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第七单元教案设计
七、获“联合国人居奖“的城市——统计
信息窗1——城市保洁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 页。 教材简析:
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条形统计图之后安排的,学生已经会用条形图表示各种数量。本课以此为基础,引入对折线统计图的学习。该信息窗提供了一份威海市1998—2002年市区环保建设情况统计表。拟引导学生提出与环保有关的现实问题,引入对折线统计图知识的学习。教学重点是学画折线统计图,利用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难点是利用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目标:
1、借助实例,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作用,会用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
2、在统计活动中,感受统计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第 1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去过威海吗?威海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荣获了2003年度全球改善人居环境最高奖——联合国人居奖。为什么威海市是最适合人们居住的城市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威海,了解威海,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一下其中的奥秘。请看120页信息窗一,说一说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1998—2002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怎样呢? 1998—2002年威海市新水取水量的变化情况怎样呢?……引入对折线统计图的学习。)
1 / 10
五上第七单元教案设计
[设计意图:从现实的素材入手,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统计的兴趣,激活有关统计的经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引入对折线统计图的学习,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突出了统计的作用。]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解决红点问题:1998—2002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怎样呢?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
1、尝试统计,体会学习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
谈话:1998—2002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怎样呢?(引导学生根据数据回答)你能把这个变化情况用统计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吗?(教师为学生提供统计图表,引导学生尝试统计),先自己选择合适的方法表示出来,做完跟同桌说说,准备班内交流。
2、班内交流,介绍折线统计图的画法。。
谈话:1998—2002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怎样呢?你是怎么表示的?(引导他们明确,条形统计图不能直观地表示变化情况)
谈话:有没有更直观地表示这种变化的统计图呢?(结合教材,边演示,边讲解,总结出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先根据数据描出各点,再用线段依次连接各点。)
3、对比分析,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谈话:刚才有的同学根据统计表进行分析,有的根据条形统计图进行分析,还可以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分析,你觉得解决“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这样的问题用那种方法比较合适?为什么?
谈话:解决像“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这样的问题,最好用折线统计图,因为它能直观地反映出事情的变化情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思考、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比较,有利于学生体会折线统计图在表示数量增减变化方面的优势。]
2 / 10
五上第七单元教案设计
(二)解决绿点问题:1998—2002年威海市新水取水量的变化情况怎样呢?学习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并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
1、制作。
谈话:刚才我们用折线统计图表示了1998—2002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前面同学们还提到了许多问题,比如,1998—2002年全市新水取水量的变化情况怎样呢?表示这个变化情况,应该用哪种统计图呢?
谈话:能自己在教材图出折线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描述取水量的变化情况吗?先自己画图分析,再和同桌说说,准备班内交流。
2、班内交流。
谈话:谁愿意展示你画的折线统计图,能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吗?(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点拨画法)根据这幅统计图你能发现什么?有不同意见吗?(根据学生的交流强调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经历画折线统计图和根据统计图分析事情的变化情况, 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体会用折线统计的好处--能直观地反映同一个内容不同时间的增减变化趋势。] 三、自主练习,拓展应用。
1、自主练习第1题,体会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1)填写。
(2)班内交流。(关注学生对第4小题的回答,鼓励学生的个性化思考。) 2、用折线统计图描述其它事件的变化情况。 四、全课总结。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根据学生交流,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有什么好处?
第 2 课 时
一、基本练习
3 / 10
五上第七单元教案设计
1、补充练习,巩固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下面是某市一年各月份日照时数统计表,请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全年的日照情况。
单位:小时
月份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日照167 时间 170 233 255 278 216 206 176 178 187 225 十二月 184 (1) 绘制。
(2) 班内展示。(引导学生交流绘制方法。)
(3) 对比分析:某市一年各月份日照时数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 二、变式练习:
1、自主练习第2题,会对折线统计图进行分析。 (1) 完成。 (2) 比较分析。
谈话:你能说说移动电话的数量是怎样变化的?你能分析一下原因吗? (3) 反思小结。
(引导学生体会除明确变化规律外,还要找到发生变化的原因,推想未来的发展趋势。) 三、综合练习。
1、 自主练习第3题,读图分析。
(1) 观察条形统计图。
(2) 你能分析一下小彬的锻炼成绩吗?
(3) 推测小彬第8周的成绩,并在图中表示出来。在推测第8周成绩
时,教师要适当引导,提示学生在可能的取值范围内进行推测。
[设计意图]练习时,可让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对锻炼
4 / 10
五上第七单元教案设计
成绩做出合理分析。
2、 自主练习第4题,综合巩固折线统计图。
(1) 仔细观察折线统计图。
(2) 通过折线的变化情况,你发现了什么?
(3) 调查本校近四年学生人数情况,完成下面折线统计图。 [设计意图]练习时,要特别注意第(2)小题。一方面要组织好调查活动,通过合理渠道获得可靠的数据;另一方面要组织好分析交流活动,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信息窗2——城市绿化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页。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该信息窗呈现了两份统计表,一份是2002年我国部分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情况统计表,一份是威海市1992——2002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情况统计表,通过观察分析这两份统计表,让学生初步学会根据实际情况,恰当地选择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来表示数据。威海市1992——2002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情况,可进行比较的不仅是各年绿地面积本身的多少,还可以随着时间的变化来观察绿地面积的增、减变化情况;而五个城市的绿地面积,所能够进行比较的主要是数量的多少。考虑到学生选择合适的统计图难度较大,教材也以对话的形式给学生做了适当提示。
教学重点:能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5 / 10
五上第七单元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比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根据需要合理选择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进一步掌握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并能利用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2、在统计的过程中,感受统计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当中的作用,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威海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荣誉。其实,威海还是著名的“国家园林城市”呢!那里依山傍海、风景秀美、楼在林中、人在绿中。让我们一起看看威海的绿化情况,好吗?
2、观察统计表,搜集信息,提出问题。
谈话:(出示2002年我国部分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情况统计表)请同学们观察威海市与其它城市统计表,你能搜集到哪些信息?(引导学生明确表1提供的信息是:部分城市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各是多少。)
谈话:(出示威海市1992——2002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情况统计表)请同学们观察表2,你能搜集到哪些信息?(引导学生明确表2提供的信息是:威海市1992——2002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变化情况。)
谈话:比较这两个表格,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别选用什么样的统计图表示上面的两组数据比较合适?)
[设计意图:选取现实的素材创设问题情境,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生活,突出了统计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渗透环保教育。同时激发了统计兴趣,激活了已有的统计经验,为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奠定了基础。]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6 / 10
五上第七单元教案设计
1、思考,尝试选择。
谈话:分别选用什么样的统计图表示上面的两组数据比较合适?先自己想一想,再把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交流,准备班内交流。
2、班内交流,了解特征。
谈话:分别用什么样的统计图更合适?为什么?(引导学生了解,比较数量的多少,可以选择条形统计图;比较数量变化趋势,选择条形统计图比较合适。)
3、尝试作图,加深体验。
谈话:请同学们先完成课本上的统计图,再比较两种统计图的特点,同桌说说,准备班内交流。 (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4、班内交流,提升认识。
谈话:谁愿意展示你制作的统计图?通过条形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通过折线统计图呢?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明确: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各个城市人均绿化面积的多少;折线统计图,更能清楚地看出威海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增减变化情况。)
谈话:为什么图一横轴下的威海、苏州……对着的是格子,图二横轴下的1992、1993……对的是线?只能画“点”,所以画折线统计图(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作图习惯)。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方式,发现两个统计表的特点,从而恰当的选用合适的统计图,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师在学生交流时给予适当的点拨,有利于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的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自主练习,应用拓展
1、课本 页自主练习第1题:调查本组(4人)同学每日睡眠时间,并用合适的统计图表示。
7 / 10
五上第七单元教案设计
(1) 组内调查统计同学每日睡眠时间,填写好统计表。 (2) 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并绘制。
(3) 班级展示交流。(重点引导学生说清你选用哪种统计图?为什
么?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由于突出的是睡眠时间的多少,所以应选用条形统计图。)
2、课本 页自主练习第2题:根据表中的数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1) 学生解答。
(2) 班级交流。(引导学生说清楚为什么选用折线统计图?网站一
周访问人次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设计意图:选取的先解答,再展示交流,教师引导点拨的练习方式,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四、回顾反思,总结全课。
1、教师谈话:这节课你学得高兴吗?通过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学生班级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反思,让学生对本节所学知识进行梳理,以便形成 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五、布置作业:查阅有关资料,了解青少年每日睡眠时间为几个小时比较合适,并向同学们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第2课时
一、基本练习 1. 填空
( )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数量的多少;( )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
8 / 10
五上第七单元教案设计
数量的多少, 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2、选出适合用折线统计图表示的话题,在()里打对号。 (1)小明从4岁到10岁的身高( ) (2)一天的温度变化( )
(3)班级中同学喜欢吃香蕉、橘子、苹果、荔枝的人数( )
(结合学生的举例,使学生体会到:折线统计图适合同一事物,不同时间的统计;而条形统计图适合用于不同事物,同一时间的统计。)
二、变式练习:
1、我国“五岳”主峰的海拔高度如下表。根据表中的数据,选择合适完的统计图。
海拔高度(米)
“五岳”主峰的海拔高度情况统计图 单位:(米) 年 月 泰山 华山 衡山 恒山 嵩山 (1) 学生完成统计图
(2) 班级展示交流:说一说,你为什么选择这种统计图? (3) 班级交流:通过以上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
9 / 10
泰山 1532 华山 2160 衡山 1290 恒山 2017 嵩山 1440 五上第七单元教案设计
三、综合练习
1、课本129页自主练习第3题。
(1) 集体调查班级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每人只能选一种) (2) 思考并选用合适的统计图 (3) 小组交流。
(4) 班级交流(引导学生说清为什么要选用这种统计图?选用这种统计
图的优越性是什么?从统计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3、课本129页自主练习第4题。 (1)学生先思考,完成统计图。 (2)小组交流。
(4) 班级交流。(通过分析数据,引导学生说一说,通过这个统计图,能
说明什么问题?) 4、课本129页自主练习第5题。
(1) 思考后,在小组交流。
(2) 班级交流。(引导学生说一说,根据王大鹏家苹果收入的变化,
你知道了?)
四、课堂总结
教师谈话:这节课你学得高兴吗?你有哪些收获?
10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