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山西医药杂志2006年10月第35卷第l0期Shanxi Med J,October 2006,Vo[35,No 10 ・9ll・ l6一l8. factor:in vivo expreasion and antitumor acti ̄ty.Proc Natl Acad 2 1(}ray MJ.Wey JS.Belcheva A.et a1.Neuropilin—l suppre., ̄es tu— morigenic properties in a hunmn pancreatic adenocarcinonm cell Sci USA.2000,97(6):2573—2578. (收稿日期:2006—05—22) line lacking neuropilin一1 coreceptom Cancer Res.2005,65(9):I 22 Gagnon M,BMenberg DR.(;echtman Z.et al Identification Of a natural mluble neuropilin I that binds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lh 作者简介:崔潇龙,男,1981年4月生,硕士在读,山西医科 大学第一医院,030001 端粒酶在肿瘤研究中的新进展 西安交通大学(710061) 苏欣欣 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qi命健康的重大疾病,肿瘤的治 疗也因肿瘤发生的复杂性、肿瘤细胞的浸润性及转移性而 较为棘手。目前的治疗方法仍是以手术、放疗及化疗为主 的综合治疗。随着医学科学以及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发 展,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手段L二经出现了生物、基因等多种新 的方法。其中对细胞端粒(teromere)、端粒酶(telomerase) 的研究已有了较大的进展 近年来,端粒酶与细胞永生化关系的确立,使得端粒酶 成为肿瘤分子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国内外有大量研究资料 表明:在肿瘤发生的多阶段、多步骤过程中,端粒酶的再激 活可能参与细胞的癌变过程,端粒酶几乎在所有类型的肿 瘤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端粒酶已被公认为目前已知的 最广谱的肿瘤标志物之一…I。 1端粒与端粒酶 端粒是存在于真核细胞线形染色体末端的一段特殊的 蛋白质复合物,人端粒是以5"-TTA(X ̄-3 为重复单位的 富含鸟苷酸的DNA序列,通过对染色体末端性片段 (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s,TRF)的分析发现正常细胞 1次,染色体端粒减少几十至200核苷酸,当缩短到一 定程度,即不能维持染色体的稳定,导致细胞最终死亡。 端粒酶是由小分子RNA和蛋白质组成的一种特殊核 糖核蛋白反转录酶,其由端粒酶RNA(hTR),催化亚单位 hTRT/hEST"2和端粒酶相关蛋白1(TEP1)3个亚单位组 成。近期研究表明,hTRT/hEST"2为端粒酶活性所必需, 它是RNA依赖的DNA聚合酶,它区别一般的蛋白反转录 DNA聚合酶的主要特征是自身携带模板。端粒酶的主要 功能是合成端粒DNA,使端粒出现多个重复序列而不断延 长,形成肿瘤细胞的永生化 ’引。端粒酶的是精细而 复杂的。1995年Bednarek首先报道了人类正常细胞端粒 酶活性的调节,体外采用致有丝原刺激正常人T/B细 胞,发现端粒酶活性明显上升,第一次用实验证明端粒酶 是。 2端粒、端粒酶与恶性肿瘤 细胞每次,由于DNA聚合酶不能复制精确的线 性DNA分子的末端,所以每次细胞后端粒都会进行 性缩短,DNA端粒都会受损伤,如果损伤太严重,细胞就会 死亡,因此端粒酶直接关系到细胞的寿命,这被认为足人类 生命有限的依据。此前人们已经发现,癌细胞往往会产生 格外多的端粒酶,使它们能不断繁殖,科学家认为 80%的癌症与端粒酶过多密切相关。近年来研究发现, hTR和端粒酶相关蛋白1(TEP1)在人的正常组织中被广 泛的表达,mj hTFRT则是伴随着细胞永生化过程中端粒 酶激活而表达的,它的基因转录的从头激活对端粒酶活化 来说是一个限速步骤,是端粒酶活性的主要决定因素。所 以端粒酶在正常的人的体细胞中是被抑制的,但是当细胞 永生化或是肿瘤发生时它将被大大激活,从而认为端粒酶 活性及端粒的稳定与恶性肿瘤的发生相关,并且在培养的 肿瘤细胞株和85%的各种人类恶性肿瘤中都观察到具有 高表达活性的端粒酶,从而提出了恶性肿瘤发生的端粒酶 理论,认为端粒酶的激活是恶性肿瘤发生学上的一个共同 途径,而端粒酶则是各种恶性肿瘤细胞的一个共同的分子 标志物 。英国《自然细胞生物学》杂志最近在网上提前 发表r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科学家的报告: 科学家用会发出荧光的蛋白质给端粒酶“染色”观察它们在 细胞里的活动。结果发现,正常细胞是将端粒酶在细 胞核里的一个特定区域,只有在细胞、DNA端粒需要 修补时才把它释放出来。与之相反,在癌细胞里,端粒酶有 很大的自由度 』。临床样例中的扩展研究也表明,人的大 部分恶性肿瘤中都有端粒酶活性,而许多良性和正常组织 中则不表达活性;研究发现在胰腺癌手术切除的标本中, 80%有端粒酶活性;在导管癌的患者中,75%的胰液样品中 观察到了端粒酶活性;另有研究也发现95%的胰腺癌中端 粒酶活性都很高,但在良性胰腺肿瘤中没有,这都说明端粒 酶活性与恶性肿瘤有很大关联,遗憾的是,人们在测量端粒 酶和肿瘤增殖指数关系上失败了[ 。 3问题与展望 综上所述,端粒酶与肿瘤的关系明确,以端粒酶为靶目 标的抗肿瘤研究已取得积极进展,但作为一种临床干预剂 之间仍有距离。目前此类研究多停留在体外实验阶段,需 要经历从细胞培养、动物模型验证到癌症患者I临床应用过 程。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①约l0%的肿瘤无端粒酶活 性,先天性存在另一种不依赖端粒酶的ALT机制,或在治 疗过程中,肿瘤细胞可能变得对端粒酶抑制剂耐受,或获得 A 机制。②端粒酶抑制剂很可能破坏那些表达端粒酶 的正常细胞,如造血干细胞、精原细胞、活化T细胞等,但 一般认为不断更新组织如干细胞的端粒长度较肿瘤细胞 长,且于细胞的增殖是间隙性的,其端粒酶活性在静止期可 以忽略。③从中医药的角度对端粒及端粒酶的研究刚刚开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912・ 山西医药杂志2006年1(】月第35卷第10期 Shanxi Med J,October 2006,Vol 35,No 10 3 Fukushina I,Shinomuia N,Nakarnuia K,et a1.Demonstration of hm ̄m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 ̄by in situ hybridization in 始,是否所有抗肿瘤方药都能抑制端粒酶活性,是否抗肿瘤 方药在抑制肿瘤细胞活性的同时会引起其他细胞端粒酶活 性降低,从而加速衰老?④人类端粒酶成分尚未成功克隆。 ⑤肿瘤的发生足多因子作用的多步骤复杂过程,仅有端粒 酶激活尚不足以在细胞中引起恶变,不宜把端粒酶活性作 为治疗肿瘤的惟一方法 。 lung carcinoma.Oncol Rep,2004,12(6):1227—1232. 4吴昀卓,张映.端粒、端粒酶与肿瘤 兽医研究,2006,198(1):14— 15 5盂志强,于尔辛,宋明志,等健脾理气中药对肝癌端粒酶活性 的影响.中国中医基础理论杂志,2000,6(1):23—26. 6戴恩来,赵建雄,朱玉真,等.扶正抑瘤汤对肿瘤细胞周期端粒 今后的研究应围绕确切端粒酶的分子机制和机 制:端粒酶活性与肿瘤及衰老发生的临界关系;端粒酶活性 与肿瘤分化程度、恶性表型、转移及致瘤能力的关系,在基 因水平上阻断端粒酶活性的途径;体外筛选抗端粒酶抑制 因子和验证这些因子对肿瘤细胞和正常组织,生殖系统的 酶影响的实验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1(10):760. 762. 7汤爱国,田道法,易运连,等中药益气解毒颗粒下调端粒酶活 性抑制鼻咽癌细胞的生长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1):53— 55 影响等一系列的研究进展,将为肿瘤的早期诊断、癌前病变 阻断、基因治疗及抗肿瘤新药的开发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祝利民,徐振哗.端粒、端粒酶与肿瘤的研究进展.中医药学 刊,2006,2(2):311. 2 Harah K,Ymnashita K,Shinada G,et a1.Clinicopahtoligic signifi canee of telomerase activity and ffFERT mRNA expre. ̄sion in non— 8王昌俊.刘友章,许鑫梅,等中药960合剂抗大鼠肝癌作用的研 究中医药学刊,2004,22(8):1441—1442. 9陈伟忠,曾欣,林勇,等苦生碱对肝癌细胞2增殖的影响及端粒 酶活性的体外研究.肿瘤学杂志,2002,8(3):168—170. (收稿日期:2006—08—07) 作者简介:苏欣欣,男,1981年2月生,学士,西安交通大 学,71006l small cell Iung cancer.L【l『1g Cancer,2001,34(2):219-226. ・短篇报道・ Fisher综合征5例临床分析 晋中市榆次区第一人民医院(030600) 张变明 闫志琳 Fisher综合征是急性吉兰一巴雷综合征(GBS)的一种 型。有3个主要特点:①眼肌麻痹;②小脑性共济失调;③ 特殊型或变异型,在临床上较少见。现将作者在总 医院进修期间遇到的5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腱反射消失。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脑脊液有蛋白一 细胞分离现象,预后良好。据多数学者报道:认为眼肌麻痹 以眼外肌为重,眼内肌亦可受累,但相对较轻。另外,尚可 1.1一般资料:本组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l7、32、52、 58、75岁。病前2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史4例,有胃肠道感 累及颅神经,以面、舌咽、迷走神经累及居多,四肢运动感觉 障碍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症状轻,发生率低,无呼吸肌麻痹 发生,预后好。Fisher综合征与急性吉兰一巴雷综合征相 同点为:发病前均有上呼吸道感染及腹泻史,颅神经受累, 染史l例。临床症状:复视4例,眼球不能活动3例,声嘶、 饮水呛咳2例,走路不稳5例,偏侧肢体力弱2例,肢体麻 木2例,嗜睡1例,眩晕伴呕吐2例。查体所见:嗜睡1例, 眼内外肌全部麻痹3例(其中1例双侧瞳孔不等大),部分 感觉障碍不突出及脑脊液蛋一细胞分离,均为免疫介导的 炎性脱髓鞘性周围神经病。不同点为:Fisher综合征不存 在完全的、重症的肢体运动障碍,是以共济失调为主的颅神 眼外肌麻痹2例(Ⅲ、Ⅳ、Ⅵ颅神经不全麻痹),双侧周围性 面瘫3例,球麻痹2例,腱反射消失5例,手套、袜套样感觉 减退4例,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不稳5例,Romberg征阳 性5例,姿势性震颤1例。 1.2实验室及特殊检查:脑脊液检查5例均见蛋白~细胞 分离现象。5例均行核磁共振成像(MRI)及脑电图检查均 经受损害的吉兰~巴雷综合征。引起注意的是:本组病例 少数伴发肢体震颤、偏身感觉障碍、嗜睡等症状,提示与锥 体外系、感觉传导束、中脑上行网状激活系统受累有关。另 外,有研究发现吉兰一巴雷综合征患者大脑、小脑、脑干白 质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有的形成管套,均提示吉兰一巴 雷综合征有广泛中枢神经系统病变。Fisher综合征约占急 未见异常,1例头颅CT示脑干低密度小片状影。行肌电图 检查:5例均示神经源性损害,传导速度减慢。 1.3治疗方法及结果:入院后明确诊断后均给予激素及神 经营养剂等治疗,1个月内恢复3例,2个月内恢复2例。 2讨 论 性吉兰一巴雷综合征的0.8%,因其为吉兰一巴雷综合征 的特殊型,其病理改变也为周围神经炎症性节段性脱髓鞘。 故治疗上以糖皮质激素为主,预后多良好。 (收稿日期:2006—07—26) Fisher综合征是由Miller Fisher于1956年报道的,他 认为Fisher综合征是急性吉兰一巴雷综合征的一种变异 作者简介:张变明,女,1967年8月生,副主任医师,晋中市 榆次区第一人民医院,03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