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喜报”‖师生一场,相互成就
在教育部电视电话会议上,教育部党组、陈宝生再次强调,严禁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一经发现将严肃处理。
主要包括:不得在各类新闻媒体上报道升学率、升学人数、升入重点高校以及一本高校情况,不得公布、宣传考生成绩、名次和学校排名等信息,不得炒作所谓“高考状元”等。
作为高中教师,强烈支持。
这是充分尊重教育规律的行政举措,是从实际出发的理性思维,必将推动中小学教育更加良性、健康发展。
高考是选拔性的考试,追求成绩无可厚非,然而当教育仅仅只剩下“分数”的时候,这是一种何等的窘迫,又是一种何等的狭隘?
很多孩子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美好品德,又如何通过“数字喜报”体现出来?
教育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产物,任何时代的教育都不可能离开所处的时代。
教育最伟大之处在于,教育能够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能够对社会的进步起到思想引领作用。
当教育沦为只有高考分数的时候,试问,教育对社会的引领价值何在?
02 亦师亦友、敬而不疏、相互成就
每年高考结束,各个高中发布的“喜报”真的是五花八门,让教育行内的人啼笑皆非,让教育行业之外的人云里雾里,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从“喜报”上来看,教师的作用是“点石成金”
那些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真的完全是教师的功劳?那些落榜的学生,又是谁的过失?
教师的作用究竟有多大?
究竟是好学生成就好老师?还是好老师成就好学生?还是师生一场,相互成就?
教育的本质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师生之间的交往,很认可这样的师生关系:亦师亦友,敬而不疏,相互成就。
做一线教师15年,一直提倡学生要“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其实,这仅仅是单方面的认为教师可以成就学生。
从更深层次来讲,教师和学生是一个相互成就的过程,教学相长,相互成就,好教师可以成就好学生,好学生同样也可以成就好老师。好教师和好学生才会成就好学校。
名校的标志一定首先是好学生。
03好学生成就好老师
无论什么样的“名师”,是教学实践中的“名师”还是教育行政机构评出来的“名师”,都要受到学生的认可,在目前的教育现状下,还一定要有优秀的教学业绩。
优秀的教学业绩从何而来?我从来都不否认教师的个人能力,但是,最根本的因素是什么?
还是生源素质,还是孩子的学习基础,尤其到了高中阶段,当学习习惯,思维品质已经定型的时候,想要做出根本的学业成绩上的改变,真的很难。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名校中工作的教师,几乎都是家长心目中的名师。随便一位教师,可能都会很受社会的认可,很受家长的信赖。
而一个薄弱学校的教师,即使个人能力再强,也不会有很大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如果仅仅以学业成绩来进行衡量,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基础是有很大差距的,这种差距直接决定了进步程度,也决定了在高考中能够达到一种什么样的高度。
那些可以“点石成金”的老师,那些可以屡次创造“奇迹”的学校,给你某些相对落后学校的生源,再培养出一个状元,再独揽全市的前多少名,那才是真正的水平。
任何一位知名教师都是好学生成就的,没有优秀的学生就没有优秀的教师。
即使几千年前的孔子,也是如此。
在这个世界上,教师是最愿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
04 好教师成就好学生。
过去我认为,教师之间是没有多大差距的。
在工作若干年之后,尤其是当自己的孩子上了小学之后,我才真正的体会到:无论是在敬业态度还是在业务能力方面,教师与教师之间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教师之间的差距,主要是情商而不是智商。
一直不喜欢“成熟教师”这个说法。
尽管这是对经验丰富的肯定,但是成熟了,往往也就意味着“瓜熟蒂落”,意味着“不思进取”
很多教师,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或者过了高级职称之后,就没有进取心了,丧失了本来可以领先的优势。
一位没有上进心的教师,即使给你一批好学生,也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一位优秀教师的思维品质、业务能力,文化素养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都会对孩子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
好老师和好学生一定可以成就一所好学校。
任何一所得到社会认可的名校,都有一大批好老师和好学生。正是有一届届的好学生和好教师,才会打造出一个知名的学校品牌。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怎么做?
一定要有一颗和学生一起成长的心,一定要有师生“相互成就”的意识,要真正的成为受学生认可,受家长欢迎的好老师。
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学生,都是我们的缘分,都是上苍派来成就我们的,也是教师要履行教书育人的成全责任。
师生一场,相互成就,但愿有一天,当我们桃李满天下时,依然可以潇洒自如。