2、6、30、1这四个数组成两个比例式是( )和( )。
(3)如果3a=2b,那么a:b=( ):( )。
(4)我国《国旗法》规定,国旗的长和宽的比是3:2,学校的国旗宽是128厘米,长应该是( )厘米。 2.判断题。
(1)把一个比的前项扩大2倍,后项缩小2倍,这个比的比值不变。 (2)由2、3、4、5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 ( ) (3)汽车的速度一定,所行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 ) (4)圆的半径和它的面积成正比例。 ( ) 同桌间说说错误的理由,并改正。 二、提高练习
1. 一种注射用药水,用药粉和葡萄糖水按1:500配制而成。要配制这种药水250.5克,需要药粉多少克?现在有3克药粉和1250克葡萄糖水,最多能配制多少克这样的药水?
2.星期天,小明在家将一根木头锯成3段用10分钟,如果要锯成6段,要用多少分钟?
三、课堂达标
1.选一选。
(1)把一个直径4毫米的手表零件,画在图纸上直径是8厘米,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 )。
A.1:2 B.2:1 C.1:20 D.20:1 (2)如果A×2=B÷3,那么A:B=( )。 A.2:3 B.3:2 C.1:6 D. 6:1
(3)体积和高都相等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它们底面积的比是( )。 A.1:3 B.3:1 C.1:6 D.6:1
2.甲、乙两车由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乙两车的速度比是2:3,已知甲走完全程用5.5小时,求两车几小时后在途中相遇?
四、课外拓展
量出下图中学校到汽车站和学校到。商场的图上距离,再根据比例尺算出实际距离。
公园 小河 学校 汽车站
【学习评价】
自评
师评 6.4.14 比例的整理和复习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能掌握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对正比例,反比例,比例尺和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回顾梳理。
2.会总结、归纳和应用比例的相关知识。 【学习过程】 一、知识梳理
1. 学生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网络,然后小组内学生交流。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比例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比例的应用:
2.请你想一想,填一填,区分比和比例的关系。 意 义 各部分名称
————————————————————————————————— 二、重点训练
1.边做课本第65页,边整理和复习。
2.做课本第66页,和同学交流自己本单元的成功和不足之处。 三、课堂达标
1.汽车保持行驶速度不变,则它所行驶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 )。
上面的学习中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写一比 比 例 基本性质 A.成正比例 B.成反比例 C.不成比例 2.下列关系中,成反比例关系的是( )。 A.三角形的高不变,它的底和面积。 B.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变,它的底和高。 C.圆的面积不变,它的半径和圆周率。 D.同学的年龄一定,他们的身高与体重。
3.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4000000,这幅地图上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是28cm,那么这两个城市之间的实际距离是( )km。
4. 明明量得公园的一个圆形花坛的周长是157米,他想把它画在平面图上,请你帮忙画一画。(比例尺根据纸张的大小和圆规的大小确定。)
5. 甲、乙两人同时加工一批零件,已知甲、乙工作效率的比是4∶5,完成任务时,乙比甲多加工120个零件。这批零件一共有多少个?
【学习评价】
自评 师评 6.4.15 综合实践:自行车里的数学
班级: 姓名: 组名 : 【学习目标】
1.能用所学的圆、比例等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的问题。 2.会描述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情境引入。
你能根据课前搜集的有关材料,结合我们生活实际,说一说自行车里含有哪些数学问题吗?
我的想法:
二、自主探究
1.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 两种自行车,各蹬一圈。能走多(1)小组内交流,说出你小组的方案。 方案一:直接测量。 方案二: 。 (2)小组讨论,合作完成 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 我的发现:
前齿轮转的 ×前齿轮的 =后齿轮转的 ×后齿轮的 蹬一圈车子走的距离=车轮的周长×(前齿轮的 :后齿轮的 ) 2.研究变速自行车可以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1)假如前面有两个齿轮,并且齿数分别为48个齿和32个齿,后面有两个齿轮,并且齿数分别为20个齿和16个齿。
(2)开动脑筋想一想,可以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3)代入数值“做一做”
前48后20: (圈) 前32后20: (圈) 前48后16: (圈) 前32后16: (圈)
我的发现:如果前轮m个,后轮n个,那么会有 种组合,会有 种变速。而且前后的齿轮的齿数比值 ,同一辆车的速度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