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文化变迁与传承
作者:杨军红
来源:《文教资料》2017年第26期
摘 要: 本研究考察的重点是东干人的婚姻仪式,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田野调查、采访、案例分析等方法,从文化人类学民族志的视角分析东干人民俗文化中留存的中国文化痕迹,分析东干人婚姻程式中蕴含的价值观、社会心理和审美情趣。了解东干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对中国回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对外域文化的吸收及本土化的特色,探讨这些“离乡背井”的东干人如何通过一些重要的生命仪式来塑造群体认同,保持穆斯林移民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揭示这种社会性的仪式背后具有的人类深层的文化心理,同时对跨境民族之间相互交融、彼此影响的文化格局做阐释。
关键词: 东干人 婚姻仪式 文化中介 文化认同 文化变迁
东干人是19世纪移居到沙俄所属的中亚地区的西北陕甘及后裔,是穆斯林华侨移民群体,1924年被苏联定为中亚地区一个的民族共同体“东干族”,但东干人仍然坚持自己的回族身份。东干人和中国回族同宗同源,虽然从地域上看,它是中国境外的一个民族,但从文化源流、民族特征、民族观念甚至从族群认同上讲,它是回族文化的一个分支(丁宏,2005)。他们不喜欢被称作“东干人”,认可与中华民族文化的一脉相承,自称“中原人”,或者“中国西北老回回”。作为境外华人群体,东干人是中亚其他国家和民族了解中国文化的“中介”,还是中国与中亚国家文化交流的“中介”(丁宏,2006)。东干人聚居区“就像一个个保持完好的中国清代活态村史馆”,将秦汉雄风、古国遗韵的基因密码非常神奇地保存了下来。在远离故国的中亚地区,东干人聚居区成为华夏文明在异域他乡的一块文化“飞地”①。 仪式是衡量移民文化变迁可观察的文化特质,保持仪式成为离乡背井的海外移民追求共同生活意义的依托(马强,2012)。从国内文献来看,国内最早关注东干人婚俗话题的是张国杰。张国杰和托尔斯托夫1986年在《世界民族》杂志发表《苏联东干人的婚姻家庭》一文,指出东干人与异族通婚较少,受邻近民族哈萨克族、吉尔吉斯及其他民族的影响,东干人也有换亲习俗。师范大学的张芯语(2014)的硕士论文《吉尔吉斯斯坦东干族婚俗调研》运用民俗学方法,通过驻村实地观察、走访、体验和调查,从择偶、婚龄、婚嫁礼俗、婚礼程序、婚后礼仪五个方面对东干人的婚礼习俗进行全面细致的描述。综合目前中国学术界对东干人婚姻仪式的考察和主要发现,有以下几点:
一、婚姻形式:一夫一妻制为主,也有一夫多妻,多生育。婚嫁严守教规,不与外族通婚,反对近亲结婚。
东干人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从扎根中亚的第一代东干人开始,就代代相传念念不忘自己的根,对集体和民族存在较高的依赖感,民族内部凝聚力强。东干人作为中亚地区一个弱小的少数民族,最大的难题并非一地一村之争夺,而是要在强大的异族面前确保本民族的繁衍和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大,不使自己的族群消亡。为保持自己的“纯正血统”,东干人反对近亲结婚,不与外族通婚,男女双方都是穆斯林才能通婚,以免被外族文化渗透和融合。偶尔东干村的男人可以娶别族的女人,但是东干村的女人决不会嫁给外族的男人。东干人的女娃很少与外族通婚,与外族人通婚的女娃会遭“白眼”,让人瞧不起。
二、东干人的婚礼仪式至今仍然保持着中国汉族“六礼”的传统,婚庆程式同时有回汉两族的习俗。
东干人的婚礼仪式至今仍然保持着中国汉族“六礼”的传统②。缔结婚姻,须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过程。东干人子女的婚姻由家长包办,讲究“门当户对”,要“明媒正娶”。这在中国及其他华人社区,已被视为是过时的封建礼教,但在东干人中仍然流行。“纳采”就是说媒,东干人称为“打发媒人”。年轻人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先要有父亲、母亲的“口话(意即:同意),然后男方要打发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媒人一般是由男方家的亲戚或者朋友担任,并且是双方家里认识的人。媒人去向女方家多次求婚,“次数少了,显得你的女娃没有地位”。如果同意,女子的父亲会和媒人握手并问好,叫“给话”。征得女方父母的同意后要吃“定茶”,送卡利姆,定日子。然后男方下聘礼订婚;如女方家长收下礼品则表示同意。拒收礼品则表示不同意这门亲事。如果双方满意,则商讨结婚日子。即使自由恋爱,也要通过“明媒正娶”这一关。若是不等到爹娘开口,不经过媒人介绍,和自己喜欢的人私会,那么,爹娘和社会人士就会轻视他,认为他不遵守礼教随。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东干人虽然受父母之命、煤妁之言的约束,但有相当一部分为自由婚。只要男女双方情投意合把婚事告诉自己的父母,便能成亲。
婚庆程式包括新娘坐炕、哭嫁、道别、叩拜、过门、开席、随礼、答谢作揖、新娘回门等程序,婚礼用品的装饰及新娘的发饰和着装保留着中国清末西北地区的婚嫁风俗。东干人的婚礼中从大场面到小细节,都是使用中国传统婚礼的主色红色。
东干人女子出嫁前要在自己的小屋里“坐炕”,静坐三天,回忆父母的养育之恩,同时为即将到来的新生活做好心理上的准备。新娘出嫁前一天,与女友在小屋里或唱或哭,悲叹分离,东干人叫“少女会”。新娘要“哭嫁”,与娘家人泪别,在途中还要哭泣,以表示不舍离开父母。 中国清末民间旧俗新娘的传统嫁衣是:“头戴凤冠,脸遮红方巾,上身内穿红娟衫,外套绣花红袍,颈套项圈天官锁,胸挂照妖镜,肩披霞帔,肩上挎个子孙袋,手臂缠定手银;下身着红裙、红裤、红缎绣花鞋。”东干新娘的发式和衣着就是中国清代妇女的翻版。结婚当天新娘一大早就要起床,要梳起样式复杂的清代妇女的发式——“燕子头”,戴上银发簪。“燕子头在今日中国早已销声匿迹,现在只能在古装电视剧中才能看到的新娘”凤冠霞帔“的服饰,今天在东干族内得以完整地保留下来”③。结婚时,新郎穿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帽,新娘头顶红花高髻,梳燕燕头,脚蹬清代样式的绣花鞋,从上到下,大红大绿,十分耀眼。东干新娘服装的绣花上一定要有八宝图案,代表忠贞和欢乐、安康和长寿,幸福和忠厚、富贵和力量,祝愿婚姻幸福及生活美满忠贞和多子多孙④。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在这些象征“多子多福”、“招财进宝”、“迎福纳祥”的婚礼饰品中得到充分展示。第二天要做“试刀面”,在公婆和男方亲戚面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展示自己下厨做事的才能,第三天新郎要准备礼品陪同新娘回门,看望岳父母及亲属。男方用花车迎娶新娘,新娘到夫家后,晚辈端上一盆清水,让新娘洗脸更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