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一对父子一同爬山时,父亲教育儿子要努力征服自己,尽力做好每一件事,还启发儿子怎样赏识大自然的景物。以下是整理的内容,供您阅读,参考。期望对您有所关心!
《爬山》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
1.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圈出本课会认的生字12个,借助拼音正确认读,并在游戏的过程中巩固生字,积累词语。在识字的过程中感受学习汉字的乐趣。
2、依据正确的笔顺,规范地写出本节课要求会写的4个生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熟识一个新笔画:卧钩。
3.在随文识字的过程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克服困难,登上山顶的快乐。 教学重点:
1、通过随文识字,会认12个字,会写4个字;熟识一个新笔画:卧钩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感受克服困难、登上山顶的快乐 教学难点:
1、指导写好新笔画及带有这个新笔画的生字 2、课文较长,要指导学生正确、流畅地朗读 教学预备:
生字、词语卡片,小黑板、课件 教学时数: 2 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好友们,你们看见过山吗?高高的山峰什么样子?爬过山吗?(请爬过山的小好友谈一谈爬上山顶时的感受)今日,我们和同学们一起去爬山。板书课题:爬山 二、初读课文。 1.师范读。
老师范读课文,同学们要仔细听清老师读的每个字的字音。感受爬山的经历。 2.自读
让学生自由地读全文,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标出自然段,用笔把会认的字圈画出来,自己想方法解决不熟识的生字,记住它们。依据拼音,自己拼读生字,把自己拼读不出来的字点上点儿。 三、随机指导朗读,并进行文中学字。 1.分段朗读课文。互听互评,订正字音。 2.随文识字,积累词语
要熟识的字可以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随机学习, 通过读课文让
学生自己找出这些生字,并想方法解决字音。
3、 分段读课文,熟识每段中的生字如:第一段“星期天,我和同学们去爬山”。
(1)自读句子(或齐读)。
(2)指名学生读,找到第一段中的字宝宝“星期”讲解一个星期有七天,星期一到星期天。正音,带音节读。指名读字,读词,齐读生
第3 / 5页 字读句子。
(3)其他自然段也用这种方法学习生字。
指名读第二段内容,随文识字“(到 欢 路 鸟 叫 加、油 、花”) (4)老师拿生字卡片,找学生带音节读字,开火车读,齐读, (5)到文中去找这些字带出来的词语
拿出笔,把刚才学过的生字带的词语画上横线、自己练习读词。 (指名读词语,来到、欢迎、山路、小鸟、欢叫、加油、野花)从读词中进一步熟记生字(师拿词语卡片) 4.再回读第二段文字
5、读第三段文字,学习生字“顶”词语“山顶” 6、把生字放到文中再来读一读,看谁能读精确。 7、读第四段文字,学习生字“心”词语“心里” 8、回读第四段。
四、学生拿手里的卡片问同桌,同桌互查,强化字音。
由同桌的小好友互相当小老师,你指我认,检查生字识记状况 。 五、律动 六、拓展练习
同学们,你们学会了这么多生字宝宝,真棒!可是,这些生字宝宝可顽皮了,他们现在都藏到句子里去了,你能精确地把他们读出来吗?(生字用彩笔写)
(1)星期三,我去公园玩。 第4 / 5页
(2)放学的路上,我听到小鸟在欢叫。 (3)我为妈妈加油。 (4)山顶上的野花开了。 谁会读了?情愿给大家读一读吗? 还有一组扩词(课件) 七、指导写字
1、心:新笔画卧钩,与“飞”字中的横斜钩比较,强调第一点的走向和后面两点的位置。
2、鸟:知道里面的点是鸟的眼睛,不能丢掉。 3、在:第三笔是竖,不能丢掉
4、花:上下结构的形声字,上面的草字头表示与草本植物有关,下面的“化”字表示读音。
看着老师写一个,提示学生观看各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并反复书空练习笔顺。在本上写一个字头。
练习书写,老师订正,留意让学生仔细观看范字,对比发觉自己的字哪写得好,哪还需要改进。
写字过程中留意提示学生留意写字姿态 八、总结全文
这节课我们熟识了12个字,会写了4个字,通过读文,我们感受到了克服困难,登上山顶的快乐。 《爬山》教学反思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有默读课文,体会父亲说话的深刻含义,教育学生做事要有信念,要尽自己努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终一个自然段。
3、熟识“逞、崎、岖、煌”四个生字,会写“斯、凝、煮、蝉、哲、燃、煌、智、慧”九个字,结合课文理解词语:煮熟、燃起、灯火辉煌、坎坷、智慧、似懂非懂、若隐若现、慢条斯理、一五一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说的话,体会父亲持之以恒的精神,教会学生做什么事情都要有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难点
结合自身体会,理解父亲说话的含义,激发学生做事情要有信念、恒心,尽力做事的精神。 教学预备
字、词卡片,预习课文,查字典词典解决不懂的字、词,演示文
稿。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质疑,培育学生阅读质疑的习惯。 教学预备:生字词卡,课后第三题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爬过山没有?说说你们爬山的感受。 2、板书课题:爬山
3、学生齐读课题,进行课题质疑。
预设问题:谁爬山?为什么爬山?爬到了山顶吗?爬的什么山?爬山的结果如何?
4、小节: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都可以在课文中找到答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事情的经过。 二、学习本课生字词语
1、导入:请同学们借助字典词典,运用掌握的学习生字词语的方法,自学生字词。 2、自学生字词。
3、检测:①认读生字,指导书写。留意“煮、燃、煌”的写法。
②指读新词。
③出示课后题3,点学生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 三、自由练读课文
1、练习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尝试解决课题质疑的问题,记下读不懂的地方。 3、沟通初步成果。 ①看副板书,回答。
谁爬山?为什么爬山?(读第一自然段,明白爬山的目 的) 爬到山顶了吗?(读出回答问题的语句)
爬山的结果怎样?(读第十自然段,重点读“从青山那里, 我学到了沉静;从父亲那里,我学到了智慧”。) ②提出自己阅读中新发觉的问题。 ③再次默读课文,思索未解决的问题。 四、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边读边思索,对课文有了肯定的了解,知道作者的父亲是一个喜爱 大自然的人,也是一个格外爱“我”的好父亲。父亲带“我”爬山,赐予我们怎样的启示呢?下节课我们连续学习。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把喜爱 的语句记录在词语花篮中。 2、连续练习朗读课文,思索自己未解决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讲出父亲说的话的含义,引导体会父亲话的含义,教育学生做事要有信念,要尽自己的努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终一自然段。 3、能结合自己生活的体验,沟通阅历。连续养成在阅读中质疑的习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说话的含义,懂得任何事最重要的是有信念,尽自己的努力去做。
教学难点:理解“从青山那里,我学到了沉静;从父亲那里,我学到了智慧”。
教学预备:演示文稿、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导语:今日我们连续学习《爬山》,在课文结尾,作者说“从青山那里,我学到了沉静;从父亲那里,我学到了智慧。”,为什么会这样说呢?让我们一起和作者去经历爬山的过程吧!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默读课文,找出父亲说的话,打上记号。说说父亲是在什么地方,什么状况下说这些话的。
2、大家读一读,互相沟通,老师检查。 3、理解父亲第一次说的话。 (1)出现父亲说的话,齐读。
(2)探讨:“我们”爬山与别人有什么不同?
①引导想象:爬山会遇到什么困难?(累、渴、饿、担忧、危急等)
遇到这些困难,人自然会产生什么不良情绪呢?
②“征服”还可以换成什么词?“征服山”和“征服自己”是什么意思?
③一起朗读父亲说的话,体会父亲说的目的。 4、理解父亲第二次说的话。
(1)出示插图和父亲说的话,指名朗读。
(2)谁来说一说父亲的话强调了什么?(爬山的过程重要尽自己的努力)
启发:为什么我的脸就像煮熟的虾一样红?结合“我”的话理解“自以为是”。
(3)你能举出一个自己尽力做一件事情的例子吗?(自己发言,老师作必要的引导) (4)分角色朗读对话。
(5)小结提问:父亲说话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教育我做任何事,最重要的是在过程中去努力) 5、理解父亲第二次说的话。 (1)出示父亲说的话,齐读。 (2)议论:父亲为什么要说这些话? 启发:父亲是怎样做的?
(3)学生闭眼听自然界的各种声音。(虫鸣、汽车喇叭声、风、雨声等)
(4)沟通自己的体验。
(5)老师示范读父亲说的话。 (6)学生展示读。
(7)说一说这位父亲的话给你什么启示?(从自然美景中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
6、把父亲说的话连起来读一读。 7、自由朗读末段,让学生质疑。
(1)重点引导理解“青山的沉静”指的是什么?(镇静、冷静、不动摇)“父亲的智慧”指什么? (2)齐读末段 (3)个别朗读 三、拓展延长
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赏识大自然,看一看、听一听,专心体会,用脑思索并记录下来。 四、总结
这次我们和作者一起经历爬山,让我们也受益匪浅,知道了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做任何事要有信念,要尽自己的努力。是呀,四川人即使遭受了汶川大地震,也要充满信念地重建家园。我们信任只要有信念,尽力去做,有什么困难可以难倒我们呢? 五、作业
(1)背诵最终议自然段。 (2)摘抄好词好句。 《爬山》教学反思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终一个自然段。
2.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引导学生找出重点句子,体会“青山的沉静,父亲的智慧”。
3.教育学生做事要有信念,要尽自己的努力。 教学难点:
找出重点句子,体会“青山的沉静,父亲的智慧”。 教学预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连续学习《爬山》。(课件出示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文章内容,我首先出个题目请同学们填完整。
课件出示:因为( ),所以父亲带我去爬山。通过这次爬山,我学到了( )和( )。 二、自主探究 (一)品尝山的沉静
1.从青山那里,我学到了沉静;从父亲身上,我学到了智慧。青山的沉静体现在哪儿呢?请大家打开书,仔细默读课文,找出描写青山的句子。 (生默读课文) 2.学生汇报
(1)“只见山下一片碧绿的树海中,几座房子若隐若现。” 这是什么季节的山?(夏季)
夏季的山一片碧绿,那春季的山,秋季的山,冬季的山是什么样子的呢,想象一下?
师小结:不管季节如何变换,大山始终不变,这就是山的沉静。 (2)“闭着双眼,我仿佛听到了微风吹拂声、鸟鸣蛙叫声和悦耳的蝉声······睁开眼睛后,我一五一十地向父亲报告那些不同的声音。”
(课件出示青山图播放音乐《天籁森林》,让学生感受一下,再有感情地读句子。) (二)领会父亲的智慧
1.从青山那里,我学到了沉静;从父亲身上,我学到了智慧。默读课文,把父亲说的值得深思的话找出来读一读。 (生默读课文,师巡察指导。) 2.学生汇报
(1)对于我们爱流汗的人来说,爬山是一件格外辛苦的事。别人爬山是为了征服山,我们爬山是为了征服自己。
(2)爬到山顶当然令人兴奋,但是爬山的过程更让人开心。其实能不能爬到山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尽了力。 ······
(学生每汇报一句,都用课件出示出来,抓住关键词语,重点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意思,感悟父亲话语中蕴
含的发人深省的道理。)
3.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自己找到的句子。并说说从中学到了什么。 三、沟通感悟
1.说说“我”跟父亲爬山学到了什么?你学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收获?与组内同学沟通沟通。再各组派代表反馈。
2.带着感悟和体会,请大家有感情地读课文最终一段。 (生齐读) 四、板书设计 青 山 父 亲 沉 静 智 慧 征服自己 不遗余力 《爬山》教学反思4 教学目标:
1.讲读全文,教育学生擅长从别人身上吸取奋勉 向上的勇气和力量,培育他们从小不怕困难的品德。 2.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沟通资料。
同学们去过天都峰吗?谁能介绍一下有关天都峰的资料?(去过天都峰的同学可说说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没去过的同学可介绍一下自己从网上或其它地方所查找到的资料。)
如:天都峰:是黄“七十二峰”中的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阶约有1.5公里长,坡度在70度之上,最险处近乎于90度。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地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很多游客望而生畏。1934年才修凿了石凳,增设了铁索。后又修凿了1000多级石阶。
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脊。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二、围绕课题,质疑。 1.谁爬天都峰? 2.怎样爬天都峰?
3.在爬天都峰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4.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
三、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1.了解大意: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主要写谁爬天都峰?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本文主要写了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舞,一起登上天都峰的事。主要写我和老爷爷。) 2.理清思路:小组探讨,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天都峰之前的情景?(1-5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是写爬天都峰之中的事?(6-7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天都峰之后的对话(8-10自然段) 3.抓住山峰险势,通过朗读,理解“我”的心理。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顶峰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告知我们峰顶很高,是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天都峰高耸入云”“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好像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写出了石级壁陡实指天都峰之险。“挂”是直上直下的意思,作者用“我爬得上去吗?”写出了自己在险峻山势面前担忧,怕爬不上去,用“发颤”写出了当时担忧的心理。
在朗读时一是读出山势的险峻、陡峭;二是读出来作者心理的紧张与担忧。
4.抓住“奋力而攀”,通过朗读体会登峰之艰难。
①“我奋力向峰顶爬去。”“奋力”读时要加强语气,读出充分鼓起劲来,尽全部的力量爬。
②“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两个“一会儿”读出作者爬山时不怕累,巧用爬山方法,历尽艰辛克服各种困难。
③“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最终都爬上了天都峰顶。”“爬呀爬”,爬山是何等的不简洁。“最终”是奋力的结果,还能表现出“我们”经过巨大努力之后爬上了天都峰的快慰心情。 把带点词的语气读出来,从而体会到:要攀登高峰,必需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
5.抓住“互相道谢”,通过探讨,明白登山成功之理。 同桌沟通,谈谈自己对“我”及爷爷说的话的理解。 《爬山》教学反思5
【教学目标】1、熟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决信念战胜困难的过程。
4、能过课件感受天都峰的“又高又陡”,从而体会小姑娘和老爷爷爬山前的心理活动;通过朗读学习并探讨了解爬山的过程是培育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念,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擅长互相学习,互相鼓舞,共同进步。
5、懂得擅长从别人身上吸取力量,培育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勉 向上的品德。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决信念战胜困难的过程。 【教学预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课件。 【课时支配】 三课时。 【探究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以旧引新,扣题导入
1、记得二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黄山奇石》,了解了黄山的雄奇秀美,谁情愿挑一段自己最喜爱 的课文来背给大家听? 2、今日,老师要带大家去黄山三大奇峰之一的天都峰,谁情愿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天都峰图片资料?板书:天都峰。
3、这篇课文写谁爬上了这陡峭的天都峰了?他们又是怎样爬上去的呢?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带着问题听老师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选择自己喜爱 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
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3、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方法记住字形。 4、检查生字词自学状况:
⑴小组内拿诞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⑵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洪亮又精确。 ⑶小组沟通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三、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 石级:石头台阶。 仰望:抬头望。
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心颤:心在颤抖,说明心里很担忧。
鲫鱼背:结合看图理解,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文大意。 四、指导写字,掌握笔顺
1、老师范写“辫”字,提示书写时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紧凑,学生描一遍、临一遍。
2、指导学生观看、书写其余生字。 五、布置作业
1、正确、较流畅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词。
3、把课文第2段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紧扣课题,承前启后
1、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探讨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精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劲、艰难。
2、(出示天都峰的多媒体画面)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学生练读后指名沟通、老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立、高不行攀、令人生畏。
二、深化读议,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担忧畏惧的心理。
2、指名沟通,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3、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出示“我”说的话,指名朗读。
4、“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自由读课文第3到7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⑴出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化探讨沟通,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爬山鼓舞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⑵体会“我”的心理,指导朗读3、4自然段。
5、“我”是怎么爬的?自由读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⑴学生读书圈划。 ⑵学生沟通: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是拼尽全身力气的意思。 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
⑶引读第7段,从“最终”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 ⑷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指导朗读6、7两段。 三、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舞爬上峰顶的 1、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多媒体出示思索题:
⑴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 ⑵他看见了小妹妹,心里又怎么想呢? ⑶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2、小组探讨、沟通,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舞,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舞爬上峰顶的。指导朗读。 三、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1、读爸爸的话,探讨:“吸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吸取”力量的?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舞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老师评点: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舞,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第三课时
一、课外延长,沟通课余生活
1、这几天,你是不是把自己课余生活记录下来了呢?请你把一周学做的事情记录下来,别忘了写上自己的收获、感受。 2、指名沟通,师生评议。
二、完成作业 听写、基础训练练习。 三、课后小结
学问技能目标完成地不错,但是情意目标稍欠火候,对于战胜困难,互相学习鼓舞品质,只能初步地培育。原因可能是学生家庭条件较好,生活较舒适,没有遇到过什么困难,所以没有实际生活的体会。 常规方面今日有了一个很大的突破,学生读书声音大了,不再细声软语了。下一步将培育学生大声地回答问题。 【板书设计】 爬天都峰
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