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快乐走进数学课堂,让激情充斥数学课堂
——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姓名:霍春蕊
学校:岳龙中心小学
日期:2012年3月20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作为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这门学科的抽象性决定了它有一定的枯燥感。在数学课上教师在有意识地设计让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内驱力,不拘一格敲开学生智慧的大门,让数学课充满活力,也让学生爱上数学这门学科。
“兴趣”是孩子各种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只要孩子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会无止境地去追求、去实践、去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求知愿望强烈,数学素质会得到较快发展。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入手,使学生由机械、被动学习转变为创造、主动学习。
怎样才能激发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觉得其乐无穷,主动、愉快地去学习呢?我就小学数学课课堂教学浅谈几点做法:
一、 创设游戏性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数学这门学科的抽象性决定了它有一定的枯燥感。在数学课上教师有意识地设计让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内驱力,不拘一格敲开学生智慧的大门,让数学课充满活力,也让学生爱上数学这门学科。
儿童是在游戏中成长的。把单调,重复,类同的数学知识游戏化是调动学生积极投入学习的好方法。例如在教学“十几减几”这部分知识时这样设计:充分利用教材上的插图,将插图展示的游艺机园活动作为学生学习“十几减几”的活动背景,使乏味的运算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学生喜欢的活动联成一体。通过解决“还剩几个气球?”“还有几个没套中?”等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不只是写在纸上的算式,而是蕴藏在生活中的一个个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利用“猜字谜”的活动巩固“十几减几”的算法,培养学生主动提出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良好习惯。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其注意力和观察力都有明显的加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容易被调动起来。
二、 生动的故事导入 ,提高课堂效率。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小学生来说,故事是他们最感兴趣的。用故事导入新课,能很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顺着思路去解决问题。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三、保持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情感素质 。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于渔”。《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展示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这样既有利
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通过“激发兴趣——发展兴趣——保持兴趣”这种模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和能力将不断地增强,他们喜爱数学,是因为数学是现实的,有趣的和有用的。他们学习数学,是因为数学提供给他们越来越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实践操作的机会。数学的学习使学生越来越自信,从数学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别的学科也有了更多的自信和阳光。
四、抓住学生的学习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
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创设最佳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课上教师要善于利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的进行中,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实际,在知识的生长点、转折点设计有趣的提问,以创设最佳的情境,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抓住学生“好胜”的特点,创设“成功”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和学习兴趣。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是在每一主动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教师要善于掌握有利时机,利用学生的好胜心鼓动、诱导、点拨帮助学生获得成功。让学生从中获得喜悦和快乐,这样再从乐中引趣,从乐中悟理,更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运用先进的现代教学设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多媒体是学生萌发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的有效教学手段。例:我在教一年级数学的“组织比赛”中,运用多媒体生动的画面、丰富的内容,把学生深深地吸引住了。多媒体课程使本来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它真是小学生通向数学知识的桥梁。把“趣”引进小学数学课堂,适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让小学生在有趣的数学学习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必将培养其浓厚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觉得学习是一件有趣的事。这一定会为他
们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注重数学的实用性和操作性,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强化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荣誉感特别强,其学习兴趣的保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通过学习所获得的社会效果。他们常常由于获得好成绩受到老师、家长、兄弟姐妹、同窗好友的赞赏而引起荣誉感,为保持已获荣誉而更加努力学习。在教学中应给予学生正确、恰当的表扬。在学生回答问题时,眼睛注视着他们,以一种期待的眼神鼓励他们大胆发言。要注意不失时机给予表扬、鼓励,哪怕是一句表扬的话、几个鼓励的掌声、一朵小红花,都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待学习较吃力的学生,应适当降低标准,侧重表扬,鼓励其进步。表扬是教师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的具体体现,也是保持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重要手段。
总之,学生对数学的内在兴趣,是学习数学的强大动力。爱因斯说:“兴趣是最好老师,它永远胜过责任感。” 让数学走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让学生明白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体现数学的实用性。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兴趣因素和知识本身的魅力,适当地调整教学过程,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时时注意激发学生沉睡的兴趣,做到“课开
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犹存。”以上只是本人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建议,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需要理论联系实际,这个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不断思考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