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
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1.范围
为落实省、市关于建⽴完善风险管控预防机制的要求,特制定本指南。本指南规定了本公司落实风险分级管控⼯作各项要求的指导性⽅法和实施建议,旨在通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建⽴和运⾏,实现“关⼝前移、风险导向、源头治理、精准管理、科学预防、持续改进”的安全管理理念和要求,使公司切实落实企业安全⽣产主体责任,持续提升企业本质安全⽔平,遏制各类安全⽣产事故。2.编制依据
下列⽂件对于本⽂件的应⽤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期的引⽤⽂件,仅所注⽇期的版本适⽤于本⽂件。凡是不注⽇期的引⽤⽂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于本⽂件。中华⼈民共和全⽣产法中华⼈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民共和国消防法
中华⼈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国家令(2014)4号)
监管总局《关于印发开展⼯贸企业较⼤危险因素辨识管控提升防范事故能⼒⾏动计划》的通知(安监总管四〔2016〕31号)⼭东省安全⽣产条例
⼭东省⽣产经营单位安全⽣产主体责任规定(⼭东省〔2016〕303号)⼭东省⼯业⽣产建设项⽬安全设施监督管理办法(⼭东省⼈民令第213号)《青岛市安全⽣产条例》
《青岛市⽣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办法》(2013年3⽉1⽇起施⾏)。机械制造企业安全⽣产标准化规范(AQ/T7009—2013)
机械制造企业安全⽣产标准化评定标准企业安全⽣产标准化基本规范AQ/T9006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实施指南GB/T 28002-2011⽣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 13861企业伤亡事故分类GB41
危险化学品重⼤危险源辨识GB 18218
《机械压⼒机安全技术要求》(GB27607)
《⾦属切削机床安全防护通⽤技术条件》(GB15760)《磨削机械安全规程》(GB4674)《粉尘防爆安全规程》(GB15577)
《涂装作业安全规程涂漆⼯艺安全及其通风净化》(GB6514)《爆炸危险环境电⼒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电业安全⼯作规程第1部分:热⼒和机械》(GB261641)《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TSGG0001)3.总体要求、⽬标与原则3.1总体要求
结合本公司特点,建⽴精准、动态、⾼效、严格的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全⾯排查、辨识、评估安全风险,落实风险管控责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重⼤安全风险,对企业风险实施标准化管控。通过体系建设形成安全⽣产长效机制,提升企业安全⽣产⽔
平,有效防范各类事故,确保安全⽣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3.2⽬标
危险源辨识要全覆盖、全⽅位、全过程,全⾯落实风险管控主体责任,确保风险受控,从根本上防范事故发⽣,构建安全⽣产长效机制。3.3原则
坚持以⼈为本,牢固树⽴安全发展理念和红线意识,以更⼤的努⼒、更有效的举措、更完善的制度,进⼀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夯实安全管理基础管理,强化应急救援能⼒,堵塞各类安全漏洞。(1)“全员、全⾯、全过程、全⽅位、全覆盖、全天候”;(2)风险越⼤管控层级越⾼;
(3)上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级必须同时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4.组建团队
成⽴开展“两个体系建设”⼯作组织机构4.1公司“两个体系建设”⼯作领导⼩组组长:单吉华副组长:陈峰组员:各部门经理领导⼩组职责:
(1)负责部署公司风险分级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作;(2)监督、协调和指导⼯作⼩组开展⼯作。4.2公司“两个体系建设”⼯作⼩组组长:陈峰(兼)
副组长:基层各单位主管安全副经理
成员:基层各单位HSE主管、各项⽬HSE经理、机关各部门相关⼈员⼯作⼩组职责:
(1)负责制定专项⼯作计划;
(2)负责协调指导各单位的专项⼯作;
(3)负责汇总分析各单位⼯作成果,并向领导⼩组汇报检查结果;(4)完成领导⼩组布置的其他⼯作。5.职责
5.1公司安全⽣产负责⼈是危险源识别、风险评价及风险管控过程的主要负责⼈,负责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措施确定⼯作的监督管理。
5.2公司安全管理部门主要负责起草体系建设⼯作⽅案和有关体系⽂件,协调和调度各专业⼯作组分⼯开展情况;负责本指南的组织实施、指导和监
督检查;负责组织对全公司风险结果评审;负责对⼆级以上(含⼆级)风险及其控制措施的汇总、协调、监督评估;负责将体系建设⼯作纳⼊安全⽣产责任制考核,确保实现“全员、全过程、全⽅位、全天候”的风险管控。5.3各单位负责本单位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确定,的
组织、协调,并及时更新。负责将体系建设⼯作纳⼊本单位的安全⽣产责任制考核,确保实现“全员、全过程、全⽅位、全天候”的风险管控。6.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于本指南。6.1 风险点
风险点”——是指伴随风险的部位、设施、场所和区域,以及在特定部位、设施、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过程,或以上两者的组合。
例如,配套车间、结构车间、舾装车间等是风险点;机械加⼯、焊接、动⽕作业、有限空间等危险作业也是风险点。识别风险点是风险管控的基础。对风险点内的不同危险源或危险有害因
素(与风险点相关联的⼈、物、环境及管理等因素)进⾏识别、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风险判定标准认定风险等级,采取不同控制措施是风险分级管控的核⼼。6.2危险源
可能导致⼈⾝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的根源、状态或⾏为,或它们的组合。注1:
根源,是指具有能量或产⽣、释放能量的物理实体或有害物质。如运转着的机械(动能)、⼈在⾼处作业(势能)、易燃液体、爆炸品(化学能)、噪声源(声能)、粉尘源、致病微⽣物(有害物质)等等。
⾏为,是指决策⼈员、管理⼈员以及从业⼈员不当的决策⾏为、管理⾏为以及作业⾏为。如指挥失误、操作错误、监护失误、未佩带劳动保护⽤品等。
状态,是指不良的物的状态和环境的状态等。如强度不够、⽆防护、带电部件裸露、⾼温环境等。6.3风险
发⽣危险事件或有暴露的可能性,与随之引发的⼈⾝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的组合。6.4危险源辨识
危险源辨识是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引⾃GB/T28001-201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6.5 风险评价
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评估、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引⾃GB/T28001-201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
注:风险评价的对象可针对危险源,即⽣产经营活动中所涉及的设施、设备、装置、区域、安全管理等实际状况进⾏评价,也可针对危险源内的不同危险源(与危险源相关联的⼈、物、环境及管理等因素)的风险进⾏评价。6.6风险分级
风险分级是指通过采⽤科学、合理⽅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定量或定性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划分等级,进⽽实现分级管理。
6.7风险分级管控
风险分级管控是指按照风险不同级别、所需管控资源、管控能⼒、管控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确定不同管控层级的风险管控⽅式。6.8风险信息
风险信息是指包括危险源名称、类型、所在位置、当前状况以及伴随风险⼤⼩等级、所需管控措施、责任单位、责任⼈等⼀系列信息的综合。7.信息收集
为全⾯识别、系统评价危险源及准确管控措施,应收集必要的企业现状信息、相关法律及其他相关信息,可包括:(1)与企业相关的安全、职业卫⽣法律、法规、标准、规程、规范等;(2)企业平⾯图及周边环境;(3)组织架构图;
(4)在⽤设备清单(特种设备可单列);(台账)(5)安全操作规程、设备操作规程、⼯艺技术操作规程;(6)外协或外包的类型(如⼟建、设备⼤修等);(7)原材、辅材、过程、最终物料清单;
(8)过去已识别的危险源识别清单、重要危险源清单,对应的措施(可能在危险源清单中体现);(9)危险源识别、评价及控制⽅法⽂件、制度或指南;(10)应急预案⽂本;(11)安全管理制度;
(12)各岗位职责或安全⽣产责任制;(13)特种作业⼈员或需持证上岗⼈员台账;(14)⾏业隐患排查表、专业检查表;
(15)安全设施设计专篇、职业卫⽣设施设计专篇;(16)安全评价报告;
(17)职业危害评价与监测资料等。8.危险源辨识8.1总则
风险分级管控的建⽴和实施活动通常包括:作业活动的划分、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分级和风险控制措施策划。图8-1⽰出了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分级和风险控制策划的基本步骤。图8-1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的基本步骤8.2作业活动(单元)的划分⼀般可按如下⽅法划分作业活动:(1)按⽣产(⼯作)流程的阶段划分;(2)按地理区域划分;(3)按装置划分;(4)按作业任务划分;(5)上述⼏种⽅法的结合8.3危险源辨识
8.3.1危险源按照辨识单元进⾏辨识,并应考虑如下⽅⾯存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1)选⼚址及环境条件:地形、⾃然灾害、周围环境、⽓象条件、资源交通、抢险救灾⽀持等⽅⾯进⾏分析。(2)平⾯布局
总图:功能分区(⽣产、管理、辅助⽣产、⽣活区)布置;⾼温、有害物质、噪声、辐射、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设施布置;⼯艺流程布置;建筑物、构筑物布置;风向,安全距离,职业卫⽣防护距离等;运输线路、⼚区道路、危险品装卸区。
(3)建(构)筑物:结构、防⽕、防爆、防尘、朝向、采光、运输、(操作、安全、运输、检修)通道、开门、职业卫⽣设施。
(4)⽣产⼯艺过程:物料(毒性、腐蚀性、燃爆性)、温度、压⼒、速度、作业及控制条件、事故及失控状态。
(5)⽣产设备、装置:机械、液压设备(运动零部件和⼯件、检修作业、误运转和误操作)、电⽓设备(断电、触电、⽕灾、爆炸、误运转和误操作、静电、雷电)。(6)危险性较⼤设备、⾼处作业设备。
(7)特殊单体设备、装置:变配电室、锅炉房、煤⽓柜、氧⽓罐、苯槽、空压机房、危险品库等。(8)粉尘、毒物、噪声、振动、辐射、⾼温、低温等有害作业部位。(9)管理⼯作设施、事故应急救援设施和辅助⽣产、⽣活卫⽣设施。(10)劳动组织、⽣理、⼼理因素、⼈机⼯程学因素等。8.3.2确定危险源辨识的⽅法:
参照GB/T13816-92《⽣产过程危险和危害因素分类与代码》将危险因素分为6⼤类共37种:物理性危险因素;化学性危险因素;⽣物性危险因素;⼼理、⽣理性危险因素;⾏为性危险因素;其他危险因素。
危险源辨识应覆盖以下情况:⼈的不安全⾏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不良的作业环境;管理上的缺陷。
参照GB41-86《企业职⼯伤亡事故分类》中⼈的不安全⾏为分为13⼤类55种、物的不安全状态分为4⼤类61种。参照卫⽣部、原劳动部、总⼯会颁发的《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分为7种,即:⽣产性粉尘、毒物、噪声和振动、⾼温、低温、辐射(电离辐射、⾮电离辐射)、其他有害因素。
8.3.3事故类型
依据参照GB41—1986《企业职⼯伤亡事故分类》进⾏分类,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式等,将事故分为20 类:
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灾、⾼处坠落、坍塌、冒顶⽚帮、透⽔、放炮、⽕药爆炸、⽡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伤害。8.3.4危险源辨识注意的事项
(1)辨识的危险源应覆盖国家安监总局下发的《开展⼯贸企业较⼤危险因素辨识管控提升防范事故能⼒⾏动计划的通知》(安监总管四〔2016〕31号)中提及的较⼤危险因素,确保不遗漏。(2)在辨识过程中,要考虑三种状态:
a.正常(例如:在正常的运⾏或操作过程存在的危险危害)b.异常(例如:设备维修、检修)
c.紧急(例如:发⽣⽕灾、爆炸、坍塌等破坏性⼤的事故时的情况)还要考虑三种时态:
a.过去(例如:是指某个危险源“过去”发⽣过伤害事故)
b.现在(例如:是指某个危险因素“现在”⼀直就危害着⼈体,如⾼温、噪声)c.将来(例如:是指某个危险源存在“将来”对⼈体造成伤害的可能)
(3)危险源的辨识是⼀个动态的过程,在发⽣下述情况时,要及时进⾏危险源辨识:a.与风险评价和实施必要控制措施相关的法规要求的变化;
b.企业业务发展、设备改造、⼯艺更新、原材料替代、新产品试制、新建、改建、扩建项⽬等,导致组织、活动或材料的变更,包括已纳⼊计划的变更;c.机构变动、业务划转等体系的变更;d.事故、事件的发⽣。8.4信息保留
风险识别的单元划分、危险源及事故类型的信息保留,附表⼀《危险源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