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3讲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隋唐、宋元配套作业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3讲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隋唐、宋元配套作业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第3讲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隋唐、宋元

题号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2014·嘉兴基础测试)唐太宗即位之初,担任门下省给事中的魏征,对于中书省起草的有关征兵的敕书,尽管已经过皇帝的签署下发到门下省,但他坚持不肯署敕,这个决定终于没有颁下施行。这主要反映了当时唐朝行政机制的特点是( )

A.宰相专权 B.皇权独尊 C.分层决策 D.三省分权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据材料可知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体现出分层决策,故C项正确。

答案:C

2.(2014·济南调研)某学者认为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在许多方面“大体接近近代社会价值取向”。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是( )

A.科举制有利于加强集权 B.科举制有利于打破垄断 C.科举制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D.科举制可提高文化水平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近代社会其中一个表现就是打破贵族垄断,实行民主政治,故B项正确;A、C、D三项不是近代社会特有的价值取向。

答案:B

1

1 2 3 4 5 6 7 8 9 10

3.(2014·成都二诊)宋初,中书官“中书舍人”除特命外,不再起草诏令,而是由皇帝差遣的“知制浩”(或临时差遣的“权知制浩”)负责起草。这一变化( )

A.精简了官僚机构 B.理顺了职官权责 C.削弱了宰辅权力 D.提高了行政效率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题干中“中书舍人”除特命外,其他起草诏令由“知制浩”负责,可见宰辅的起草诏令一职被“知制浩”取代,故C项正确。

答案:C

4.(2014·潍坊模拟)“元代行官在忽必烈时期主要职掌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时,可就领本省。同时,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据此可知元代( )

A.地方长官有较大性 B.重视对地方的监察 C.行省权力受到节制 D.主义皇权达到顶峰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既不能……也不能”说明行省权力受到制约,故C项正确。

答案:C

5.(2014·深圳调研)南宋时期盛行一种叫“出门税”的银铤。如下图所示,银铤上有“□行十郎聚”“真花银”“出门税”等文字。据考证,铭文中“行”指“行商”,“门”指“城门”。据此可知当时( )

2

A.开始实行重农抑商 B.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C.重视管理并征收商税 D.城市中的坊市界限依然存在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南宋时期盛行对外出经营的流动商人征收“出门税”,表明南宋重视对商业的管理并征收商税,故C项正确。

答案:C

6.(2014·肇庆二模)唐人王建诗云:“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

A.唐代实行坊市制

B.唐代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夜市 C.唐代茶叶商品化,征收茶税 D.宋代出现了夜市,王建的诗不符合史实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材料中“晚茶商闹”“通宵”的信息说明商业繁荣,夜市出现,故B项正确。

答案:B

7.(2014·梅州二模)柳宗元说:“浮图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爽然,不与孔子异道。”材料反映出当时( )

A.佛教已取得政治统治地位 B.佛教和儒家思想皆为正统思想 C.儒家学说的弊端日益暴露

3

D.佛教与儒家思想走向融合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柳宗元认为佛教与孔子学说并不相矛盾,两者能够融合在一起,故D项正确。

答案:D

8.(2014·北京朝阳区期末考)“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

A.丰富和更新了儒学思想体系 B.成为维护封建的工具 C.压抑了知识阶层的个性发展 D.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与信仰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程朱理学对民族性格、价值观取向的影响,故D项正确。

答案:D

9.(2014·潍坊期末考)有人称,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新文化”。这种“新文化”( )

A.追求气势,浪漫神秘 B.注重铺陈,追求神韵 C.体现了走向平民化的趋势 D.适应了早期城市资产阶级的需要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与贵族文化相对的,应该是平民文化,故C项正确。 答案:C

10.(2014·深圳调研)18世纪,以“纤细、轻盈和繁琐的装饰,爱好清淡柔和、精美雅致的色彩”为特征的洛可可艺术流行于欧洲。欧洲学者认为,这种艺术风格深受物化形态

4

的中国文化影响。此中国文化的主要载体应是( )

A.宋明文人画 B.程朱理学与心学 C.瓷器与丝绸 D.明清小说与京剧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纤细、轻盈和繁琐的装饰”符合中国瓷器的特征,“爱好清淡柔和、精美雅致的色彩” 符合中国丝绸的特征,它们成为物化形态的中国文化的主要载体,故C项正确。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1.历史认识具有多元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中世和近世的大转变出现在唐宋之际。

——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明清两代交替时期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来华那段时间作为近代中国的起点会来得恰当。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下表所列为两位历史学家对清朝与列强签订条约的看法。

徐中约 英法联军之役后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从南、北而来的这两股推进势力,构成了一种钳形活动,掐住满清王朝。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西方和是影响中国的两个主要根源。 ——《中国近代史》 问题:

(1)概括材料一中内藤湖南和徐中约各自的观点。请任选一种观点说明其分期依据。

费正清 到了1860年代初期,外国商人与外国势力因各种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更密切,也随世界市场的荣枯兴衰而起伏。外国人因为有治外法权的保护,得以跻身这个帝国的统治阶层。若说这样的结果是把中国当殖民地来剥削,不如说外国人有幸参加了中国企图西化的过程。 ——《剑桥晚清史》 5

(2)材料二中徐中约和费正清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认识近代中国的条约体系的?你赞同哪种观点?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3)有人说现当代中国融入世界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但也有人认为是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试分别说明这两种观点的历史依据。

(4)有学者认为“历史就是叙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解析:本题以史学研究引入考查唐宋、明清、近代不平等条约和中国融入全球化等,旨在考查论证分析能力。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容易判断内藤湖南和徐中约的观点;第二小问分别回答唐宋时期、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第(2)问的第一小问分析材料二,徐中约主要是从民族危机的角度来认识,费正清则从近代化角度来认识;第二小问可任选一种观点作答。第三小问赞同徐中约观点,主要论述西方列强入侵以及给中国带来的危害;赞同费正清观点,主要论述西方列强入侵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第(3)问认为“当代中国融入世界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可以回答20世纪70年代现代中国的外交成就;认为“是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可以回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第(4)问回答要分清历史事实和历史认识。

答案:(1)内藤湖南:中国近代史起于唐宋之交。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起于明清之交。

前者依据:①政治:唐代的科举制打破了社会等级和贵族门阀制度。

②经济: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市民群体兴起;海外贸易繁荣;租佃制弱化了人身依附关系。

③文化:文艺世俗化趋向。

后者依据:①明中叶资本主义萌芽;②新航路开辟,中西交流;③明清进步思潮,冲击传统思想体系;④早期西学东渐。

(两种观点皆可,学生可任选一种观点作答)

(2)角度:徐中约是民族主义角度;费正清是全球化角度(言之成理即酌情给分,如学生回答:徐中约:侵略与反侵略角度或民族危机角度;费正清:近代化角度或文明融合角度也可)

观点:我赞同徐中约的观点。

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和西方国家通过攫取在华和割占中国领土,破坏中

6

国主权,扩大经济侵略,加深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

观点:我同意费正清的观点。

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西方国家在入侵中国的同时,既推动中国融入世界,也传播了工业文明,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两种观点皆可,学生可任选角度作答,不拘泥于答案,论述合理充分即可) (3)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突破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加入世贸。

(4)言之成理即可。如答历史事实是客观的,但史学家对历史的叙述和认识却带有主观色彩。(说明:只要能分清历史事实和历史认识即可)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