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6期 梅山科技 ・27・ 浅析梅钢MSA电镀锡工艺及缺陷控制技术 陆永亮 曹关霞 (1.梅山钢铁公司技术中心2.梅山钢铁公司冷轧厂 南京210039) 摘 要:阐述了梅钢电镀锡机组生产流程和工艺技术特点,以及采用新型环保电镀液体系 的优势,并分析了电镀锡产品的主要缺陷及其控制措施。 关键词:电镀锡;镀液;黑灰;木纹;淬水斑 Discussion on MSA Electrolytic Tinning and Defect Control Technology at Meigang Lu Yongliang Cao Meixia f 1.Technology Center of Meishan Iron&Steel Co. 2.Cold Rolling Plant of Meishan Iron&Steel Co.Nanjing 210039、 Key words:electrolytic tinning;plating solution;smudge;wood grain;quench stain 镀锡板是两面镀有纯锡的冷轧低碳薄钢板 或钢带,其集钢的强度和成形性同锡的耐蚀性、可 焊性和光亮外观于一体,因而在很多领域都得到 了广泛的应用 。 环系统。电解碱洗使用的是中间导电体法,有4 组电极板,可定时切换,电极上析出气体的搅拌和 剥离作用增强了除油效果。电解酸洗是带钢浸于 硫酸溶液中,通过电极的电化学作用,除去带钢表 面的氧化膜,同时活化带钢表面。 以电解酸洗为例,简单介绍电解酸洗的极性 反应: 梅钢电镀锡采用了国际上最新一代的MSA (甲基磺酸)工艺,取代了传统的PSA(苯酚磺酸) 工艺,实现绿色生产,使梅钢成为中国第一个使用 环保电镀技术的镀锡板制造企业。镀锡产品具有 阴极:4H +4e一2H2 f 阳极:2Fe一4e 2Fe“ 防腐蚀能力强、坚固、美观、成形性好等诸多优点, 广泛应用于食品及各种容器、冲压制品、包装材料 和非食品工业,如食品罐、化工罐、喷雾罐、瓶盖, 碳酸饮料罐、包装材料等。 1梅钢电镀锡工艺概述 梅钢电镀锡机组设计生产能力为2O万t,可 生产厚度0.18~0.55 mm、宽度700~1 050 mm 2H20—4e H +02 T 另外,在带钢表面还有硫酸对氧化铁的溶解 反应:H2SO4+Fe203 Fes04,因此酸洗液中Fe 含量不宜超过12 g/L。 1.2电镀段工艺 梅钢电镀锡电镀工艺是国内外最先进的电镀 工艺,采用MSA电镀工艺和不溶性阳极工艺,并 在带钢两端增设了边缘罩。 1.2.1 电镀锡原理 的镀锡板,2009年10月进入正式生产阶段,该机 组采用了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新型MSA环保镀液 体系,提升了电镀锡的工艺技术水平。梅钢电镀 锡工艺主要由前处理段、电镀段、软熔段和钝化段 梅钢电镀锡机组采用不溶性阳极,电镀所需 的锡离子是通过专门的溶锡装置生成,梅钢电镀 锡电镀工艺见图1。 4部分组成,下面简单介绍各段生产工艺。 1.1前处理工艺 前处理段包括化学碱洗、电解碱洗、电解酸洗 3个部分,均采用立式工作槽,有的工作液循 电镀锡的工作原理是电镀槽中的锡离子在直 流电的作用下,被电解沉积到带钢上的一种电化 ・28・ 梅山科技 2013年第6期 槽、解一溶一锝一I 学反应过程。主要发生的电极反应如下: 阴极:Sn +2e sn 2H +e 2[H]一H2 f 阳极:40H一一4e—}2H20+02 T 镊粒添加装置 一黼图锡 撕仪 图1梅钢电镀锡机组电镀工艺示意图 1.2.2 MSA电镀液体系 MSA镀液主要组成包括甲基磺酸、二价锡离 子、助滤剂、添加剂、抗氧化剂。MSA镀液作为一 种新型的环保型镀液,主要优点体现在: 1)镀液的核心成分甲基磺酸是一种天然硫 的衍生物,无毒、环保; 2)有很宽的操作窗口,镀液中的主要组分浓 度控制范围分别是:sn 10~30 g/L,游离酸30~ 5O mL/L,添加剂20~40 mL/L,抗氧化剂10~30 mL/L,硫酸1~3 g/L,宽泛的组分控制范围易于 操作,有很强的灵活性; 3)电流密度范围宽,生产低镀锡量镀锡板时 可采用低电流密度进行镀锡,降低电能消耗; 4)MSA镀液体系的锡泥量约2%(PSA锡泥 量为4%~5%),降低锡粒的消耗; 5)锡离子控制目标低于PSA镀液,可以降低 镀锡过程中镀液的带出量,即降低锡的消耗。 1.2.3 不溶性阳极+边缘罩 梅钢电镀锡机组采用不溶性阳极,还在带钢 两端增加了边缘罩,见图2。 不溶性阳极主要优点是避免了更换极板的 麻烦。电镀液在图1中的电镀液循环槽和锡溶解 槽之间循环,通过向锡溶解槽内吹氧气与金属锡 粒反应来得到sn“,反应方程式为:Sn+2H + 1/20:一Sn“+H 0,可以通过调节吹氧量来控制 Sn¨生成的速度,从而保证了镀液中snn浓度的 稳定。 边缘罩主要作用是罩在高速运行的带钢两 边缘罩 图2 不溶性阳极和边缘罩示意图 端,通过调节边缘罩到带钢边部的距离来屏蔽部 分电流,防止带钢边部镀锡量的积聚增厚,保证镀 锡板表面镀锡量的均匀性 。 1.3软熔工艺 在常规采用弗洛斯坦溶液快速电镀锡的锡层 中存在大量的孔隙,因而要对其进行软熔处理。 软熔的目的是将电镀锡板加热到锡的熔点(232℃) 以上,使锡层在瞬间熔化,由此获得光亮的锡 层 J。梅钢电镀锡采用联合软熔法,见图3。 马弗炉 2号导电辊 l号 槽 图3联合软熔工艺示意图 该方法吸取了电阻软熔和感应软熔加热方法 的优点,可根据需要调整加热曲线,通过严格控制 合金层的厚度,获得高耐蚀性能的镀锡板。梅钢 电镀锡软熔装置的感应线圈行程为2 500 mm,通 过调整线圈高度来调整合金层的厚度与质量。锡 层软熔后立即在75~90℃的淬水槽中进行冷却, 来获得光泽良好的带钢表面。 1.4钝化工艺 镀锡板经软熔和淬水处理后,在带钢表面形 成一层SnO和SnO:,SnO是不稳定氧化物,不具 耐蚀性,因此需要进行钝化处理。梅钢电镀锡采 陆永亮 曹美霞 浅析梅钢MSA电镀锡工艺及缺陷控制技术 ・29・ 用重铬酸钠阴极钝化工艺,钝化的目的是将SnO 转化为稳定的SnO:,并在锡层表面形成一层含铬 水合氧化物的钝化膜。主要发生以下两个反应: SnO+Na2Cr207+H20 SnO2+Na2Cr207+H2 T Cr,O, 一+14H +6e— Cr +7H,O 经过阴极钝化处理后,带钢表面的SnO转化 为稳定的SnO ,同时在电流作用下,Na Cr 0 中 的Cr”被还原成Cr¨,部分生成金属铬。Cr¨立 即生成稳定的水合铬离子[cr(H 0) ] ,这种铬 合物与溶液中被还原的金属铬一起沉积在带钢表 面,可以提高镀锡板的耐腐蚀性能。 2 电镀锡产品缺陷分析 在电镀锡生产过程中,由于各种设备因素和 环境因素,镀锡板会产生各类缺陷,下面简单介绍 电镀锡产品常见的3类缺陷。 2.1 黑灰 黑灰是一种高度弥散分布在带钢表面的微 粒,颗粒大小在0.2~2.5 txm,其主要成分为锡的 氧化物(SnO是黑灰的主要成分)。黑灰不仅影 响产品的外观,还影响锡层与钝化膜之间、钝化膜 与涂料之间的结合力 J。 黑灰不仅与软熔段工艺有关,还和原板的表 面清洁度,前处理对残碳、铁粉的去除能力,以及 从软熔到淬水之间的工作参数有关。黑灰产生的 主要原因有:①在软熔段及软熔至淬水之间由于 高温被氧化;②在钝化液中由于化学氧化生成。 控制措施:①锡的熔点为232 oC,当锡层在 210 oC左右时会迅速生成SnO,所以要尽量避免 带钢在210℃左右停留过长时间;②在氧化气氛 中,锡很容易失去电子被氧化,所以控制钝化工艺 参数,是防止SnO生成的重要手段。 2.2木纹 木纹缺陷由漫散反射条纹和镜面反射条纹交 替组成,在所形成的涡状圆形结构中包含有明暗 相问的同心环或圆弧 J。 木纹缺陷主要发生在软熔段,在进行交流电 电阻加热的过程中,熔化锡层所需要的热能实际 上是以一系列电流脉冲的形式来提供的,在连续 脉冲作用下,软熔线迅速向前推进;但在交变电流 的每一周期中的低功率部分,软熔线可能发生停 滞,并且出现物理学中的“反湿润”现象。 控制措施:①适当降低镀锡原板粗糙度;②调 节化学碱洗、电解碱洗和电解酸洗的效果,调节软 熔电压和电流;③在标准范围内,适当提高镀锡 量,但不视作消除木纹的最佳办法。 2.3淬水斑 淬水斑是带钢表面出现白色或灰色不规则云 状斑,象粘附了污水又干燥了的残迹那样的污斑。 淬水斑是由淬水槽中杂质微粒和带钢入水瞬 间水面的不稳定沸腾的双重影响造成。淬水斑系 由波纹状凹凸不平的小斑点的集合,该缺陷大多 发生在镀锡量较少的镀锡板上,表面凹凸不平造 成的光散射使镀锡板光亮表面暗些,影响外观。 控制措施:根据带钢的厚度和机组运行速度, 调节淬水槽温度,以及冷却水喷射深度、角度、压 力;若喷嘴堵塞,要及时处理。 3 结语 随着梅钢电镀锡机组的投产,先进生产工艺 和MSA电镀液体系的应用,使梅钢电镀锡机组在 环境友好、节能减排的道路有了重大的突破,梅钢 电镀锡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都在不断提升,机组运 行和缺陷控制技术水平也在逐步提高。随着包装 和非包装材料的更新,对各种高质量、高性能的镀 锡板的需求必然会激增,可以预计电镀锡板在今 后仍有广阔的市场,且呈增长趋势。 参 考 文 献 [1]王筱留.钢铁冶金学(炼铁部分)[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 社.1999:224—228. [2] 沈磊.电镀锡机组边缘罩控制的改进.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32—34. [3] 国际锡研究所.镀锡板指南[M].周其良,译.北京:冶金工 业出版社,1989. [4] 马亚丽.浅谈电镀锡板的生产工艺技术.制造业自动化, 2008(3):82—84. [5] 曹美霞.梅钢电镀锡机组软熔工艺特点及其对质量的影 响.梅山科技.2009(4):6O一62. (编辑: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