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一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导学案

高一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导学案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故都的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涵泳文辞,体味秋的意境。 2. 想像还原,感受自我形象。

3. 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学习重点】:感受自我形象。 【学习难点】:散文的“形”与“神”;散文的景与情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1.作者简介

郁达夫(16—1945),原名郁文,幼名荫生,浙江富阳人,16年12月7日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达夫3岁丧父,7岁入私塾启蒙,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1911年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1912年夏考入之江大学预科,不及半载因参加被校方开除。翌年进入杭州蕙兰中学,因对教会学校的奴化教育感到绝望,遂回家闭门苦读。

1913年9月随长兄郁华赴日留学,1921年 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深刻地表现了受压迫的留日学生的苦闷与彷徨,并塑造了一个性格忧郁和心理变态的青年形象,具有强烈的反旧礼教色彩。对当时文坛产生巨大影响。 1922年7月自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回国。

郁达夫的文学活动贯穿了从“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的几个重要时期,从最初表现青年的苦闷开始,逐渐扩大到反映劳动人民的不幸,以至描写风暴的到来。他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也是一个跟随时代一道前进的作家。他的作品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部分精神面貌。在艺术上,则侧重于表现自我,带有较浓重的主观色彩,既有表现对旧社会的抗争与愤激的直抒胸臆,也有坦率的自我暴露、病态的心理描写、悒郁感伤的心灵倾诉,形成感情意味浓厚的浪漫主义倾向。 2、思考:

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二、理解质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

三、小组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说说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故都的秋怎样的特点?

2、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

3、作者为什么在文中多次写到南国之秋呢?

四、课堂达标与迁移

1.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1)—(6)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甲)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乙)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丙)数着一丝一丝(丁)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1)给文中甲、乙、丙、丁空缺处选择词语,最适当的一项是( ) 题次 甲 乙 丙 丁 A 煮 听见 列 洒 B 泡 听得 细 漏 C 冲 细听 忙 射 D 烫 聆听 点 照 (2)对这幅画面的背景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南国的秋天。 B.第二句提及的五种景观。 C.皇城人海。 D.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3)作者说“自然而然地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这“秋意”指的是什么?表现

这“秋意”的景是什么?

答:

(4)作者置身“皇城人海”,却在斗室中“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为什么?

答:

(5)作者为什么说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又为什么说最好还要用秋草作陪衬?

答:

(6)与文中意境最相吻合的诗句是: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 B.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

C.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D.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辛弃疾《贺新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