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答: 这两个动词用得形象准确,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答: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思想感情。
2、 送友人 薛涛
水团莱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①如关塞长。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秋天月夜苍凉(悲凉、凄凉、凄清) 的景象。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的忧伤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执着的相思之情。 3、秋夜曲(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诗的首句写出了秋夜的什么特点? 答:写出了秋夜的漫长。
(2)诗中“漫漫轻云露月光”表达了怎样的心境,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凄清孤寂。寂寞悠思的心情。
4、菩萨蛮 [宋]高观国
何须急管吹云暝①,高寒滟滟②开金饼③。今夕不登楼,一年空过秋。
桂花香雾冷,梧叶西风影。客醉倚河桥,清光愁玉箫。
[注释]①瞑:昏暗。②滟滟:月光摇动的样子。③金饼:比喻圆月。 (1)这首词的上片写 待月的心情, 下片写赏月。
(2)这首词中体现了季节特点的词语有哪些? 桂花 西风
(3)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答:作者开始时的心情是欢快、开朗的,后来心情就变得愁苦起来。
5、春 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用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①诗中的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答:用“惊”一词表现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 ②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用白雪盼春的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6、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1)诗的前两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何特点? 景物:江、鸟、山、花. 特点:碧绿、洁白、青葱、火红。 (2)“山青花欲燃”一句中“欲”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
答:“欲”字表示“将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花朵以动态,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花朵的颜色红艳,摇曳多姿。
7、.闺怨 (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1)诗中“孤”字含义丰厚,请做简要分析。答:既写月影的孤单,也写出了思妇的孤苦心理。 (2)这首诗通过主人公思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递进表达的?简要回答。
答:表达了她对征戍南疆的丈夫的深切怀念。先托鸿雁为信使;再寄希望借助梦境团聚;最后只好变成月光洒泻亲人的身上。
8、从军行(王昌龄 )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
(1)诗的前两句用“日色昏”和“红旗”构成了怎样的一幅边塞军旅图?简要分析。
答:“日色昏”极言大漠风沙遮天蔽日,也烘托了军事形势的紧张;“红旗”即写色彩的明丽,也写的强劲凌厉.由此构成了一幅在大漠苍苍、天昏地暗之中,一支大军半卷红旗,卷尘挟风,奋勇挺进的画面。 (2)作为边塞诗,本诗洋溢着怎样的感情基调?为什么?简要回答。
答:因为主动骁勇,战事大捷喜人,所以整诗洋溢着轻快振奋的感情基调。
9、雨晴(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本诗前两句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对比。用“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两相对比,表现了作者面对满园落红残春油然而生的叹惜之情。 (2)后两句写得饶有趣味,请作具体赏析。
答:蜜蜂、蝴蝶见此残景,也大失所望,纷纷绕墙而去,它们相信春色正在邻家院子呢,这也让作者也不由地怀疑“春色在邻家”。作者把原无理性的蜂蝶赋予“人”的智慧,把蜂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心理写得活灵活现,妙趣横生。
10、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前两句写春末夏初景物特点,请具体赏析。
答:第一句从颜色的角度写,用“淡白”“深青”写梨花 和柳叶,言梨花已盛开,柳已老;第二句从形状角度写,以柳絮纷飞,梨花满城,言春已去,夏将至;两句之间,以“柳絮飞”呼应“柳深青”,以“花满城”呼应“梨花淡白”,极精工,以此简洁地写出了春末夏初的景物特点。
(2)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惆怅。作者由花开花谢,春光易逝,想到人生短暂,年华似水,发出“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慨。“惆怅”一词包含了作者对生命短促的感慨和无奈的思想感情。
11、鹧鸪天(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1)这首词的内容与《西江月‧明有别枝惊鹊》相同,都是描写农村(田园、乡村)风光。 (2)词的上片在描写春天的景象里,有哪几个词用得非常传神?破、鸣、点
(3)“春在溪头荠菜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之情。
12、题奉晚(周敦颐)
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1)这首诗中哪一句话交代了诗人观景的立足点? “吟余小立阑干外” (2)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说说你的理解。
答:因为诗人写的是晚景,天色昏暗,加上距离较远,望过去,昏鸦自然更像“点”,用“点”比用“只”更形矣。
13、十五夜望月 【王健】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答:当时诗人孤独难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凄凉。
2、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简要分析。答: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的范围,境界高远。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含蓄、委婉。 14、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秋”字在诗中除交代季节外,还起到什么作用?答:烘托人物的心情。 2、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答:面对残烛,夜深不眠。在巴山夜雨中展读亲友询问归期的来信,心中充满归期无期的孤寂。
15、待储光羲不至 (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要欲:好像。了自:已经明了。空复情:自多情。
1.诗人为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2分) 答:天色已晚。\"晚钟鸣上苑\";下起细雨。\"疏雨过春城\"(答出一点给满分。)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答: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题中\"待\"字)
16、舟过谢潭三首(之一)(宋)杨万里 风头才北忽成南,转眼黄田到谢潭。 仿佛一峰船外影,褰帷①急看紫巉岩。
【注释】①褰(qiān)帏:掀起帘子。
1.本诗第二句中的“转眼”与诗中 “ 忽”一字相呼应,写出了船行之快。(2分)
2.本诗最后一句中的“急”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分)答:急切、好奇、惊喜。(三点中答出两点即可)
17、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①回乐峰:指城东的烽火台。②受降城:因唐太宗亲临该地接受突厥部投降而闻名。 1.诗中“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怎样的环境特点? 答:描绘出一种寒冷、凄凉的环境特点。答:表达了诗人怀念家乡的思想情感。
2.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答:表达了诗人怀念家乡的思想情感。
18、晚春 韩愈 ①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②③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释]:①草树:花草树木。②杨花:柳絮。榆荚:榆钱。才思:才情、文思。③惟解:只知。 1、 这首诗的第一、二句表现手法上有何特点?
答:“知”、“斗”两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了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晚春繁丽景色。 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寄寓着要珍惜美好的时光,并要乘时而进,抓紧时机去创造有价值的东西的情感
①②
19、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唐〃高蟾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注释】①下第:指科举落榜。②永崇:唐时长安的坊名。
①诗中“碧桃”、“红杏”比喻及第者(中榜者),“芙蓉”比喻落第者(作者自己)。(2分)
②请分析末两句诗的含义。(2分) 答:末两句表面写的是芙蓉埋怨生长的环境和生的不是时候,实际上是暗寓自己生不逢时。 20、丰乐亭游春①(其一) 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注释】①此诗作于庆历七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的第三年。丰乐亭在琅琊山幽谷泉上,距醉翁亭不远,为欧阳修所建。 ⑴诗歌的开头两句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丰乐亭景色怎样的特点?答:绿树、山鸟、晴风、落花明媚。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21、春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⑴诗中“阴阴”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又”一词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
(2)这首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这首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思乡的感情。 22、冰壶洞 明 胡应麟 一线悬崖鸟道通,石床钟乳斗玲珑。 飞流万尺无人到,谁宿庐山此洞中。
⑴“石床钟乳斗玲珑”中的“斗”字用的很有意思,说说你的理解。答: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了钟乳的精巧美丽(2)诗歌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对冰壶洞瀑布磅礴气势的赞美和无人赏识的感慨。 23、晚次乐乡县① 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噭噭②夜猿呜。
【注释】①本诗是诗人从故乡蜀地东行,途经乐乡县时所作。②噭:同“叫”。 ⑴概括引发诗人思乡的事由。答:异乡孤征(意思相同酌情给分) (2)下面对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诗人以时间为线索架构全诗,从“日暮”开始,到夜色渐浓,至“夜”结束全诗。 B.颈联以“烟断”、“木平”逼真地写出了夜色的浓重。 C.尾联自问自答,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更添无尽乡思之愁。 D.此诗与诗人的《登幽州台歌》写法相同,粗犷、直抒胸臆。
24、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 风吹古木晴天雨①,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注释】①晴天雨:风吹古木,飒飒作响,像雨声一般,但天空却是晴朗的,所以叫“晴天雨”。 课后古诗词赏析:
⑴诗中作者观景的时间顺序经历了哪几个过程?请选取诗中的相关词句填写在答案的空格处。
答: 夕茫茫 → 灯火万家 → 月照平沙 (2)请根据 “晴天雨”的注释和相关诗句提示,说说“夏夜霜”是什么意思? 答: 是月光照在沙滩上明白(银白)如霜的意思。 赏析训练 (一)、山中杂诗
1、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本诗所展现的画面。
答: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2、请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说说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写了四处场景: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向檐、云出窗里,生动描绘了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闲适的心情。 3、“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可否改为“望”字?谈谈你的看法。
不能。因为“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出竹林幽深茂密,意境清幽;“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境界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所以不能改。
4、诗中说明了什么道理?答:拥有独到的观察角度,就会欣赏到与众不同的景物。 (二)、 竹里馆
1、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
答: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长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 答: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独坐、弹琴、长啸。 (三)、 峨眉山月歌
1、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答:峨眉山、 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连用五个地名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2、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答: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3、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答:“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4、三、四两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的画面?答:三、四两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达了作者的 依依惜别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四)、 春夜洛城闻笛
1、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的感情的思想感情。 2、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
答: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3、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诗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答:“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4、“折柳”在诗中指《折杨柳》曲,“柳”与“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借“柳”表达与亲朋好友离别时的留恋之情,请你默写一句古诗中含有“柳”的诗句。
答: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五)、逢入京使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2、“凭君传语报平安”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答: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4、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六)、 滁州西涧
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表现出来的景象。
答:我单单喜爱这涧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树林的深处,不断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一只小船独自悠闲地横泊在水边,任凭潮来潮去。 2、在诗人笔下,幽草的寓意是什么?
答:生于偏僻之处而不甘堕落、坦然、安贫乐道的高尚气节。
3、人们历来称赞“野渡无人舟自横”中的“舟自横”三字,结合整首诗歌,请你也来品一品这三个字的妙处吧。
答:“舟自横”三字,一说小舟处此清闲之地,闲而无用,表达诗人的不被重用的忧伤情怀;一说小舟处此激流之中,坦荡悠然,表达诗人的宽广胸怀;两种心情交织在一起,构成诗歌丰富的精神内涵。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恬淡闲适的胸襟和脱俗隐逸的忧伤情怀。 (七)、江南逢李龟年
1、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2、“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答: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不只是写景。不仅点明暮春时令,而且隐喻着彼此飘零、社会、民生凋敝等家国之情。) 3、对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从一个侧面表现“开元盛世”的繁华。 B.诗的最后一句中,“落花时节”比喻诗人和李龟年潦倒凄凉的处境和唐王朝国运的衰落。 C.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抒胸臆,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现主题。
D.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 4、赏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答: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
思想感情: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 (八)、送灵澈上人
1、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送别的画面。
答:幽深的竹林郁郁苍苍,灵澈上人所在的寺院就在竹林深处,天近傍晚,悠远的钟声隐隐传来,似乎在催促他赶紧回去吧。我目送灵澈上人离去的背影,只见他头戴斗笠,身披斜阳,独自向青山深处去了,只留下我呆呆的出神。 2、请你尝试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可以结合人物的身份、诗歌的环境等理解分析)。 答:虽怀才不遇却闲适、虽宦途失意却淡泊的情怀,也隐隐表露出诗人欲归隐的情绪。 3、体会一下“苍苍”“杳杳”的妙处。
答:“苍苍”二字写竹林寺所处之地的深邃. “杳杳”二字写竹林寺的深远。 “苍苍” “杳杳”四个叠字,极精练的描绘出一幅深远的青山寺庙图。 (九)、约客
1、诗歌的前两句都运用了叠字,请从内容方面谈一谈叠字运用的作用。
答:“家家”修饰雨,表现了江南多雨的气候特征,营造了一种烟雨迷蒙悠闲清静的诗境;“处处”修饰蛙声,写农村景象,生机盎然。隐约写出诗人待客的悠然而略显孤寂的心情。
2、“闲敲棋子落灯花”是一处精彩的细节描写,请你进一步发挥想象,描绘主人公当时的动作、神情和心理。
答:已经深夜时分,约好的客人却没有到来。诗人一只手拖着下颌,两眼呆呆地凝视着火红的灯花,另一只手随便拿起一枚棋子,随意地敲落在棋盘上,发出清脆的响声,直把灯花震落下来。唉,这漫漫长夜该怎样度过呢? 3、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4、诗中主人公当时是什么心情?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答:当时待客时悠然而略显孤寂、候客不至心情烦躁不安。通过一个细节描写“闲敲棋子”表现出来。 (十)、论诗
1诗中的“风骚”原意是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这里意思是指(诗篇文章以及人气)。 2.一,二两句是否在否定李白,杜甫的成就吗?为什么这样说?
答: 诗的前两句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李白、杜甫的诗歌万古流传,无人能与之相比,然而,就是如此伟大的诗篇,至今也觉得不新鲜了,引用前者是为了突出后者。 3.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主张?
答:主旨是江山代有才人出,作者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