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使其⼼。虚明洞彻。如镜当台。随境映见。但照前境。不随境转。妍媸⾃彼。于我何⼲。来不豫计。去不留
这⼏句话,对我们修⾏⼈作⽤太⼤了。我们为什么被境界转呢?所谓被别⼈牵着⿐⼦⾛,这是我们不会修。印光祖师在这⾥,才传授我们看家的本事。⾸先叫我们‘常使其⼼,虚明洞彻’。⼼要虚、要明,‘洞彻’两个字是形容虚明的。⼼⾥不能有⼀物,也就是不能有牵挂,不可以有执着。为什么不可以有呢?因为真⼼⾥本来没有。凡是⼼⾥有牵挂、有分别、有执着,都是妄⼼,不是真⼼,真⼼⾥⾯没有这些。我们要觉悟,⼼⾥有牵挂,就要想到这错了。妄⼼在⽤事,就要认识这是妄⼼,不是⾃⼰的真⼼。
‘如镜当台’,⼼好像明镜⼀样。‘随境映现’,随着外⾯的境界映照。古⼈讲:“胡来胡现,汉来汉现。”古时候的外国⼈,我们称作胡⼈。外国⼈⾛到镜⼦的前⾯,镜⼦就现⼀个外国⼈的影像。“汉”是我们中国⼈,中国⼈在镜⼦⾯前,现的是中国⼈的影像。事实上镜⼦⾥,并没有汉跟胡,镜⼦⾥⾯空空洞洞,什么都没有,它可以随着境界⽽现像。虽随着外境现像,‘但照前境,不随境转’;它只是照外⾯的境界,外⾯的境界并不能转变它,因为它永远如如不动、⼲⼲净净、⼀尘不染——⼼地⾥头⼀物也没有,⽆牵⽆挂。如果说看到镜⼦的像,觉得这像不错,把它画上去,那就染上了,就为境界所转了。
我们现在很可怜,随着外⾯境界转。眼见⾊,为⾊所转;⽿闻声,为⾳声所转,⼀点都作不了主。古⼈把这样的⼈⽐喻作⽼⽜,⽜被⼈⽤⼀根绳⼦穿在⿐⼦上,牵着⾛;叫他到东就到东,到西就到西。我们现在,⿐⼦就被五欲六尘牵着⾛,我们想想看可不可怜!为什么呢?就是我们⾃⼰的⼼作不了主宰。我们不知道,真⼼是不动的、是空寂的、湛然的、灵虚的,换句话说,我们⾃⼰不认识⾃⼰。禅家话头⾥⾯,有参“⽗母未⽣前的本来⾯⽬”;⽗母未⽣前本来⾯⽬,就是⾃⼰本⼈,我们不知道。没找到本⼈,把假的当作真的,真的完全不知道在那⾥,迷失了。外⾯境界相与我们有没有⼲涉呢?没有⼲涉,正如同明镜现像⼀样。
‘妍媸⾃彼’,‘妍’是美好,‘媸(chi)’是丑陋。镜⼦照的像,美也好、丑也好、与镜⼦何⼲呢?并不相⼲。所以我们⾃⼰的⼼就是⼀⾯镜⼦。神秀⼤师讲:“⾝是菩提树,⼼是明镜台。”五祖也很赞叹,因为初学的⼈能够这样⽤功,也就不错了。我们⾃⼰要常常想,我们这个⼼像明镜⼀样,照虽然照,⼀尘不染。好、丑、⾹、臭是外⾯的境界,我之⼼如镜⼦,实在不染、如如不动,我们初学能够这样⽤功就不错了。虽然这不是第⼀义,也算是第⼆义,与第⼀义就相差不远了。《楞严经》所谓的第⼆⽉,捏⽬所见的第⼆⽉,⽽不是⽔中的⽉影。所以把⼼⽐喻作明镜台,是第⼆⽉,也就相当难得了。
所以外⾯五欲六尘的境界,确确实实与⾃⼰⼼性没有关系,这个道理要是明⽩了,⾃然‘来不豫计,去不留恋’,这有多⾃在,多⾃由!境来的时候没有欢喜⼼,也没有期望我要等待着它;去了,⼼⾥也没有烦恼,不留恋。就像明镜照物⼀样,来的时候,明镜没有欢喜;去的时候,也没有烦恼。⼏时我们六根对外⾯六尘境界,能做到这样,我们在佛法⾥⾯,基础算是打好了。好像盖⼤楼,地基已经打好了。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时候,如如不动,这是何等的重要!当然我们都想得到这样的功夫,可是话说回来,这个功夫真正修学起来,⼜谈何容易。难与易,在于我们⾃⼰的诚⼼,如果我们诚⼼地去做,就不难;假如我们放纵地去做,那就难了。我们不认真,马马虎虎地做,很难有绩效。下⽂是祖师教给我们对治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