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本土媒体对民族文化传播的构建

本土媒体对民族文化传播的构建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本土媒体对民族文化传播的构建

——以“多彩贵州网订阅号”为例

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技术已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之中,这大大促进了文化的融合,而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地区最富有代表性的体现。本文利用新媒体的传播特点,以“多彩贵州网订阅号”为例,研究贵州地区民族文化的传播现状,同时也为民族文化的传播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字:多彩贵州网 民族文化 传播

贵州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地处西南腹地,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除此之外还形成了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其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9%,共有3个民族自治州、11个民族自治县,还有253个民族乡。千百年来,贵州凭借其独有的剪纸文化和美食文化缔造了多姿多彩的贵州文化。新媒体技术对该地区的民族文化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为贵州的民族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笔者选取具有贵州特色的“多彩贵州网订阅号”(以下简称“多彩贵州网”)为个案,探讨本土媒体对民族文化传播建构的相关问题及建议。

一、“多彩贵州网”

“多彩贵州网”(gzgogcn)是发布新闻信息和各类资讯,包括旅游、新闻、公益等宣传贵州为主的微信公众号。该账号主体是多彩贵州网有限责任公司,是贵州省最大的互联网传媒集团,也是贵州省唯一重点地方新闻网站。“多彩贵州网”在一定程度上能代表的相关立场与观点。综上,本文选取“多彩贵州网”来分析民族文化传播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

“多彩贵州网”每天推送2—6条订阅消息,主要包括关注、热点、新鲜、注意、实用、贵州榜样等各方面信息。定时在每天19:00左右进行消息的推送。它分为三个板块,分别是“聚焦贵州”、“近期投票”和“多彩活动”,从频道的设置上,既能体现出贵州的特色,也对作为整个贵州地区的信息作了充分的展示。在“聚焦贵州”的板块中,以“多彩播报”和“交流台”为主,以“手机网站”“微社区”和“耕耘贵州”为辅,充分显示出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

灵活性,使普通公民可以积极地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有利于对部门的监督,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在“近期投票”的板块中,对贵州地区的相关活动进行实时投票,为展现贵州地区的文化精神打开了一扇“文化之窗”。在“多彩活动”的板块中,以“咔咔角角”和“买买买!贵州特产”为主,以本土方言的形式展示贵州地区的特色的美食和相关活动,为贵州的民族文化传播提供丰富多彩的样本。详见表1.

表1 “多彩贵州网”自定义菜单内容设置

一级菜单 二 级 菜 单 聚焦贵州 交流台 多彩播报 手机网站 微社区 下载耕耘贵州

二、“多彩贵州网”民族文化传播现状研究

笔者搜集了“多彩贵州网”2016年4月1日—2016年4月26日的相关消息推送得出:“多彩贵州网”在近一个月内共推送消息113条,民族文化类有24条,占总数的22%,其中包括贵州方言、贵州特色旅游、贵州特色美食和贵州民族风情等。详见图1和表2.

表2 “多彩贵州网”民族文化类内容统计表

民族文化 篇幅(条)

方言类 2 特色旅游类 6 文化类 14 民族类 1 特色美食类 1 近期投票 百名优秀护士 多彩活动 咔咔角角 买买买!贵州特产

通过图1可知,文化类占总比的58%,排在第一位,其次是特色旅游和方言,分别占民族文化的26%,8%,民族类和特色美食均占总百分比的4%。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多彩贵州网”对民族文化的传播仅仅只限于表层,对民族文化的精髓和更深层次的价值观的传播却少而又少。

在2016年4月8日的推送中,“多彩贵州网”针对正在流失的方言这一现象,以一篇《贵州人,求你不要在说普通话了》为题,呼吁拯救正在消失的方言。这期间,正值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贵州汉语方言项目在贵州某大学正式启动,这项旨在保护少数民族语言的工程将采用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来保存、展示和开发利用贵州本土丰富的语言资源。该项目计划在贵州省20余个方言点进行实地考察和数据采集,以此建立贵州省汉语方言文化数据资料库。方言作为地方文化的载体,对地方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贵州方言作为贵州地区文化的载体,尤其作为少数民族众多的一个地区,更是贵州地区民族文化的鲜明象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普通话的普及,方言正面临着萎缩和消失的境况„„“多彩贵州网”抓住热点和关键字,利用贵州都市报的报道对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语言资源保护项目进行图文解说,并在文末对贵州方言设置两个问题进行自主投票:即对贵州方言的了解程度和态度。该文章截止2016年4月30日阅读量为4070,点赞数,16.

在2016年4月22日的推送中,“多彩贵州网”以视频+图片+文字的方式推送一篇名为《8分钟让你爱上贵州!这不是天堂,却美到让人窒息„„》的文章。文中介绍了贵安新区平坝樱花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世界自然

遗产保护地荔波小七孔等贵州的风土人情和大好河山,为“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全球推广活动画上一个的句号。该文章截止2016年4月30日阅读量为12070,点赞数30.

可以看出,“多彩贵州网”在一定程度上创造了一种公开、共享、自由的媒体形态。同时也为人们参与社会生活,表达个人主张提供良好的平台。这种参与式的文化使得受众大大增加了接触媒介的机会,也有了比以前更多的自我表达的权利。而民族文化内容的传承、传播,都能搭载本土媒体这一平台,运用文字、声音和图像的形式,通过平面媒体、立体媒体、电子媒体、影视媒体等电子传承的手段和方式进行传授、传承、传播[1]。通过以上对民族文化文章的阅读量的统计可以看出,民族文化类的文章有一定的受众群,在其文化传播的发展上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三、本土媒体对民族文化传播的构建

从民族文化的角度来看,网络的迅速发展对民族文化产生了一系列的冲击和挑战,更给民族文化带来了传播和发展的机遇[2]。民族地区由于长期受到地域、经济等方面的影响,信息的获取和流动处于不平衡状态,从而造成了信息的匮乏,而本土媒体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这种趋势的出现。本土媒体不仅有利于自身的信息交流,还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播。根据以上对“多彩贵州网”的分析,本土媒体在传播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笔者对本土媒体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一)深挖民族文化的内涵

“多彩贵州网”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偏向外在的文化传播,它所关注的内容大都以美食、方言、民族地区旅游为主,这种文章内容空泛,对民族文化的传播并没有起到较大的作用。如果将民族文化的精髓内容进行提炼,利用本土媒体的便利性,将民族文化的内涵运用到教育以及其他事业之中,对民族文化的发展才能起到积极作用。

(二)加强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

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对于传播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传播者对传播内容的选择不当或者提炼不到位,受众则无法全面解读信息,传播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伴随着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其开放性的特点使得多种文化相互

融合,其中也包括快餐文化和庸俗化等亚文化形态。2016年4月16日,“多彩贵州网”以头条的方式推送《笑出腹肌!在文艺的诗词碰到毕节话都会“扯拐”》一文,全文以贵州各地方言翻译了四首诗,文中以“方言”为笑点,从根本上混淆了艺术性与民族性。在这种传播机制下,民族文化中的价值观、行为方式、风俗等精髓被逐渐消解。

显然,微信公众号比传统媒体具有更多的优势,但是文章的庸俗性和泛娱化也是它最大的缺点,泛娱乐化的文章具有强大传播力,如果使用不当,很容易破坏其文化的整体性,这就要提高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从源头上杜绝这种情况的发生。这里讲的媒介素养是传媒工作者对职业的认识,是认识、评判、运用传媒的能力,是面对传媒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制造能力、思辨性反应能力等[3]。

(三)打造符号文化

商品追求象征化,而文化追求符号化。符号建构在民族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符号体现了文化自我转化的能力,它会转变为文化认同、文化传承,甚至是社会消费。一旦新的符号被扩散,并区别于其他国家,其他省份,其他城市的文化,便会迅速扩大成为各种应用并反馈给社会。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符号可甚至以看做是扩张市场的手段,本土媒体若将民族文化与符号相联,在传播中积极赋予符号更多的文化内涵,将民族文化转换为文化产品,不仅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还能促进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将文化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带动区域旅游、餐饮、工艺品等产业链的发展,从而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结语:本土媒体的显著特征是参与性,而受众的参与能力是衡量本土媒体传播的重要条件。这就要求本土媒体以多元化的视角,运用文字、音频、图片等丰富的形式传播民族文化,为人们理解和熟知民族文化搭建桥梁。除此之外,本土媒体还要着力突出民族文化特色,肩负起传播民族文化的使命!

注释:

[1]刘正发:《凉山彝族家支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北京.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1页。

[2J刘艳前:《网络对民族文化影响与对策初探》,长春.长春党学报,2001年第6期,第67页。

[3]李军林:《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2010年,第2页。

参考文献:

[1]黄传武.社交媒体对西北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影响[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5:33-34

[2]程玉琦.哈尼族文化大众传播现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56-58 [3]张德胜,柏茹慧.全媒体视阈下民族文化的传播[J].贵州民族研究,2015(4):37-41 [4]刘洋.新媒体时代引发的民族文化传播思考[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151-15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